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有说话,今天认真看了下,觉得有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是第几次赶三月三,我已经不记得。虽然大家对武鸣的三月三一直都有怀疑和抨击,但是我依然对它情有独钟。
或许是因为家乡的缘故吧。
表演我没有看,因为已经腻了,确实很多东西都流于形式,花俏,讨巧,却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在河边遇见那支表演队伍时,我曾对沙南说,如果我在我的镇上工作,那么今天我肯定是她们当中的一员。意思是,每年三月三,各个乡镇都派代表队来参加竹杠舞,这些人都是机关单位或学校的,挑选些看得过去的来参加县里的活动。
但是山歌不同。
不管那些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衣服是土布的还是租来的,山歌还是那个山歌,味道还是那股味道,朴实得不能再朴实。
因为是当地人,我很容易听懂山歌的意思。府城调、罗波调、双桥调、仙湖调,或高昂或欢快,或悠扬或低婉。张口而来,随手拈来,无需华丽的辞藻,歌词本天成。“手表戴上腕,项链挂胸前。”“夫妻双双去旅游,你说生活好不好?”简单几句就描绘出了农村人的幸福生活。在灵水边,或在亭子里,或在榕树下,歌儿对得热热闹闹,听众一阵阵欢笑。管它什么形式不形式的。
在歌王大赛的现场,我遇见了几个家乡的阿姨,她们专门赶来看歌圩,中午歌手们休息,她们也不肯走,大太阳的,就这样巴巴的等。那种热情是我们年轻人比不来的。
不想多说什么了,我在现场录了一些视频,都是唱山歌的,感兴趣的贝侬可以跟我要来听,基本上都是壮话的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