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文明》系列电视节目由中国壮语文化网络教育学院策划并组织摄制。该系列节目将用全新的电视手法解析人类文明史中的壮族。梁庭望教授作为中国首席壮学家,担纲第一讲的重任,其精彩的报告引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梁教授报告内容如下:
第一讲
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稻米之路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的成员。
壮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170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有140多万分布在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和湖南省。(见图)
壮族是一个跨国民族,在越南北部被称为侬族和岱侬族,约有200多万人。
国内外加在一起达2000多万人。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柳江人”在岭南生活距今至少有5——10万年的历史。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确实,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奇水秀,四季常青,终年鲜花怒放。(照片)可是,古代的岭南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这里的森林长疯了,环数百里无日色,瘴气弥漫,人很容易得病。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说岭南“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胪胀成蛊。”北方人谈瘴色变。有个诗人写广西:“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此地无人老,迁流几客还。”意思是什么呢?是说广西这个地方是个“鬼门关”,这里的人没有活到老的,死得很早。被贬到广西的人,没有几个能够回去的。柳宗元就死在广西柳州。
宋代甚至把广西叫做“大法场”,也就是瘴气杀人的地方。
中原人总是把广西说得很可怕,实际不完全是这样。但历史上曾经是瘴气杀人的地方,不像现在这样山青水秀,却是事实。壮族祖先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艰苦开拓,流血流汗,付出许多生命的代价,才终于把瘴气弥漫的岭南打扮得峒峒是桂林山水,处处是阳朔风光。当然,这里面还有滇桂其他世居民族的功劳,有后来进入壮族地区的汉瑶等各族人民的功劳,但壮族为开发祖国南疆,付出的血汗是最多的,也是最早的。
经过漫长岁月的艰苦奋斗,壮族祖先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对中华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大家知道哪些贡献呢?
这些贡献中最光辉的是:
稻作文化。(图片)
大石铲文化。(图片)
铜鼓文化。(图片)
花山文化。(图片)
发明棉麻纺织。(图片)
培育芭蕉、菠萝、荔枝等大批亚热带水果。(图片)
培育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合浦南珠。(图片)
发明淡水养殖。(图片)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图片)
这些发明创造,哪一项都对祖国和人类有很大贡献,其中有一项贡献是最大的。
世界上主要的三种粮食作物是什么?
水稻、小麦、玉米。
三种粮食里哪种养的人口最多?
大米。
全世界有多少人以大米为主食?
过半,30多亿。而且有扩大之势。
全世界有30多亿人以大米为主食,那么,谁发明水稻人工栽培功劳可就大了,荣誉可就高了。正因为这样,全世界争了200多年只久。许多国家、民族都说自己最先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法。
到了19世纪末,舆论渐渐倾向于中国:
1881年,德国农业史家康德尔(De.Camdolle)撰文认为,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应当是中国人。
1884年,康德尔出版了《作物起源》一书,又重申了这个观点,而且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他还预言中国南方应当有野生稻分布。
1917年,西欧农业史家墨里尔(Merrill)到中国华南来做调查,沿珠江的主流西江两案作田野调查,发现不少地方都有野生稻分布,康德尔的预言得到了证实。
1926—1933年,中国著名农业史家丁颖多次到西江流域做调查,广泛发现野生稻的分布,他认为,华南可能是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发源地。
1942年,日本学者比野发表文章,认定中国海南的野生稻是栽培稻之祖。
但是,上述观点因为没有考古作证,还是不能服人。
60年代以后,事情有了重大转机,考古提供了确实的证据:
(1)60 年代,在中国广西的南宁市的横县、隆安等县和南宁市区亭子圩发掘了14处贝丘遗址,发现石磨棒、石杵、原始石磨等加工稻谷(脱壳)用的工具和储存、加工(蒸煮)稻米的陶器,经C14测定为10000—11000年左右。但没有发现炭化稻谷。
