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晚期,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被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朝廷明令:所有受到封表的名山,一定要保护山林,严禁砍伐。这使得武夷山的动植物资源始终得到良好的保护,避免了人为的破坏,到现在能够依然保留着95.3%的森林覆盖面积和众多历史文化的遗迹。
城村位于武夷山九曲溪下游的崇阳溪畔。1958年武夷山南平地区文物普查队来到这里进行文物普查,在距离城村不远的一座古城池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绳纹陶器和印纹硬陶片以及印有文字的筒状瓦片。
第二年,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古城进行了清理,一座大规模的汉代古城渐渐地显露。已探明的古城总面积达48万平方米。为了保护古代遗迹,当古城遗址被清理到900多平方米的时候,停止了考古发掘。随着这座古城渐渐浮出尘土,考古学家的推论,也渐渐趋于统一。他们肯定了这是一处汉代时期闽越国鼎盛时建立的一处城址。
在明代嘉靖年间编修的《建阳县志》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闽王城,在崇文里,地名城村,周围有土堆如城,其中平坦,故老相传为王殿基。”
崇文里就是明代前后,古城遗址所处位置的地名,离它不远也恰恰有一个名叫城村的小村庄,《建阳县志》中提到的闽王,是指汉代闽越人的首领闽越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闽越人的首领是闽越王无诸,无诸的祖先是越王勾践。
闽越王国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直到公元前110年(汉元封元年),闽越王余善擅自称帝。汉武帝派兵灭掉闽越王国,并下诏:“东越(闽越)险阻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间,遂虚其地。”将大批的闽越族人迁往江淮地区,使之逐渐汉化。
在闽越国与汉朝的军队开战之前,闽越王下令将没有战斗能力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躲入山中,闽越国灭国后,逃进山里的这些人,在他们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九曲溪上游定居下来。他们后来被称为:山越,沿袭了他们祖先闽越人的生活习俗,并逐渐与汉民族融合。悬架在武夷山悬崖上的悬棺,似乎在提示人们,山越人和他们祖先闽越人曾在这里生活过。(CCTV《探索发现》供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陈玥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