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316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壮族的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3-27 11:0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节 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


一、农业生产
(一)越的稻作农业
百越先民是我国最早的稻谷栽培者。渐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稻谷,其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据统计我国在浙江、江苏、上海、安微、福建、台湾、江西、广东、云南、湖南、源北、河南等12个省市的52处发现栽培稻痕迹遗址,其中云南省有宾川白羊村、元谋大墩子、滇池周围、耿马石佛洞,小黑江等。在文献记载中百越民族亦是种稻者,《越绝书》卷 四记载;越国的农作物有粢(稷)、黍、稻、大豆等。越国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云:计倪分析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能否搞好农耕,?quot;春种八谷,夏长而养,秋成而聚,冬蓄而藏"。如果不知天时,不尽人事,春不耕种,夏不长苗,秋不收聚,冬不藏睿褪撬赖馈H绻芄话词备郑鞒缫疲姑缢胪ⅲ旒词杖。宄种谐鹿龋畲⑿鹿龋庋攀巧馈!段庠酱呵铩ぴ酵跷抻嗤獯飞窃毓旁焦└榫埃?quot;(无)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陆而耕种,或逐禽兽而给食。"《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椎髻、耕田、有邑居……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这反映了滇越先民们经过几个世纪的垦殖,滇池周围已经奠定了稻作生产的坚实基础。
开始,越人兴置"骆田"(鸟田),靠大自然的恩赐,仰潮水上下而耕作,未获得好收成,难于维持生计,尚需捕鱼或采集来添补生活来源。越人最初种稻的方法是火耕水耨,即在收取稻穗后,用火烧掉丛生的稻草,再堵水浸泡稻田,以待来年撒种。进入青铜器时代,有用青铜制作的刀、斧、铖镰等生产工具后,提高了人们披荆斩棘、拓宽田野 、拦河筑坝以及收割和加工稻谷的能力。
使用青铜农具与铜铖。据统计,滇池地区晋宁、江川、呈贡、澄江等县出土战国于西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矍、锄、镰等共达一百多件,楚雄万家坝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农具也多达一百多件,而且,大多数为实用器。青铜具数量之多,云南为全国之冠。某些青铜农具,如尖叶形铜锄 等,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居住地之一的越南东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同类青铜农业相同。
《说文解字铖部》:"铖,斧也。"在出土文物中,铖与斧之器型和用途大同小异。刃部呈弧型宽大者为铖,刃部小而较平直者为斧。前辈学者多有考证,"铖"系"越"的古写,越人即使用铜铖而得名。云南青铜文化中发现不少铜钱,如晋宁石寨、江川李家山新月型刃铜铖、鞋形铜铖等。
(二)濮、僚地区的农业生产
东汉至隋朝,濮、僚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史记西南夷列传》一开篇就说,夜郎、滇等"皆鬼结,耕田,有邑聚"。这说明夜郎、滇等最迟在汉武帝时期就从事农业生产。《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牂牁郡,"畲山为田"。所谓畲,即放火焚烧野草,然后翻土种上庄稼,草木灰为肥料。永昌地区"土地肥美,宜五谷蚕桑"。处于山区的句町种粟。据《汉书·西南夷南粤朝鲜传》载:汉将陈立斩杀夜郎王兴后,"句町王禹、漏卧候俞震恐,入粟千斛"。句町王与漏卧候能交出这样大量的粮食,说明其本土有粮食储蓄。滇国从事农业生产外,还有畜牧业。公元前86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汉朝派军正王军和大鸿胪田广明等前去讨伐,汉朝军队在益州等地"获畜产十余万"。句町王禹和漏臣候愈也曾用牛羊犒劳汉军将士。相比之下,牂牁地区则"寡畜牲"。部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的濮、僚族因粮食不足,取桄榔本来作面吃。《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兴古郡……多鸠僚、濮。特有瘴气。……有桄榔木,可以作面,以牛酥酪食之,人民资以为粮。欲取其木,先当祠祀。"《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曰:"句町县有桄榔木,可以为面,百姓资之。"桃榔木是种热带绿乔木,属椰子科,俗称沙糖椰子,高三四丈。其树之髓可制取淀粉,名桄榔粉,或称西谷粉。云南西南部、南部炎热地带出产。少数僚人,渔猎在其生活中还占有一定的比例。《魏书·僚传》称僚人"能卧水底,持刀刺鱼"。这种枯领的造成可能与他们的渔猎有关。
(三)僚人的农业生产
唐宋时期的僚族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很突出。桂西、滇东南的西原蛮以农业为主,耕作水田,种植水稻。《岭外代答》卷三载:"溪广旷土弥望,田家所耕,百之一尔,必水泉冬夏常注之地,然后为田。苟肤寸高仰,其弃而不顾。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块,既无粪壤又不耕耘,一任于天。既获则束手坐食以卒岁…?quot;从以上记载看来,该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耕作技术相当粗放。宋代的壮族地区广泛使用踏犁耕作。《岭外代答》卷四载:"静江民颇力于田,其耕地,先施人工踏犁,乃以牛平之。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以两手所提处也。踏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谓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垄悉成行列,不异牛耕。"
云南地区僚人的生产状况,我们可以从樊绰《云南志》中作一些推测。唐代的云南地区有水田,种麻、豆、黍、稷、稻、麦等作物。《云南志》载:"从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土俗惟业水田,种麻、豆、黍、稷 ,不过町疃。水田每年一熟。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麦以后,还种粳稻。小麦即于冈陵种之,十二月下旬已抽节如三月,小麦与大麦同时收刈。其小麦软泥少味,大麦多以为麸,别无他用,酿酒以稻米为,酒味酸败。"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犁耕。《云南志》载:"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八,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坏枞顺职蠢缭坏枞吮纭?quot;
滇东及贵州境内的东谢蛮、牂牁蛮、南谢蛮等以农业为主,相当一部分地区经营比较粗放,普遍实行游耕。据《旧唐书!南蛮传》载:东谢蛮等在婚姻之礼中,以牛为聘。这说明这些僚人养牛,牛不是作生产工具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至宋代这些地区的僚人还兼以狩猎为生。《文献通考·四裔考》载?quot;西南番土宜五谷,多种粳稻,以木弩射獐鹿充食。"
四川的僚人以农业生产为主。《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载:"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梁州总管庞玉讨集州'反僚'。庞玉扬言:'秋谷将熟,百姓(按指僚户)毋得收割,一切供军,非平贼吾不返。'闻者(指僚人)大惧曰:'大军不去吾曹皆将馁死。'"这说明僚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靠粮食生产。僚人擅长织布, 所织的"僚布"被列为贡品。著名的有眉州的僚麻布,涪州的连头僚布,南州、溱州的斑布等。
山僚的生产状况更古朴一些。据《桂海虞衡志·志蛮》载:他们依山林而居……荒忽无常,甚至"虫豸能蠕动者皆取食"。居住在川南、滇东北的土僚蛮处于刀耕火种的发展阶段。《云南志略》说:"土僚蛮,山田薄少,刀耕火种。所收稻谷,悬于竹棚之下,日旋捣而食,常以荔枝、贩茶为业云。"
(四)元明清时期壮族聚居区的农业生产
广南府明初即开始"改土归流",但"道险多瘴,知府不至其地"。在有关记载中,亲自到广南任职者,知府、通判各2人。清代对广南的统治较明代大大深入,有流官知府96任,89人,知县96任,91人。明代对广南府仅打破传统的土官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以土为主、以流为辅的政治统治。清代,流官知府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康熙、乾隆、雍正3朝凡任广南知府有作为的流官都对广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发展生产、宣传儒演出 、疏通交通等方面都采取有效措施,使广南壮人经济有所发展,社会面貌为之一变。
随着封建统治的加深,封建官员们重视开发广南地区。广南府的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人口亦随着增长。明代以前广南的田地面积没有统计数据。明天启《滇志》载:广南府属的官民田土为191顷54亩6分,户440,口7486。我们认为《滇志》所记载的田土、人口数仅限于广南流官知府直接管辖的地区,不包括土官所管地区。从统计中看出,自康熙三十年至光绪七年(公元1692~1882),全府田地,最多不过六十余顷,比明代还少。但这并不等于说,清代广南府之耕地面积没有增加,而是因为清代土官势力仍然存在,流官知府只不过是虚设,清政府能清查到的只是流官势力所及地区。至于土官司统治地区,从未量,不但流官不知道,即使是土官也未必知道。
清康熙、雍正以后,随着改土归流过程的加深,广南昌府之行政系统与内地趋于统一,"川楚粤赣之汉人,来者渐多。其时滨河之区,已无插足余地。商则麇集于市场,农则散于山谷间。垦地以自殖,伐木开经,渐成村落?quot;流官知府所能控制之地越来越广,所以,民国《广南县志稿本》载:到清末广南府"耕地约1万零1百亩,农民约4万户,平均每户25亩。"民国28~29年(1939~1940年)民国政府对广南耕地进行清理,共有田地面积490 396亩,民国31年(1942年)的人口数为130 909人。根据1952年广南土地改革统计资料,全县人口322 435人,耕地面积677 114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期以来为广南开发的重要时期,其表现就是耕地面积与人口激增。
明清时期文南之耕作方式双牛耕为主。雍正年喑文西府师宗知州夏冶源巡视十三槽地区作《竹枝词》五首,其一曰?quot;河水湾湾石罅齐,垄塍仄足浸春泥,四时不断龙潭水,未到清明即架犁。"此诗描写的是广西府师宗州之田园风光,广南之壮族地区也大致如此。具体的耕方式有一牛抬杠和二牛抬杠两种。前者适用于山区,后者适用于坝区。
壮人的耕种分大小春,夏种秋收称为大春,冬种春收称为小春。民国《富州县志》载:"富宁位距赤道甚近,气候酷热宜种稻,农作物时期仍用旧历春季耕耘,夏时裁种,秋至收获,是基惯例。此外尚有裁种麦类杂粮豆类名为小春,于冬初播种,春季收成。地方人民务农居多,田园乐趣大有古风。"
广南之壮人以种水稻为主,很少顾及杂粮。民国《广南县志稿本》第五册载;"多数夷农,虽有地面不种,宁任其荒芜,其主要作物惟禾谷。衣于是,食于是,物之仰给于是。"壮人多在河边坝子,土地肥沃。因此,耕作比较粗放,很少使用农家肥。民国《广南县志稿本》第五册载:"广南施用肥料多数为汉农,夷农有受汉人同化,略知施用者究居少数。东北乡夷人,性畏大粪,见则掩鼻而趋。故夷村不高溷厕,山野即为共厕所。牛马粪任其堆积,不加整理,亦不施用。"
广南壮人稻秧插下之后要经过3次堆沓莶诺角锸铡^堆硎潜冉锨崴芍┗睢C窆豆隳舷刂靖灞尽返谖宀崴担"广南薅秧之法,甚属奇特,以足不以手。杂草虽被踏没土泥中,其生机犹存,仍可继续生长。生机强者,不因薅而杀其生存力,故不知手薅之根株尽拔,无法滋蔓。因足薅用力甚少,农人每视薅秧为乐事,男女互相笑语,互相唱山歌,口歌足画,其乐融融。"
广南壮人种杂粮主要采用刀耕火种。刀耕火种在古代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收获稳定的耕作方式。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冬日将山中杂木砍下,待来春将大雨时,纵火烧之,就火灰播种。据民国《广南县志稿本》第五册载,民国时期广南农民有"火不烧山地不肥"的谚语,足以证明当时刀耕火种的情况仍然存在。
广南壮人在插秧、薅秧及割谷三忙季节采取换工的形式互相帮助。民国《广南县南稿本》第五册载:"薅秧取换工制,不取工资,只供饮食。一人一月可换三十工,多则倍之。(不惟薅秧换工,插秧割谷亦换工。)此制甚善,深合互助合作之意。例如农家只夫妇二人,当插秧之时,决非夫妇二人之力,一二日所能做毕。若取雇工制,无资本则不能顾。今互相换工,裁秧先尽得水者,薅秧亦如是。邻里亲朋毕集,一二日竣事。甲之田薅毕,次及乙,以次于丙丁,互相帮助。无须丝毫工资,而农事俱毕。"
据道光《广南府志》卷三记载,广南府粮食类作物,稻谷类有糯谷、白谷、红谷、黄谷、黑谷等。麦类有大麦、小麦等。杂粮有玉麦、甜荞、苦荞、高粱、红稗、黄稗等。豆类有南豆、黑豆、豌豆、绿豆、红豆、豇豆、架豆(即扁豆)、青饭豆、红饭豆等。蔬菜类有萝卜、青菜、白菜、葫芦、冬瓜、西瓜、丝瓜、南瓜、茴香、芫荽、茭瓜、菠菜、生菜、茴蒿菜、菌子、韭菜、蒜子、芹菜、竹笋、芥菜、土瓜、山药、红薯、空心菜、芋头、莴苣、芥蓝、青椿、木耳、茨菰、茄子、姜、葱等。从以上罗列的情况看,粮食作物品不多,以种植水稻为主,这里所说的玉麦就是玉米,最迟在清道光年间已传入。豆类与蔬菜类应有尽有,嵊乎囊括了现在广南地区所有的蔬菜种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壮人为稻作民族,其先民最早种植水稻,他们生活的环境适于培植优良稻米,如广南的八宝米,在清已经驰名,被列为皇宫贡品。
广南果林集中在私人住宅房屋四周,主要品种有核桃、龙眼、杨梅、荸荠、石榴、柿子、梅子、佛手柑、芭蕉、葡萄、木瓜、橄榄、橘子、杏子、香橼、山楂、枣子、甘蔗、菱角、沙果、落花生、犁、桃、李、橙、柚、藕、栗、柑等。据传说远在清康熙年间,八角就传入富州,至咸丰同治以后富州普遍裁种八角。富宁成为云南裁种八角最早,种植面积最我、最集中的地方,负?quot;八角之乡"的盛名。
广南已有一定的家庭饲养业,畜牧类有马、牛、羊、驴、猪、狗、猫等,禽类有鸡、鸭、鹅等。广南矮体高峰牛颇有名气。
元明时期,开化府所属为土司统治地区,因史志记载不详,无从叙述其农业生产状况。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置开化,置流官,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开化府之经济得以发展。
清代开化府土地得到开垦,人口不断增加。据《滇南志略》卷四记载,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开化府之额田为759顷35亩6分,至嘉庆年间已达812顷68亩8分。明代开化府属地人未编丁,清代始编丁,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实在土著民户41142户,男妇大小人丁255 702丁。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实在民户56943户,男妇大小186 013丁口。
开化府以种植水稻为主,稻谷种类有:黄壳谷、香饵谷、叶里藏、黑壳谷、麻扎谷、金裹谷、冷水谷、雾露谷、徭人谷、柳叶糯、红皮糯、响铃糯、长须糯、白壳糯、圆糯、大香糯、红米糯等。此外还有豆类、稗属及瓜果蔬菜等。清代开化府已裁种三七,又名"开化三七"。三七又叫人参三七或三七参。系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我国云南、广西等地,是一种名贵药材。
开化府之畜牧业仍以家庭饲养为主,没有大规模的畜牧养殖场。常养的家畜、家禽有马、牛、羊、骡、猪、狗、鸡、鸭等。
广西府十三槽地区境内有盘龙江、清水河、八达河等河流通过。"槽"就是空谷、河谷之意,"入槽如入峡,四面多环山"。壮族人民就世居于这些河谷地区。这些河谷地区,低海拔,气候湿热,土地肥沃。如邱北县双龙营乡的文告村公所,就在十三槽之一的戈底槽内,属河谷区。戈寒乡古为石当槽,平均海拔1240米。温浏乡花茭村、令冲村、石别村、石癸村古为六桂槽及补罗槽地,平均海拔为850米。明末清初的文人墨客常把十三槽地区视为炎瘴这地。如康熙《师宗州志·气候纪略》载:"槽中炎暑,四月至九月多瘴?quot;雨量充沛的河谷、湿热的气候及肥沃的土地、便利的水利条例反比例稻作农业提供绝佳的自然环境。《师宗州志》卷上载:"槽中地僻,人迹罕至,内多粮田,水旱不虑。""五洛河寨(今师宗五龙乡),去州城二百三十里,所居皆傍水宜稻,获田则积水,莳稻则放水,终岁无旱溢之苦。"
明清时期,十三槽地区的壮族已普遍使用铁制犁、锄、斧、刀、镰等生产工具,实行牛耕,善于堵坝挖沟,引水灌溉。清康熙年间师宗知州视察十三槽,其诗有云:"周行广平川,良田亦无无,耕锄务及时,雨决看云举。亩收谷一钟,膏腴称沃土,旱潦不为灾,泉流润泽溥。"这些诗充分反映了十三槽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及水利灌溉的状况。
十三槽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至今这些地区仍是师宗县和邱北县的稻米主产区。如以上提到的文告村、戈寒乡、温浏乡的4个村公所都是邱北县的大米主产区。除稻谷外,还种植旱谷玉米、高粱、麦、红薯等,蔬菜有大白菜、冬瓜、南瓜、茄子、葫芦等。
二、手工业与工矿业
(一)精于纺织
葛布是东部于越的著名特产。《淮南子·原道- 训》载:"于越生葛稀。"葛稀是以葛为原料的纺织品。因为葛为草本。又称葛布为"卉服"。葛呈现黄色,又称做"黄丝之布"。于截止葛布产量极为丰富。据《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载:吴封越八百里,越王勾践一次?quot;索葛布十万"作酬答。越葛织品工艺精湛,,细软而又轻松薄。南越地区亦有葛布。《三国志·吴书·士燮传》载:据有岭 南的交践太守士燮,"每遣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骆越人则以纺织麻布而著称,其名有"炼子""白炼""筒布"等。
云南越人亦善纺织,有出土文物为实物例证。晋宁、江川等地出土青铜纺织工具打纬刀、卷经杆、卷经轴、卷布轴、纺轮等等。龙为重要的,在晋宁石寨山一号墓出土一件"纺织物场面贮贝器",盖上铸铜俑18人,其中一女俑遍体鎏金,较其他俑高大许多,正在监督纺织女劳动。纺织女有捻线者、接线者、织由者、摔梭者、足踏腰机者……纺织场面历历在目。
