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的体育生涯不仅包括奥运会上的运动员经历,更包括他作为一个商人、在中国体育产业上的叱咤风云。1988年,当李宁有些灰溜溜地走下回国的飞机,他知道自己未来的道路可能不会那么宽广了——如果没有汉城奥运会的失败,李宁现在很可能和当时的其他运动员一样走上当教练、出国或者当官的路,或者他还有更特别的出路——到演艺圈发展,良好的外型、超高的人气让李宁成名以来有过很多次和梅艳芳、谭咏麟等知名艺人同台演唱的经历,虽然那后来曾被国人诟病为“不务正业”。
但是,事实上,李宁的一切都因为在通道的尽头捧着鲜花等待他的人而改变,所以说一条路不持续的走下去,永远都不知道前方会风景如何?
“李宁!李宁!”站在通道尽头叫着他名字人的给了李宁另外一个舞台,比那144平米见方的红色地毯宽大的多,19年后,现在李宁已经把广东三水那个5000平米的厂房变成了位于北京近郊占地100亩的商业帝国。这座花费了1.5亿建造起来的李宁总部基地仅仅启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从李宁办公室的落地窗户看下去,这里更像是一个体育主题公园,游泳池、篮球场、羽毛球场、攀岩墙错落在绿色的园区当中,但这并不妨碍“Anything is possible”这一串英文广告语在其中的醒目。
4年前,李宁把公司的主要业务都交给了现在的CEO张志勇,而自己则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引领着企业的发展。李宁的老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王亚菲老师说:“李宁的个性比较朴实,其实某种意义上并不适合经商,你能想象他去追债的样子吗?但是他能够把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他身边,为他所用。”但李宁自己却说“我只是一个有运气的从商的运动员而已。”关于“运气”的说法,李宁已经强调了太多次,不过在汉城奥运会获得了金牌、但是在商场上屡战屡败的楼云却说:“李宁的成功不可复制,因为不可能再有人有他那样的运气,碰上一个不惜代价帮他的企业家。”楼云口中的企业家正是当年在机场通道等待李宁的时任广东健力宝集团总经理李经纬,而李宁和李经纬的相识还要追溯到1984年的奥运会之前。“那个时候李宁想,‘能为国家队送饮料的人,一定是个实在人。’”楼云这样回忆到:“那天李宁亲手画了一幅竹子送给了这个新朋友,那幅画被李经纬珍藏了很多年。”
在李经纬眼中的李宁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悟性很高”的运动员,1989年4月李经纬亲自颁给李宁的“总经理特别助理”的聘书并不是他的孤注一掷。李经纬回忆说:“1984年冬天,当时对经商还没什么概念的李宁给了健力宝完成第二次飞跃的灵感,当时我们通过赞助1984年中国奥运代表团让健力宝的名字响彻了大江南北,之后我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跟中国体育继续合作,因为赞助12支国家队饮料每年需要花费25万,这个硬生生的数字摆在我的眼前时,我还是犯了难,于是那个晚上我把李宁找到了当时国家体委的招待所和自己一起商量。”
“我们在国外比赛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企业在后面追着运动员要给他衣服鞋子,最后还给人家一笔钱,就是要通过明星效应为自己的产品打牌子,现在国内的焦点都在中国体育上,可国内还没有企业认识到体育能给自己带来的效益。”李经纬说,李宁的这番话让他下定了签下那份合约的决心,那25万元的赞助费像是种在地下的金币,1985年健力宝集团的产值上涨了50倍,达到了5000万元人民币。
4年后,李宁考虑自己做什么的时候,李经纬把问题又抛回给李宁,“现在运动员开始喝中国的饮料,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穿自己生产的衣服?”于是李宁搁下开办体操学校的想法,把“李宁”变成一个品牌在广东三水正式挂牌成立。
李宁说:“一个企业的成功和一个运动员夺取冠军颇为相似,很多时候,成功的并不是经历苦难最多的,往往是因为他有运气,没有遇到让自己毁灭一生的灾难才能一直走到现在。”在他看来少年时期患上几乎终结他运动生涯的骨垢炎不算灾难,1981年世锦赛前三天扭伤脚踝没能阻碍他拿团体冠军,那么创业初期赶上89年动乱但没有失去所有的海外投资,第一批投产的李宁牌运动鞋不合格,但是只占了全年开发费用的40%也可以算得上是他的幸运了。
李宁公司的老员工都记得刚刚来北京的那一阵,如果开会到深夜,那会议室里面肯定有李宁,1990年亚运会火炬传递的赞助、从1992到2004四届奥运会的运动员服装赞助都是李宁出马谈下来的。刚刚脱离健力宝集团的那阵,为了让李宁公司更加健康地发展方向,看重亲情的李宁硬是把在公司工作的哥哥、嫂子和表弟一个个劝离,这也为李宁公司后来的国际化、股份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