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44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南方黄姓与花山壁画的来历

[复制链接]

51

主题

1

听众

386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1
注册时间
2008-7-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03:3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花山壁画与南方黄姓的来历  

——兼谈越族的消失


        左江有多个源头,主源头在中越边境的越南一侧。另有一个重要的源头,发源于广西的十万大山,流经宁明,于龙州境内与丽江融合,始为左江。左江经崇左,过扶绥,至南宁与右江并为邕江。
       左江流经处,许多急转弯的河边峭壁上画着崖画,把山壁画得斑斑鲜红,当地壮族人将些山称为“岜莱”,即“斑驳的山”,这些崖画就是神奇而壮观的“花山壁画”。


       据学者专家考究,花山壁画的作者,是当地壮族的先民。但当时他们为什么要在如此险峭的壁上作画,专家们一直无法解释。花山壁画的作画目的成了困扰各界专家学者的千古迷团。
      作为读史爱好者,亦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壮族青年黄某有义务向大家揭示此迷。 

       要知道花山壁画的来历,就先讲“黄”国。
       远古时代,西北方(陕西甘肃山西一带)进入黄帝时期,中部地区(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有炎帝部落,淮海和广大的南方由以蚩尤部族为首的九黎部落占有。当时的形势,可谓之为三“盟”鼎立(当时还没有“国”)。
       黄帝姬姓,其部落正处在游牧部落向农业部落过渡的初期,既想找个定居的地方又四处牧猎浮动不定,他们凶悍,军事力量最为强大,迫切寻找更富饶的土地和更多的劳动力。
       炎帝姜姓,其祖先也是来自西北,但他们在更早时期已进入中部地区,再向东向南扩展,逐渐适应了稻作农业生活,部落正趋向定居。较之其他部落,炎帝部农业相当发达,所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多。
       九黎族没有姓,是淮海和广大南方地区的土著人,部落众多,分布很广。传说中“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共有九九八十一个酋长。实际上,“九黎”只是泛称,九个“黎”的部落外还有其他入盟的部落,统归“九黎”管(当时的管并不是真正的管,在联盟的形式下各不归属,甚至有的只是歃血起誓后就再也没联系过)。后来的三苗、越、濮、僚、俚等都是古九黎的分支与延续。从淮海一直到岭南,凡是稻作生活方式覆盖的地区,都属于“九黎”的部落联盟。他们的居住地要么多山,要么多水,因此生活方式分为三种:一种是山间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一种是水边渔钓捕捞的生活方式,还有一种是更为先进的江边平原上的稻作生活方式。这三种生活方式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是有以其中一种生活为主,辅以另一种生活,因为当时生产能力极低,他们只有通过多种渠道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来源。由于山水阻隔,部落间交往很少,文明发展很不谐调。他们也有流动性,尤其以山间采集、水上捕捞为主的“黎”,他们的的生活方式依赖于自然资源,迁徙性强,但他们没有远离山水去争夺北方平原的欲望,只在南方流动。他们在某处定下来之后,不容许他人再进来,本联盟内的其他部落流动过来遇见了会主动避开,另寻他处。如果有人强入他们的地盘,他们凶蛮的一面就会暴露无遗,战争无以避免。以稻作生活为主的“黎”部落,早就过上了定居生活。这是当时生产力最发达的部落,他们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能生产铜器,其势力逐渐向北方延展。
       文明相对发达的炎帝部落一步步向南推进,稻作“黎”在向北发发展的过程中与之冲突不断。终于更大规模的冲突暴发了。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招集本联盟人马:“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我们的,今天我们要把那些嘴巴上带有羊骚味的人赶回北方,让他们啃他们的羊腿去!”
       这一战,炎帝大败,向北溃逃(“败北”一词,由此口头代代相传,直到晋朝符坚战败北逃,“败北”一词终载入文史之册),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求助。黄帝炎帝同为西戎族,更何况,黄帝终日虎视眈眈,恨不得找个机会杀向富饶的中东部地区,所以“慷慨”相助。炎黄联盟,仍阻不住蚩尤连连得胜的脚步。炎黄一路退到河北涿鹿,利用有利地形诱敌深入迂回包围。时已深秋,南方来的黎部落不服水土,冻得皮开肉裂,在一个寒冷的清晨,浓雾迷漫,炎黄联盟展开大反击了。结果炎黄胜,九黎大败,蚩尤被杀。炎帝再次南下占领中东部地区,黄帝也盘踞河北一带不走。
      九黎联盟被杀被俘大批人口,再也无力抵抗炎黄联盟,稻作“黎”被炎帝吞并。后来黄帝把炎帝给灭了,并继续向九黎部落所在地区大规模推进,先前被纳入炎帝部落的九黎族又被黄帝吞并。此时黄帝部落已有了文字,文明更进一步发展。为了便于管理,黄帝给原先没有姓的九黎族安了姓,黎民实在太多太杂,此黎又跟彼黎不同,黄帝一连给他们安了一百个姓,因此有了“黎民百姓”。