东汉至随代的濮、僚族也擅长织布,最著名的要算僚布。《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郡之僚人"有兰干佃布。"'兰干',僚言也,织居文如绫锦"。《魏书·僚传》载:"僚布,能为细岂有此理,色鲜净。"僚布是一种织成花纹的细麻布,又叫"斑布",深受内地人民的喜爱,以至蜀商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地大量贩入内地出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的关中地区(今陕西)就有这种称为"" 的棉。
唐代的西原蛮之手工业以纺织著称,所织的炎布"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之上服?quot;。"涑子"为做夏装的上等面料。《岭外代答·服用门》载:"邕州左右溪洞,地产苎麻,洁白细薄而长,土人择其尤细长者为涑子,暑衣之,凉离汗者也。"其中有花纹者为花涑,体积小而又轻巧,大约一端长四丈多,只重数十钱,卷入小竹筒内,尚有余地。这种布价格昂贵,一端需十余 钱。
(二)制作舟楫
古代越人关于制作舟楫。《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篇》载:"如秦者立而至,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途也,争立安坐而至者,因械也。"寓意深刻地说明处于内陆的秦人,以车为械;而水处的越人,则以舟代步,反映越人擅操舟楫最富代表性的当数越王勾践之言?quot;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 云南百越部族习水 操舟,主要反映在石寨山型铜鼓图像上。此类铜鼓之衅像常表现羽人划船、龙舟竞渡等场面。江川李家山铜鼓图像上,铸一只平底船,上坐四个操楫羽人,船头、尾两端上翘,船尾似制成鸟首型。另外,在广南出土的西汉铜鼓,有表现竞渡的图景,在划船者之中,有专人持物指挥。
(三)明清至近代壮族地矿业
开化府内有铜、金、银、煤、铁等数十种矿藏。明清时其,矿冶业初步发展,各种矿藏得以开采。
铜矿 马关县城南30公里地老君山麓之壑谷,距都童街1公里,是都童铜矿的开采区。矿区广环10余公里,蕴藏铜 、铁、锡、锌、锗、镓、锢、硫、砷、银等多种矿藏。明末至清曾集数千矿工生产铜、银,居民城市,故名铜街。铜街从明末至今,断续开矿已数百年 ,其中清嘉庆初年至道光末盛产铜、银。鼎盛时期,来铜街开矿或贸易者多达数万人。
金矿 在今马关县东南边沿,距倒城安平镇65公里处。清代,金产量比较丰富,金沙分布在长4公里、宽1公里的坝子南部边缘黑门槛、皮坡寨、老麻姑、小庙街、绿塘子、后山箐、龙洞口、高田、龙脖一带。乾隆《开化府志》载:"麻姑金厂,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详请开采,旋即封闭,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处长开,至乾隆三十五年(公元 1770年),金沙渐微,觅获干沙坡子厂,详请抵麻额厂,课金十两零三钱,遇闰加九钱零一分。"据有关人士口述及查阅有关墓碑,麻姑金厂规模较大的有5家,时间延续170多年。民国年间虽有人开采,但规模较小。
煤 矿 开化府之煤在清乾隆年间就发现,在今马关县城东南5公里的花枝格、落脚 、新窖、湾田一带蕴藏着褐煤。清嘉庆、道光年间,四川、湖南、江西、江苏等内地商贩源源而来,酿酒、染织业相继开办,煤亦渐为所用。花枝格刘、唐两户把采出的煤人挑马驮运到马白街出售。光绪年间,街上人口增至数百户,除酿酒、染织外,墙加了屠宰、马店、饭馆等十余人行业、铺子、旅馆逐渐增多,他们渐渐以煤代柴。花枝格一带农户、,将采出的煤除部分留作自用外,多余的驮到街上出售。
铜 、金、煤而外,开化府属之文山县、安平厅还有硫磺厂和硝厂。
(四)明清至近代壮族地区加工业
开化府的手工业品有土布、土纸、竹笠等。织土布是最普遍的壮族家庭妇女手工业,用木制织机织一尺来宽的土白布,分细纱和粗纱两种。下面用两脚踩踏板,使经线上下活动,上面在一排经线上用左右手丢梭,指导纬线织在中间。后来有一种带机,改成一只手拉绳子带梭子。土布是城乡平民百姓的主要衣料,一般染成青、蓝色,虽然粗糙,却很牢实,而要量大。这种落后的织布户较多,民国年间仅文山县城就有两百家左右。
民国《马关县志》卷十载:土纸:"以竹为原料,工简纸粗,不能供文房之用,但揩抹包物并为冥财焚化亦不可少者也。旧日天然竹林甚丰富,所产土纸除本县用外,多有输往他县者。近年天然竹林斩伐将尽,又不加入种植,是以材料缺乏,纸价高昂,几不足供本县之用矣。"竹笠,"圆边而尖项,对径二尺左右,乃行咱者不可少之物,以其可以避雨遮日也。妇人孺子可为之用,篾编成,集于厂家,厚涂桐油乃成卖品,输往越南者年均三万顶?quot;
明末清初十三槽沙人素强悍,有一定身份的男子出门都要佩弓挂枪,所以,其传统的兵器制造业较为发达。康熙《师宗州志》载:"上七槽沙夷……作兵器自捍,御兵有强弩、标枪、环马、乌机、革甲、革。强弩长三尺,箭镞淬以毒药,濡血即毙;标枪第四尺,亦名梭标;环刀制如腰,木室刀柄,有大环故名。"明末清初的十三槽地区地处边荒,人这次罕至,村落附近常有野兽出没,制作这些传统武器是为了对付野兽,当然也作为卫家之武器。管轮诗曰:"劲弩标枪煎毒矢,环刀革甲踏窝弓;犬羊牲犷耽仇镣,异未渐摩 仁让风。"
壮族先民自古就以能纺善织闻名于世,十三槽地区之沙人概莫能外。《师宗州志》载:"棉以供纺织,其纺车织机等器与常同。"纺车织机主要由妇女操作。"妇女纺织,种植于岗,阜衣食不外假。"管轮诗曰:"蛮女(沙人妇女)家家纺织工,不烦灯火照机中,分蒸淅米炊筒金釜,结网牵鱼下钓筒。""下土粳徐高种棉 ,春初杀狗起 田。纺车夜坐无停织,好趁猴场去换盐。"从诗中看出沙人妇女纺织出来的布一部分为家人做衣服,另一部分拿到集市出卖,换回盐等生活必需品。
此外,沙人聚成区藤条较多,他们就地取材,生产藤制品。《滇南志略》卷 五载:师宗州邱北县"土产藤墩,沙人编藤为墩,可坐;藤度席,亦沙人所织"。师宗沙人聚居区出产蜂蜡、千张纸、竹类等。《滇南志略》卷五载:"蜡出县地者尤良;千张纸为草木嘉咱,形如扁豆荚,其肉片如蝉翼,焚为灰,可冶气痛;棕竹产箐中,异无大者,毛竹大者如碗。"
种稻、棉外,沙人兼种靛染衣。康熙《师宗州志》载:"蚌别去鲁克四十里,去州城二百里,在八达江之南,过江,地更暑湿,多种稻棉衣食,兼种靛染衣。"
清代在师宗县五洛河(今五龙乡)已办有硝厂。《滇南志略》卷 五载:"五洛河硝厂,年办三千斤,该工本、桶费、脚价银一百九十两 三钱五分,拨交广西营一千三百六十斤,省局一千六百四十斤,节省运脚 银四两四钱三分九厘。"
近代云南壮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基本停留在已往的发展水平上。加工业却普遍得到发展。这种加工业主要集中在中小集镇,各县场面均有以食品加工为主的作坊。以文献县城为例,最著名的食吕加工作坊要数"桂馨斋"。光绪末年蒙逊治从广东潮州来南北街开办,初名仍沿用潮州"桂馨斋"铺名,后改名"美原"。仿广东口味烧制红饼、白酥、蛋糕及沙琪玛、雪片糕、荞糕、蛋郑等十多种糕点,香酥润口。端阳节前后主要做破酥包子、蒸蛋糕,腊月间也做年糕,生意比较兴隆。在地方性的名特食品加中,有闻名遐迩的涌丰号曹家清酱,是八九十年的老店我啼,酱汁色黑透红,味香回甜,堪称调料上品,远销文山、百色等地。那榔酒,传说清嘉庆年间(公元1816年)广南知府宋湘很欣赏,喜其沫多,味醇,香甜回凉,赞为好酒。那榔酒也远销蒙自、百色等地。
广南府场面还有一些关联各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加工业。如银饰业,专门为壮、苗、瑶等少数民族雕刻制作各种金银首饰、衣帽银饰。
三、交通与商贸
西汉以来,内地人西南的通道有道、滇楚道、牂牁江道和交趾道等。道又称五尺道,即从四川宜宾而下经昭通达滇中地区。滇楚道,即楚将望而却步跃入滇之道。该道在楚国境内沿沅水而上,至今贵州东部的黄平、福泉一带。然后陆行经今贵阳、安顺、盘县达滇 中地区。牂牁江道是从夜郎循牂牁(今贵州境内的北盘江)通至番禺(今广州),联系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的商业交通。交趾道即今云南河口进入越南北部之通道。这些通道均途经濮,僚人居住地。
唐朝末年,西原蛮居住的左右江地区成为南诏国进犯桂西地区的通道。宋代,北方的辽、西夏和金政政权不断南下骚扰,全国形势时常紧张。宋王朝在抵御北方政权南犯的同时,对西南的大理政权存有戒心。宋太祖弃越崔诸郡,以大渡河界,对大理国实行"欲为寇则不能,为臣不得"的政策,拒绝大理国到大渡河一带进行各种交往。以后,大理国与宋朝的交往多取渠道邕广。
根据史料记载,宋代,自邕州人大理道,以西原蛮聚居的邕州横山寨(窆阄魈锒鼐常┪行模灿?条干线,其一为横山寨--自杞(今贵州兴义)--善阐府(今昆明)道。其二是横山寨--罗殿(今贵州望谟县境)--善阐府道 。其三为横山寨--特磨(今云南广南、富宁)--善阐府道。这3条通道我们称之为滇桂通道,东头汇合于横山寨,西头汇合于善阐府,经善阐府至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内)。
宋代,北方买马路不通,宋王朝于邕州置市马场,"取马岭表以资国用。"在邕州马市上出现的马匹,绝大多数是大理马。这些马匹有部分是宋朝派人沿滇桂通道到大理购买。另外,大理国、特磨道等商人从大理贩买来卖。当时贩马往返于滇桂通道的商络绎不绝。如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李观音得等一行达22人之多到横山寨卖马。输入内地马匹数量是很大的。据《玉海》卷 一百四址七载:邕州置马司以后,自是岁得千匹。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达2450匹。最多到"六十纲",3000多匹。宋王朝用于博马之商品有黄金、锦、廉州盐、缯及各种凌罗绸缎。其中,盐所占的比例最大,每年100万公斤,折合24万,占每年买马费的1/3强。
马市的兴盛带来广西西南部、云南东南及贵州西南僚人地区商业的繁荣,通道沿线及邕州与安南交界地兴起了横山寨、永平寨、钦州等几大博易场。各地土特产汇集,琳琅满目。"朝廷南方马政专政邕,边方珍异多聚邕矣。"如当时的横山寨人就聚有大理国的麝香、原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花物。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要辑稿》载。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五月二十三日广南西路买马司官司依据依据侬内州(今富宁县境)侬郎宏汇报,大理国有马一千余人中除司马人外,余者多负土特产来交换内地物产。可想而知,当时随马贸易的规模。
自宋代以来广南就是滇桂通道必经这地。元明清3朝,广南仍为滇桂通道要冲,"滇铜粤盐,百货辐辏于其途"。自明代开始滇桂通道广南段就设有驿站,清代广南府内设有弥勒湾、上安排、者报、者兔、木贴、董那、高相槽、蜈蚣、乡水、普听、泗亭、搅臁⒄呱!?4个驿站。
随着滇桂交通的畅通,广南府城成为滇东南地区之商业重镇。明·章潢《图书编节略》中说:"广南一郡,便于入粤,而艰于滇 ,去泗城(广西凌云县)不二百里,而近普安、安龙(今贵州兴义、安龙县),商旅往来自粤乾,日夜不绝,仍为通衢?quot;清康熙、乾隆时期(公元1662-1770年)的百多年间,两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人民又相继迁来广南。他们定居后,多数以经营商业、服务行业维生,也有少数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从事农业生产。内地人民的迁入,促进广南商业的发展,繁荣了市场。道光《广南府志》诗文中留下广南城市场的一点缩影。如温如春的《莲郡宵灯》写道:"使君即景嘱抽毫,如衢长街览一遭;酒 肆声繁莲府近,书灯光远桂楼高。两行蜡炬摊瓜果,几处松棚售枣……"胡庆元的《莲郡宵灯》也有"山城何处话良宵,十字街前景最饶。瓜瓞青红光闪闪,酒帘赤白影飘?quot;的描写,让后人从中窥见百多年前广南县城夜市的盛况。
不仅广南府城具有商业重镇的规模,滇桂通道沿线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小镇,如广南府之板蚌讯、剥隘等。
近代,云南壮族地区商业贸易在广南府城,开化府城等集镇有充分发展。广南府城的商业贸易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调入棉纱布匹日用百货;二是输出当地山林特产。如民国10年(1921年),进口的大宗商品有食盐25多万公斤、棉纱1500驮(24000捆),烟丝1000驮(672公斤)。出口牛皮2500驮(约1000张)、茶叶800参(57600公斤)、木耳1000驮(约5000公斤)、八角200-300驮(1000-1500公斤)、三七300-500驮(约15000-30000公斤)、茶油300-700驮(1800-4200公斤)、大米800驮(45000-50000公斤)、竹斗笠100000余顶。竹斗笠是广南北部八达、坡舍一带壮族沙支系农民的主要事业,他们依靠当地竹子资源较多的特点,自己纺织篾帽,然后涂上桐油,也叫斗笠。马帮上路、农民生产幸免为主要雨具,多销往蒙自等地。 还有每年外销耕牛3000多头,1934年《广南县志稿本》记载:"每年春来,泸西一带商人,自广南贩运水、黄牛出口,每年约数千头。"在外销商品中还有鸭子也算一大宗,20年代,广南每年产80余万只,农民赶活鸭到蒙自、河口等地销售20多万只。此外还有中花材黄草、茯苓等也是主要外销商品。
商贾增多、市场繁荣,促进广南府城形成比较合理的商业布局。至民国时广南县城的市场分布,集中于西、南两条大街,西街以布匹、绸缎、中成花、洋广杂货为主,南街以江西摊的丝线、小百货、纸头香烛、士杂布为主。县城内形成固定的商号。民国9年(1920年),县城有布匹、绸缎、中成药、杂货铺等商号42家,其中出我听有西街"会馨号",店主广东人李惠新,经营中成药、各色纸张、洋广百货,零售兼营,一些小商店向其批发进货。大宗生意是三七等山货土特产。"会馨号"资本上万银元,有店员10人,与昆明、广西、广东等地大商号均有联系。李惠新为县城巨商之一。广生堂是广东新会关文海接替"广德堂"招牌,经营熟药、中成药以及白糖、冰糖、冰糖 、蜜饯、大枣、桂枝、桂皮、烟丝等,收购三七、木耳、八角、甲片、黄草等本地产品,与百色、南宁、蒙自等地大商号挂钩,是滇东南各县中最大的中成熟药店。
与商业相关的服务行业蓬勃发展,广南县城各种食店有十余家。为适应商旅往来,城内西街、南街、小南街等开设了为来往商贩服务的客马栈,较有名的有西街成栈张家、周家、严家马店,仁和李家马店等等。从1919-1944年,县城经常保持有十多家客店。这些客马栈顾客多是从蒙自下百色,或从广西方向流入的外省客商。客马栈既招待族客食宿,也有马厩关马,供给草料,还代商贩堆存货物。在不通公路的情况下,运输主要依靠马驮运,这些客马栈确实中疏通旅往来和物资交流的一个重要行业。
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加入市场流通。农民家庭副业产品,常常自给自足,很少转化为商品流入市场。清代,从湖南衡阳,湘源等地迁入广南的人较多,他们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从事杀猪卖 肉的屠 宰待业全县城几十家,多聚居在南街后小巷内,"杀猪 巷"因此得名,1940年前,县场面有湖南籍人迁入广南,专以杀猪卖肉维生的有魏诗东、刘松山、谢昭经等22家。他们和当地群众相处很好,附近农民赶猪给屠行,若一时手边困难,可以宰卖后付钱,厩存猪多了一时宰杀不了,农民还驮包谷给饲养,待宰猪后一齐算帐。屠宰待业天天宰猪上市,从面推动了县城附近农民家庭养猪从自食向商品转化,刺激了养猪业的发展。土布、鸭等也从自给自足向商品转化。
县城市场商业活动,除了店铺、服务行业、摊贩日常交易外,群众性的商业活动,主要是赶集,6日赶3次(即大街、小街、街子3天),远近各乡来城赶街的上万人,腊月赶等达2万多人。上市交易的有山货、药材、柴草、木材、竹木家具、家具、家畜、家禽、水果、蔬菜等等,产苯蛹妗S捎诔て诘姆饨ň玫挠跋欤髟谧愿胱愿刺蠖嗍┟癫淮邮律桃祷疃C窆豆隳舷刂靖灞尽匪担"各种夷人,以侬人占多数,几乎人人皆从事农业",以致物物交换普遍存在。单靠种田为生的家家, 为了生活必需,往往向一些商店,作坊赊物还谷,如到商店买布、烟、盐、纸火,到馆子吃米线,到理发店理发等等,都用挂帐的办法,秋后结帐,挑稻谷或大米还店铺。
近代,开化府运输主要是靠人力、畜力。人力、牛拉主要从事短途运输,"马帮"是开化府长途与外地进行物资交流,经济贸易的订运输工具。到1949年前夕,文山全县的马帮已发展成一支运输队伍,主要以城区周家,老回龙水外王家,德厚肖家,古木王家,平坝肖家、饶家,小街刘家的马帮最为活跃。这些马帮将本地出产的大米、药材以有及土特产品运往外地,再由外地(多为蒙自、建水一带)运回盐巴。洋火、布匹等生活用品和工业品。
1910的滇越铁路通车以前,文山商号经销的工业产品,是由广西通过剥隘运销的。铁路通车后,绝大多数改由昆明、蒙自采办运销。昆明至蒙自主要靠火车运输,其碧色寨到蒙自又用小火车转运。蒙自到文山则骡马驮运,一只骡马能驮2包棉纱或2箱水火油,或4筒盐巴,每驮重量约75公斤。文山到蒙自分4站(天)走,每站30-40公里,要经过马塘、德厚、猛拉进蒙自。大小马帮常 年奔波在山林郊野中,晓行夜宿,沿途有大小马店,马店灯笼上写着"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行程劳累匆忙,真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随着对外交通的发展,在开化府内形成了开化和马白两 大集镇。康熙年间设立开化府后,内地汉族大量移入。他们来文山经商谋生,发燕尾服各种手工业。开始是小本经营,有的只是摆簸摊摊,卖木梳篦子、针头之类,或从事一些小手艺,省吃俭用,惨淡经营,逐步积累起资本,发展到铺设店,发了财就买田地置地产,变成地主或富农了。从外地迁来文山县城经营的工商业户,大体是花纱,百货多四川、江西人;烟丝多广东、云南玉溪人;屠宰多湖南人,为了互相联络聚会,各省的人都集资建庙立会馆。这些会馆带有封建行会性质,如湖南人很多从事屠宰业,他们以三国时张悄是卖肉出身,为他们的祖师爷,所以在湖南会馆内建恒侯词,组织了一个醒侯会。
开化镇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商业集镇。城北是通两广人口,形成佛寿街,是广东、江西、湖南商人聚集之地,以经营绸缎、布匹等广货为主。城西是通省会的人口,是四川商贾聚集之地,以经营杂货为主。修了北桥以后,大西门外成为东西相连、南来北往的大道,两边的商场都向这里移动,先是在城坡脚摆地摊,后业渐盖了固定的商号。因地点狭窄,为留街道地盘,沿盘龙河盖成吊脚楼,形成文山城盛极一时的热闹街市--威远街与临安坡。城南是通往马关、麻栗坡和越南的出入口,汉、回两族都在这里有商号,也曾热闹一时。
前清时期,从我睦输入开化府的商品主要是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如盐巴等。乾隆《开化府志》卷 四记载:"开化府每年行销粤盐40万斤。"晚清时期以输入工业产品为主,诸如水沣靛、棉纱、香烟等。到1949年10月以前,文山县城高号发展到一百多家,其中最有名的陈能明家的代昌号和张联生家的种顺祥。陈家代英国的亚细亚石油公司销售水火油,兼运销棉纱等,两家都变为大富。水火油、洋靛、棉纱是城乡人民不可少的日用必需品和生产原料,销售量相当大,每年销售水火油达3火车皮,共780箱,棉纱达3000驮左右。从开化府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三七、黄草、草果、八、木耳、毛皮、茯苓等土特产。桐油是壮族地区输出的大宗商品,是重要的军工原料。本易获很大,到越南1驮桐油可换2驮水火油,回国来2驮水火油,回国来2驮水火油又可抽象4驮桐油,赚毛利3堪称"牛打?quot;生意。当时桐油马帮到文山,有时马店容纳不下,大批马匹只好露宿在田坝心。大量的桐油运经文山,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经济繁荣。
