惠水县抵麻乡简介
抵麻乡,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腹地,位于惠水县地理中心,离县城约30公里,东北经雅水镇、摆金马道可达县城,西南经断杉镇转甲戎、好花红、三都也可通县城。东与太阳乡接壤,北与好花红乡、雅水镇相邻,南与抵季乡交界,西与甲戎乡、断杉镇相连。东西宽11公里,南北长13公里,总面积66平方公里。气候适中,天灾罕虐;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水丰沛,植被茂密;良田千畴,民风淳朴。
抵麻乡秦汉时期属于夜郎国的东南边地;自汉初至三国,尽管地属于牂牁郡夜郎县,但还是行政管辖的边乡僻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为“南中大姓”谢氏(南谢蛮)的势力范围,其中唐代属庄州(治今惠水县北)清兰县(治今克度、羡塘一带);五代至南宋属南宁州,为“西南五姓蕃”(龙、方、张、石、罗)属地;元、明、清为土司统治,其中明、清两代为定番州属下小龙长官司管辖。清代以前,基层组织为村寨头人管理、长老裁决;民国后,政府实行保甲制度,村寨头人多被政府任用为保甲长,传统的村寨头人管理、长老裁决被弱化。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定番州改为定番县,抵麻属定番县南四区;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属定番县第四区洋泗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定番县第四区照阳联保;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定番县改称惠水县,属惠水县同化乡第5—8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至1953年属惠水县第五区同化乡第5—8村;1953年7月改称牛场乡,1956年所属第五区改称雅水区;1958年11月至1961年8月称牛场管理区;1961年8月至1984年3月称牛场公社;1984年8月至今称抵麻乡。
全乡地势高寒,最高山峰海拔1381米,平均海拔约1200米,为惠水现的第二个高寒乡。大部分地貌为高原台地,除公朋村外,其他村落之间相对落差较小;惟洞房村约有半数散居在石灰岩山冲狭坳里外,其他村寨均生活在高山台地的谷地田坝里。水源差,几乎没有河流,全乡稻田主要靠望天水灌溉。不怕洪灾只怕旱灾,此外无其他自然灾害。有森林面积近3万亩,以松、杉、白杨、青杠(栎)等用材林木为主。有耕地6531亩,其中水田4849亩,旱地1682亩。以种植水稻、玉米、豆类、小麦等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辣椒、花椒等;传统特产有天麻、杜仲、竹荪等;水果有板栗、血桃、杨梅、梨、李等;名吃有腊肉、米豆腐、水豆腐、煎臭豆腐、米酒、五色糯米饭、清明粑等。
解放后,新建了两座小型水库,即冗乍水库和摆亚水库,蓄水量分别为20万立方和10万立方,可灌溉面积共800多亩。
现全乡辖洛汪、公朋、摆亚、洞房、地关、旧寨六个行政村,有81个自然村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乡共1384户,6961人。其中,汉族4941人,布依族1583人,苗族437人。布依族以罗、陈、石三姓为主,而以罗姓人口占绝对多数;苗族以王姓为主;汉族则为杂姓,人口较多的有熊、禹、谢、张、赖、曾、危、毛、李、黎、余、颜、葛等姓。根据抵麻寨存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石碑记载,1805年前抵麻乡无汉族定居,为布依族和苗族的世居地。自十九世纪中叶的咸同年间开始,汉族陆续迁徙而来,主要是开垦石灰岩山冲和乡境边地定居。解放后,也有一些汉族通过土改的机会于布依族村寨定居。
建国前,抵麻乡有一座佛寺(今学校),一座飞山庙(公朋),一座尼姑庵(雷坡),以及屯堡遗址多处。寺庙于1935年改建为“国民牛场小学校”,第一届设两个班,招收20多名学童就读。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布依歌、山歌、傩戏、芦笙舞、手工纺织、刺绣等。
现有小学四所,初级中学一所。
抵麻乡为高原台地与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的交接地带,自然风景丰富独特。其中数公朋—甲耳峡谷最具开发潜力,山谷交错,流溪潺潺,山高林茂,古道幽幽,山屯与石板桥相映,地表水与地下河交接……此外,冗乍、摆亚水库为绘画写生佳境;白岩脚至塘庆间山巅穿洞是探险胜地……
参考资料:
1、《贵州通史》(五卷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2、《惠水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惠水县地名志》,1994年内部发行本;
2009年6月16日星期二起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0:12:1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