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hanshe在2008-12-5 12:10:05的发言:我的“语言史”:
小时候在靖西长到8岁,在学校说靖西土语,回家说“北壮”(家乡靠近田阳)
9岁到16岁在德保县城,很快学会“府”话,德保初中上学,上课说“煲冬瓜”,课余讲土话
出去读书,学会讲西南官话,很流利,本地人几乎分辨不出
国家分配工作两年后辞职,南下谋生,学会讲粤语,很流利,没有任何口音,避免了被“捞”的歧视
其间因泡妞,学会了一点客家话、闽南话,没有深入学习,哈哈
一直到八九岁,只听和讲北壮,知道有一种叫做"侬话"的与自己的有些不同,但还可以听懂,不会讲.除此外,以为世上的话都是如此两种了.
八岁才上的小学,接触汉字,以为是另外一种"侬话",补告知是"是话书",与华侨人讲的话一样,自己讲的叫"话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话".
读初中时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种"话",跟一个同学学一种"文塘话",只因为那个村的土地与我们的只隔一条路.可惜只学会一句"nga mi cued",几年前才知道它是汉语.平时说壮话,只有在课堂上才用所谓的普通话,直到初三有个新民人讲汉语,关系还可以,从此,汉语开始占据了我的思维.
高中时用"武鸣官话"--不学而会.
大学在南宁,用普通话,整个宿舍只有我一个不会讲白话,一直到现在
在柳州工作6年,用柳州话,已经明白那个"武鸣官话"只是柳州话的一种.有时发觉自己什么话都不会,因为无论什么人讲什么话,不相处好几个月都不全听懂我讲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