在开化府输出的商品中,安平厅的杉木、柏木棺材板为大宗,民国《马关县志》卷十载:"旧日以杉木柏木棺材为大宗,其木料产于县属之南区,毗连越南边界各地,集中于县城运往各县及省会销售,居民之恃此为生十之六七。近(民国)已山空木竭,此英营业之存在者不过百分之七八,有消灭之势,县城生活影响不小。
1910年滇越铁路开通以后,开化府的八寨形成了边陲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八寨属安平厅(今马关县八寨镇)。这里交通方便,北通平坝、小街、文山、东通马关,南达河口、越南,西通屏边,四通八达。人员流动也较大,外省甚至外国人时有来往。6天一街,中间有个街,四面八方群众都来赶街,成了附近农副产吕的集散地。
除开化、马白、八寨外,在广大农村还存在着许多街子,这种街6天或7天赶一次,街期据民间的十二生肖而定。按民间习俗,虎不称虎而称猫,赶虎日的街子称猫街;蛇,一般叫长虫,赶蛇日的街子叫长街。这种街子是广大壮族农村不可缺少的商品流通环节。纩正《临安府志》卷 七说:"各乡市名曰街子,或以十二支所属互市,如子日名鼠街,铁日名牛街,一日各一街,三日各三街之类,凡金铁盐米牲酱蔬菜由帛器用皆集,远近辐辏,称为赶街子,各处参差不一。"街子的娄量相当多,据民国《邱北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全县共有街子24处。街子的规模大小不一,建于村落中心地带、人口密集的市场,可进行大宗贸易,一般的街子只能提供日常生活品之交易而已。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记载,民国时期麻栗坡特别行政区划为七个大区,"其大小街道二十五条街,均系穷乡僻壤之区,地瘠民盆之地,除麻栗坡、董干、大坪、都 、普梅、木央稍成市场外,其余各乡村小街人家,不过三五十户,并无重大商情,往来仅油、盐、小菜买卖而已。至于各区村寨概是高坡长谷陡阱或三家一村五家一寨,各寨各当买地面,多则三五十家,至多不到百户,均属零落居住,并无闾阎城壕?quot;由引看来,广大农村还在使用着低级市场,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并未发生。
清康熙以前,开化府属地隶属临安府,且为土司管辖之地,交通闭塞,主要对外通道一是从开化府至蒙自,临安(今建水),再至省城,二是经马白(今马关县城)抵安南(今越南)的通道。改土归流后,中央王朝之势力深入,交能遂兴,滇桂间通道改经文山县城,从而形成了以开化府城为中心的几条对外通道。其一是文山经东童出蒙自达临安道;其二是文山侬人河、石榴红出开远达省城道:其三是文山经江汛(今砚山)达广南府道,其四是文山经古木出马白达交趾界道,运输主要是靠肩挑、马驮、牛拉、较大规模的运输队伍是马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沙发
发表于 2003-3-27 11:07: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社会形态


一、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
西汉或西汉以前越就已进入部落联盟的社会,建立了滇、句町、夜郎、漏臣等部落联盟体。东汉至隋濮、僚居住地区不同,经济状况各异,社会发展不尽相同。据《史记》、《汉书》记载,夜郎与滇已有"邑聚"。邑者,都邑、城邑之意。聚者,除可以解释为村落外,还有着集市的含义。《管子·乘马篇》说:"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史记·五帝本纪》说:"一年而所居成聚。"可见,"聚"不是一般的村落,而是范围较大,人口较多,还必须设置一个交易市场的大集镇。夜郎、滇国的濮、僚不仅已形成了一定聚居区?quot;邑聚"村落,在汉朝取得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以后,就封其首领为王侯。被封者有夜郎王、滇王、甸町侯等。这种"王侯"当是部联盟体的首领。在这个大的部落联盟体睛有若干小部落。就夜郎而言,这些小头目称为"邑君",即相当于"邑聚"村落的头目。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前25年),陈立作为太守至牂牁夜郎国境且同亭,召见夜郎王兴,夜郎国联盟内的"从邑君数十人入见(陈)立"。这说明夜郎王是数十邑聚村落的总头目,散居的僚人还未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在一个小部落内往往推选出一个部落长来管理公益事务。《魏书·僚传》载:"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过错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这里的"王",实即氏放酋长。这个酋长是"推"出来的,一些村落称此酋长为"僚帅"。如《南齐书·陈显达传》说:"……大渡村僚,前后刺史不能制,显达遣使责其租赋,僚帅曰:'两眼刺史,尚不能调我。'遂杀其使"
唐朝、五代的僚族社会仍处于部落酋长统治时期。从历史记载来看,四川的僚族分布地域广阔,分别由不同的部酋统领。牂牁蛮,唐朝初年其首领为谢氏,开元以后,谢氏衰落,大酋长由赵氏充任。东谢蛮、南谢蛮的首领亦为谢氏,西赵蛮之首领为赵氏,西原蛮则由黄氏和依氏交统摄。滇南与今越南接壤地带的僚族首领称为阿迪。棠魔蛮的首领在唐朝后期名曰李由独,他曾依违于唐朝和南诏两 大势力之间,当唐朝强大时依附唐朝,当南诏势力强在时反叛唐由于地理环境和受中原封建王朝影响程度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宋代僚族的社会发展到封建领主制。在滇东、黔西及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山区的僚人仍和睚向阶级社会发展阶段。
《桂海虞衡志》记载:"侬智高反,朝廷讨平之,因其疆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凡五十余所。推其长雄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大抵人物犷悍,风俗荒怪,不可尽以中国教法绳治,姑羁縻而已。有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洞。……其次有同发遣之属谓之官典。""……其田计口给民,不得典卖,惟自开荒者由已,谓之祖业分田。知州别得养印田,犹圭田也。权州以下无印记者,得免阴田。既各属其民,又以攻剽山僚及博买嫁娶所得生口,男女相匹配,给田使耕,教以武使世隶属,谓之家即,亦曰家丁。强壮可教勒者之田子甲,亦曰马前牌。皆青布巾,跣足,总谓之洞丁。"
同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宋代云南东南及广西西部之僚族社会 会出现明显阶级划分,统治阶级被为主户,包括同广西安抚司委命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洞和同发遣、权发遣,以及各村社推选出来的首领等。这些土官战友有统治区的山和水,形成当地最大的领主。这些大小不等的土官掌握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一切特权,把政治统治和经济统治结合起来。受封建王朝封的土官占有最好的田亩称为"养印田",由这些土官加封的小头目分得一份"免阴田",其余的田地"计口给民",分配给他们管辖下的农奴耕种,强迫他们负担各种劳役,包括为土官耕田、做杂务及"为之效死战争"等等。
被统治阶级包括"田子甲""马前牌""洞丁""家奴"等。"印子甲 "和"马前牌"是向土官领取"份地"耕种而专为土官服兵役的"农奴",所谓"耕其田而为甲土地。"土官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经常争夺地盘、掠虏人口或镇压农奴的反抗,因而就在其管辖区内,选择农奴中的"强壮可教勒者",或是"强武可用者以为兵卫",田子甲是土官的一般武士和亲兵,马前牌是土官的待从和保镖。马前牌是武艺精良和得到土官信任者,他们能在土官出巡时,前呼后拥而"整整不乱,又能于道间,麋兴于前,能合而取之,鸟飞于天,能仰而落之。……整暇以等,盗敢前"
洞丁,是向土官领取"份地"耕种的广大农奴群众。他们人身依附于土官,被束缚在土地上,世代耕种着土官分配给的各种类型的"役田"。负担着土官摊派的"诸般科率工?quot;。洞丁没有人身自由和丝毫政治权利,不但不能随便徙。另自谋生和改操他业,而且"生杀予夺,尽出其酋","一有微过,(土官)遣所亲军斩之上流,而自于下流阅其尸也。日曛,酋醉酣,杖剑散步,洞丁避不及者,手刃焉"。 "洞丁"的生命财产随时都有丧失的危险。
家奴,这是土官从外地掠夺、购买、陪嫁、家奴产子中得来的专供其差使和服役的奴隶。土官把他们弄来后,使其"男女相配,给田使耕,教以武技,世世隶属"。与一般的奴隶不同的是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和经济的存在,其中的忠实和武艺高强者,土官还会选之为巾身随从或保镖,让其誓死为土官效劳。
居住在川南及滇南山区的僚族处于同一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原始的民族制时期。《桂海虞衡志》说:"山僚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推有事力者曰郎火 ,余但称火。"《文献通考·四裔考》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往往推一酋为主,亦不能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族党矣。"从这两则记载我前可以看到,宋代这部分僚族的首领是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后业发展成父死完备。《经世大典·招抚总录》记载,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元征讨山僚之裔花角蛮韦郎达,"韦郎自国家开拓以来,不曾降附……以此放纵, 称大号,以示夫郎满为平章,其余万户等官。至是始败,寻又破其卒罗、磨娥、获架、哥雅、木箐寨火头郎满及其弟郎状。郎满韦郎达之婿也……又攻撒都寨,其火头郎图、希古、郎甚出降,及罗拱寨火头统干、希古、都鸡、韦郎达弟韦郎动、子韦郎应……不弄寨火头郎勒皆出降。"从这段记载中我们看到,花角蛮是由数个村寨组合而成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设置机构与官职,大酋长称为大号,主宰该部落的军事、政治、经济大权,其下设置平章以佐之,在基层有伙头和把事,伙头相当于一村一寨之长,把事相当于办事员,承担各种差使。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花角蛮的各级统治者都与大酋长有一定的血缘或姻亲关系,这反映了该地区僚族的社会组刮赐黄蒲档姆冻搿4蠛拧⑵秸隆倩А⒒锿贰咽碌仁粲诨ń锹耐持谓准丁?
黔西、滇东的西南番阶级分化较为明显。《宋史·西南诸夷传》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龙汉尧遣使率"诸蛮"贡方物时,"其本国使从者有甲头、王子、刺史、判官、长官、司马等名。这些并非一个国家内不同 等级的官吏,而是各个地区的大小头目。受宋王朝影响的结果,刺史、判官、长史、司马等与中原内地的名目相同。这些属于西南番的统治阶级,也是父死子继。如宋(开宝)四年(公元971斫)三月龙彦舀卒,其国人诣涪州,以武才及八刺史状,请以彦舀子汉瑭为嗣,诏受汉瑭南宁州刺史兼番落使?quot;
元明时期壮族聚居的广南府、开化地区均属封建今主社会。清康熙年间改土归流,开化高府,该革区的壮族进入封建地主社会,广南府仍保留原有社会形态。明代广南府居住着侬、沙及倮罗等少数民族,地广人稀,土地利用不充分,当时"人滨河而居,沿河垦农田,山岭间无水之地尽弃之不顾"。清康熙、雍正以后,进入广南的楚、粤、黔、闽等地汉人增加了广南府的人口压力,造成资源配置失衡,冲击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发生地权转移。
明代,广南虽设府,流官势力始终未能深入。广南府土同知侬氏和富州土知州沈氏是实权把持者,是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封建领主,土官统治地?quot;地方水土,一并归附,尺寸土地,悉属官基"。广南土同知侬氏、富州土知州沈氏是当地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他们把辖区内的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布苏""兵头"及大小头目,"向汉人索取地租,称为烧山吃水钱"。清初,流官和在府已亲临广南,并在广南、富州等地设讯卡,派遣军队至其地屯守。外省汉人大量流入广南和富州,给当地的封建领主以很大打击,于是广南、富州的封建领主制逐渐发生动摇。土同知侬氏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上纳封建中央赋税之用,这部分土地称为粮田,余者称为私田。这就是民国〈广南县南稿本〉第五册所说?quot;改土归流时,当时土司以某田为粮田,则世世代代纳粮非然者即谓之私田,私田之数多粮田倍许"。自清康熙三十年至光绪七年(公元1691-1884年),清政府能够掌握之田地仅六十余顷,这大概就是当时的粮田数。这部分粮田由村社共同占有,由伙头分给农民耕种,和风吹草动中央交纳赋税,土官不直接加以干涉。
私田不必向朝廷纳税。私田的数量大、范围广,以下几种均为私田。
布苏、布斗田:布苏、布斗是土官下属官吏,土官不发给他们薪俸,只是按职和国、地区分给一些田庄。1949年前,广南还保留有何、陆等四大布苏之田庄。
兵头田:兵头是土官下属,世代承袭。兵头田亩仅次于布苏田庄。
兵田:清代土官衙署有世代常备兵,种兵田的人家,子子孙孙世代当土官的常备兵。这类常备兵"有事调入行阵,无事归耕于农"。广南侬氏土官有常备的珍15旗,每旗有兵50名,共有常备兵750名。旗兵一人分田一份,大体可养四口之家。这样,仅兵田一项约4000多亩。
上贡实物田:凡种这些田的农户,都得按照土司规定交红领巾实物,并以物命田名。如拉狗田(服役于土司打猎时拉狗的随从)、烧烤田(每年烧烤乳猪上贡)、汤粑田(舂糯米面上贡土官家做元宵)、扫把田(专给土官家做扫帚)、粽粑叶田(供应土官家做粽粑的粽叶)等。
土官庄田:如明朝末期土富州移驻皈朝后,调50多个村民到皈朝开辟土官庄田,即今之洞保田和那哑田,约500亩,田种计1800公斤。这些庄田由农奴耕种,每年收种两季,每天有数百人劳动在土官之庄田之中,收尽归土官所有。
清雍正时期,广南府发生土地买卖情况。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6年),云南布司陈某某捐银贰百两,又于领先达寨内无人承款之米折银叁拾玖两贰钱买获土同知侬振裔粮田一段,买获土知州沈灿粮田一分。"说明广南侬氏和富州沈氏开始转卖地权。清朝末期,广南府内土地买卖形式有土官转卖土地于民间,民间私相买卖、伪造地契等。居住在山间干燥之地的汉族农民,因勤劳节俭,经营有方,年有余蓄,购买壮族农民之土地,造成"田地爬山"的事实。总体而言,清代之广南府"农民有田地者多,无田地者少,半自耕农多于佃农。无千厂到上之大地主,耕地不集中于少数人" 。
在土官统治地区,土官及其下属官吏四门舍目、布苏、布斗等为领主阶段。土官"盗窃"了农村公社全部土地的所有权,作为建立自己政治权利的经济基础。他们把原先村社的"公田"作为直属土地,作为自己的庄田或分配给其下属官吏,这些直属土地耕。各大小封建领主辖区基层?quot;村团"组织,则为原有的农村公社。在这里,农村公社的组织形式并未遭到破坏而被各大小封建领主加以利用,作为对壮族人民进行统治的一种组织形式。封建领主们将农村公社原有的土地分配方式作为"各服其民"的工具,分配一小块份地给农奴使用,把他们固定在土地上进行剥削。王朝中央政府对封建辖区内的人民无法进行直接统治,"官欲用一民而不可得"。领主是辖区内的土皇帝,除具有政治、经济之特权外,还有一些其他特权。如广南富州沈氏土官每到一处,要百姓赶忙关好禽兽,收好晒凉的衣物,掩门闭户,出来跪在路旁恭候土官过路。百姓外出骑马,不得配红马褥子,路过土官衙门隔河对面的路上,必须下马,有不遵照者,受严惩。土官一日丧葬,土民三载不得婚嫁。更有甚有,土官与其妻行房时,当晚附附近的民户须当街摆设香[杂,由衙门内的执事差役敲锣过街,口里喊着:今晚太阳和月亮结合啦。百姓一听到敲锣喊街,老老少少都要急忙到香案前磕头,为土官早生贵子而祷告。
在庄内耕作的农奴阶级。民国《广南县志稿本》记载,耕种"妈柑?quot;者,为领主出猎时牵猎猎,耕种"折松毛田"者,为领主过年时提供松毛,如此等等。农奴耕种这些役田之后,就必须承担"诸般科率工役",或"供水陆之产"(交实物地盘),或"为之力作"(代耕领主直属田),或"听差应差"(服各种劳股)。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极强。引外,还有家奴,也称"家丁",社会地位比农奴低。家奴的来源是俘掠、购买、陪嫁、婚生等。
自由民阶级。自由民的来源,主要是农奴因军功而被免除农奴身份,上升为自由民。除此之外,迁入的汉族、领主家的分支等也都是自由民的组成部分。自由民的政治、经济装况比农奴好,但从政治来 说,他们仍是领主的属民,要接受领主的统治与管理,从经济上看,他们仍向领主缴纳赋税。
元明时代,开化府属土官辖区,属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稀少,未曾编丁,土地也未曾丈量,教化、王弄山、安南各长官司是该地区的最高土地所有者,这里的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均属之。清代改土归流后,打破土司一统地方政治、经济的格局,土司庄田的农奴大部分转化为自耕农,领有国家的份地,向政府输纳赋税。开经府内的侬人、沙人、土僚等在衣首、住宿、语言等方面与齐民有差异,但其经济生活与齐民相一致,均要向封建王朝纳粮赋。光绪《云南通志》卷二百零一载?quot;侬人……今广南、广西、临安、开化等有此种,其类与沙人相似,岁纳粮赋。""土僚,一名土老,散居临安、澄江、广西、开化、昭通等府,其土宜杂粮输租赋。""沙人……本朝顺治十五年平滇,与迤东各郡同时归顺,岁输粮赋。"
占有国家土地者还有官绅及官僚机构。清代,封建官僚之薪俸是以银支付,开化府内领国家薪俸的有知府、府同知、府儒学教授儒学训导、知县、县典史及下属办事人员,除薪俸外还有养廉银。部分行政办公费用 则划田地给官府,官府 把田协租给佃户耕种,收纳租税。此制民国时期仍然实行,如民国时期马关县建设局经费来自 "水碓房府庄、大坪子府庄、韭菜坪匪产坐落龙转湾中上段山地壹大块及韭菜坪匪产坐落风洞坡了口田地壹大段的租银等"。 教育经费主要来 自官府划拨土地和地方官绅捐款置办的田产,收取租银,故有"学田"之称。民国《民关县志》卷四载:清政府"于改土归流之处俱奉题明,设立义学,义学或动公件或拨官庄,其为化诲边氓之计,足以树之风声,而各属之仰体德意者,各捐学舍置买学田"。庙宇亦 占有田地,民国《马关县志·艺文志》载: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8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820)对开化府文庙进行大修,为弥补修缮费之不足,索查茨竹坝寨之佃户250户,得银75两。文庙之日常开支,如香火费等也有地产佃户。春秋祭之费用,牛、羊等最初由开化8里轮流采买,嘉庆丙子年地方绅士捐钱990两,置买城南新里补里、补戛两寨田亩共4分,大小76丘,干地5块,草房6间,并有石姓人家送丘等作为开化府合郡的祭祀公田。年收市石谷40石1斗价值约在百金内外。按此所言,涉及文庙各项费用之佃户有400多户,可知庙宇所占田地亩积为数可观。由于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地方管理不善,致使以上作为行政经费之田、学田、庙田等转化为私产,官僚们不仅把作为行政经费之公田一右并,还仗势强买民田,使部分自耕农失去土地,成为佃户,官僚转变成官僚地主。学田起初州县不管,教官经收或馆师自收,以致造成"原有公田或被陷占或被侵收,地方官以度支不敷,经理万难,因陋就简"。因此,有人主?quot;将(学)田租归官经理以杜隐私" 。但是,管理人员的更换,并未改变公田私占的状况。
