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4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医学术体系综论

[复制链接]

186

主题

1

听众

708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4-8-10
注册时间
2002-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5-10 12:0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 覃保霖 , 七月 07,2000,17:46  
壮族医学,源远流长。广西方圆沃野,随着壮族先民的足迹,辟草莱抗瘴雾,开始有壮医壮药的萌芽。历代壮医攀藤附葛,采撷百草菁华;胼手胝足,创用针术角疗,使千百万壮族人民得以克服瘴岚雾露,抵御痧疠时疫,生息乐行,繁衍昌盛,就是说,壮医适应当地风土环境,利用区域出产药物,创用各种医疗用具,在防病治病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创立了多层次结构的民族传统医学体系,成为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不术理论上和医疗实用性,都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经过多年在壮族地区作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史、医药史、社会学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壮医的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壮族社会,自渔猎采集进入播种五谷,豢养牲畜,脱离穴居野处,营造“干栏”型建筑,有了称为mbauj即“畈”的集居点,樗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在中国建筑史上,壮族干栏层次建筑群,结构功能风格独特,典型的壮族干栏,分上下层及阁楼,底层为贮放农具物料,或为织机作坊,楼层供生活起居则有正厅、望楼、眺楼、抱厦,背进则厨间、浴室、晾台,有利于克服南方多雨潮湿山岚雾露环境。依山旁水因地造型,邪致干爽,符合通风、采光、日照等居住卫生条件,访问中长寿老人常有所见。继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壮族铜器工艺有精致的青铜器和铜鼓,纺织工艺有结实的壮布和华丽的壮锦,兴起称为haw孥“圩”的次易场,标志壮社会经济文化日趋于文明之域。最初,壮医的干栏阁楼,常备有壮药百余种以供病人内服外洗,置备针砭、角筒、骨刮弓随时为病人施治,为本畈和邻畈群众治疗都是不计报酬,治愈的病家常以瓜果薯豆酬谢。稍后,壮医肩负药篓满载百药,腰挂医带装备医具,趁圩设摊或开设医馆,为起圩群众、过往客人治病,。其医术精妙,取费低廉,保持壮医朴实的医德医风传统。
壮医传统医疗技法,极为丰富多彩。壮医治病擅长用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药刮、骨刮、角疗、灸法、陶针、挑针、金针、掌针、跖针、颅针以及花山气菌疗法等。关于壮医史的分期,正在进一步研究中,目前,只能作概略蔚蓝色分,壮医传统技术,于先秦时代已开始运用,中经汉晋六朝的发展,根据医疗实践经验总结,医学理论逐渐形成。约略于唐宋之际,壮医大体上已掌握数百种药物,置备各种医具,运用十多种医疗技术,形成独特的民族医药学术体系。治疗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症,结合区域风土环境、发病特点,疾病演变,以及民族心理素质、行为特征,因地制宜,层次施治,常能随手奏效,深受群众的欢迎。
壮医跟国内各民族医学的学术交流,近年正在逐步开展。一九八四年秋举行全国民族医药会议,蒙医、藏医、维医、傣医、壮医等各民族医学家,聚首一堂,交流学术。
壮医一词,壮文作canywBouxcuengh,其本义是壮族掌医,又兼有掌药含义,壮医是医和药紧密结合,古代壮医壮药同出一手,后世才受奖渐有了分工。掌医能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组方遣药,针术角疗对外感时病及奇难杂症,均所擅长。掌药以采药制药为主,有时也问病发药,不过是多发外洗药,内服限于给简易成方。由于在历史上壮医屡遭歧视,专业人才日渐减少,特别是学术宏富医技精深之壮医学者已廖若晨星,因此,为了继承壮医传统学术,造就壮医后继人才,对于学术经验俱丰的壮医学者,庆支持其著书立说,礼聘讲学、带徒传技,诊疗示范、承传学术,使不绝如楼的壮医传统学术,得以继承发扬,造福人民。
