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现场
脚手架搭出“大病房”
3月20日,记者随文物保护专家组一行从宁明乘船前往花山。自从岩画一期保护工程启动以来,游客只能在船上远观,不允许登岸近距离观看岩画。
明江在岩画所在的峭壁前拐了一个弯,远远就能看见崖壁脚下搭建起一片巨大的脚手架,挂在外面的绿色保护网,将红色的岩画遮去了一大半。
花山岩画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分布在20~60米高的崖壁上,仅检查岩画和山体就需要搭设面积五六万平方米、高度230米的脚手架。由于崖底平台为乱石崩塌堆积而成,十分狭窄且基础不实,曾承担过敦煌莫高窟岩体加固、甘肃榆林窟崖体加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单位,也感到在花山搭建如此大规模的脚手架,其难度、规模在国内外均属罕见。他们感慨最多的是:2000多年前的骆越先民,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岩壁上涂绘岩画的。
脚手架一侧是危岩耸立的明江,另一侧是无援手之地的崖壁,几名年逾古稀的文物专家仍毫不迟疑地爬上去察看岩画情况。记者跟随攀上脚手架,清楚地看到了岩画脱落的部位:绘有岩画的片岩像皴裂的皮肤一样剥落,露出新肉一样的岩体,有的是整块岩石松动,摇摇欲坠,许多人物图案已不完整。
据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统计,花山岩画的脱落面积已经超过了500平方米,鳞片状剥离的图案占总图案的一半,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病因揭晓
七大病害导致岩画“脱皮”
文物专家指着一片片岩画,向记者总结了导致岩画脱落的七大病害。
其一是小型危岩。就是岩石整块开裂掉落,摔在地上变成碎片,拼也拼不回来,对岩画是毁灭性的打击。
其二是“冷热病”。花山岩画正对西晒,经受长时间的阳光炙烤。热到什么程度?酷暑时岩面可达60多摄氏度,岩下平台由于高温,连草皮都难生长。勘察人员无奈只能光着膀子作业,还有人一度中暑。昼夜温差变化令岩画附着的岩体像鱼鳞一样剥落。
其三是环境变化。潮湿水珠附着在岩石上,同时周围环境粉尘增多,使岩画表面被泥膜覆盖,严重影响岩画清晰度。
其四是生物“杀手”。在岩壁上生长的榕树、苔藓和筑窝的昆虫分泌的酸性物质破坏岩画。记者在一片约6平方米的岩画上就看到了三四个虫窝。
另外,岩石自身构造而引起的片状剥落;岩画颜料层的脱落褪色;溶岩渗水在岩石表面留下灰白或黑色钙质沉淀,也是岩画脱落的主要病因。
为什么岩画历经2000多年仍保存完好,近年来却大面积脱落呢?对记者提出的这一疑问,文物专家认为,情况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几千年来的风化、水毁、钟乳石沉积等作用,积累了岩画病害。另外,如今的温室效应、极端气候、周围环境的污染,也给岩画带来了综合影响,尤其是岩画载体为对水敏感的石灰岩,对岩画的色泽保存有一定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