开化府内的土地典卖在乾隆年间已发生在麻姑金厂附近,有财主谢家,将共土地5078亩买给江苏来的覃书为业,至其儿子谢甫成想开金矿,但苦于资金少。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谢甫成从覃书子覃登科手中名买实骗回3664亩上好的肥田,用肥田收回的租金来开设金厂。这事件说明至迟在乾隆时期开经府内就有土地买卖的情况存在。
壮族内部阶级分化已很明显,壮族中已出现中小地主。据《马关县志·艺文志》记载: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820年0,护建文庙时,有侬氏捐房产及佃户为年修之费。文曰:"监生李凤岗之妻侬氏,捐出董干新街住房一百一十六间四十一房得租银四十四两四钱,监生侬廷选捐出老街住房一百一十六间五十八户得银五十四两零,共银九十八两……以作为岁修之费。"侬氏为壮族大姓,侬廷选等有如此多的房产与佃户,在当地可算是中等地主了。这就意味着在清嘉庆年间的壮族社会中封建土 制度已经确立。20世纪70年代末的调查材料显示,1949年前壮族各村寨的阶级分化已很突出。据宋恩常先生《云南壮族社会调查》一文所述:"马关县马洒是著名的壮族寨子,距马关县城25里,土地改革时有150户,其中地主12户,富农8户。砣鞯母摺⑻铩⑼醯刃斩加凶约旱撵籼茫籼靡愿呒椅畲螅诙浇怯闾劣刑镒蛔镒型恋亍⑸搅郑飧浇淖场⒁汀⒚绨ê鹤宓杌Ц帧C磕晔兆庠?0石。" 这里搞家是该村最大的坟,其了田、王等姓亦属地主之列。宋先生的调查报告中说:"麻栗坡县磨山村土专长埋有33户,划出地主和富农各1户。南油村68户中,地主为8户,富农为2户。南温河老瓦寨(那瓦)24户,地主4户,富农1户。南河城子上寨(宛仁),土地改革时68户,地主8户,富农2户。南多是麻栗坡县壮族大寨之一,19768年有壮族55户,257人,汉族5户,29人。在55户壮族中,地主2户,富农15户中农、下中农21户,贫农17户。" 以上资料说明,在壮族社会中,中小地主各寨均有,大地主则罕见。
壮族社会中的地主阶段主要源于清初改土归源时留下的土司遗裔和村社的布斗、布皆等村头寨长。开化府改土归流后设8里,,"皆以土司苗裔催征该里钱粮真诚府完纳"。说明运动场事制度之残余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土司苗裔审进度势,利用手中之权,积累资金,置买土 ,转化为地主阶级。上提到的侬廷选当是牛羊寨土舍侬氏之遗裔。
在壮族传统的农村公社里,村社头人一般由最早来开辟该村寨家族中有威望的男性老人担任,管理村社的生产、诉讼、宗教祭祀和婚丧事务。晴朝时称布皆或陶皆,清代称布斗、伙头等。这种制度延续到民国年间,如麻栗坡县多村?quot;50年前仅有20户左右,主要有田、陆、王三姓。1949年前南多归来西保董,南多设有保、甲长,陆世昌当保长,陆兴音当甲长。据说民国22年(1993年)前仍保有伙头,壮族称伙头为松斗南多多水,由先来的陆、田、王三家开水田。当时,伙头由先来的三姓轮流担任,每家任一年,每年正月初三是旧伙头卸任、新伙头任职的日期。后来的人要请先来的家庭吃饭,出铜钱12串,每年并出劳役(白工)3天,玉米3升。先来的清朝的粮户,有义务向清朝交粮后来称花户,因未占有土地不向清朝交皇粮。民国以后,虽然在布侬社会设立了保甲制但仍保留封建社会初期征收劳役的地盘的特点,布斗、千户仍然有征收3天无偿劳役的权利。" 又如麻栗坡县的磨山村,"水田由初来的12户所开,布皆便由12户中的老年男人组成,后来的布斗保甲长也同样由12户轮流担任。布斗、保甲长都有职田园上到解放初还保留布斗田。在布斗之下设有布派,布派即小派。村中水田已归各姓个体家庭固定占有,但山林却仍然保持两种形态,一种是村落共同占有的公林。一种是个体家庭占有的个体山林。""布皆在蜕化为布斗保甲长后,有一分职田。对村外和后来迁来的农民,以老户和村落共同体的代表者身体,征收实物和劳役。实物收遂粮头(粮谷),劳役则则征遂粮代(白工),于是一些布皆便由村浇头人发展为地主、富农。"
二、 村落社区管理与传统农村公社遗俗
(一)村落社区管理
元明清时期壮族地区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村落社区管理体制,从有关文献记载看,广西府师宗州十三槽地区较典型。明清时期广西府的沙人、侬人聚居地在十三槽地区,十三槽分上七槽,分别是黑耳五洛河、鲁史、蚌别、坝陵、豆温、六庆,其地相当于今师宗县的五龙龙庆、高良、补罗、六桂、锅底、者旦。其地在今邱北县北半部。槽不是一级行政单位,不设行政长官。槽内以自然形成的村寨为单位,各寨一般设百户或伙头1人,把事2人。上七槽设百户、把事为50人。豆温槽共有7寨,设百户6人,把事12人。百户(或伙头),相当于一寨之长,把事相当于百户手下的办事员,负责处理村寨具体事务。
"百户"一职始于元代,明代广西府十三槽地区,普遍使用。据师宗县黑尔槽大寨张氏祖坟山之始祖墓碑记载,张氏始祖流落黑尔槽,明代任百户一职。百户的产生要经过各寨保举、官府委任两道手续。村民们推选那些能说会道,善于处理村内各种关系,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本村本寨的头人,称为伙头。这些伙头若能遵守国家的法律,能近官府的意旨行事,他将被委?quot;百户"一职。上七槽和阿宁乡,由于中央政府统治的深入,他们的村寨头人多被委以"百户"职,下五槽官府鞭长莫及,虽利用村寨伙头管理村内的事务,但未委任。师宗黑尔槽雨龙寨李家会保存的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执照"可以说明"百户"产生的过程。"执照"载:"……窃查师宗七槽自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黔苗叛乱,槽夷附和滋事,旋即剿平,兹因蚌别之坝业改为悔心寨,蛇利改为永平寨,二寨悖叛杀汉民村庄……本县奉檄统带兵练剿办,已将坝业、蛇利等扫平。惟查旧百户从贼居多,应行业除。其旧百户能出力办事者,亦准保举领委。现据各槽保举千户、百户前来合行给照遵守。"从上述"执照"可知千户、百户的委任需"据各槽保举"。
百户(伙头)的职责范围,首先是疏通地方官与寨届之关系,督促寨民如数交纳税粮,督察地方官按定例缴纳税银等。康熙年间,官府在师宗州十三槽地区征粮派役过滥过重,激起民愤,由广西府师宗州申报到云南都察院。都察 院根据十三槽沙人头领光晨等报告,查清了下六槽各槽应缴纳的条编公费银两数,并刻字立碑警示寨民要照数上纳,地方官不得乱征滥派。其碑现存邱北县双龙营马者龙村武庙内,碑文内容说明百户(伙头)在官府与寨民之间的媒介作用。
其次是维持地方治安,捉拿"贼寇"。清光绪年间有十三槽头目李攀桂"获贼寇","有事出力有功",朝廷发给功牌,并赏六品顶戴。此功牌藏在师宗县龙庆乡黑尔槽雨龙寨李家会手中,牌照为光经才十七年(公元1891年)发。清咸丰年间黑尔槽百户李文元因防曰者乡(今邱北县曰者乡)"匪"乱蔓廷五槽有功,朝廷发给功牌,并加赏九品军功顶戴。
百户(或伙头)作为传统的村寨头人,还应有主持制定并监督执行寨规民约,领导寨民开展各项生产活动,负责管理村寨公共财产,处理和调整村寨宗族之间关系及掌执集体祭祀等职责。
(二)传统农村公社遗俗
民国初期(1913-1931年),壮族地区县级以下设路,以团首为长官。路辖保,设保长,保辖百户,设百长,百户下辖十户,设十长。1932-1939年,在县级以下设区,区辖乡镇,乡下设闾、邻,以百户为闾,十户为邻。1940-1948年,改区设乡,乡辖保甲,设乡长、保长、甲长管理各级行政、经济、社会事务。
1949年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多次变更。1949-1957年实行区乡制,每区辖若干乡。1955年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撤销原区乡建制,设立人民公社,公社有大小之分,一个大公社下辖若干濉以社。1959年小公社改称管理区,管理区也是政社合一的行政、经济组织机构。
1961年公社设置又有变更,将公社改为区或镇,区或镇下设人民公社,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为生产大队。1968年,县人民委员会改称"县革命委员会",其下设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生产队为最基层的行政、经济组织。1980年县级恢复人民政府,下设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大队,一个大队辖若干生产队。1984年初,将人民公社改称区公所,区以下设乡。1988年,改区公所为乡人民政府,乡辖村公所,村公所下设村,社为最基层的行政、经济组织。
1958年实行亿公社至1980年,农村中最基层的行政、经济组织之名称各有变化,但都实行土 及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劳动生产单位为社或生产队。1980年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劳动单位多以户为主。
在壮族地区,历史上曾普遍存在以 自然村寨为单位的寨老制。寨老由最由建寨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担任。寨老要为人正直,通达事理,办事公道,具有处理村寨内各种事务的能力,得到全体村民的推崇信任,是群众公认的自然领袖。寨老有吉下职责:第一,划定村落界限。古代的村界,由双方寨老进行充分协商和实地勘定,一般是按山梁、山箐或河流划分。划定之后各自管理,互不侵犯。砍树、开荒、打鱼等活动不准越界,否则按乡规或双方寨老协商处罚。第二,处理寨内事务。负责处理"母寨"与"子寨"的关系。母寨为最初建立的寨子,子寨是母寨住址拥护或其他原因,人户从母寨迁出建立的村寨。1995年12月笔者在广南县者兔乡者兔村调查时,根据48岁的村民陆文德介绍,最早搬至者兔村住的是陆家四弟兄,分家后,长子住者兔,老二、老三、老四分别迁到西芽、那贝、里更居住。者兔为母寨,其余为子寨。涉及到母子寨的事务,由母寨寨老牵头,与子寨寨老联合组成村社议事会共同音量,负责处理。第三,制定村规民约。由母子寨寨老会商定,经群众讨论通过。其内容包括:①对村寨范围内的土 、山林、水源、河流的管理规定。规定森林分公有山林和私有山林。公山归本寨所有,私山为买主所有,起房盖屋所用木材允许在公山砍伐。禁止砍伐社稷树、风景树。违者重罚。②对村内治安的管理规定及制定对扰乱社会治安的处罚条款 等。对小偷的处理方法,一是赔本加罚;二是将脏物挂于小偷胸前,鸣鼓游街示众。对违犯古规的男女关系要重罚,按古规,责成男方燃炮竹从发生地点到女方家向祖先、族老、寨老认罪。用1丈2尺红布挂在女方家大门,将60-120无不钱交给女方父母。用酒、肉、米各数十斤,办酒席请女方家族及寨老共餐,人吃饭"挂红礼"。若通奸被发现,要给发现人挂红,双方要到老人房点香明烛,要向寨老叩头认罪,并写悔改书交给寨老。如青年男女借宿行房者,要交东家处罚。一般要一对1公斤重的鸡(公、母各一)煮熟后献祖,还要找来一头白水牛在堂屋中犁三铧,谓之去邪消灾。对偷牛盗马拦路抢劫者,抓住后捆绑吊打,限期赔偿,不准告官,违抗者重罚。对打架斗殴造成伤亡者,被打伤人员到肇事者家中责令其养伤治疗,直到康复,本人愿意回家为止,并付给误工费,今后不准打击报复,若当场打死,则一命抵一命。若无中生有,陷害别人,寨老责令到城隍庙或关帝庙燃香明烛,向神灵发誓改邪眼正,并当众砍鸡头,喝鸡血酒,发誓说?quot;若今后不改悔归正,就愿向鸡一样由众人砍头。"第四,历史上,村寨受外敌入侵时,寨老为首领出谋划策。从流传于文山县布侬支系关于"老人房"来历的传说中可以窥见这一历史事实的影子。传说清初文山县老君山山下全是侬人居住。侬人有个首领名叫布者。布者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又是一个种庄稼能手,受惜百姓。遇大小事情,总是要先请教乡老拿定主意才带着手下人去做。在他的治理下,侬人丰衣足食,路不拾遗,兵强马壮,相邻的交趾国也畏惧三分。布者满60岁那天,设宴款待众乡老。布者给众人斟满酒后说:"前些年,种庄稼我拣重活,打交趾人,我冲在前头。万兵看一将,将带头,兵才动。今天我满60岁,体力不如前些年了,该推举一个的年轻人当统管了。"众乡地第经过再三思量,推举布者之子布曼为新统管,布者亦同意 ,但他认为其子有一个有事不找老人商量的毛病,希望众乡老多教才是。布曼接替统管后,瘴气流行,布者染病,交趾人以为布曼年轻可欺,乘机派兵遣将骚扰布曼辖地。布曼不听布者的劝阻,自作主张,带兵前往抗敌。临行时还对布者说:"阿波(父亲意)安心养病,等着喜鹊飞来给你报信吧?quot;结果布曼的军队抵不过交趾兵,交趾兵占邻了除布者村寨以外的所有侬人村寨。布曼哭诉着跑来 向 由者及乡老们请教退敌之策。在众乡老的指导下,布轻采用诱敌深入之策,将来犯的交趾兵全部烧死在布曼寨子对门的山上。布曼得胜归来,众人欢喜,惟有布者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话,不同老人讨计策,让交趾人攻进来,毁了多少村寨,死了多少男女老少,损失了多少财产,我扒你的皮,剐你的心,还不解我心中的恨呀!"众乡老劝慰布螺说:"阿曼,我们老人,不能同你去杀敌人,可看得多,听得也多,有经验,有教训,也有智谋 !往后呀,要经党和我们商量商量啦?quot;布曼哭做一件事,都把老人请到家,商量办法。不几年,布曼管理的地盘,寨寨富裕,百姓富足,兵强马壮,交趾也罢兵。最初几年,老人来他家议事的人不多,后业逐渐增多,布曼的堂屋不够坐,就另盖房子。取名叫"老人房",专供老人们商量大事,出谋献策。从此,侬人村寨,效仿布螺,先后盖起了"老人房"。
壮族村寨多由若干姓氏家族组成,如广南县兔乡者兔村有陆、李、杨、陈等家族。村寨大小不等,一般20-50户之间,也有多达数百户的村寨,如广南县小广南寨。绝大多数寨子内建有一座小房或亭子,称"老人房"或"老人亭"。老人房墙壁用土或木板,,顶用瓦或茅草。现在较为典型的有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老人房。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为一间单檐歇山顶,五脊四坡,正脊置宝瓶,抬梁穿斗式构架。两扇门、两侧置窗,房后及两山皆以木板为护壁,系纯木结构。面阔4.12米,进深4.6社,高6米。檐下枋板雕绘"双龙抢宝"和"双凤朝阳"图形。房内摆设桌凳和神龛,老人房附近植有榕树或其他树木。
自宋以来,统治者都利用寨老来管理村寨事务。清肛对开化府实行改土归流后,寨老的职权被削弱。大广南府内,在土官之下设有"布苏"、"布斗""马排"等头目来统治壮族人民,在土官之下设有"布苏"布斗"马排"等头目来统治壮族人民,寨老的职权亦被削弱。民国时期,推行团董制和保甲制选派一些寨老当保甲长、团总和保董、寨老的职权逐步被保甲长代替。1949年10月以后,村社的公房代替了老人房、老人亭、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的组织、村社之民事纠纷调解,社会秩序维护均由村委会和社干部承担,老人房逐渐同民间信仰结合,与土地庙, 树一样成为人们的祭祀对象。寨老成为村寨内大的祭礼活动的祭人,一些有威望的寨老间或也协助村委会和社干部调解民事纠纷。
壮族地区的老人房,原来仅是寨老们议事的场所,没有神象或牌位。清代,佛、道传入壮族地区,老人房内开始设牌位或塑神像 。以富宁县为例,皈朝、洞坡、者桑、剥隘、那能、板仑等地区大部分村寨的老人房供奉沈土官沈大老爷李天保、谷拉一带和里色、列歪、江八等寨供奉员申未化老大人之神位",马关县马洒村之老人房内供奉神农,也有一些村寨供奉本寨始祖。老人房变成神亭后,贴上"扩我黎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等对联或匾额。
老人房不仅是村寨祭祀的地点,也是个体村落成员祈求清吉的场 所,在老人房内每年定期举办全村性的集体祭祀活动。此外,正月初二三和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去祭老人房,关系到个人生活的一些大事也要到老人房内算卦求吉。笔者1995年12月在广南县者兔村调查得知,村民的以下几项活动需要到老人房敬香求吉;(1)当本村人与外村人因山界而发生争端,要去处理该事之前,要到老人房敬香、占卦、卦吉表示老人房之神同意去。(2)参军入伍或出过错门亦南非到老人房占卦警香。(3)生男孩满月时须到老人房敬香,并且请本村60岁以上的男老人到此聚餐一顿。
曲靖地区师宗县壮族(沙人支系)一年一度祭祀老人房之礼节较为隆重。高良乡壮语称祭老人房为"根岗姆抱",于农历头一个属兔日祭,五龙乡壮语称为"阁典本",于农历二月头一个属虎日祭,或属马日、鼠日祭。
祭品有鸡、猪、酒、米饭、香、纸钱等。五龙乡水寨原有4个工的水田出租,年租用于祭祀,现由各户平摊。
主祭人由最早建寨者的子孙充任,一般由精通古礼古规,能念颂祭祖经咒的老人充当。
五龙乡水寨主要由张、余、王、李四大姓组成,祭时,老人房内摆4张祭桌,一姓一桌,每桌供灯1盏,香3炷,筷2双,酒、肉、饭各2碗,鸡1只,黄白纸钱若干。
祭时分两次进行。参加祭献的老人在主祭人的指挥下,将猪放入老人房中,4只鸡分别放于老人房四角。然后,除主祭外,大家退出老人房外,主祭人跪拜在香案前,口中默念祭词,称颂祖先功德,祈求祖先保佑。大意是,我们杀猪宰鸡祭献,望你叫野兽不要进寨,人寿年丰,六畜兴旺等。这一遍祭祷称为"领牲"(即生祭)。有的则将猪、鸡杀死,用猪血、鸡血祭,将猪毛、鸡毛埋在老人房前。宰杀的鸡、猪煮熟后,主祭人以全猪、全鸡再次拜祭,称为"回熟"(即熟祭)。参加献祭的老人只吃鸡和猪肚杂。
祭期一般3天。从开始祭祀的第一天起,全寨休息4天,不做农活。祭祀期间有如下禁忌:①男性60岁左右老人沐浴净身换衣服后,吃住都在老人房。白天静坐,不准吐痰,不准讲话。除大小便外,不准走动。若有蚊子、苍蝇、跳蚤咬,不能搔痒,也不准打。据说,若抓痒一次,蚊子增多,抓痒两次,雀害。②外村人不通俗进寨。用茅草编绳子将寨子路口围上,插12根木刀。高良乡设里村派人把守桥头路口,禁止外人入村。各户也拔几根茅草、荨麻挂于门头,用于避邪。③妇女、小孩忌进老人房。最后一天要在寨和芳持下,众乡老和各家户主参加检查和修订寨规公约,并商讨年内村寨上要做的大事,如修路、建桥。有的寨还要喝鸡血酒,加强团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表示对寨长的尊敬和服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板凳
发表于 2003-3-27 11:08:00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婚姻家庭与社会伦理观


第一节 古代婚俗


一、唐宋时期婚俗
唐宋时期的僚族多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有些土酋或富家娶多妻者有之。如《桂海虞衡志》载:"酋豪或娶数妻,皆曰媚娘。"同姓不同宗可以互为婚姻。《桂海虞衡志》载:"举洞纯一姓者,婚姻自若。"《岭外代答》卷十亦曰:"邕州诸溪洞,相为婚姻,洞官多姓黄,悉同姓婚也。"
