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9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6-10-14
注册时间
2006-8-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0:3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关于《于丹论语心得》的心得(二)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u/1280015823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

 

今天,总算把《于丹论语心得》读完,包括后面的附录部分——《论语》原文。

记得在通读全书的时候,心里颇有些想法,也在笔记上随手记了一些。不过,当读完全书,决定要说点什么的时候,竟不知从何下手了。

一时之间,似乎有千头万绪堵在心里,难以输理。

略一思索,最终决定:既然书中具体的内容难以梳理,不如就先宏观地谈一谈全书的主旨吧,《于》书之所以深受欢迎,与它的主旨分不开。 

(一)

于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句话光在书的封面上就出现两次。

且不说《论语》的真谛是不是就是告诉大家,如何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单单“心灵”二字,就已经说明了本书的视角: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来阐释《论语》的真谛。

过去,人们认为,《论语》是一部教育人们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处世的书。孔子的主要社会思想,可以用一个“仁”、一个“礼”字来概括,这是人所共知的。也就是说,《论语》无非是教育人们:如何做一个善于修身的好人,一个有礼的君子,一个始终以“仁”来衡量和处理万事的人。在传统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中,《论语》主要讲修身——修成一个有道德教养、有仁德观念的正人君子。

而《于丹论语心得》不说“《论语》是一部教育人们怎样修身做人的书”,而是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表述上颇值得玩味。

(二)

说实话,上述这句话,至今我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也许是于丹老师说得有点悬乎,也许是自己认识不够,甚至不学无术吧。

所谓“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呢?我想,人们对“快乐”的理解不同,回答也不同:也许有人会说,他心灵所需要的快乐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越富有心灵越快乐;也许有人会说,他心灵所需要的快乐是以精神感觉为基础的,在平淡安详中也能体验到快乐。

对于后者,我想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前者,就有些说不通了。对于一个物资至上、认为越富有越快乐的人来说,《论语》难道是告诉他们怎样才能过上物质富足,享尽荣华富贵、声色犬马的“快乐生活”吗?

“心灵快乐”是个什么概念,说不清楚。每个人对“心灵快乐”的理解也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只要做个仁慈的人、知礼节的人、知足的人就会得到快乐。实际上,现代社会,多数人还是认为物质上越富足,精神上才能越容易满足,心灵才越容易快乐。

而《论语》是不怎么谈物质的,孔子自己就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通篇《论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变得富有,才能因为物质上的富足而变得心灵快乐的。

既然这样,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恐怕就有些问题了。

(三)

不过,对于于丹老师的《论语》功用的“心灵快乐论”,我还是很理解的。正如作者在《后记》里说,对于《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

也就是说,于丹认为《论语》的真谛是告诉人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那是她个人对《论语》的理解。我并不认同她的这个说法,至少认为这样概括并不恰当,但是捍卫她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

于老师讲《论语》,是从“心灵快乐”的角度来说的,书中有好多地方都谈到了她对“心灵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其中有一段,说得很明白: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这段话,第一句笔者是非常认同的,尤其是“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说得非常好!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以获得个人幸福为终极的人生目标。一个人活着,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时间不过几十上百年,其间,人会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是为了别的,也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努力,并且都应该尽可能多、尽最大化地获取幸福、享受幸福和快乐。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苦短,及时当行乐。

于老师说幸福“与贫富无关”,这个说法值得商榷,笔者并不认同。不过,说幸福“同内心相连”却是对的。事实上,幸福是一种感受,只要你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的。一个人是否感觉到幸福,同他对幸福的理解有关,同他的心态有关,而不一定完全跟财富的多寡有关(关于幸福与财富的关系,下一节再系统论述)。

这里想重点说明的是,于老师说“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个说法,确实不敢苟同。难道,孔夫子真的是告诉他的学生如何去“找乐子”(心灵的快乐)吗?

通读《论语》,我们发现孔子强调修身,教育弟子们如何做人,做一个有道德教养、有仁德观念的正人君子。如果弟子们按照孔子的“仁”、“礼”观念去为人和行事,心灵就会感觉到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确实是告诉他的学生如何去“找乐子”——做个好人、君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快乐。

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这么说的话,孔子的仁、德、礼等主张,是否太功利了呢?只是为了教育弟子们去获得自己心灵的快乐而已吗?那样的话,孔子和它的弟子们是否也太自私了一点呢?——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心灵快乐”才去修身养性,这种完全的“利己”思想,难道不是自私是什么?

(四)

其实,按照个人的理解,《论语》的真谛并不只是告诉人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而是通过宣扬书中的仁、德、礼等主张,转变世风,使人人成为君子,使全社会受益,使他人受益。

应该说,这才是孔子教育弟子们如何做人的根本目的,而不单纯是什么“这么做就能获得心灵上的快乐”。从主观上说,一个是利己,一个是利人,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说,孔子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教育人们通过修身养性而获得个人的、自私的“心灵快乐”,而是站在广阔的、“利人”的高度,教育人们做好人、做君子,最终促使整个社会良性发展,人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才是《论语》的真谛。(文/粤西土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0 10:40:25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热爱祖国,热爱壮族! 团结民主,自强自立! 坚强勇敢,尚文尚武! 沉稳求实,积极上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6-10-14
注册时间
2006-8-28
沙发
发表于 2008-6-10 10:42:00 |只看该作者

《论语》不是万能的,它教人们怎样做人,但是不是教人们怎样“快乐”。

如果说,教育人们做个好人、安分守己的人就能“心灵”快乐的话,不如教人们发财,等富有之后更快乐。


热爱祖国,热爱壮族! 团结民主,自强自立! 坚强勇敢,尚文尚武! 沉稳求实,积极上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6-10-14
注册时间
2006-8-28
板凳
发表于 2008-6-10 10:44:00 |只看该作者
《论语》有它保守的一面,弄不好会让人变得安贫乐道、不思进取——成为像宗教一样麻痹人,使人们丧失了斗志,在贫富差距中走向“和谐”。

热爱祖国,热爱壮族! 团结民主,自强自立! 坚强勇敢,尚文尚武! 沉稳求实,积极上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24 13:05 , Processed in 0.128601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