(2)1965年,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发掘出石磨棒、石杵、原始石磨和陶片,经测定为9000年以上。但未发现炭化稻谷。
(3)70年代,在越人故地中国浙江省河姆渡发掘出大面积的栽培稻炭化物,以及种田用的骨耜、木铲等工具,C14测定为6700?00年,这是第一次发掘出炭化栽培稻,轰动世界。
(4)80年代末,在中国湖南省澧县彭头山发掘出大量炭化栽培稻谷,C14测定为5000—8000年之间。
(5)1991年,在中国河南省南部舞阳遗址的红土烧块中发掘出10粒稻壳印痕,经光学显微镜(LM)和电扫描(SEM)观察比较,发现与现代稻粒长度相近。印痕纵沟宽140—350微米,也与现代稻粒的140—280微米大致吻合,C14测定为8000年左右。
(6)1993—1995年,在中国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和吊桶环,经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联合发掘,出土了大量近栽培稻的植硅石和兽骨,被认为是打谷场和屠宰场,上层距今9000—14000年,下层距今15000—20000年。
(7)最大的发现是1995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的道县发掘,道县曾经属于广西,今属于湖南省,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对该县的寿雁镇玉蟾岩进行发掘,出土了兼具野生稻特征的栽培稻炭化稻粒,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18000年到22000年,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见《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
道县属于湖南的零陵地区,古代是壮族祖先苍梧部的地域。苍梧部是壮族先民中强大的部落,其居地在广东的西北部,广西的东北部,湖南的东南部即零陵地区,地跨三省区。舜帝曾经到苍梧部视察,死在该部,壮族祖先用壮人至今仍沿用的瓦棺礼葬他于零陵地区宁远县的九嶷山。楚人是战国时才进入零陵地区的,战国以前的文化遗址,出土的都是带肩石斧有段石锛等越人文物,可见道县的炭化稻谷当是苍梧部也就是壮族先民留下的。一句话,越人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超过苍梧部的,也就是从时间上看,人工种植水稻最早的是壮族先民。
我于1988年就道县寿雁镇的考古成果的民族成分写了《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刊《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二期),提出壮族是我国乃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多种报刊转载,新华社将这篇文章缩成专稿,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又把这篇专稿发往新华社在世界的160多个点。以往我们发表这样的文章,国外尤其印度都会有人反驳,这次再也没有反驳的声音。说明全世界认可了我的文章的结论。
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农科院在湖南举办《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请我在会上就壮族先民首先发明水稻人工栽培问题作报告。当时在台下听讲的有来自国外22个国家的61位农业和农业史专家,国内专家100多人。主持大会的联合国官员恰巧是个印度人,他还带来了两个印度农业史专家。我已经作好了应辩的准备。但我发言之后,除了一片掌声,没有人发难。我走下讲台,那位主持会议的联合国官员主动站起来和我握手。专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跟我握手时风趣地说:你的发言很过瘾!(会后与袁隆平合影的照片)这说明,国内外学者认可了壮族先民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结论。当然,为留有余地,我的提法是:壮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之一。壮族对人类有这么大的贡献,很光荣,很自豪,值得骄傲。壮族人千万不要自卑!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要挺起腰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根据自己生活空间的条件进行创造发明,对人类做贡献。壮族先民之所以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法,是自然条件赐给的。壮族主要分布在岭南,早期分布曾经达到长江之南,洞庭湖就是壮语,意思是有沼泽的广阔田野。壮族分布地区气候炎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终年平均气温在220C左右,土地肥沃,适于种植水稻。正好又有野生稻分布,这就为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发明提供了条件,使壮族有幸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民族。壮族作为最早的稻作民族,对水稻耕作技术的进步和稻作文化孕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形成了浓郁的稻作文化。