洞官之家的婚礼极为奢移,为显示双方实力,结婚当日,男女家各盛兵,丈夫对女方的奴婢任意侮辱,甚至杀害以逞"英雄"。《岭外代答》卷十载:"其婚嫁也,惟以粗豪痛扰为尚,送定礼仪,多至千人,金银币帛固无,而酒酢为多,然其费亦云甚矣。婿来就亲,女家于所居五里之外,结草屋百余间与居,谓之入寮,女家亦以鼓乐送女往寮,女之婢妾百余,婿之仆从数百人。结婚之后,婿常袖刀而行,妻之婢,少迕其意,即手杀之,谓之逞英雄。……夫自入寮以来,必杀婢数十,而后妻党畏之,否则以为懦?quot;婿"逞英雄"当是掠夺婚的遗迹。在人类社会早期存在掠夺婚的习俗,"那时一个部落的男子确实用暴力到外边别的部落为自己抢劫妻子" 。掠夺来的妻子需要盛兵加以保护,以防妻子的部落夺回,因此在婚礼中有盛兵为备的习惯。
宋代的僚族从夫居者居多。《岭外代答》卷十载?quot;入寮半年,而复归夫家。"入寮这一习俗,反映了僚族婚姻受汉文化的影响,由从妻居转变到从夫居的一种过渡形式。
宋代僚族社会中还存在着真正的抢婚这一婚姻形式,史书称为"卷伴"。《桂海虞衡志》载:"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强暴窃人妻女以逃,转移他所,安居自若,谓之卷伴,言卷以为伴侣也。已而为后人卷去,至有历数卷未已者。其舅姑若前夫,访知所在,诣官自陈,官为追究。往往所谓前夫,亦是卷伴得之。复为后人所卷,惟其亲父母兄弟及初娶者所诉,即归始初被卷之家。"这种强暴窃人妻女的"卷伴"是名副其实的抢婚。《岭外代答》卷十说: "深广俗多女,嫁娶多不以礼,商人之至南州,窃诱北归,谓之卷伴。其土人亦是,卷伴不能如商人径去,则其事乃有异。始也,既有桑中之约,既暗置礼书于父母床中,乃相与宵遁。父母乍失女,必 知有书也,索之衽席间,果得之,乃声言讼之,而迄不发也。岁月之后,必既有生,乃与婿备礼归宁,预知父母,初必不纳,先以离酒入,父母佯怒,击碎之。婿因请托邻里,祈垦父母,始需索聘财而后讲翁婿之礼。礼此皆大姓之家也,若乃小民有女,惟恐人不诱去耳,往诱而不去,其父母必勒女归家,且其俗如此,不以为异也。"此种形式,我们称之为诱奔婚。抢婚和诱奔婚都是?quot;不正当"手段,来达到女就男居的目的。
挂剑之俗。《岭外代答》卷十载:"邕州溪洞之外,西南有蛮,其夫甚刚,其妻甚怯,夫妇异室。妻之所居,深藏不见人形,夫过其妻,必挂剑于门而后入。其合夫妇之道,夜期于深诛。"
南平僚与东谢蛮之婚俗与西原蛮不同。南平僚地区因女多男少,婚姻女家送聘礼于男家。《旧唐书·南蛮传》载:南平僚"土多女少男,为婚之法,女氏必先货求男 族,贫者无以嫁女,多卖与富人为婢,俗皆妇人执役"。东谢蛮"以牛酒为聘,女归夫家,皆母自送之,女夫惭逃避之,经旬乃出"。
二、元明清时期婚俗
壮族各支系多实行民族内婚,结婚对象大多选择民族之人,即所谓同种为婚。
(一)依歌择婿
壮族各支系寻找对象不使用媒人,男女青年在节日活动、丧嫁喜事及歌场上。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说;"侬人……婚姻以歌唱私合始通父母议财礼。"道光《广南府志》亦有相同的廉洁。沙支系亦行此俗,民国《邱北县志》说:"沙人……是佳节或赶街,男女携烟品约会野田草露间,携手并肩歌唱舞蹈,以为乐名,吃大草烟,视所欢者即与逃去。经男家察知,屡涉词讼,亦有说钱了息者。"这段发自封建官员笔端的文字,反映出清朝末年父母包办婚在壮族地区推行后,遭到壮族青年男女之反对,为情而私奔者普遍存在。男方知道后亦淡然处之,不以为怪。在个旧之侬人亦唱歌择婿,民国《个旧县志》卷十说:"侬人……婚姻以歌唱私合。"散居在曲靖府、昭通府之仲家亦以歌舞为媒。光绪《云南通志》引《镇雄州志》说:"沙兔(仲家之别称)……婚姻不用媒妁,彼此寨中男女互相窥瞰,农隙去寨一二里吹笙,引女出,隔地兀坐长歌宛转更唱迭和,愈歌愈近,以一人为首,吹笙前导,众男女周旋起舞谓之跳月。男女不相爱仍离开,如两情合者,男女告父母,以牛羊为聘而娶之。"《滇南志略》卷四对此的记载与《镇雄州志》一致。
壮族地区在固定的地点每年均有歌会。广南府之歌支在博濑,于每年清明前后举行。道光《广南府志·风俗志》载:"每岁清明前后数日,村人订期会于博濑,在剥隘下数里,丽人成群结队分行排立,各张两盖,好事者执其盖而去,丽人寻而到沽酒市脯,围坐欢酌,不通姓氏,饮竟而散,不及于乱。"有的地区称这种歌会为"越风流街"。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载:"郎恒街(在今富宁田蓬)每年废历(农历)三月二十日赶风流街,男女大唱而还。"
(二)聘礼
壮族各支系传统牛为聘礼。康熙《师宗州志》说:"沙人……婚嫁以牛羊为礼。"《滇南志略》卷四说;沙兔(仲家别称),通过跳月两情相合,告知父母,"以牛羊为聘而取之"。普洱府之沙人亦行牛羊礼。光绪《普洱府志》卷四十六载:"沙人……婚丧以牛为礼。"部分沙人开始用媒人,收财物为礼。雍正《临安府志》卷七说:"沙人,婚娶用媒聘财物。"至晚清民国年间壮族的婚姻过程用媒收咐褚殉善毡椋髦档钠咐衿分钟攵嗌俑鞑幌嗤C窆堵砉叵刂尽し缢字尽吩兀?quot;侬人之婚嫁。……亦行媒聘之礼。""土僚之婚俗,聘礼例用银九两二钱,定聘时先以一两二钱为定银,其余八两待迎娶日补之。"从此看出,民国时期壮族之聘礼从要物变为要钱。以牛、羊为聘礼是为了操办酒席之需要,以银为聘礼具有一定买卖婚的性质。
(三)婚礼
壮族青年的婚礼,一般不使用车马,新郎不亲自去迎接新娘,这就是所谓的"行不舆马,婿不亲迎"之习俗。道光《广南府志·风俗志》载:"花土僚……婚不亲迎送,嫁者携酒食,以荐婿家。"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说:"土僚……新妇徒步,行不舆马,衣花绣,婿不亲迎,送嫁者携酒食以荐婿家祖先。满月后,女偕婿归宁母家,女伴咸集,弹琵琶唱土歌,夜阑灯驰,诸女伴与新妇共房宿,婿来于暗中摸索,得妻则共枕,摸错则哄堂相乐,而不相扰也。"马关县之侬人婚礼与土僚有区别,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说:"婚日男往女家亲迎,无彩舆仪仗等排场。多数送亲友伴送女至男家住二三日,夜间女伴同新娘共枕,新婿鲜能问津者。三日后新娘偕婿归宁母家,亲宾预置冷水于门,伺婿至门则尽量倾泼,须由水阵冲入,多淋漓而后快。"在部分壮族中还保留着击齿乃娶之习俗。《滇南志略》卷四载:昭通府之仲人"居多木棚击齿乃娶"。
(四)不落夫家
指壮人婚礼后一段时间内,新娘不住在丈夫家,回娘家住,农忙时到新郎家做活,忙完后乃返回娘家居住。时间长短不定,视夫妻双方之感情难以深化,各自都有另外的选择,意味着婚姻破裂。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侬人……多早婚……结婚不拘年龄,七八岁即有结婚者,既两小之无知,何有夫妻之情感,其不坐家之俗岂非此故耶。""回门"一二日后婿归而女不归,已成惯例,遇农忙时节,女始一至夫家稍助工,作工未完成后归母家矣。青年男女自由歌,唱酬既洽,难免淫奔,或有妊而遂归夫家同居(俗谓坐家)。沙人之不坐家与侬人大致相同。民国《邱北县志》说:"(沙人)惟成童即婚娶。既婚之夕,男女不同室,及女家有妊方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地板
发表于 2003-3-27 11:10: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现代婚姻


一、婚姻原则
壮族各支系在婚姻制度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一夫一妻制是其基本的婚姻原则。但在历史上土官及少数地主、富农,个别农民由于前妻不能生育等原因,有一夫多妻现象。结婚后一般住男方家,少数因家庭无子采用招婿的办法,也有因家庭困难而又多子,娶妻有一定困难,采用送子入赘的方式使其子完婚的现象。
壮族各支系的结婚对象,多从本民族本支系的异性同龄中选择,极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在同民族同支系内部,与邻村外寨通婚者多,寨内通婚现象略少。根据宋恩常先生1978年对麻栗坡县南多村的调查资料,"该村1949年以前结婚的27对夫妻中,在村内结婚者2对,与南油女子通婚者7人,与南布女子通婚者1人,与来西女子通婚者4人,与南辉女子通婚者4人 ,与南朋女子通婚者2人,与三家女子通婚者2人,与盘龙女通婚者1人,与西畴女子通婚者1人,与越南女子通婚者1人。南布、南辉、南朋、来西等村都是南多的邻村,近者半天,远者在一天之内都可往返。"
壮族实行家族外婚制,即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在土支系中,家族中4代以后,即认为没有同宗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以通婚,姑表不通婚。侬人支系中,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即姑母儿子与舅父女儿退婚,严禁舅父儿子与姑母女儿通婚。
1949年以前,壮族地区早婚现象比较突出,一般到十一二岁便由便由父母代为订婚,操办结婚。在近代的地方志如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等多记载。1949年以后,早婚现象逐渐减少,迄今,绝大多数壮族青年均依照国家的法定年龄婚嫁。
二、婚姻方式与过程
婚前交往 壮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传统是以唱歌的形式自由恋爱结合的。清代以来,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才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迄今仍然保留着以歌对唱的自由恋爱婚姻遗俗。不论男女一般都从少年时期开始就学唱歌,到青年时期就能独立对唱。田妇青年之间对唱,是从认识开始,多次对唱,是互相了解的过程。青年男女之间除亲戚本寨人外,无论远近或贫富都可以随便对唱地点,一般在街头寨尾。对唱时,遵守害规礼节,双方都有朋友陪伴。对唱内容,是互相倾诉各自的家庭情况和互相夸赞对方的对灵如何美,家庭又如保好,自家又如何不如人等,尽量取得对方的欢心。通过对唱,互相了解,产生爱慕,心心相印,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男方父母主动请人说媒定亲成婚,这是壮族青年恋爱成婚的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未经双方对唱,通过他人介绍认识了解,双方自愿,最后请人说媒成婚。第三各方式是经双方对唱成熟 ,但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同意,最后自行过错走高飞成家立业。前再会得的婚事均由父母操劳备办。
试探与"合八字" 青年男女通过交往以致相受,男方禀告父母,请媒人向女方提亲,提亲时间一般在农闲腊月及正二月。第一次提亲。带一公斤左右糖,一至两瓶白酒至女方家,沙人支系媒人开口问姑娘的父母道:"你家的锁该配钥匙了?"若姑娘尚未订亲,她的父母回答说:"我家的锁还没有配钥匙哩!"表明提亲有望。师宗沙人,当女方父母第一次看到媒人到家,表明来意之后,父母回答"姑娘还小,三五年不会成亲",则表示提亲无望,若回答:"我家姑娘笨,即不会纺纱织布,双不会织锦则绣?quot;这是自谦之词,表明提亲有望。文山县土僚支系,当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说明来意,并介绍男方的家庭情况和男青年的人品等,女方父母表示欢迎,并愉快地收下红糖等礼物,说明提亲有望。若女方父母拒收礼物,这门亲事就没有希望了。
经过试探,提亲有望后,接着备办猪肉、鸡、糯粮粑等,请媒人第二次到女方家索取"八字单"。壮族生儿育女后、在婴儿时父母就取小名,并把出生年月日时辰记下,请先生写"八字单"后,交给男方家。男方父母拿着双方的"八字单"请占卜先生对,若"相冲",则不能婚配,事算了结。两命相合者则备上几斤糖酒等,请媒人到女方家回话,这门亲事基本定下,并商定订婚时间和到时男方家需带的彩礼。
订婚与传槟榔礼民 待男方家筹足彩礼后,到预定的日子,请媒人带着钱(银)、猪肉、糯米粑、公鸡等物到女方家。妇方家备办酒席,请亲戚及寨老来吃一顿饭。
传槟榔礼古老的壮族风俗。明·王济《君妇堂日询手镜》记载:夷僚之属"若婚则又可笑,有女子家,初不计财,惟槟榔数颗为聘。结婚时男家有媒氏至女家,立门外不敢辄入,伺主人出,以期告主人,不诺即乎去不敢言。明日复往,伺如初,主人诺,则延媒氏入饮。及期婿偕媒氏携果盒往,将其女家,婿止近舍,媒氏及门,女新草履,负袱挟伞,位上仍系双草履,随媒氏旆婿所,解履授婿,婿穿履引之而去。媒与父母送者毕反不顾,有子方偕婿归宁"。记段记载说明,明代壮族婚聘之形礼极少,仅为象征性一点,买卖性质不明显。清代中期以后,受汉族影响加深,在结婚过程中,男方送礼耗费越来越多。民国时期马关县的传槟榔礼,槟榔为次,成为送彩礼之附属物。民国《马关县志》卷二载:"传槟榔,即纳采之礼,走媒后再订期以酒肉、鸡鸭、盐菜、糖、槟榔等物并附聘礼(旧礼由领先两至十六两,今有用银百元以上者)。……媒往女家,主宾相接如仪,女家将女之生庚书于红柬交媒人携回男家,谓之传槟榔,双谓之开八字经。此礼后婚仪遂永固,双方均不得反覆矣。"70年代末,布侬支系传槟榔,媒人及随从所带的礼物有粑粑20个、鸡2只、鸭2只、酒10碗、肉7.5公斤,礼金一般为银20串。
现在,"传槟榔礼"之礼金及礼品因支系不同、地域不同而有不定的差异。文山县布侬支系,一般由媒人带领2-3人,带上2箩粑粑、1只公鸡、2.5公斤酒,2.5公斤红糖并同礼金(1200元左右)交给女方亲戚。
师宗县黑尔槽之沙人称订婚为"根捞老",意为吃大酒。男方要带猪1头(不少于50公斤)、酒 20公斤、鸡2对、糯米10公斤,礼银根据男方的经济状况,经双方约写,所定数目尾数必带六,了取福禄意。
马关侬人称传槟榔为"花遮"。男方请三五人,带15公斤酒 、1对鸡、12个糯米粑粑。男方备两个开门,妇方得知来传槟榔后,几个妇伴当日便在女方家作迎客准备,当来客进寨后立即将大门关上。来客到门外,看到大门紧闭,便轻松拍门三下,语气温和地喊道:某某,请开门!"屋里的姑娘道:贵客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为何专到我家?"来客道:"无亲无戚不来往,是亲是戚才到家。"姑娘道:"我家大人出山了,钥匙不在不能开。"来客道:"妹家钥匙哥常带,两把钥匙把门开。"随即将两个开门粑从门缝里递进去。姑娘们接过粑粑,哄堂大笑,便把大门开。接着备办酒席数桌,宴请女方家族及至亲。至此表明双方已订婚约,若男方退婚不退彩礼,女方家的彩礼,马关土僚支系要银纽3个、手镯3支、手箍3个、猪肉40公斤、酒40公斤。"奶母钱"是指送给女方父母买一套衣服所需费用,此费根据情况而定,侬支系一般要手镯1支、围腰链1条。现在首饰物品改用手表、缝纫机、衣柜等物品。
壮家特别强调"认亲礼。"在议定完婚礼后,列出女方家叔伯长辈的户数,要求男方家送来之糯米要够每户分发1升的量,或者糯米粑若干,按户平均分给叔伯长辈。其意义在于让男方知道女方有多少长辈亲戚,达到认亲目的。
完婚礼 分别在成婚男女双方家进行。新郎家准备好议定的彩礼和猪肉、鸡、糯米等物品给接亲队伍。接亲队伍一般在12人左右,其中必须有未婚男女青年各一人。近代壮族富裕人家曾使用轿子迎亲,现在一般使用马匹,新娘和送亲队伍之最年长者有骑马的资格。马关县侬之人接亲队伍备1-2匹马、1套皮搭,拾着1面大红旗、2面小彩旗。小彩旗的旗杆是不确尖的金竹,在留枝叶的部位上挂地块仅手巾大小的红布和用竹篾编成的圆笼,表层用草纸糊上,再贴上红纸。抬彩旗者为男童拿回家饲养。在接亲队伍中,有一唢呐班子,途中吹拉弹奏,很是热闹。
文山县布侬支系女家还有向接亲队伍要开门礼之俗。当接亲队伍将礼物挑到女方家门口时,门早已被男妇青年关好,屋里的人便问:"什么人来做哪样?"接亲队伍答:"我们来借住宿,"屋里的又说:"往宿可以,但要开钱。"接亲队答:"钱带得少,拿粑粑抵钱是否可以?"屋内的答:"可以。"接亲队拿出五六个粑粑从门缝里递进去,方得进门,叫做"开门礼"。这天晚饭后,新娘的女伴们向"接亲队"索取鸡1只、粑粑2个、酒1公斤。索取过程中开一趟玩笑后,接亲队照数点给,称为"送亲礼"。女伴拿到这些礼物就忙碌起来,生火做菜,摆出一桌宴席,用唱歌的形式请接亲队入席。唱词内容大意是:"刚才大闹,索取礼物,实在抱歉;年幼无知,行为无礼,请多原谅等。"对接亲队赞扬一番后,就开始一般的对唱。第二天晚饭后,由中年妇女(新娘母亲的伙伴)抬秤至女方家,扬言要称接亲队所带来的礼物。通过一问一答,互相逗乐,随后又摆出一桌丰盛宴席招待接亲队。接亲队答谢道:"我家有男又缺女,煮饭洗锅无人理;有男不算家中全,缺女家中空荡荡;有男有女家中住,分工合作建家园;有男出门犁田地,有女 下田栽早秧;我家缺女才放燕(意思是走媒),燕子展翅落你家;你家宽宏又大量,放走女儿许我家;我家老少都感谢,亲家恩情永不忘。"女方家答唱道:"放燕飞来落我家,问亲一事已答应;有男不婚古今无,有女不嫁无例举;男女相配古兴来,生儿育女自古有;我家许女你家接,服侍爹妈理应当。"接着又唱闹彩礼,接亲队唱道:"你家姑娘心灵好,年纪长定正成家;勤劳朴实人人赞,许到我家满堂红;优美之处说不完,究竟彩礼要多少?"女方家老人伙伴唱道:"女儿不是西边拣,百折母心才出世;长大不是一天成,爹妈心血已流尽,要点彩礼也应当;彩礼名誉到我家,三亲六戚吃顿饭;彩礼多少不用问,办点穿盖也应当。"接着又唱宴席上的饭菜来之不易等。接亲队在女方家住一天两夜,第三天将新娘接走。
文山土僚支系的婚礼女方家要对接亲队伍进行挑逗性的游戏,其中"捉小偷"和"捞鱼虾"最具代表性。"捉小偷",即陪郎哥到新娘家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本事,总是想尽办法到新娘家的厨房、楼上等处拿新娘家的谷种、碗筷等物。若把这些物品带回新郎家,新郎家会更加五谷丰登。当然。新娘也绝不会使 自家的谷种落入他手,事先安排专人监视陪郎哥的行动,一旦发现被偷,将如数追回。"捞鱼虾",即在陪郎哥们酒足饭饱之际,妇女们拿着捕鱼工具(如钱罩、粪箕、挥兜等)由远到近,由慢到快,自上而下地逐步伸向陪郎哥们。陪郎哥们身上是没有鱼虾的,真正的鱼虾是他们身上的红包。据说,这个节目是弥补在订婚时新郎家少送的彩礼,捞不到鱼,新娘家不会罢休。
马关县布侬人在新娘临行的早上,接亲与送亲者先用餐。在女方的正堂层中摆一桌酒席,新郎坐上席,厨师们特别为新郎增加一只鲲炖鸡,放在新郎面前。新郎要掏出红封(红纸包的钱)放在鸡上,示意厨官分解后食用。陪郎为了取乐,抽出小刀将其瓦解,把鸡头塞给新郎,让新郎"啃鸡头"。
新娘的穿嫁衣也有讲究,各支系的装饰不同,一般要请姨或姑来帮穿。在穿着过程中,安慰侄女,奉劝新娘出嫁后,要听公婆的话,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新娘出门的时刻到了,女方家正堂层摆上酒席,请族老、寨老入席。神龛上蜡烛、香灯辉煌,新娘向长辈们行离别礼,敬酒一杯。陪郎要将上轿礼(红封)交给新娘之兄长,暗示兄长抱新娘上轿或上马。新娘的妹妹抱着席子与伴娘们出门送行。出门后新娘胸前要配挂一面小镜子,称为"照妖镜",据说有"压邪"的功效。文山土僚支系,新娘出门后女方家里人把门关上,同时用簸箕将酒席上的饭菜盖上,并用绳子把甑子捆起来。传说是为了不让姑娘把娘家的福气瑞气带走。
1949年以前,壮家人一般人家的嫁妆仅一箱一被一帐一席,中等人家成双,富裕人家配给三四套,并送耕牛、田地等。如今一般人家都有箱子、柜子、自行车、蚊帐、门帘、枕头、垫单、毡子、碗筷、茶盘、茶壶、茶杯、缝纫机等。新娘自制布鞋属重要的嫁妆之一,到新娘家后,在酒席间,新娘和伴娘逐一将其送给家人及亲友。嫁妆中的一部分用男方家的彩礼购置,被褥等则由女家筹备,还有一部分是由参加婚礼的亲友赠送。来参加婚礼的亲友一般带钱、粮及镜框、茶壶、箱子等物。
布侬人的"送亲队"由老、中、青年男女组成,最隆重者18人,其中男、女各8人,伴娘1人,守洞房者1人。人员为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中老年人,和姑妈、叔伯、舅舅等,余者为新娘的男女朋友。在送新娘到男方的路上,每过一道桥,新娘不能踩桥而过,只能从桥而过,只能从桥脚或绕道而行,水深无法绕道,就要陪郎背着过桥。意思是有媒人搭桥,新娘不能踩桥。行至男方家门口时,送亲队不进家,向新娘要过门钱,不给不进产让。钱数不多,必须是6元6角,取"六六有福"意。拿到过门钱后,男方家放鞭炮迎新娘入洞房。
