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瑞.巴洛:我也是新温州人
转载自:http://wznews.66wz.com/system/2008/03/20/100516972.shtml
时间:2008年03月20日 09:31 稿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http://www.66wz.com/
巴洛很遗憾,在温州市区已很难找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城风貌了。陈莉莉摄
采访对象:杰弗瑞.巴洛美国太平洋大学历史系教授温州医学院特聘客座教授博士(以下简称巴洛)
专栏主持:金辉 记者(以下简称金)
杰弗瑞.巴洛1942年8月31日出生在美国南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位油田工人。他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1964年6月毕业于南伊利诺斯大学,一年后获得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73年8月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俄勒冈州路易斯克拉克大学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杰弗瑞.巴洛曾任东亚福尔布莱特选拔委员会会员、亚洲太平洋沿岸研究中心刊物《亚洲太平洋沿岸研究杂志》及电子版创刊及执行编辑、M.E. Sharpe公司和美国历史与计算协会专著系列《人文学科与新技术》历史部分合编者。现任美国太平洋大学资深历史学教授、互联网教学中心(Berglund Center for Internet Studies)主任、温州医学院特聘客座教授。2006年温州市政府“雁荡友谊奖”获得者,2007年浙江省政府“西湖友谊奖”获得者。
杰弗瑞.巴洛是位研究亚洲历史的资深学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他研究的领域涉及中美文化、历史、人文及世界历史、经济、计算机科学和网络与教育等领域,发表近百篇论文和10多本专著与合著,担任多家学报和学术杂志主编或编辑。他研究中国壮族和民国历史颇有成果,2007年他的《壮族历史及文化的纵向研究》一书,由广西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他与克丽斯汀.理查德森合作的《John Day的中国医生》在美国出版后,一版再版。他的《古今世界领导人——孙逸仙》在美国纽约出版,后翻译成中文,并收录于《辛亥革命丛刊》。
第五次在温州过圣诞
去年圣诞节之后,我去温州医学院茶山校区采访杰弗瑞.巴洛。从美国来的杰弗瑞.巴洛已经是第五次在温州过圣诞节了。
巴洛穿着简朴,深灰色的拉练外套有些年头了,里面的红T恤颇为耀眼,把他映衬得很精神。他个子很高,有一米八五左右,络腮胡子有点像马克思,而额头则像列宁,他的中文不错,能基本满足交流。我说如今温州人由本土温州人、在外温州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温州人三部分组成,他们都是温州的建设者,都是温州的主人。他马上说,那我也是新温州人了,谢谢温州的接纳!我说,我们专栏把您列入温州学人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让温州人知道天世界,也让世界知道温州人,他表示十分赞同。
金:听说您在温州已经过了第5个圣诞节了。在温州过的圣诞节与美国的圣诞节相似吗?差异又在哪里?
巴洛:我是2003年开始在温州过圣诞节。与第一次相同的是2007年圣诞联欢晚会也是市政府举办的,但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各种不同肤色的人增加了不少。那时只有欧美国家的专家,现在还有印度的、韩国、日本及非洲等国的。在温州过圣诞我有个很深的体会,十九世纪,中国与外国签订了门户开放条约,那是被迫的开放,而今中国是主动地敞开襟怀迎接各国朋友,真了不起!
在温州过圣诞节,与在美国相比,有相同也有差异。温州的圣诞节没有美国那么浓的宗教色彩,而商业气氛要浓得多。在温州过圣诞是成年人的欢乐时刻,而在美国是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祝福,是孩子们的节日。
我们像马可.波罗一样
金:2003年以来,您每年圣诞假期来温州进行为期四到六周的志愿教学活动,2007年获得了浙江省政府颁发的西湖友谊奖。这是浙江省政府专门为在浙江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您能获得如此殊荣是很不容易的。志愿者是很高尚的,有着美好心灵。现在中国也出现了各类志愿者,他们服务于社会,正如人们说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您来自美国,您是如何看待志愿者的?
巴洛:我是以研究历史学者的身份来中国的,不是旅游者。为此,我想起了历史上的马可.波罗。在13世纪的元代他来到了中国,他在中国的传奇经历对他的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也是学习他的样子,把中国文化带到美国去,同时又把美国文化带到中国来。这是两国文化的交流,并非简单地做一件好事。在此背景下,我们像马可.波罗一样,为自己祖国和中国的友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金:温州地处中国东南一隅,并非大都市,您怎么会选择温州作为您的教学点?