水稻人工栽培发明之后,有一个漫长的培育和摸索生产实践过程,3000年到2000年前,由于壮族以及壮侗(侗台)语族民族不断向东南亚迁徙,水稻人工栽培法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地:
(1)1944年,日本学者宇野研究水稻传播后撰文认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澳尼民族(Austronesian)从中国南方把稻种带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故爪哇岛公元前一千年后就种植水稻。
(2)1951年,日本学者安藤著文认为,日本的水稻是公元前200年左右从华南传过去的,日本人称之为“稻米之路”。1956年,日本学者野口著文同意安藤的观点。
(3)秦始皇南进时,壮族祖先和壮侗语族各族祖先为避其兵锋,向南迁移,部分迁移到东南亚,并沿着中国滇桂南部和东南亚之间的弧形地带望南亚方向移动,把水稻人工栽培技术带出去,经过阿拉伯传到欧洲。以广西合浦到广东湛江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沿路经过印尼、缅甸、印度,也把水稻人工栽培技术传播出去。至今东南亚还有大批壮侗语族民族,即:
(1)越南侬族
70多万人。
(2)越南岱侬族
100多万人。
(3)越南泰族
90多万人。
(4)老挝老龙族
280多万人。
(5)泰国老族
2300多万人。
(6)泰国泰族
2700多万人。
(7)缅甸掸族
300多万人。
(8)缅甸博奥族
11万多人。
(9)缅甸山泰族
15万多人。
(10)缅甸老族
2万多人。
(11)缅甸达努族
11万多人。
(12)印度阿含族及坎梯人
60多万人。
(13)孟加拉国阿萨姆族
50多万人。
总共约6000万多人。其他东南亚国家还有泰族人,未统计。东南亚的这些民族都认同与壮族是“同根生民族”,是从广西迁移出去的。国内外的壮侗(侗台)语族民族加在一起,大约为9000多万人,接近1亿。
水稻传播过程中有许多生动的故事传说,其中一个故事说,水稻传到南亚时,稻神经过佛祖释迦牟尼的讲坛下,释迦牟尼正在讲经,见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老太婆(稻神变的)走过,扰乱了讲坛,大怒,让门把她徒赶出去。谁知惹了大祸,印度人种的水稻就是不结穗,三年稻谷失收,到处发生饥荒。佛祖一问,才知道得罪了稻神,赶紧向她赔罪,请她回来,东南亚、难亚种的稻子才种成。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水稻传到东南亚和南亚的曲折经历,那里的人们也不是一下子就学会种水稻的。
经过长期的实践,壮族总结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稻田耕作技术,包括季节安排、耙田、育秧、垫农家肥、插秧、耘田、沤绿肥、排灌、防虫、防倒伏、选种、收割、运输、储藏等环节,并有相应的生产工具。按质料包括石器系列、甲骨系列、木质系列、青铜系列、铁器系列等。工具类型有耕作工具、灌溉工具、运输工具、加工工具、储藏工具等。有的工具很特别,如广西出土的6000年左右的大石铲,长舌形,最长的达70厘米。宽20—30厘米。加工圆润,是早期得心应手的耕田工具。水筒车也是壮族发明的,后来广泛推广到中国南方甚至西北。
以大米为中心的饮食结构,麦类食品很少。制作大米食品是壮族的特别能耐,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形成了100多种精美的大米食品,它们分属下面的系列:
1.
米饭系列——白干饭、糯饭、蒸饭、豆饭、五色饭、竹筒饭、菠萝饭、南瓜饭、田螺煲饭、紫米饭、涝饭、……
2.
米粥系列——白粥、紫米粥、肉末粥、肉末茴香粥、螺蛳粥、糖粥、鱼粥、大米玉米粥、鸡肉粥、菜粥、绿豆粥、饭豆粥……
3.
米粉系列——汤粉、炒粉、卷筒粉、鱼生粉、肉丝粉、酸粉、螺蛳粉、榨粉、三鲜粉、桂林粉、米线、鱼汁米线、壮家老友粉……
4.
米糕系列——沙糕、油堆、炸糕、素米糕、油团、五色糕、炸塑糕、糯米甜食、红糖椰浆糯米糕、糯米褐糖糕、黑方糕、千层糕、红糖糯米糕、糯米芝麻年糕、糯米方糕……
5.
米花系列——爆米花、炒米花、糖米花、米花糖、阴米……
6.
粽子系列——驼背粽、锥粽、牛角粽、黑糯粽、稻杆灰水粽、枕头粽、状元粽、马杆脚、亚塔椰叶粽……
7.
糍粑系列——圆饼糍粑、三角糍粑、藤粑、褡裢粑、方粑、油团粑、糯米糯玉米粑、锥子粑、耳块……
8.
汤圆系列——汤圆、元宵、方元宵……
9.
米饼系列——各式月饼、米饼、食撒拉、米粉馅饼、糯米薄饼……
10.灌肠系列——龙棒、灌猪肚、米肉腊肠……
11.米肉系列——酢肉、米粉肉、腌酸肉、腌米粉肉、腌酸鱼……
12.饮料系列——米酒、糯米酒、甜酒、公鸡甜酒、蛇酒、蛤蚧酒……
这些系列还远不能囊括稻米食品的花样,但仅此即可以说明品种的繁多。
仅从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里,就可以看出壮族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民族,而是一个对国家、对人类有贡献的民族。壮族人应当为此感到自豪,应当继承祖先的光荣,振作起来,为人类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