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乡间,留存着许多古色古香的木拱廊桥,如今这些木拱廊桥成了畲乡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靓点。 浙南廊桥众多,仅景宁境内的廊桥就有100多座。这些廊桥构造格局各具特色,它们是当年村人聚会的场所,也是畲乡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大际乡的胡桥、东风桥,东坑的上桥、下桥、白鹤桥、平桥、龙潭桥、北溪桥和大赤坑的成美桥、大地桥等,建筑风格独特,颇有古建筑韵味。 白鹤桥
这里的每一座廊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大际乡的胡桥长17.9米,宽15.3米,为正方形的廊屋式木梁桥。此桥相传为一胡姓银匠所造,因为这位银匠在采银中发迹,为了纪念这一发家史,便造了这座廊桥;而护关桥则是一座三层三檐两孔伸臂式木梁桥,这座廊桥全长27米,宽7.1米、高9.5米,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东坑下桥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它是饱受兵戈灾祸的标志:原来汉武帝时,地处偏僻的浙江景宁东坑乡间当时成了不愿北迁江淮的瓯越人逃难避居之地,这些避居者在此休养生息,开发了东坑。到了北宋时期,西南的越族部落侬智高率族人起义,浙南残存的瓯越人纷纷响应。朝廷在得知瓯越人“造反”后,当即派驻守在北方边关的杨文广部前来镇压,瓯越人的村落顿时被杀掠一空,这是东坑遭受的第一次惨烈兵祸;东坑遇到的第二次大兵祸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当时闵藩狄率领作乱的败兵退至东坑烧杀抢掠,又将东坑变成废墟。后来朝廷下旨让福建等地的移民移居到这里。这些新的移民立住脚跟后,就合力建造了这座横架贯穿于东坑村的木拱廊桥,同时还建造了神庙马仙宫。 畲乡其他地方的许许多多廊桥,也都与东坑的下桥一样有着动人的故事,它成了一个地方的村史和乡史,并成了乡土文化的重要财富。此外,众多的廊桥也成了当地民众的娱乐休闲重要场所。 大赤坑桥
经过了无数风雨历程的洗礼,如今景宁畲族自治区的廊桥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已经被渐渐开发和利用,它已经浓缩成一种旅游文化,成为游人、摄影家们驻足观赏和民俗研究的对象,每座廊桥都以其独具魅力的故事吸引着游人。 廊桥那飞檐翘角的外貌、古色古香的斗拱,凝聚着旧时建筑工匠独到的精湛技艺,它那每一根柱子、每一个斗拱,无不展现出艺术魅力,它在当前的经济大潮中已演化成一种地方人文历史。不过可惜的是英川的一座古廊桥由于当地建设需要而被拆除了,然而庆幸的是经过当地政府的多方努力,被拆的那座廊桥现已移往北京历史博物馆。这一历史性的迁移,使得畲乡的廊桥文化得以更科学地保存下来。 “细雨打芭蕉,南国景致更妖娆。梦生依稀多少次,潇潇,绿岭烟村风雨桥。”走过这古老的廊桥,顿时让人勾起思古之幽情!特别是当山村里的孩子唱起了“过廊桥,找婆家,对岸的姑娘,对岸的郎”这首充满童趣和地方特色的歌谣时,真让人浮想联翩,这歌谣把这僻静山村简朴而快乐的生活与这一座座历经沧桑的廊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发出一种朴素之美! 大际胡桥
大际护关桥
东坑上桥
章坑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