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神秘的壮族古部落——大新县上甲民族风情考察记
8月28日《左江日报》大周末头版
左江日报记者:谢寿球
在中越边境莽莽苍苍的大山中,有一个被人们称为上甲的地方,在这个古城垒围起来的边寨里,分布着板价、板统、上思、板禄、那排五个古老的村落。这五个村落因山林阻隔的原因,民俗风情与周边壮族村落明显不同,因此对他们的族属和源流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争议。7月6日,记者和左江民族文化调研组的专家,专程探访了这片美丽的土地,揭开了这个古老部落的神秘面纱。
壮族的古老部落
左江民族文化调研组在上甲考察时,曾就上甲的族属问题进行专门调查,发现上甲的各个村落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壮族民俗,从语言、服饰、姓氏、习俗等方面考察,上甲都带有壮族古部落的明显特征。
调查组在板价屯向几个年纪大的村民询问了“家”、“天”、“地”、“树”等一批基本词汇的当地读音,发现这些基本词汇的当地读音全部是壮语的读音。这说明上甲的语言属于壮语。上甲的服饰与傣族等壮侗语系民族的古老服饰相似,女子穿短袖窄身上衣,下穿百褶长裙。男子穿无袖对襟上衣,用黑布包头。这些服饰多为自种自制的蓝靛土布。据古书记载,壮族先民在宋朝时的服饰就是短衣、黑褶裙,这说明上甲的服饰还保留着壮族古代服饰的传统。板价屯的群众80%姓农,其他村落的姓氏也多为农、覃(qin2)、梁等壮族姓氏。传说他们是侬智高的直系部落,因避封建王朝的迫害,才把“侬”姓改为“农”姓。“农”姓是壮族古老的森林部落,因森林而得姓(森林在壮语的读音为“农”)。“农”姓是壮族的特有姓氏,因此上甲人保留了许多壮族古代部落的习俗。如爱吃生血菜、鱼生、彩色糯米饭,喜欢练壮拳、棍棒对打等武术。
从各种调查得来的情况分析,上甲人的族属是壮族无疑。他们的服饰和风俗与周边壮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这里地方偏远,离越南边境最近的自然屯只有4.6公里,古代交通不便,所以才保留了许多壮族古代的服饰样式和风俗。
独特的古壮族风情
上甲包括板价、板禄两个村委会,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6988人。上甲的古城堡是为抵御外敌入侵而建造的,至今许多地段还保留着古城垒的石墙、栅门等遗址。在古城垒保护着的古老村落里,上甲人把自己独特的习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上甲村落的古屋多为竹木糊泥作墙的干栏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被称为“恩窑”的古代仓储设施。“恩窑”是用枧木建造的,其中4条枧木做的圆柱做得异常光滑,目的是让老鼠无法攀爬偷吃。
在上甲的习俗中有一种奇特的舞狮送葬仪式,所舞的狮子与喜庆时的装饰不同,整个狮子都是白色装饰,象是“披麻戴孝”。上甲人的葬礼非常隆重,死者要换上新的民族服饰,双手合掌与胸前,掌中插三根鸡毛,作为死者归阴的通行证。入棺前要给死者喂饭菜。守灵的家属和族人都要穿上白色的孝服,还要举行繁杂的送葬仪式,以尽孝道。
以歌传情的民族
记者和调研组的专家领导来到上甲板价屯时,受到了热烈而又隆重的欢迎。村里的父老和姑娘穿上了民族服装,唱着歌把我们迎进了村。在一家富有壮族干栏特色的晒台上,乡亲们摆上了一桌农家宴,以敬酒开始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他们依次向我们表演了舂糍粑、吹唢呐、对歌等带有浓郁上甲风情的节目。对歌在门前的小河石滩上举行,潺潺流水,悠悠情歌,亭亭树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上甲风情画。组织这次欢迎仪式的农廷兴是板价村退休的小学教师。他向记者介绍说,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七、二十一、二十七,上甲的村民都在桥玩屯东西的独山下的陇仰举行隆重的歌圩活动,附近的群众无论男女老幼都来参加,场面非常热闹。唱的山歌主要是情歌、送酒歌、迎宾歌、送客歌等。
寻根纽带连远亲
上甲独特的民族风情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民族民俗学者和新闻记者前来考察采风。美国、日本、老挝的学者考察上甲后,对这里的民族风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老挝前国王的一位公主陪同她在联合国东南亚研究所的美国丈夫到板价屯考察,发现这里的壮语和老挝语非常相似,于是非常高兴地点着桌上的饭菜用老挝语说,这是“糯鸡”(壮语:鸡肉),这是“糯谋”(壮语:猪肉)……
临走时她深情地对大家说:“这里就象我的外婆家,我有一个女孩,今年18岁,回去后我要带她来这里寻根。”
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也多次来上甲拍摄电视片,进行专题报道。于是,上甲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边寨逐渐被世人所了解。许多游览德天瀑布的游客专程绕道上甲领略这迷人的壮族边寨风情。随着边关游览新线路的推出,上甲将会成为南国旅游的又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