      九黎联盟中的“三苗”黎仍不臣服,不时起兵反抗。注意,当时的“兵”不是真正的兵,那时是全民皆兵的“民兵制”:平时,部落成员劳作,部落如有战事则上战场。
       江淮一带的九黎族有一小部分退守江汉一带,投靠了九黎联盟中的一支——“越”。越,也是一个庞大的部落,北起长江中游,南至岭南之外都有越人分布。这支九黎的残余完全融入、并变成了越族,他们在当地逐渐发展,也产生了更先进的文明,他们以仇人(黄帝)为姓,姓黄。越族里也开始有了姓,但这只是个别。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早先被黄帝征服的黎,在江夏一带先后建起了自己的“方”、“邦”、“国”,称为“荆”或“楚”。楚,类似于当年蒙古人征服了印度而建起的莫卧儿帝国,就是个殖民地一样的政权。而江夏这一带的黄姓越族,也建起了自己的“邦”、“国”,称为“黄”。楚与黄对峙,战争不断。
       春秋时期,楚国雄起,黄国被楚国所灭,越族分散四处,并以国(就是“黄”)为姓:他们有的西逃入了现在的陕西南部、四川一带;有的留在当地融入楚国;有的东逃至苏杭一带——这些人中,又有一部分融入了吴国,有一部分建立了越国。自此,温州一带多黄姓人,同时黄姓的越族人也跟着向外扩散。
       这时期,有名的越族人有楚国春申君黄歇,越王勾践。
       大家读历史,也许对“勾践”这个名字感兴趣。说古人的姓就是怪,居然姓“勾”。那不是姓,那时的越族人,也许除了黄姓就很少有姓了。那“勾践”是什么意思?“勾”,现在南方壮语(古越族人后代的语言)里是“我”、“我的”的意思。“践”,具体是什么意思不好说。“践”与“剑”同音,如果当时华夏族也把剑读之为现代的“剑”,那么“勾践”也许就是“我拿剑”“我挥剑”的意思。因为,虽然越人的冶炼冶术相当发达,但作为屠杀用具的剑不是越人所创,他们只好照搬华夏人的读音。
        给自己起名为“我拿剑”,岂不是很搞笑?不搞笑。在当时的越族人不习惯起名,只有王候将相人家才起名。有名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何况又有剑!因为有剑更是了不起的事儿。在战国以前,金属开采的能力和冶炼技术非常低,普通士兵是拿不到一件像样的金属兵器的,他们只有削尖了的木棍。高级点的士兵,木棍一头绑片金属刃,叫“戈”,叫“矛”,很了不起啦。拥有一把剑,就像现在有小车一样难得,若是有一把制作工艺精良的剑,就像是现代拥有私人飞机一样的稀罕,往往是王候才有资格配剑。一剑在手,是非常非常值得炫耀的。给自己起名“我拿剑”,就是“我是王!”的意思,很有王者气慨。所以,这个名在当时应该是个很酷的名字,一说出来酷毙一帮追星族——如果当时也有“追星族”的话。
        后来越国雄起,灭吴国,兵甲横行江淮,称霸诸候。再后来楚国又灭越国。越人再一次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分化出后来的东越(东瓯)、闽越、南越(雒越)、西瓯。黄姓越人的一部分长距离迁徙,一直向岭南方向移动。因为南方也有越人,那里可以投靠,可以彻底地摆脱敌族灭绝性的追击。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迁移,一路艰辛险阻,困难重重,使队伍拉得很长很长,前锋到了到了当今广西左江流域一带,后边的人还远远滞后。尽管前面的人在沿途留有记号,但还是有许多人迷失了方向,有的克服不了困难另寻他去,也有的半路停留不再南迁。自此南方多黄姓人。
        左江流域山清水秀犹如世外桃源,他们决定定居此处。漫漫征途终于停止,这是一处寄托终生的地方,是一个族人经过挣扎摆脱苦难之后企求灵魂有所皈依、期望种族获得延续与重生的地方。定居下来的越人在江边举行定居活动,巫师的舞蹈跳起来了,越人的歌声响起来了。铜鼓,这个能给血管里注入澎湃激情的神物响起来了,召唤着未到的亲人,召唤着远逝的亡魂。
       一队人马定下来了,后面又到了另一队人马。他们在左江边的另一处下寨。于是好长一段时间内,左江边鼓声不断,歌声不断,延绵两千多公里的左江峭壁画上了无数鲜红的图画,各处的下寨活动连续了近一年才告终了。北来的越人与原地越人融合形成了雒越、西瓯人。自此,广西左江流域多黄姓人。南方多黄姓人,某些版本的《百家姓》里讲到黄姓时,说“古代蛮族里有黄姓,在今广西南宁”,但更准确的说其源头主要是在原南宁地区的左江流域一带,既现在的崇左市境内。那些自称族谱里记载族源来自山东、福建的黄姓壮族贝侬们请小心,那是误传。你们的祖先是实实在在的本地人,你们的姓,是借用了远古时北来的越族贝侬的黄姓,经历史融合、发展而来的。
        越人把下寨时的仪式记录在江边峭壁上,这就是花山壁画。里面有歌舞不休的越人,有铜鼓,有挎刀,有跟着他们翻山越岭的不离不弃追随主人的狗。小部队的人马,壁画规模也小;大部队的人马,壁画规模也大。下寨时队伍里有多少个人多少尊鼓多少只狗,壁画里都作了完整的记录。越人没有文字,没有卷册,这些壁画成了他们最永久的,也是唯一的的史书。越人善歌,但他们的歌声终逃不了在浩浩的历史洪流里暗弱消沉的劫运。而花山壁画,它依然鲜艳,依然惨红如血,画里的越人依然在面对江水歌舞不休,日日夜夜。
        值得一说的是,古代有许多民族称谓现在已没有了,消失了。这并不就是说这个民族的人绝种了。就像越人,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产生了变化,百越中的一些支系确实是被完完全全的汉族同化并成为汉人了,但还有更多的支系演化发展为别种称谓的民族:东瓯、西瓯、濮、僚、俚、僮、俍、布依、壮等等,都是越人的延续。再如华族与夏族,现在也没有了,但他们只是族称消失而已,人种并没有消失,变成了现在的汉族。
        每当我站在崖画前,想想自已身上流着先人的血,追忆唐朝黄少卿、宋朝侬智高、清朝太平军和民国桂系军等轰轰烈烈的往事,想想自己几乎在浑噩的岁月里把自己的民族烙印忘却,自豪与惭愧的心情混杂不清,感慨万千。