师宗沙人在新娘进门前要接过一把锄头、一个葫芦,提着抱着进到堂屋。锄头表示惟有勤劳才能致富,葫芦表示多子多福。
文山土僚支系壮人在新娘跨进堂屋有踢草墩的习俗。堂屋门槛上放着相互连接的四个新草墩,新娘进屋时必须把草墩踢开。如能一脚踢开,说明新娘有本事,办事干脆利索,否则,被视为没有本事,办事拖泥带水。新娘来到新郎家,公婆为了试探儿媳是否安心在婆家,通常在堂屋门顶放一碗水。新娘和伴娘会伸手去摸这碗水,如果这碗水掉下来,公婆就明白儿媳在这个家是不会长久的。新娘入家后,还要举行舂墙仪式。工具是陪郎从新娘家拿来的碗筷,以碗当粪箕、筷当墙锺、瓢当锄头、饭当墙土,新娘与送亲队伍共同舂墙。这一仪式表示,成家立业要从基础做起,往后的生活才幸福。
拜堂与取名 壮族各支系均有拜堂习俗。拜堂的时间各不一样。马关县侬人在新娘进家后即拜堂,文山侬人在次日晚饭后拜堂。新郎、新娘分男左女右,双双齐下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家族长老,四拜父母。师宗沙人拜堂在次日午时,由布摩或长者致词:"值此良辰佳日,笙歌交奏,乐章悠扬,高朋满座,瑞气盈门,喜看人间玉燕相配成双,一对新人拜堂毕,恳请后亲开恩,赐言奉赠。"后亲中长者道:"今日拜堂,天久地长,一拜日月之光,二拜金银财宝,三拜五谷丰登,四拜牛羊满厩,五拜世代子孙登科甲,六拜六畜六畜兴旺,七拜七姊妹来迎接,八拜八仙过海,九拜九天仙女,十拜世代子孙富贵荣昌。"拜堂时,无论拜天地或祖宗,均敬香、敬茶、敬牲(肉),行三三九叩首大礼之后,新郎、新娘由陪郎、伴娘相伴向后家和至亲及宾客一敬酒。
土僚人拜堂时,首先放一床新草席,然后陪郎和伴娘各拿一床新草席,双方都想把自己的草席压在对方草席上,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如双 方力量相等就只能平放拜堂,因而有时拜堂仪式长达几小时。据说,拜堂时,谁拿草席压住对方,谁将来就能主持家庭,居于支配地位。拜堂时,新郎、新娘只向天地神位、祖宗灵牌磕头作揖,不拜长辈。
布侬人有给新人取婚名之习俗。拜堂后,即进行取名仪式。取名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妻从夫姓,末尾字夫妻相同。二是禁止与家族和本寨内已婚的前辈重名。取名人是家族内长辈。婚名一般用3个字,夫妻两头字同,中间一字男的固定为"佬",是夫意,女的固定为"伢",为妻意。末尾一字在不违反第二条原则情况下即可以。比如:男的姓杨,丈夫婚后名为"杨佬伟",妻子为"杨伢伟"。"伟、伢"含已婚男女的意思。
敬酒与闹新房 壮族各支系在婚礼中均有敬酒的习俗。土僚地以系一般敬两次。拜堂的第二天下午,新郎向自家长辈和亲朋好友敬酒。第三天中午,新郎、新娘双双托盘向双方长辈、亲朋好友敬洒。首先要向最尊敬的阿舅敬酒,然后再敬亲朋好友。敬酒时,新人接受长辈和宾客们馈赠的红包。其他支系均敬一次,一般在正席。敬酒的目的,一是新郎带新娘认亲;二是测试新娘的耐心、热心与孝心。
闹新房又是壮族各支系共有之习俗。在新娘入洞房的第一天夜里,参加操持婚礼的年轻男女,用"顺口 溜"或唱歌的方式向新娘叙述办事的忙碌、辛苦,表示要向新娘要夜点作为酬劳。伴娘总是用具有歉意的唱词答唱,故意将事先带来的糯米粑、瓜子、点心等断断续续地发给。帮忙的青年男女越发动情,在唱词内索要之日的越来越强,直至新娘把带来的糯米粑发完为止。最后在欢藤中把糯米粑烤热抬来欢聚共食。
考验新娘 土僚人婚后第三天,新娘要给厨师和新郎家亲戚挑水。在新娘挑水途中,在陪郎哥的指使下,玩耍的孩子们常把尘土或细沙等丢进水桶,水补弄脏了,新娘重新去井里挑,这样反复多次,孩子们才肯罢休。此举之目的在于试探新娘是否心宽。马关布侬人则举?quot;捞鱼"仪式,当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将水挑到门前,被男厨师拦住,厨师们各自持一把漏勺,要求新娘将水桶放下,以便捞鱼。新娘应允,他们拼命往桶里捞,直到水花四溅,浸湿了新娘、伴娘之脸部及衣服。在众人笑声不止的时刻,伴娘将一块红糖丢进桶内,"捞鱼"者的劲头更大了,把红糖捞起,伴娘又继续丢,直到新娘的红糖丢完为止。文山布侬人则用挑水来测试婚后的家庭是否和睦。婚礼的第三天早晨,新娘由伴娘陪着挑水给家门族内及本家的厨房。新娘在水井打水时,水不装满,水离桶口二寸左右,在桶口放上几片菜叶或者无毒树叶,拦住水波。途中若水不往外泼,表明婚后万事吉利、家庭和睦,否则不吉。
回门与不坐家 壮族各支系婚礼期间,不能同房。文山县布侬支系送亲队伍中还专有一少妇守洞房,昼夜对新娘寸步不离。婚礼三五天后,新娘要回娘家,俗称"回门"。男方家要备上4-6箩粑粑、几套布料、80-100元现金、活鸡4-6只及糖等,由婆母或姑嫂等带上礼物送新娘回家。以后回娘家,礼物逐渐减少,来往渐渐频繁。
马关县布侬人"回门"是岳父母试探女婿人格、耐性的一件要事。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妇备上糯米粑、酒、肉等礼物,由陪郎和几位姑娘随行。当天,女方家的青年男女把盛满清水的水缸、水桶等摆在大门附近,待新郎一进门,四面八方的清水便向新朗泼来。此时眼疾手快的陪郎要冲上前去倒掉缸、桶内的水,号女方家青年男女展开"搏斗",在嬉戏中看新郎受潮状况决定胜负。
土僚人新娘第一次回婆家要由新娘父母决定,新郎家不得事先去接新娘。新娘第一次回夫家还有陪伴,夫妻仍不得同床共枕。此后,到农忙时节或夫家有红白喜事才由新郎之姐妹去的妆回来参加,这时夫妻俩才可同居,一旦身怀有孕就坐家,成为夫家的主要家庭成员。不坐家期间,男女双方在社交活动上仍像婚前一样自由,可以在各种歌会中唱歌,与异性朋友往来。不坐家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在婚后接到夫家第一次与夫同居后就有身孕就得马上坐家。生育第一个孩子后,新娘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再不能像不坐家的姑娘那样自由了,她们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而今,随着社会的变革,不坐家现象日渐减少,不坐家的时间越来越短。
三、婚礼特点
各支系的婚礼程序基本一致,因支系和地域不同,略有差异,居住在金沙江流域之仲家与文山州、师宗县等地之婚礼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金沙江流域的仲家有哭嫁之俗。哭嫁有3次,第一次是接亲人马来到新娘家时,第二次是接亲队来到的当夜鸡叫时,第三次是出门上马离良家时。新娘哭嫁有传统的《哭嫁歌》,内容是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诉说难舍父母史弟姐妹之情。(2)金沙江流域之仲家成亲要挂红。新娘到达新郎家门口未人堂屋前,堂屋神龛上点香燃烛,献茶酒斋饭,由长乾给新郎 及陪郎 挂红。用布结3个绣球,新郎的肩上,前胸和后背各挂一个,由布摩 或长者念《吉利辞》:"上大人孔乙己/手提花红就说起/三道犁头两道粑/四月五月撒棉花/六月七高梁 秆搓 成条/一十六两为一斤/采花娘子爱操 心/一织天上星知斗/二织地下百草生/三织王母娘娘蟠挑会/四织狮子玉麒麟/五织五子登科/六织禄位高升/七织旗开得胜/八织八马双全/九织九龙来戏水/十织廷子坐北京/十一十二织得好/织个绣球配玛瑙/珍珠玛瑙一齐现/心心相印活到老。" 禄劝县仲家挂红仪式在新娘进门的前一天晚上举行,新郎敢如同以上配带绣球,开头的吉利辞与前一致。先由父母给新郎挂第一匹红,红是一导体长1丈以上的布,一般为1丈2尺2尺或1丈6尺。此后依据亲戚的亲疏程度 ,先为舅家,后为叔伯家,最后是一般亲戚把布匹斜挂在新郎或陪郎的肩上。每挂块之前都要由送礼人或主持人念颂词、说吉利话。新郎要向他们敬酒,直到所有亲戚朋友的布匹挂完为止。(3)金沙江流域之仲家婚后不坐家的习俗基本不存在。
婚礼期间是壮家人尽情欢唱的好机会,堪称婚礼歌会,从接亲队伍至新娘家当晚到新郎家散客止,宾主均沉浸在欢歌笑语之中。在新娘家接亲队的唱词从始至终尽情洋溢地赞扬女方父母一生辛勤劳动,唱完种棉,唱织布制衣裳的工艺过程,在新郎家,送亲队伍用同样的唱调颂扬男方父母为儿筹措钱财备办婚事,设席摆宴,饭菜美味芳香等。
文山县侬人新娘进家的第二天为正席,布侬称之?quot;泫楼拢"。是日午间专门摆出两桌丰盛饭菜款待送亲队,双方大唱酒歌。首先从《盘古歌》唱起,内容包括开天辟地、兄妹传人烟、神仙射太阳等内容。接着送亲队伍唱感谢男方家盛情款待,接亲队答唱表示歉意,并夸赞新娘父母筹备嫁妆等,送亲队与接亲队你来我往,直对唱到吃晚饭。
上僚支系的唱词内容无所不包,有开天辟地、日月星辰、民族来源与历史山川草木、情歌等,且有乐队伴奏,音调优美。新娘进家的第一天晚上首先唱《生产歌》,即唱一年12个月生产活动,一般要唱4-5个小时。第二天中午饭时,男方家组织歌手乐队将新娘及送亲队伍团团转住唱《酒席歌》。接着唱《来源歌》、《撒麻歌》,十到晚饭。按传统,第二天要请吃散客忽。请来吃饭的老人,必须是夫妻健在、儿女双全、家庭和睦、家道殷 实的四个男人。新娘要给老人红糖和敬酒,敬完两轮后,将新娘和送亲队伍送出堂屋外,然后将门关上,即对唱《开门歌》、《男女一唱一和》、《分别歌》等。《分别歌》感人至深,它强烈地表达了情人难舍难离的情感,有时在场者会感动流涕。第三天主要是男妇青年对唱情歌。
糯米及糯米粑在婚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看到在壮迦说幕橐龉讨校蘼鄱ㄇ住⒍┗椋故峭昊椋疵佐昔味际潜夭豢缮俚睦裎铩U庖馕蹲畔M禄榉蚱尴耵昔我谎娇判恼吃谝黄穑啦环掷搿T诟髦掷窠谥校昔卫褡畲蟆7舶煜彩禄蚋灼萃ǚ绫ㄐ哦家贼昔挝裎铩7参唇拥紧昔蔚那灼荩褪游苑娇床黄鹱约骸>筒徊渭踊槔瘢纱烁星槠屏选4右欢ㄒ庖迳辖玻疵佐昔问亲匙迦宋狄銮坠叵档囊恢峙Υ槔衿诩洌斗嚼吹目腿硕甲≡诖迥谇灼菁遥驮诎焓录页裕绲阋话阍谧〖遗? 米团。意为糯米是粘的,族内望新郎、新娘永远粘在一起,团结和睦,也望双方老人做新家到底。糯米团代表一份珍遗的心意。文山土僚支系在婚礼中还有舂粑粑仪式。新娘回门时,新郎家视新娘祖亲戚的多少而送给糯米粑粑。办喜事用的粑粑不能用碓舂,认为碓舂粑粑 不吉利而是将蒸好的糯米饭放在一个槽里,男女二人对等轮换舂粑粑。按规矩,舂粑粑用的棍棒只能用杉树,而且必须是两棵即右桓龈锍こ隼吹模窒敢谎允境伤啥缘囊馑迹偎担绻隰昔喂讨校靼趑┒希得髡舛苑蚱薏换岢ぞ谩4呼昔斡质悄信嗄晏噶蛋囊桓龊没帷D星嗄暌坏┛瓷萧昔蔚墓媚铮突崴担?quot;今年人家已成双成对,明年轮着我们两个啦,你可愿意?"并将棍棒到小伙头上。如果姑娘也看上小伙子,便随即举棒到小伙头上,并反误码?quot;你呢?",从此接上姻缘。
四、寡妇婚及其他
寡妇婚 寡妇婚有两种情况。一为"鸳鸯寡",是指男女结婚后,妇方未落家,尚未生育,男方就死亡。再婚时,婚礼较简单。男方家索来"八字单",合婚后,择好日子,双方各请家门族内二三人男女青年壮年送到男家,备办一二桌酒席即可,不存在落夫寡,丈夫死亡。再婚时先与死者办离婚手续。先由男方家拿"八字单"对俣后,拣个吉日,女方不带孩子,先到男方家住一两天后又思虑回来,买个猪头,一只雄鸡,请布摩一起到三岔路口,将鸡杀死,猪、鸡同煮熟,摆碗倒酒,烧香化纸,奉请阴神作证。布摩用咒主念死者名字、出生年月日时辰、死时年月日时辰。并说明活人与死人不能成家,今天是办离婚手续。宰杀猪鸡、烧纸是用业赔偿死者过去的礼金,最后写一张简单离婚纸和一重型筒破成两半。正式举行婚礼时,女方带着孩子去。婚礼如同鸳鸯寡。对于孩子的处理,死者的父母需要抚养的由其抚养,父母不愿抚养的,由女方带到再婚家庭抚养。
招婿上门 妇方父母无男儿,男方哥弟多,生活困难,需要有哥弟入赘。在壮族社会中,人赘一般视为不光彩之事。招婿上门的婚礼很简单,只需三五男子陪同到女方家即可。如果男方家经济条件好,带上物品和钱到女方家共同筹备婚礼宴席,实在困难的,也可空手而去,五桌客由女方家自备,一切由女方父母掌管。所生儿女可随父姓。
离婚 壮族人离婚者多为中青年。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婚就得出钱,并请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定据先生三五人吃顿饭商量办理离婚手续。男方提出来离婚的,除举行婚礼期间和婚后所花去的钱财一律不得清算外,还要付一笔"寡妇费",交给女方作为生活费,数额我少要看男方家的经济收而定;女方提出离婚的,婚礼和男方家称后花去的钱财,一律要女方负责赔还,如需减半或减三分之一,要取得男方同意,否则,不得离婚。特别是女青年提出离婚,一般都另找好对对象后才提出来。离婚时,应赔还给男方家的钱财均由新对象负责。有子女者经双方协商后定扶养责任。各项谈妥后,丐到岔路口烧香立据,男方盖章,女方列名,寨老作证,一式两张,男女持一份,算作离婚凭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5#
发表于 2003-3-27 11:14:00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家庭、家庭与社会伦理观


一、家庭结构与家族
壮族是以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作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大多数家庭由一夫一妻加上子女共两代人组成,少数是三四代同堂。家庭中若有几个弟,婚后即分家另居,父母要可自愿与任何一个儿子生活。
家庭一般实行父系制。父亲是一家之长,是家庭经济、生产及其他重大事务的决策者,妇女及孩子处于从属地位。家长的角色只有在父亲不能承担时,才由长子充任。1949年以前,壮族青年男子万家后,一般只是负责犁田粑地、挑粮入场等农活,有事出远门和在家招待客人等。妇女的负担比男子重一些,家内挑水煮饭、饲养牲畜、抚养子女、服待公婆、缝衣洗被,在外要承担砍柴薅割等重活。1949年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平等,家庭内生产、生活之事务依据男女生理特点及个人特长分工合作,共同治家。家庭内部父亲与儿子间、母亲与女儿间的关系较密切。儿子的姓名依据忆排列好的字辈取,女儿不一定能分享父母留下的财产,只能依靠她们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日常针线用品和嫁妆。1956年土地改革时,把壮族地区的席草日留作自留地。席草田又称姑娘田、是因为姑娘要自备嫁妆,因此有自己栽席草编席卖钱作私房的习俗。在结约以前,同胞兄弟姐妹的关系较这密切。婚后,分居和各自照顾各自的家庭,交往减少,关系疏远,能恢复到婚前的程度。在结婚、建房、丧葬及农忙是进互相帮助,节庆时小家之间互相宴请。嫁出的女子对兄弟、父母有较强的感情依托。女子在夫家遇到争讼、财产分割、子女结婚等重大事件时,往往要求助来自娘舅家的声威和力量。家庭里,晚辈对老人始终保持敬重和亲密关系。如吃饭要由老人先端碗,有什么好吃的也要请老人先吃;有老人在场,青年人不能随意打闹嘻笑;老人若生病或临终咽气之前,兄弟姐妹轮流照看等。
同祖先的若干小家庭组成为一个家族。家族有共的姓氏。但同姓者不一定同宗,同姓不意味着有血缘关系。家族聚族而居者多,分散居住者较少。在近代,壮族中的富有家族建有宗祠。如马关县马洒寨之高、田、王家、富宁的沈家族等。宗祠所有的土地都是家族的田产,供家族活动用。在一个过族中,班辈最高、办事公道、能体贴族人的老人,深受家族的拥护和爱戴,有事就请老人解决,故形成族老制。凡有婚丧喜事、婴儿取名、建房分家、遗产继承等,要请族老参与决议。此外,族老还是族规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1949年以后,这种共同血缘关系的家族组织松驰了,没有共同的家庭经济,也没有管理整个大家族事务的族老嵛=,但仍有共同的家族经济,也没有管理整个家庭扫墓活动,每年的化学元素祖活动则是小家庭为单位分别进行。宗族观念通过农忙时互相帮助等集体活动而得以维系。在遇到来自家族外界的威胁时,各个分散的家团结在一起共同防御或抵抗外辱。师宗县和邱北县之壮族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加强家族观念的遗俗,如年节喝同心酒、家族甜酒会、送"矮兴"等。
喝同心酒,师宗壮语称"根乃"。时在大年初一晚上,各户家长带着年猪的猪心尖端及豆腐一块到族长家聚会。族长按传统习俗,早将年猪的猪心整个留着与大家送来的一起,安排族内一男性为厨师,在族长家火塘上烩成一锅,摆在堂屋桌上。铕按辈 分排坐次,边喝酒边吃猪心烩豆腐,边听族长摆家族谱、讲族史、诉说家族的兴衰与变迁,并对族中人勤劳致富、尊老抚幼、家庭和睦、团结互助好的家庭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差的给予开导帮助。同时议定在新一的年进而,需做的几件公益事项,诸如修路、修沟、搭桥等。
家族甜酒会,壮语称为"更老兴"。时在大年初二日,在族长家举行。是时,族长吹大号(三节铜号),族人闻号声即至族长家相聚。族长将早已准备好的甜糯米酒端出,一人一碗,用芦苇吸,不能用勺子舀或就碗喝,边吸酒边议事。族人相互有意见就在族会上当面讲过后汪准再提。有财产、遗产、田地界等民事纠纷,提倡在族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是非大家评议,最后由族长主持公道,予以调解。师宗县龙庆乡黑尔槽大平寨赵姓有84户,过去有一份供家族酒会开支的专田2亩,收入归族长用来买酒菜招待大家,现在改为大家平推。
邱北沙人,大年初一凌晨要做丰盛的饭菜敬献先祖。献饭由大百户先献,待大百户献毕,鸣地统三响,大家开始献饭。一般家庭在献饭之前,要送"矮兴",意即送年饭。各家把一碗鲜大米饭,各种各样的菜三五碗,一壶白酒,按自己的支系,关室族长家,族长又以同样的饭菜,酒水送给大百户家。送年饭是按宗族中的班辈、长幼秩序来进行的,是一种氏族家规,没有文字的简单家谱。通过这一活动,树立了百户、族长、长老的概论威,加深了宗族观念。
邱北沙人的"更老兴"(意吃年酒)与师宗略有不同。从大年初一算起,属虎日为大百户年酒日,必属龙日为二百户年酒日。吃年酒是一种简单的一劳一素的筵席。年酒是用高梁或包谷酿造的,实际上就是黄酒。年酒不必蒸馏,而是用凉水开水倒进装有年酒饭的坛内,用棍棒搅拌,使酒饭溶化,然后用"交培"从坛底抽出来。"交培"系用一根细筠竹,将竹节钻通,根劈成十字,用楔子卡成十字形,再用棕片包扎,以防酒渣堵塞,插入坛底,成九十度角,用绳子固定,用嘴一吸,年酒即?quot;交培"流出。是日,面户请布摩 前来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布摩鸣芒,令大家放牛、马、鸭、倘若谁家在鸣芒之前,放出牲畜,就要罚以劳役或酒礼。这种处罚一般是公鸡1只,白酒1公斤。中午一二点钟,布摩再次敲芒,令大家来吃年酒。群众闻到芒声,就一齐到百户家来,首先请头人,族长以及年长者,依次一批批地坐下来吃。原则上先男后女,待男人吃得差不多时,女人才可以坐下来吃。席间男人要边吃边喊,欧欧欧!欧欧欧!这样很有节奏地喊三五遍,以示以欢乐。男青壮年边边一对一对地向祖宗磕头。边磕头边祈祷,求祖宗保佑平安、儿孙满堂、财帛兴旺发达。所喝的年酒是各家族的族长备办的,族长代表族人每年向百户送年酒1罐、肉1块、酒渣炒面1罐,以供全村吃年酒时用。
二、亲属称谓
(一)师宗沙人与会泽仲家之亲属称谓
汉语 布侬(白沙) 布桂(黑沙) 会泽
父 博 博 罢
母 篾 篾 尼
哥 比戈 比戈 么
姐 比 比姐 劳
弟 农赛 农赛 农
妹 农白 农白 农
嫂 比南 比南 比白
姐夫 比光 比光 白归
弟媳 篾温 牙那 农白
妹夫 农苟 农苟 农恨
伯父 博借 情劳 罢老
伯母 篾借 篾劳 么帕老
叔叔 熬 博劳 节老
婶 篾了 姑篾 那老
姑妈 拢 窝 白归
大舅 那老 达拢 那老
大舅妈 拔 底巴 那白
舅舅 那 那 那老
舅妈 篾那 篾那 那白
姨妈 篾拔 巴 帕老
姨爹 拢 拢 罢龙
外公 达 达 阿达
外婆 代 代 阿代
丈夫 抱孤 抱 老
妻子 牙孤 牙 背
妻子 牙孤 牙 背
岳父 抱达 抱达 背达
姨妹 农 农 乃尼
姨夫 农苟 农苟 农苟
公公 博 勒抱 罢
婆婆 篾 勒牙 尼
爷爷 抱 依抱 阿白
奶奶 牙 依牙 阿达
曾祖母 牙达 牙达 阿达蒿