二、壮医理论体系
壮医学术于先秦时代已初露萌芽,秦汉以后粗具雏型,故与同时代的《黄帝内经》的某些方面还互相渗透。《内经》综四海之精华,涵融渊博、壮医扬区域之特色,亦有可观。史称秦始皇经营岭南,建制三郡,曾移民实边。但当时五岭以南山岚瘴雾,病疫丛生,秦和秦缓之方,亦难以适应。《后汉书》称马援军吏苦经瘴疫,及马援座于师,军吏多温湿病。这种状况延续到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还提到“不可纯用中州伤寒之药”而是按当地壮医“药用青蒿、石膏及草药服之”。又如壮医自古用田州三七治外伤,有独到经验,田七在宋以前中原所未见,至明代李时珍收载入《本草纲目》谓:“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才推广全国各地。实际上,古代壮医治疗瘴疠时病,内外杂症,都是使用草药外洗溷秽疫气,陶针角疗通导经络,壮药内服调节脏腑,运行气血、培正祛邪,经此三个层次治疗,多能随手秦效。当地过去曾有民谚“壮医绝技,秦和惊奇!”,语虽近谑,但亦可窥见壮医壮药自有其独擅专长之处。
自秦汉以来,历代壮医在瘴岚雾露环境,对外感时疫,风湿挛痹及各种杂症治疗,积累有丰富经验。壮医理论中有不少名词跟《内经》近似,但在生理、病机、诊法、治疗方面,又有壮医本身的特色。这正是由于历史上互有渗透,既有学术上的融汇,而又各展其所长。兹就壮医对人体结构、生理病机、致病因素、诊法治疗诸方面,亦即壮医理论体系,加以论述。
(一)人体结构与生理机能
古代壮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最初只是影影绰绰,总的来说,躯肢脏腑,靠血濡养;生机活泼,由气推动,知道人体结构跟生理功能一致。圆颅方踵,内阴外阳;蕴质含灵,聚精会神。人之初,不断跟地气相交换,促进生机运行不息。是以天气、地气、人气玛相交感,同步推移,血营充沛,气机畅达,则机体生理趋于常态。反之,天气异变,地气溷秽,人气失调,交感舛戾,以致三气不同步,加以邪正纷争,气机阴窒,血质瘀滞,则变生诸病,边是壮医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天地的统一观,生理与病机的要领三气同步则生机畅达;异变舛戾,则百病所由生。
壮医学把人在宇宙间视为人天地三同步同运行的统一体,自人体内部来看又当作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把整个人体区分为三部,即上部天、中部人、下部地,人体内三部也是同步运行,制药化生,生生不息。形体与功能相一致,大体上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宜和。但不能只升不降,只降不升,而是升降适宜,中和涵育,则气血调和,脏腑自安,生机健壮。倘升降失宜,出入窒碍,气血运行失调,脏腑不宁,百节受累,早疾病丛生。
壮医对脏腑的概念,尚在秦汉时期已有粗略认识,最初称为五脏五腑,经过长期医疗实践,到了唐宋时代对脏腑结构与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公元十一世纪中叶,北宋庆历年间,在广西壮族地区的宜州兴行一次人体解剖,这是具有相当水平的系统解剖,并实地按度量绘图,传世的《欧希范五脏图》,不但对壮医有实际意义,同时对全国医学也有深远影响。
上部 其象天、包括外延。壮文称“巧”,内容为“坞”,精气所聚,神明之坞,主宰全身。由巧坞出发构成网各,壮医视为广义经络,凡外感内伤病症,壮医运用药剂、陶针、挑针、角疗挟捏、金针,都是遵循巧坞经络,运气行血,调节脏腑,培正折邪,生机康复。
下部 其象地,包涵内景。壮文称为“胴”,津气所聚,精华之薮,涵育脏腑,滋养全身,生病时,内服药剂,针术角疗、规整生机、培本驱邪,健身康复。
中部 其象人,壮文称为“廊”,谷气所聚,融化精微,条达上下,沟通内外,降浊升清,荣养全身。生病时,内服药剂,外洗熏蒸,针法角法,通经导络,运气行血,调节脏腑,扶正祛邪,健旺生机。
脏 壮医以体中厚实内敛,聚萃精华,滋荣体质,阴凝为脏。包括肺、心、肝、脾、肾,是为五脏。加以女闰胞宫,男奇精室,脾兼胰职。
腑 壮医以体中空阔外展,敷布水谷精微,扬清舍浊,阳刚为腑。包括胃、胆、脬、小肠、大肠,是为五腑。加以胸中气府,腹中谷府,下腹水府。
气 壮医视气为细小质点,阳气轻扬,运行变异较速,气盛则畅达生机,气勇则郁结痞窒,气虚则生机萎惫,故气能统摄机体脏腑功能。
血 壮医视血为厚重质体,阴血凝重,行运变异较缓,血盛则机体壮实,血亢激越血壅腑瘀滞,血虚则机体枯衰,故血能充实机体脏腑而固本。
