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单纯从“理论”上回答壮文是否有用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我试图从“实践”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说得不够全面不够到位的地方,请贝侬们补充、纠正。
1、推行使用壮文(暂不管是拼音壮文还是方块壮文)是遵守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的具体行动。壮族人民有不使用自己民族文字的自由,但是,不学习和推广使用壮文,许多业已成立的壮文学校将不复存在,许多有关壮文的机构将随风而去,国家对壮族人民的扶持将大大减少而不是大大增加。如果壮族人民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壮文教学设施,要求建立服务于壮族大众的社区壮文图书馆、文化管等等,国家可能会加大扶持,使壮族民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2、民族教育的发展跟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成正比。没有民族教育发展作为基础和后盾,民族经济的发展就缺乏后劲。以壮文教学为核心的壮族民族教育,将使壮族人民认清自己民族文化自身的价值,发展起相应的民族经济。
例如,解放前,在一些壮族地区,壮族社会存在一种叫做“七家”的民间互助组织,它由志同道合的七户人家(通常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农户)自愿组成,有重大事情(如外来侵扰)大家民主协商一起办理。这种文化现象在汉语教科书里是不可能以课文的形式出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组织形式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经济组织,如“公司”之类。
3、一个民族如果只有语言而没有相应的文字,那这个民族注定要衰落和灭亡。因为文字可以积累和传承前人的智慧,使后人有继往开来的物质基础。像“七家”那样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果有民族文字记载,那就有可能像“孔孟之道”那样,成为民族文化的灵魂。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只能被时间“风化”。
4、一些外国公司,特别是电讯公司,正在研究壮文和壮族的未来发展问题。他们已经看到了壮文的潜在市场。现在人机翻译技术日臻完善,如果有壮文作为基础,那么,不远的将来,外国人与壮族农民通话,对方讲的是外语,而壮族农民听到的是壮话。这种貌似天方夜谭的“神话”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
5、壮文是壮族文化的载体,学会壮文的学生、公民会因为多懂得一门民族语言、多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感到高兴。这个道理很简单,假如有人懂得56民族当中1/10的语言文字,那不高兴才怪呢。在没有达到这个水准之前,多懂得一门语言文字,就毫无疑问地多一分高兴。
6、壮语有丰富的民族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技巧。如果壮文的应用层面扩大,壮文的影响力增强,这些独特的民族技艺会“弥散”到别的语言当中,丰富人们的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