          我想,我该为我的民族做点什么。因为,我是越人的延续,是一个曾创造过辉煌曾受过苦难但坚韧不倒的民族的后代。

——绚怀我的先人      
2008-7-7夜          
南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9 5:19:26编辑过]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我是黄峒蛮!!我生于斯长于斯,本土主人,蛮族斗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

听众

386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1
注册时间
2008-7-22
沙发
发表于 2008-9-28 17:21: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著虎尾在2008-9-28 14:35:41的发言:
副题说越族的消失,内文说百越中的一些支系确实是被完完全全的汉族同化并成为汉人了,但还有更多的支系演化发展为别种称谓的民族:东瓯、西瓯、濮、僚、俚、僮、俍、布依、壮等等,都是越人的延续。题文不相符。应当副题说成是部分越族的消失。


   你的理解有误。越族这个民族称呼确实是消失了,尽管他们人种有留传(比如我就是)。就像夏族消失了,你不能因为现在有汉族而说夏族只是部分消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9 5:48:02编辑过]

我是黄峒蛮!!我生于斯长于斯,本土主人,蛮族斗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10-22
注册时间
2003-7-10
板凳
发表于 2008-9-28 14:13:00 |只看该作者

例如铜鼓,最先发现的地方是云南,兴盛于岭南,于东越并无关系。


对于未来,我们无可预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自以为预知了未来所发生的事,而放弃了我们本应该要走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地板
发表于 2008-9-28 14:35:00 |只看该作者
副题说越族的消失,内文说百越中的一些支系确实是被完完全全的汉族同化并成为汉人了,但还有更多的支系演化发展为别种称谓的民族:东瓯、西瓯、濮、僚、俚、僮、俍、布依、壮等等,都是越人的延续。题文不相符。应当副题说成是部分越族的消失。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10-22
注册时间
2003-7-10
5#
发表于 2008-9-28 14:11:00 |只看该作者

大体的框架设想不错,不过还要在细节上以及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人类分子学上加以分析。


对于未来,我们无可预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自以为预知了未来所发生的事,而放弃了我们本应该要走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僚国家园总设计师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8-7-20
注册时间
2005-8-27
6#
发表于 2008-9-28 14:12:00 |只看该作者

是呀应有人做这样的事了

[em60][em60]

我不再回忆回忆什么过去现在不是从前的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听众

1398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8-8
注册时间
2008-8-12
7#
发表于 2008-9-28 11:18:00 |只看该作者
是啊,整个故事的结构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有思想\有特点\有个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3

听众

1万

积分

社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最后登录
2018-2-27
注册时间
2007-12-20
8#
发表于 2008-9-28 09:38:00 |只看该作者

有时间的话把它延展一下,可以构成一部关于越人迁徙、奋斗的历史小说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9#
发表于 2008-9-28 08:08:00 |只看该作者

前部分像神话。

后部分有点历史的痕迹。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

听众

386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1
注册时间
2008-7-22
10#
发表于 2009-1-5 21:41:00 |只看该作者

支持广西黄姓人外来说的人认为,广西黄姓人的祖先因充军、移民、发配、避难等来到广西,定居并繁衍开来。请仔细想想,如真这样,那广西“原有”的人呢,他们去哪了?当初零星个别的“外来”黄姓人能发展到遍布广西并成为人口大族,那原有的千千万万的广西其他姓种的人,岂不繁衍得更多更不可想像?须知“外来”的黄姓人每繁衍一个,广西其他姓种的人就跟着繁衍千千万万个了!

其实我们广西黄姓人绝大多数都是本地土著人,只不过借用了一个“黄”姓罢了。姓是外来,人却是土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9 5:46:30编辑过]

我是黄峒蛮!!我生于斯长于斯,本土主人,蛮族斗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5 21:52 , Processed in 0.15997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