曾祖父 抱达 抱达 阿白蒿
高祖父 抱翁 抱翁
高祖母 牙翁 牙翁
儿子 勒赛 勒赛 勒刹
女儿 勒白 勒白 勒白
孙儿 兰赛 半赛 兰冒
孙女 兰白 兰白 兰白
侄儿 兰赛 兰赛 兰冒
侄女 兰白 兰白 兰白
外侄 兰 兰 兰
内侄 兰 兰 兰
内侄 兰 兰 兰
外孙 兰 兰 兰
内孙 兰 兰 兰
甥 兰 兰 兰
表哥 比 比 比
堂哥 比 比 么
三、姓氏
元明清时期的壮族人有一部分使用汉姓,姓与名合为3字。部分按壮族的习俗致名。康熙《师宗州志》说:"……黑沙夷,无姓氏。百户其最长也,以光为氏,把事次之,以抱为氏……"据此。沙人取名原则是根据大小户而定,有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广南府亦盛行这种取名方式。道光《广南府志》卷三有一份兵丁中的土练(土官府之兵)入祀昭忠祠的人员名单:博度、博山、卯、万忠贤、矣谷、矣立、矣立、矣胜、博明、博抄、抱龙、抱包、博二氧化碳、矣满、博领、博贵、博敏、博协和、博逢、博空、抱龙、博播、博正、博言、何星朗、博海、博专、矣旺、博叟、博遗、博米、博成、王当能等。我认为博与抱为同姓,均必跑龙大户,以矣为姓的人名较少,反映出壮族士兵之将官多为大户。在邱北县马者龙乡武庙内立有一块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碑,碑尾有阿勒哈伙头布乖、密纳伙头光漏、桥头人寨马天山伙头江、山北矣堵八道哨伙头光各、宜常槽伙头光读、补罗槽伙头光纳、六桂花纹伙头光银、石荡槽伙头布翁等。这些壮族伙头多以布、光各、宜常槽伙头光读、补罗槽伙头光纳、六桂花纹伙头光银、石荡槽伙头布翁等。这些壮族伙头多以布、光为姓。根据调查资料,壮族沙支系青年男女结婚时,要给双方取个名字,作为后半生用。这种名字,男的多冠以"光"或 "布",女牙冠以"牙"。民国《邱北县志》载:"沙人……幼名矣,某壮名布某,老名光某,呼儿曰抱呼,女曰牙每?quot;部分土僚人结婚生子后称呼发生变化。民国《马关县志》载:"土僚乃滇南原有之种族,有土语无土文。……妻以子名加老不二字呼其夫,职子名小云,则呼夫为老不云,名南则呼为老不南。土僚之命名或缘此耶。"
当今的壮族姓名多为3字,第一个字是姓,第二个是字辈(代表辈分),第三字为名。今壮族人使用的姓众多,据富宁县民委编的《富宁县民族志初稿》统计,仅富宁县就有151县,大姓有黄、农、韦、陆、李、罗、梁、周、王、赵、卢、陈、许、潘、何、蒙、马、覃、张、岑、潭、黎等。各个辈分的字连起来要成句子。如,赵氏字辈:振国廷相连此德,全家兴世开宏恩。陆氏字辈:振有福德,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世代兴昌。同一姓氏中不同的家 族有不同的字辈,是区分家庭和的重要标志,问祖寻根的线索。
附:富宁县壮族姓氏
黄农韦陆李罗梁周王赵卢陈许潘何蒙马覃张岑潭黎谙劳林冯沈汉邓凌付隆玉品吴陶班向英麻钟廖方阮丁唐龙胡雷甘鲁曾零翟郭娄谢庞易宋鄂徐江昌苏肖闭孙严看法万蔡杜石言郑熊田谷余龚邝姚乔代府兰苗孔贺邱彭郁季文叶聂乃饶骆冉枉蒋安胡侯辛卜薛赖欧矿霍舒盘先毕秦段爬山钱梅关高巴符颜氐火曹夏洗柴鲍义毛温应炎邹金胥郎曲邬施况蒲尚童
四、社会伦理观
(一)求天下公平的基本道德原则
进入阶级社会后,剥削阶级对农民群众进行残酷剥录用,壮族社会中存在着贫富不均的现象。在这种贫富不均的社会中,财主老爷田广地宽,不事农耕,却家财万贯,高楼广宅,妻妾成群,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而农民无田无地,起早贪黑地劳动,甚至外出打工、出志若力。付出超强度的劳动,但仍然身无分文虏槐翁澹瞻ǎ簧掀鹇氲纳睢H倩还蟮牟浦鳎度舨豢暗那钊耍钩闪松缁嶂邢拭鞫粤⒌牡牧郊W匙寮颐袢褐谝馐兜狡陡徊痪恼嬲颍T谟诟蝗硕郧钊俗锒竦陌骱吐佣帷N笊缁峁讲晃非孔匙逑让衩瘢蕴拼岳醇唇形奘蔚姆纯拱鹘准兜亩氛V钊缣拼奈髟魄灼鹨澹未馁歉咂鹨澹鞔纳扯ㄖ奁鸨品颇系你迨霞易澹宕恢荩ń窀荒┐竽仙健⒗衔迳狡鹨宓鹊取F鹨迕分苯又赶蛲持谓准叮岢銎骄恋亍⑾虬鹘准兑颖宦佣岬牟聘坏纫蟆H绶⑸?886年富州(今富宁)温在林大林领导的大南山起义的口号是:"因为官丈田,举刀上大南,众人想得吃,跟我去反官;用大锤去击署 ,要咱猪回厩,要牛马回栏,要田地回来。"这些反抗斗争,都是为了反抗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剥的硬度迫,实现天下公平的社会理想。
以富济贫、求天下公平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壮族民间故事中也有体同。《丽莎的奇遇》说的是,很久以前,文山有一许姓人家,有五姐妹,最小的妹妹叫丽莎,心眼好,勤劳朴实,乐于助人。有一天,丽莎在地里挖到一罐银子,准备用部分给几位姐姐及父母各添置一件衣服,余者分给穷乡亲。丽莎的想法,遭到父母和众姐妹的反对,被逐出家门。后来,丽莎得到观音和龙王的帮助,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庭。丽莎走后,父亲饿死,母亲重病在身。最后,丽莎返回家中,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治愈母亲。各位姐姐对小妹既羡慕,又嫉妒,又羞愧。流传在壮族地区的传说《神奇的磨石》说:阿福从小丧父,靠打柴养活老娘。八月中秋夜,白胡地第人赠一磨石给他,阿福用磨石磨刀,砍得更多的柴,赚得更多的钱。到了婚龄,磨石裂开,从中钻出一个清秀姑娘,为阿福妻。后来财主老爷想强占阿阿福妻,阿福遵照妻子的吩咐,使用猫变虎的赌注,将财主的田产赢来分给穷乡亲。
(二)勤劳节俭、正直讲礼听社会道德规范
从反对剥削他人、主张社会公平的基本观点出发,壮族人民认为:人生在世界上,应该努力劳动,不要好吃懒做;生活应该节俭,不应铺张浪费;为人要诚实正直,不能赌博行偷;交友真心讲礼,不可彼此相欺;应该团结互助,不要损人利己。这些道理构成要求人人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
勤劳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人们要学会做人,就要从勤劳做起。勤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财富,使家庭生活有保障。因此,壮族民间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教育青年人要牢记勤劳的道理,切戒懒汉思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的甘泉。《沈三和罗四》叙述沈三和罗四是好朋友,沈三勤快,每天把罗四拉的粪便铲去种菜。罗四看到沈三的菜长得好,认为全是得于自己的大粪,他 每天去拿沈三的菜来吃。后来罗四懒得走远路,天天到沈三的门口方便。沈三照样把粪匀到菜园子。有一天,沈三见粪便变成 银子,就把它拣起来,天长日久拣得几大箱,盖了一所大瓦房,且拿用不完的钱买书来读。罗四想,沈三是因为自己才有银子盖房子,不能便宜了他,于是把沈三撵走,自己住了进去。沈三一点也不介意,到后园搭个草棚就在里边读起书来。沈三第二一在醒来,草棚不见了,自己却睡在一座富丽堂皇的殿里。罗四又去霸占宫殿,沈三不计较又回到原来的瓦房住。罗四一走进宫殿,满殿都是他头几年的粪便,臭气冲天。
节俭与勤劳是相辅相成的。壮族人民不但以勤劳著称,而且崇尚节俭。家庭中夫妻同心协力,勤劳节俭,就可以使贫穷的家境变好,过上富裕生活。如果不会节俭,挥霍无度,那么,即使万贯家财,也会耗空。只有勤劳节俭,才是持兴业的好办法。
壮族人民认为,诚实正直是对一个正派人的基本要求。做个诚实正直的人对社会才有益处,才不算枉活一场。要成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首先要学会劳动。劳动努力,自立自足,就可以避免产生不诚实的思想,去做不正派的行为。同时,要做到诚实正直,还必须有骨气。有了骨气,就能善恶分明,不管如何穷,也不会去做骗'偷、赌、抢这类坏事。
把诚实正直贯彻于待客交友,就要讲真心、重情义、讲礼貌。壮族人民有热情好客、广交朋友的传统。朋友之间,真心相待,诚实不欺,互相帮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能建立起牢固的友谊,才算是真朋友。壮族人民把最 知心的朋友称为"打同",意思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交这样的朋友,就叫做"打老同 "。在壮族地区,"打老同"是历史上的传统风气,几乎每个成年壮族男老同子。在交朋友中,真心和情义是不可分开的,待客交友,还要讲礼貌。有朋友来到家中,要殷勤有礼,热情款待。自己出门也要注重礼节,相敬相让。
在壮族聚居地区,群众都非常重视团结互助,把团结互助看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团结互助也是人们应遥美德,无论是在遇到困难灾祸时代,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应帽舜送沤峄ハ喟镏庋涂梢允褂蒙钏忱T谂┟κ保捎诟骷腋骰У睦土Α⒓揖卟坏龋庵滞沤峄ブ枰R荒曛圃谟诖海耸勾蠹叶几喜簧霞窘冢晃笈┦保擞酶;ハ喟镏挂至靼镏骰值匮怼A诶镏渚媒哟ィ灼鹉ゲ粒畈蝗菀赘愫猛沤帷K裕炎约旱牧诶锏钡苄挚创舜嘶ゾ聪嗳茫灰艘恍┬∈露常悦馍肆烁星椋肆撕推?br> (三)尊重和褒扬女性
壮族妇女从来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之一,她们不仅操持家务,而且参加种田种地,甚至上山打柴割草。在壮族社会中尊重女性,赞扬女性的灵气。这种赞美对象并不是那种贞女节妇,而是那些有才华有本事的人。流传于富宁县的隆洞节正是为缅怀反宋女英雄哑皇的集会。在壮族民间故事《巧匠造木人》中叙述从前有一个木匠上山造木人,妻子叫儿子天天给他送午饭。木匠手艺高超,自以为很聪明,便想考考妻子,看是男人灵过女人,还是女人灵过男人。一天,小孩送饭到森林边,叫一声爹,所有的木人齐答应,小孩怎么也找不到爹。于是小孩提回午饭问妈妈,妈妈说"你父亲干活累,鼻子上有汗珠"。小孩依言而返,找到爹爹。木匠又把一根前后削得一样大小的圆木交给儿子,要妻子辨出头与根。妻子拿到圆木后在中间拴根绳吊起,便认出下坠的一头是根。从此,丈夫不得不暗中钦佩"女人的本领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6#
发表于 2003-3-27 11:15:00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生活习俗


一、饮食
(一)主食
壮族为稻作民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历史上的壮族先民,因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其主食结构的不同,如唐宋时期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僚族,条件各异,食物亦区别。居住在洞内者以稻米为主食,兼食采及格而来的各种野味。宋代的壮族有一套特别的加工稻米方法,称为舂堂,"民间获禾,取禾心--茎蒿连穗收之,谓之清冷禾。屋角为大木槽,将食时,取禾舂于槽中,其声如僧寺之木鱼,女伴以意运杵成音韵,名曰舂堂。每旦及日昃则舂堂之声四闻可听。"后来壮族艺人根据舂堂这一劳动方式,创造舂春堂舞。居住在山区之僚族从事农业,辅之以狩猎采集,食五谷而外,"以木弩射獐鹿充食"。
壮族主要按照稻米的物理特征,即粘与不粘对其分别加工食用。粳稻是人们日常食用的主粮,多做成饭、粥和米线,糯稻则多做成节日食用的五色饭、糍粑、粽子、米糕、汤圆和其他各类小吃。
在日常生活中,壮族做米饭的方法有煮、蒸、焖几种。最常见的是蒸,制作方法是先将米淘净,放入锅内煮至半熟,滤干后放入木甑的情况下直接用铜锅或铁锅煮或焖。日食两餐,农忙时食三餐,午餐一般带到田头地脚去吃,一般带糯米团,带上辣子之类的佐料。为了增加米饭的色、香、味,人们还添加其他原料或香料,制成特殊风味的主食,如南瓜饭、竹筒饭、包生饭、黄花饭、豆饭、八宝饭等等。南瓜饭的制作方法是:将一老南瓜切开顶部作盖, 挖掉中间的瓜子、瓜瓤,将泡涨洗净的糯米、腊肉等放入瓜中。适量加水拌匀,盖上瓜盖。将南瓜放于灶上,用文火将瓜皮烧到焦黄,再用炭烬火灰围在南瓜四周,使之熟透,便可将瓜剖开而食。竹筒饭的制作方法是:砍青竹一节,两头留住,在一头凿个口,将肉、油、水、盐和淘净的米装入竹筒,封好之后用文火烧熟,风味极佳。
米线是一种用大米制成的风味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将米磨成浆后,蒸熟加工成细圆丝,再用油、西红柿、葱、姜、鲜肉、卤肉、叉烧肉、黄豆、蔬菜、酸菜、螺蛳汤、肉汤等配料做成。
历史上壮族有不食隔宿米之习,每日所食之米须当日舂。壮族妇女非常辛苦,"每日夜半鸡鸣时,农妇即起床舂米,不明而止,此户皆然。碓声隆隆,扰人清梦,而所舂者只足本日之食。次日复然,甚少间断。"壮族妇女鸡鸣起床舂米构成了壮族地区特有的生活劳动场景,古代到壮乡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为之诗兴大发,描会这一生动场景。清代管轮的《彝槽竹枝诗》写道:"三番淅米好分蒸,桶釜宽边见未曾;隔宿有粮无作饭,凌晨百碓响登登。"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夏治源至十三槽地区作《入槽杂咏》10乎,其中有一首就是有关凌晨舂米之场景,诗曰:"铁谷唇宽肚最长,分蒸不用隔宵粮。五更鸡唱邻春动,处处家家为口忙。"
壮族的节日食品种类繁多,风味独特,集中体现了壮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糯米是重要的节日主粮和馈送亲友的礼品及祭祀用品,五色饭、粽子、糍粑、米糕、汤圆、油团等食品都是用糯米制成的。五色饭又称花糯饭、乌米饭,是用红兰草、黄花、枫叶、紫番藤的根茎或花叶捣烂,取汗分别浸泡糯米,然后蒸熟而成。每年农历六月节染花糯饭祭神由来已久。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记载?quot;六月初五、初九二日各村寨宰牛作小年,户染红糯米祀神,土司家亦然。"壮族染五色饭之俗被壮族地区的汉人接受。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汉俗概略篇说:"六月初一染五色花饭,二十四日夜火把节皆从夷俗也。"壮族的粽子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大年粽,远近闻名。富裕的人家常于除夕前用米、猪肉和绿豆包成大年粽,除夕摆在供台上祭祖。正月初三(或初八或初十五)重煮后合家共食,以示团圆、吉利。
除大米外,玉米、麦、薯芋等杂粮也成为壮族主粮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的饮食器具大体分为食品加工器具和餐具两大类。食品加工器具主要是粮食加工工具,如砻、臼、碓、碾、磨,大多靠人力操作,也有使用水国和的,如水碾。炊上人包括灶、锅、甑、钵、釜之类。灶分饭锅和菜锅,菜锅铁制,饭锅有铁、铜、陶制几种。甑为木制口。餐具包括碗、盘、碟、杯、筷之类,亦分陶瓷品和竹木品,视家庭经济能力而定。生活极度困难者?quot;无箸,手搏饭而食之。"
(二)副食及饮品
壮族地我动植物资源丰富,其副食品包罗万象。从很古的时候起,人们就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长的、水中生的各类可食动植物加工制作成佐餐的佳肴。这些副食品资源,主要分为肉和蔬菜两大类。
肉类主要是牛、猪、鸡、鸭、鹅、龟鳖、鱼、虾、螺等,另外壮族人还喜食犬、鼠及飞虫、蝉、蛇、蚌等。
壮族喜食犬肉,并且以犬祭祀。明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三说:"(师宗州)夷民有曰土僚者以犬为珍味,不得犬不敢以祭。"康熙《师宗州志》说侬人好割犬祭祀,好吃竹鼠。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三说:"(广西府)有曰沙蛮者……掘鼠而食之。"乾隆《开化府志》卷九亦曰"侬人,甘犬嗜鼠"。沙人居住地区多竹,这里所说的鼠,不是一般的地第鼠,是指竹鼠而言。竹鼠是美味佳肴,今日之西双版纳有道菜叫烤竹鼠,颇有名气。古代的官员们看到壮族人食竹鼠,不可思议,往往以轻蔑的眼光看待,且着于笔端。
壮族多住水边,喜捕鱼为食,雍正《临安府志》卷七说:"沙人,喜捕鱼,能投水中与波俱起,啮手捉皆巨鱼。"捕鱼技艺之娴熟,反映壮族因喜食鱼而养成。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三载:"广南府,醢鼠捕鱼。侬人饮食无美味,尝醢鼷鼠捕飞虫而啖之。"光绪《云南通志》卷三十说:"沙人喜食诸虫,捕飞虫而食。"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侬人之食品,好吃水牛、田螺。……尤吃虾八早、蝌蚪。谓其味之美。……每当春夏之间田水澄清,两种幼虫产生最多,侬妇三五成群,手网兜而腰篾篓,褰裙立水中,目住而手营,皆捞虫者也。"壮族人吃的是一些高营养、高蛋白的飞虫,如飞蚂蚁。这种飞虫多长在热带、亚热带,雨季雨下透后即从洞内飞出,捕来去其双翼用油炸,其味香嫩可口。
壮族人好饮酒,并且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饮酒方式。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夷俗以杂粮酿酒,凡宴宾客,先设架置酒坛于上,贮以凉水,插干于内。客至主人先咂,以示先尝之意,客次之。咂时盛水候,咂毕而注于坛,视水之盈缩以验所饮之多寡,不及则请再行。寒月置火于坛下,取其热也。"
壮族佐餐的蔬菜有萝卜、青菜、白菜、葫芦、冬瓜、西瓜、丝瓜、茴香、芫荽、茭瓜、菠菜、生菜、苋菜、茴蒿菜、菌子、韭菜、蒜子、芹菜、竹笋、甘露子、芥菜、土瓜、山药、红薯、空心菜、芋头、莴苣、芥蓝、香椿、木耳、茨菰、茄子、姜、葱等等。古代的壮族地区人稀地广,野生植物繁多,野菜品种丰富,壮族人多以野菜佐餐,不重视菜园,至民国时期有些地区仍然如此。民国《广南刂靖灞尽返谖宀崴担"按北乡沙人……不种菜蔬,宁食空饭,寻野菜以佐餐。汉人与之杂居者,虽欲栽种而不敢。盖其俗以乞讨菜苡为不耻。有栽种者,则人人向之乞取,乞取不得,则相率盗窃。一二日内,窃之罄尽。至是栽者亦愤而不栽。故其地之蔬菜,价格昂贵,概自他地运输而来,有时蔬价;高于肉价。"由于人口增加,壮族地区之野菜品种越来越少,以致不善栽植蔬菜之壮人"无蔬食,每日佐餐之物,只辣椒乃盐二种。或佐以野菜,辅以酸汤"。
壮族人民还利用粮食、薯芋和豆类加工制成粉丝、粉条、魔芋豆腐、豆腐等副食品。壮族加工制作副食品主要有烧、煮、蒸、炖、炸、炒、烤和生拌等数种。
壮族地区果品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香橼、橄榄、樱桃、杨梅、桃、李、石榴、核桃、甘蔗、菱角、芭蕉、香蕉、楷杷、枣子、柑、橙、柚、橘、梅、梨、栗、柿、杏、荸荠、土瓜等。其中甘蔗的栽培与加工是壮族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历史上壮族先民曾有鼻饮之俗。《魏书·僚传》载:僚?quot;嚼食并鼻饮"。《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六记南中僚人"以口嚼食,并以鼻饮水"。
在壮族地区最能引起外族人注意的,当数嚼槟榔的习俗。槟榔果形长椭圆,橙红色,是待客和定亲的珍贵礼品。《岭外代答》记其食法为:"其法而瓜分之,水调蚬灰一铢许于萎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赤水一口,而后啖其余汁,少焉,面脸潮红,故诗人有醉槟榔之句。无蚬灰处只用石灰,无蒌叶处只有蒌藤。"
二、服饰
(一)僚人服饰