上中下三部,脏腑气血之间,皆有制药化生关系。脏与腑,相生相成;腑与腑,同菌相通;脏与腑,交错制药品。例如肺主气,心主血,心虚则氯无所凭,气弱则血失省略,心于肺各立门户,由于有经络交会,气血融通,相生相成,故能运气行血,营周全身。以肠腑而言,功能传输,但小肠约而大肠马,故小肠约集精微,大肠驰张导浊。胃与脾胰相交错,胃为府库,容纳水谷,脾兼胰职,泌清别浊,交错互用,故能敷布精微,升清降浊,壮医来自民间,向无君主相传诸说,但仍宗五行制约,因与通行说法近似,在此从略。
壮医理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外环境而言,人天地是同步运行;从内环境而言,脏腑也是协调同步,气血交融,阴阳交泰,畅达生机,自能健运不息。
(三)致病因素
壮族聚居区域,为阳之盛处,雾露所聚。杂病起因,多由起居不节,溷秽漫浸,情志郁滞,精神涣越,渐成病态,以致演化为奇难杂症,迁延时日,治疗不易。壮医对此则有服药佩药,兼用蒸洗,而针法、角法、刮目相看治、挟捏尢为得体,故壮医治奇难杂症,方法较多。
壮族世代居住五岭之南,山岚雾露,盘郁结聚,不易疏泄,阳盛阴凝,蕴湿化热,挟痧带瘴,常易猝发,病机多变,故壮医运用草药外洗薰蒸,针术角法并下,壮药内服兼施。时行疫病,内外杂病,审因辩证,施治层次,井然有序。
(三)诊法概要
壮医诊法,首重六诊,病机信息,辨证自明。
诊讯 行问自然(壮语指自体感觉),就是让病人陈述自体感觉,身体各部位何处不自然,全身状况是否自然。次问近症,就是直接引起的现在症。现问远事,即回顾既往的状况。
诊舌 以掌按诊,凭手感探知病人寒热温凉。
诊息 以诊病人声息、气息、气味为主。
诊甲 诊察指甲与甲象辩证,是壮医传统诊察方法。
诊脉 壮医诊脉特点,是由掌医双手布指同时按切天、人、地三部,以诊察病人六部经脉。
三、壮医治疗技术
壮医传统治疗,常为多层次综合治疗,既用壮药内肥外洗,又有针术角法、挑刮挟捏以及薰蒸汽雾并用,辨证论治,随证施用,方法周到,功效良捷。
壮医方药 壮医传统用药,多依壮医辨证理法,人服药组方不过数味,用力较专,调度得宜,故能取精而用宏。
壮医薰洗 壮族地区草药种类甚多,大部分可用于煎水洗浴治疗。
带药佩药 壮医佩药治病,起源于古代的卉服。通常选取用馥郁透窗窜性药,以丝线串系,给病人佩挂于颈项或带于手腕,。对慢性疾病,更为适宜。
槌药敷贴 壮医治痈疽疔疮,跌打损伤,常用生草药捣烂连同自然汁敷贴患部,亦有制成药膏药散,随时备用,敷贴疗法,效用甚佳。
祛秽消毒 壮医外科,尤重消毒,常选用黄皮、香樟、乌柏……,加水煎沸;煎煮医具,冲洗患部伤口,是壮医消毒良法。
洗鼻雾化 壮医对鼻病、喉病及呼吸系病证,常煎煮草药液吸入洗鼻,或蒸化汽雾,令患者吸入治疗。昔人误称为鼻饮,其实是壮医的洗鼻治疗。
隔离更衣 壮族聚居点,对时疫浒,不仅病家谢绝串门,邻村之间亦暂不交往,寓群体隔离之意。
角吸疗法 壮医擅长角疗,常用黄牛角、山羊角作角具,对各种病症选定不同部位进行角治。唐代以后此法普及全国,但各地已改用工具或称为拔火罐,惟独壮医迄今仍守传统称为角法。
骨弓刮法 壮医对外感时病,内伤朵症,常采用骨弓刮治。
药刮法 壮医不仅用骨刮法,同时还有药刮疗法。
挟捏法 仓座发病,来不及用药或用其他疗法。壮医常直接用挟捏治疗,施术方便,见效迅速,各种常见病,均可施治。
壮医还有其他很多的疗法,如:药线灸、挑针疗法、陶针疗法……等等。
四、开拓壮药宝库
广西区域环境,北连五岭,南濒海洋,地跨亚热带,雨量充沛,物产丰茂。壮药荟萃菁花,是异常丰富的宝库,壮医证用药,多属当地原产,因地制宜,效用良捷,历代掌医(壮医师)、掌药(壮药师)凭口耳相传,积累下丰富的经验。根据区域实地考察,参证古籍所见,我们知道壮药历史流传悠久,自然区域药源丰富,其中重要名产,功效特著开拓壮药资源,有利各族人民健康,实为当务之急。
建国以来,广西壮医使用的药物,远较各个历史时期为广泛,一些特殊药物为区外所罕见。光植物药已达千余种,为壮医所用而未见著录者尚在不少,因此,凡属历史上壮医所曾便用者,今天应该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以继承传统,发掘潜力,而目前为壮医临床所常用药物,掌握在掌医手中的活动经验,更应深入考察,广征博采,撰著审编,开拓壮药,造福人民。
壮医壮药是祖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是祖国统一疆域中壮族人民勤奋开拓前进,适应风土环境,利用区域药物,创造各种医具,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医学,是一份异常丰硕的民族文化遗产,应该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发扬壮医学术传统,为祖国各族人民健康服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16 22:28 , Processed in 0.127574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