巴洛:虽然中国与美国相隔一个太平洋,可是美国太平洋大学与温州医学院的交往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交往合作日益增多。太平洋大学的前任副校长与温州医学院关系密切,是他介绍我到温州来的。我也是很乐意服务于温州,特别令我难忘和感动的是温州医学院的领导们、师生们十分支持我的工作,我在这里很愉快。
我是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关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对现代生活愈加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愈加增大,我很愿意为此做点什么。从2003年底,我与温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杨德生副教授等开始共同开发“跨太平洋网络实时互动课”(TPIC)教研项目,与他们有许多共识,因而令我欢喜如狂。由于互联网的帮助,我们与北京、上海没有很大的距离,即便与美国也没有距离。由此看来,我对温州的选择是没错的。
金:您在温州医学院合作建立起“跨太平洋网络实时互动课”(TPIC)教研项目,近年来取得了一些什么成效?您对您的中国学生满意吗?
巴洛:TPIC教研项目从2004年开始执行,它借助现代网络快速传输图文与声音的功能以及当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双方学校的师生“足不出户、心跨大洋”,仿佛置身于对方课堂,面对面与母语国家教师学生互动交流,以低廉的成本共享国外大学原汁原味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英语水平。同时,近3年的TPIC合作,增进了中美两校师生的了解和友谊,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初和6月中旬,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西部网络教育学术会议上,对中美两校的教研项目的报告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认为TPIC项目目前取得的成果在美国西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美国太平洋大学与温州医学院,2006年6月和2007年3月正式签署并启动了英语专业“4+1”、“2+2”等互认学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双学士学位人才的合作教研项目。目前02级2名英语专业赴太平洋大学攻读教育学的同学已获硕士学位返温服务家乡。
我很喜欢温州医学院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他们基础扎实,学习特别认真,比美国学生勤奋多了。我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综合和分析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课堂上,我让温州医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读美国大学四年级的教材,难度比较大,大部分学生仍很有兴趣。
研究西瓯中知道温州
金:您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做贡献,精神难能可贵。您的老家在美国哪里?
巴洛:那是个美丽的地方。我的老家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南部,一个名字叫BENTON的小镇,芝加哥就在她的北边。那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镇,只有9000人口,出产煤炭,大部分居民是农民和矿工。记得在我读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班级里一半同学的父亲在一次矿难中丧命或受伤。从此,我就告诫自己发奋读书,离开小镇。不过,小镇的传统价值趋向至今仍影响着我。那里还有我儿时的小伙伴,我们每年还选择一个城市团聚,有时一起到河里垂钓,尽管我不喜欢钓鱼,可是为了友谊我还是很高兴与朋友一起谈笑风生。
金:您是研究亚洲历史的资深学者,特别在中国壮族和民国历史研究领域颇有成果,出版了几本这方面的书,您怎么会想到研究中国这些问题的?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巴洛:这要从我父母的建议说起。他们要我在外交官和医生两个职业中选一个。我选择了外交官,当外交官要懂外语,我问老师哪种外语最难学?老师说汉语最难。于是我就学习中文。后来越战爆发,我是反对美国政府打越南的,所以当外交官没戏。不久,我获得了语言方面的博士奖学金。1973年我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就是《越南与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在我看来,中国南方是个很重要的区域,广西一带各种文化并存,相互之间有联系,充满着生机,开发前景非常广阔,我们不应把这些文化看成是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是落后而是特色文化,要保护要继承要挖掘。来温州之前,我并不知道温州,可是我在研究广西壮族历史和文化过程中,发现广西西瓯与浙南东瓯有着密切的联系。
金:是的。古代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苏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带。今天的广西壮族也是古越族人后裔,他们的远祖,是西瓯越和骆越这两个部落。
古代越族人较早被中原人注意到的是聚居于今日温州附近的一支,因这里有一条瓯江,所以这支越族人被命名为“瓯越”。后来,中原人又发现洞庭湖以南直至广西,另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越族人。为了区分,便把前者称作“东瓯越”,把后者称作“西瓯越”。
毕竟是历史学家,您对温州的这段历史也了解得很深。在温州的日子里,您游览过温州的名胜古迹吗,如何评价?
我要找个中国女婿
巴洛:我以历史学者的眼光和角度欣赏温州的山水,如雁荡山、楠溪江古村落和江心屿。我喜欢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像楠溪江边的芙蓉古村,一幅窗花、一台古老纺织车都能让我留恋忘返。
我喜欢江心孤屿,江心寺门口的那幅对联挺有意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尽管我还不懂,但凭着对中国文化的感悟,是从一字多音的变化中多少也能理解其中的奥妙。
温州历史悠久,同时经济发展很快,是个既现代又传统的城市,可是在温州市区已经很难找到当年江南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至少还没有发现。所以,温州要重视历史古迹的保护,使温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名城。
金:您是新温州人,也关心温州的建设,您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您已连续5年到温州教学了,退休后还愿意到温州吗?您的家人是否也喜欢温州?
巴洛:温州的夏天太热,我的老家多雨,夏天很凉爽。退休后我愿意一年3~6个月的时间呆在温州,为这个新家园添砖加瓦。我的家人喜欢温州,夫人来过2次,女儿已经4次了,温州都给她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女儿还打算到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也许她还可以在中国找个满意的丈夫。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