《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一载,兴古郡"鸠民咸以二尺布角割作两詹,不复加针缕之功也,广头著前,狭头覆后,不盖其形,与裸无异"。宋代的西南番衣着简朴,据《宋史·蛮夷四》记载,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西南番龙番到宋朝贡方物"使者但衣布袍,至假伶人之衣人见……"龙番所遣使者当属于该地区的中上层人物,仅衣布袍,可知一般老百姓的衣着更为简陋了。因衣着简朴,皇帝在后殿接见龙番。"故事,蛮夷入贡,虽交趾、于阗之属皆御前殿见之,独此番见于后殿,盖卑之矣。"可代表僚人装束的有如椎髻、着筒裙等。
椎髻 《旧唐书·南蛮传》载:南平僚"其人发,为髻沓垂于后"。东谢蛮"坐皆蹲踞,男女椎髻,以绯束之,后垂向下"。〈通典。卷一百八十七载:戎州僚"椎髻跣足,后垂向下"。泸州僚"男则露髻跣足,女即椎发横居"。昌州僚"男则蓬头跣足,女则椎髻穿耳"。
宋代的僚人仍保留椎髻。《宋史·蛮夷四》载:广源州蛮侬氏,"俗椎髻、左衽,善战斗"。牂牁蛮"俗椎髻、左衽,或编发,随畜牧迁徙无常。……"这里所说的椎髻、左衽当属僚人,编发之民属其他民族。《云南志略》载:土僚蛮"妇人跣足,高髻,桦 皮为冠,耳坠大双环,衣黑布,项带锁牌,以为饰"。从以上记载可看出,椎髻、左衽、跣足是僚人的一般特征。各支系因居住地不同,当有一定的变化。
着筒裙 《旧唐书·南蛮传》载:南平僚"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东谢蛮亦有特殊之装束。同书记载:东谢蛮,"好带刀剑,未尝舍离。丈夫衣服,有衫袄大口绔,以绵绸及布为之。右肩上斜,束皮带,装以螺皮,虎豹猿穴及大羊之皮,以为外饰。""贞观三年,(谢)元深入朝,冠鸟熊皮冠,若今之髦头,以金银络额,身披毛帔,韦皮行藤而著履。"
(二)元明清时期服饰云南壮族分侬、土僚、沙人及仲家等支系。各支系之衣饰有一定差别,支系内部因居住地不同而有别。
侬人 明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三说:广南府侬人"男子束发于顶,多服青衣,下裙曳地,贱者掩胫而已。妇人散绾丝髻,跣足,裙带垂后。皆戴尖顶大笠"。由此我们看到的广南府侬人之形象是男女皆带斗笠,男束发于顶,穿青衣,妇女散绾发髻,赤脚,下身着裙。170年后的天启《滇志》卷三十说:"侬人,其种在广南……楼居无几登。席地而坐,脱屦梯下而后登。妇人衣短衣长裙男子首裹青共兑,衣粗布如希。长技在铳,盖得之交趾者,刀盾枪甲寝处不离。"从这段记载来看,侬人的形象有所改变,男人头裹青花佩巾,穿像细葛布一样的粗布衣服,男女均着履。侬人的这种衣饰打扮一直保持到清代。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说:"女勤耕织,惯桃绵锦,楼居无椅凳,席地而坐,脱履梯下而后登。妇人短衣长裙,男首裹青化竞,衣粗布如希。长技在铳,盖近交趾习尚使然?quot;道光《广南府志》卷二亦有类似的记载。
住在广西府(今邱北与师宗)的侬人,因当地沙人支系较多,康熙《师宗州志》说:"男女服饰似沙人。"沙人"服饰似汉人,亦雉头,间有戴帽履袜者"。早在清初,广西府之侬人,受汉人的影响较大,以致其服饰似汉人。住临安府个旧、蒙自等地的侬人,穿着与广南、开化府的大致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上稍有差别。民国《个旧县志》卷十说:侬人"男子青蓝布缠头,衣短衣,白布缠胫。妇束发裹头,短衣密钮,系细褶桶裙,着绣花?quot;。清末光绪年间《续修蒙自县志》对此的记载与《个旧县志》一致。至近代,侬人男子之服饰,绝大部分似汉人,妇女之头饰、衣服更加复杂。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说:"侬人之服饰,男子略似汉人。女不缠足,挽螺髻于顶,以青布帕裹头。帕两头梳成细穗,缀以彩绒。服色青黑,有裙无裤,止对襟密钮,窄腰小袖,衣长及尻,袖长及肘,袖口镶三寸宽之杂色边,裙数百摺,需布甚多。行路时裙幅扭结于臀翘摇如尾。饰有簪、有环、有镯、有戒,皆以银制,富者缀银泡于领襟,几满及项圈,锁链之类重量有至数十两者。"
土僚 据明天启《滇志》卷三十记载,明末之土僚男子头裹青色佩巾(兑),穿白麻衣,衣领上缀红布一块。妇女头冠红巾,穿绣花胸背衣。清代,土僚内部头饰不同,因而有花土僚、白土僚和黑土僚之别。花土僚,衣服尚青蓝,妇女以花布盖头,穿绣花的粗布短衣,系筒裙。衣服的胸前背后分别补上一块,五彩斑斓,自领以下缀银泡,并系响铃。裙宽衣窄,行如风,铃声铮从悦耳。因妇人头纂是平的,故又有平头土僚之名。黑土僚,男女青衣褂,妇女穿短衣,用黑布盖头,用五色碎布簇成四方锦镶在胸前背后,看起来似补丁,下身亦穿筒裙。据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记载:白土僚的妆?quot;大领短衣,裙而不裤,皆青色,裙幅左镶以宽二寸之白布一条,右郾腿边亦镶白布一条,将右裙角提向左腰束之,则正面成白色人字型。发挽椎髻于顶,裹青布帕,覆以青布一幅摺成条,宽约二寸,一端由髻上拖于背,长尺余,一端绕额而束之。……亦称搭头土僚"。还有部分土僚因女人头上以包尖为美,故称尖头土僚。总体而言,从明至清乃至民国,壮族土僚支系妇女衣饰的变化不大,史籍记载其一般形象为衣着崇尚青黑色,男子头裹青兑(佩巾),穿麻布衣或着褂,妇女高髻冠红巾,短衣筒裙,短衣胸前背上 各镶一块由多种颜色之碎布拼凑而成的方锦,因裙和头饰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
一些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土僚,吸收了该地区主体民族之习俗,如住在玉溪之土僚,光绪《云南通志》卷二百零一说:土僚人同。在新兴(今玉溪)者居西山之麓,服食婚丧习同白倮(彝族)。"阿迷州(今开远)土僚言语服食近汉人。"滇东北镇雄一带的土僚"言语衣服皆仿汉"。
沙人 沙人的衣饰多同侬人,大抵妇人着短衣长裙男子头裹青花佩巾。明代的广西府师宗州之沙人戴箨笠,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三说:"有曰沙蛮者戴笔箨笠坐鼓墩。"十三槽地区是壮族沙支系聚居地区,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汉阳人夏冶源到十三槽地区作《入槽杂咏》10首,其中有描绘沙人衣饰的篇章。这个地区之沙人男头戴帕,其诗曰?quot;日午炎蒸早晚寒,蒙浓山雾湿衣单。年年岁岁帕缠首,却会科头拜大官。"对妇女的衣饰亦作诗曰:"蛮女偷闲点素妆,顶盘高髻耳联当。短衣细翩跹舞,白折腰裙拖地长。"从中我们窥见的沙女形象为头顶高髻,短衣细袖着长裙。沙人跣足之习尚未改变,赤足奔走山间如履平地,夏诗云:"一双赤脚走荒烟,骏马腾骧未许先。汲水樵苏高下捷,往来疑是驾云仙。"另外,沙人喜欢刀盾枪甲,地方酋长时常佩带,寝不离身。夏诗云:"酋长居然大可汗,腰悬劲弩跨雕鞍。睚比出入无人境,水寨团口虎踞盘。"光绪《云南通志》卷二百零一引《弥勒州志》记载?quot;沙人多依水居,服尚黑,女紧衣,以挑花黑布包头,腰围桶裙,跣足,不裤。"马关县之沙人"语言风俗与侬人无异。不同之处,惟裙不加摺"。有一部分称为白沙人者,衣服崇尚白色。沙人受汉族之影响较深,表现在服饰上,在清代诮 部分穿着汉人衣饰。如清光绪《云南通志》卷二百零一引《皇洱府志》、民国《个旧县志》等亦有相似之记载。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中卷说:"沙人,其类独一,女人梳装衣服与汉人相同。"这反映了民国时期不公在内地沙人之服饰受汉人之影响,边疆非沙人聚居地区亦受影响而发生变异。
仲家 仲家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昭通府和曲靖府。因居住地不同,衣饰有别。在昭通府之仲家,男子剪发短衣,女束发著冠系筒裙。《滇南志略》卷四说昭通府镇雄州(今镇雄县)之仲家:"男剪发齐眉,衣不敝膝,女束发为髻,著平顶冠,系桶裙,好赤足,锦官服,缀贝,织花文。"曲靖府之仲人,男子缠头短衣,妇女着镶有花边的短衣裙子,或着履或跣足。妇女以青布为额箍,如僧帽然,饰以海贝,耳缀大环,衣花布缘边衣裙,富者或以珠缀之,白布束胫,缠足著履。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仲家已接收汉族缠足之习。另外在葬礼自县境内亦有仲家,其衣服装饰如光绪《续修蒙自县志》卷三说?quot;束发耳环,妇女桶裙,短只及彩,皆用五彩挑花。"
综上所述,晴清时期壮族各支系之衣饰色尚青蓝,男子青衣戴帕,女短衣细袖着裙等大体一致。各支系之间的不同主要是头饰、短衣及裙子的做法各异,反映了壮族各支系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三)现代服饰现代云南壮族因支系不同服饰各异,各支系由于地域不同,服饰多姿多彩。
男性服饰,各地壮族差别不大,传统的老人装多是自只青、蓝色有领对襟上衣,下着青、蓝色吊裆宽边长裤,头戴八瓣八瓣圆帽或打黑色或包头,脚穿丰鞋或草鞋,冬季加棉袄。现在以着中山装的布纽扣排在胸前,下着黑或蓝色吊裆长裤,腰扎布带,赤脚或穿圆口布鞋。0世纪50-70年代喜着军装和中山装,80年代后逐渐穿西装和运动衫,脚穿皮鞋、胶鞋、塑料鞋。
壮族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女性服饰上。女性服饰是区别各支系的外在标主只。
布侬妇女服饰 多穿细摺筒裙,裙长及于足踝。头上打发髻,以布帕包头。上衣既短又窄,仅及腰部砩踅簦铱蟆=糯┬寤ㄐO泊巍⑹诛砗拖钊Α2假钟捎谒叛丈煌胁煌莆健4┣嘁抡呶街?quot;青侬",用白巾裹头者中收"素帕侬",用织锦裹头者叫"锦帕侬",花头巾角朝上者称为"角帕侬"。
沙人(布雅依)妇女服饰 文山州的布雅依妇女原穿筒裙,后多改穿长裤。头上包青色或黑色头巾。上衣无领,既宽又长,衣长达于大腿部,左开襟,衣袖宽,袖管镶嵌有色布条。长裤呈黑色,宽大。脚穿绣花鞋。喜戴银链、耳环。
师宗沙人自称布侬或布桂。布侬头缠黑色包头帕,身着青色圆领右衽短衣,大身腰,阔袖口,内外两件同时穿。外衣多为青、蓝、阴丹士林布等色。袖长至肘,衣襟、衣角、领口及肩上用不同颜色布条滚镶边沿,袖口镶有7厘米宽的两道自绣花边。内衣身腰较外衣稍短,袖长口窄,多以白或浅色蓝布制作,袖口多用粉红、黄、蓝、绿印花色布或自织花边装饰。老年妇女挽发于顶,以宽十余厘米黑帕缠裹,再以小方块巾覆顶,巾上刺绣图案较为精致。布桂妇女,上衣为小袖紧身衣,袖长,有领,斜襟右衽,袖口用蓝布镶边,衣领襟边用自织花边镶三道宽约10厘米的圆形纹饰。下装分裙子和裤子两种,劳动时穿裤子,喜庆节日地穿裙子。裙为双层 折叠裙。裤子是吊裆大裤脚。有的系围腰。头上围三四层布做成的勒子,平时常缠一块黑色四方帕,一方有丝穗,飘在耳边。脚穿深帮绣花尖钩头布鞋,鞋面镶有各种刺绣图案。无论布桂或布侬均喜用五色丝线绣或织有花纹、鸟兽、人物、花卉等图案,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布傣(土僚)妇女服饰 布傣妇女服饰可分为两种。一是搭头布傣,另一是平头布傣。搭头布傣,头顶前端编一小髻,以8寸宽1丈2尺长的布帕缠成半圆形,青布帕的末端约一尺许搭于头顶,故称"搭头布傣"或"搭头土僚"。上衣为青色,无领,右开襟,公有一枚纽扣。上衣胸口处嵌有少许长方形的有色布条(老妇不嵌布条),袖口镶有蓝布或绿缎子,腰部围以花腰带。穿青色布裙,裙有细摺(老妇裙边嵌有绿缎子)。脚穿绣花鞋,鞋尖高翘,且朝后弯曲,不戴项圈耳环,喜戴银制手镯、戒指。
平头布傣的服饰与搭头布傣大同小异。妇女头上用三四块青布(共约7尺)包扎,头顶包得甚平,如戴布帽状,故称"平头布傣"或"平头土僚"。上衣与搭头布傣类似,惟花纹比搭头布傣复杂。新娘和未婚女子的上衣嵌有数以百计的银珠,衣服花纹多用红丝线编成,袖口用红布嵌色,衣角下悬有十多个小银铃,行走时叮当作响。老年妇女之上衣,多用黄、蓝、绿色丝线编成花纹和图案,袖口用绿缎镶边。下身穿青布裙。绣花鞋和搭头布傣相同。
仲家妇女服饰 金沙流域之仲家妇女服饰受当地主体民族影响较深,有不同的款式。此述会泽县仲家妇女服饰。会泽仲家妇女便装,姑娘与未育子女的媳妇相同,头戴一条勒子,勒子用3寸宽的四层布料做成,有如布箍带,一寸绣花边,一寸钉两排银质或铝质珠子,珠子一般36颗。勒子上再缠绕4尺长的包头,包头两端各有三条1尺长的飘带。媳妇怀孕6个月,要选双日举行摘勒子包帕仪式,请一个儿女健在的中年妇女帮带。上着深蓝或浅蓝长袖、高领、斜襟、面襟下摆均用4寸宽青布及花辫镶边。腰扎布带,系围腰。围腰白色,用青布及花辫镶边。胸挂精致挑花手帕,腰挂一块手巾。脚腕包3寸宽2尺长的白布。
三、建房习俗
伐木备料 一般在秋冬季节,选择吉日,邀请亲戚朋友数人上山,伐木前先祭鲁班。祭鲁班后,无论伐木、立柱、上梁都会顺利,免除刀伤。师宗壮族对中柱很重视,中柱的木材要粗壮标直,伐时选好方面,一次砍倒,如果砍人到搭在其他树桠上,必须另砍他木。盖房时要先为此柱划线凿眼,立柱时要先将它坚起。壮族认为中柱是家中神柱,主管一户之五谷六畜,栽秧时要宰羊来祭。老人去世后灵柩安置大头需向此柱。无论家人或外人,平时都不能乱靠此柱。广南县底圩乡的壮族伐主梁要请布摩算日子,当时砍好,当日抬回家中,途中家人要杀鸭、煮红糯米饭去接。
动土开基 用占卜测吉的方法选择好建房的地点,请布摩算好吉日,届时,邀请亲朋破土动工。
架码 师宗壮族称为"迈俏",直译为划线,即清料动工。掌墨师要先祭鲁班。用斗一只,装满粮食,仙?quot;敕赐封鲁国公输班之神位",左书"尺寸童子",右书"墨斗郎君"。再用红布将斗围起来,内点油灯,插3炷香,将礼钱置于斗内。过去置银元6.6元,现在放入人民币16元、26元或36元不等。掌墨师傅用一只大红公鸡主祭,将鸡脖子毛拔几根沾血贴在斗上,供奉在房主老屋楼顶小人字木上面。祭毕,先给左边中柱弹墨斗划线,再划其他木料的线。
立木上梁 壮族各支系立木上梁的时间在选择的吉日内以鸡叫头遍最好,一般不超过午时(12时)。主梁用红面包,内包银元或分币,有的还包一枝毛笔,意为希望房主之后人才辈出。立木上梁毕,掌墨师傅高唱赞词,在屋架上将主人备好的糯米粑、五谷、糖果等撒下,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放着鞭炮,在地上争捡分币、糖果等。广南县者兔乡者兔村一带掌墨师唱的赞词是:"头顶一根梁,树在龙窝之箐,某家某时起盖新房,一保老少平安,二保猪鸡羊牛满厩,三保粮食钱财满仓。一撒东方甲乙木,东方送福禄;二撒南方丙丁火,儿孙满堂;三撒西方庚辛金,送子孙雄英;四撒北方壬癸水,儿孙结成蕊;五撒中央戊己土,猪鸡牛羊满厩。……撒一十来一百, 撒一百来一千,撒一千来一万,千千来,万万来,金银财宝滚进来,望子孙成长,登府登县。"立木上梁仪式完毕,主人摆酒席款待帮忙者和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
迁新房 各地习俗不尽相同。师宗县沙人称"摆染迈",择吉日迁火龙(火塘),晚上主人先移老房的火龙灰至新房,当晚主人就睡新房。次日凌晨鸡鸣即起,先把火塘、灶膛火烧旺,再点神案油灯。用东边沟旁的柳条枝,沾三岔沟挑的水,洒向东西南北中五主,最后剩水泼向西方,以示驱邪。然后家人才搬入锅碗贫罐,再择吉日吉时安床,当晚杀鸡祭天地、祖宗,安宅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7#
发表于 2003-3-27 11:16: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人生礼仪与丧葬

一、生育礼仪
孕期 广南八宝壮族(属沙人支系)妇女怀孕个月要请巫婆嗄小魂,满8个月要请布摩主持喊魂仪式。喊两面三刀小魂均要有舅家女人参加。在壮族人家里,妇女怀孕,特别是新媳妇有喜,备受重视。这不公公是对孕女的爱护、关心,还关系到一个新生命的前途,以及家庭、家放和以致民族的兴衰总是,所以长辈们、姐妹 们多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帮助孕妇,使之懂得如何保重身体,保护胎儿,请布摩作法解禳。师宗沙人新媳妇怀孕个月后要请布摩来"解邦",目的是驱除邪恶,让孕妇平安,胎儿茁壮成长,十月怀胎后能顺利生产?quot;解邦"先要用鸡蛋作为占卜工具,根据占卜的情况决定所用的祭物。一般杀一只山羊来祭献,献毕将孕妇之衣物放在筛子(或簸箕)上,用人端着,布摩念着经,将穿衣草人及用芦苇扎成的小轿子送往规定的地点,就算驱邪完毕。
接生 在接生过程中男人(包括产妇之丈夫)不能参与其事,一般由婆婆、姑姑或婶婶去接。婴儿坠地时,接生婆不是用剪刀割肚脐,而是用经过高温消毒后的锋利瓦渣或破碗来割。安全分娩后,立刻煮柚子水洗婴儿,杀鸡烧蛋给产妇滋补身体。富宁县壮族人用柚子叶插于大门两侧,师宗沙人用树枝或篾帽持老一辈门边,生的是男孩挂左,生的是女孩挂右。一是示意报喜,二是示意生人不要进屋"踩生",三是为了避邪,保婴儿平安。产妇的房屋要密封,男人不得入内,产妇的男人也不能在里边睡觉。产妇在3天之内,不准出门和靠近火灶,丈夫不能出村境,更不能接近寺庙、神林、社稷坛及打铁处(据说,打铁处有华光神煞),以防凶神恶煞。
三朝 婴儿出生第三天,一般要请三朝酒,向邻里亲友分送红蛋、糖果和五色糯米饭,讨吉利话。是时,外婆家也携鸡、蛋、衣物之类一道来庆贺。如果婴儿是头胎或男孩三朝酒就隆重些。这天先杀鸡祭祖,然后允许产妇抱着婴儿出门朝吉利方向行走两三分钟后回来。接着宴请亲朋好友,共庆"三朝"。在未满月期间,远近亲戚朋友都给产妇送鸡、送蛋和糯米、红糖等。
满月满 生第一个小孩,满月时要举行命名礼,又叫"满月酒"。根据家庭情况来办酒席,一般要杀鸡、买肉献祖,请外公、外婆和家放兄弟共餐,庆祝小孩完全成长。产妇嫁前认的干妈,这天也带几尺布、几斤米、鸡或蛋等礼物来参加命名礼。命名时,长辈、外公、舅和会写八字的先生围坐,主人作陪。主人先向祖先敬香,祈求保佑婴儿,接着长辈拟议取名。名字忌与本家族和舅家宗族亲戚重(括在世和已故的)。这时取的名称为乳名,称"嗳""妮""宝"等,含有"小""可爱"之意;或以"迪人""玉人"称之,如"迪华"(胖小子)"里库"(爱笑的小孩)"玉巴"(鱼)"里娃"(鲜花)等;或以其貌,高、矮、胖、瘦、白、黑等特征取名;或以动物、花草树木取名;还有以出生地点、时间、出生排行取名;也有的以吉祥之意取名。定名后,将出生年月日写入作字命簿。第二胎的满月酒较简单。小孩子满月后,外婆缝背带送,小孩之父母要送给外祖母酒、肉、米等礼物。一些壮族人在小孩满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即在正堂屋中央放一张桌子,桌子中间点一盏灯,灯周围摆好算盘、笔墨、书本、称杆、葱花、明子等,任小孩去抓,预测小孩将来的爱好。先抓算备用会算账,先抓称杆会做买卖,先抓书本是个书生,先抓笔会写好文章,先抓葱花、明子则聪明。
打亲家 幼儿多病或夜间常啼哭,就需要打亲家,求干爹取名,以求孩子平安成长。打亲家的方法是,先请算命先生算好时日,届时 到路上有沟壑处搭一座小桥,杀鸡煮饭摆在路边。当第一个男性经过此桥时,剪下其外衣的最上一粒纽扣,然后,摆开酒席,请该人吃饭。饭后取名,取名毕要抱小孩向他行叩首礼。小孩一般称他为干爹。此后,父母要带孩子到干爹家连拜3次年。3年毕,来往逐渐减少。若两家相处得好,有重大事情方互相参与。根据算命先生算得小孩命运,也有拜石头、大树为干爹、干好者。
二、寿礼壮族向来敬老,为了的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愿他们长命百岁,把祝寿视为子女孝顺父母的天职和喜事。云南壮族人采用福、寿、康、宁4字来表达老年人的寿礼名称。49岁祝"福"寿,仪式简单,一般只请道公念寿经,并在岔路口铺片和生木,表示为行人修桥补路,广积阴德以延寿。又用红纸写"福"字贴于神龛边,逢年过节上香献茶祝愿多寿,亲戚送鸡、肉、米、酒,同席欢叙。
61岁祝"寿"寿,最为隆重。家里备足猪、鸡、酒、米和专用的寿席一桌,专制一只或一对银或铜的寿镯,刻上"长生保命八卦护身'8个字。媳妇和儿女制赠寿鞋,鞋面绣红"寿"字。女婿送烧猪头1个、寿席1桌、寿幛1面、魂米1包,有的还送寿镯、寿服、寿帽。亲戚或村人送鸡、肉、米、酒等。请道公择时鸣锣开道念寿经,少则1天,多则3天。念经开始,祝寿儿孙排于道公之后,由道公领念寿经,念完一段即向祖堂鞠躬一次,称"香礼"。此外,还要举行"搭寿桥""送寿米"仪式,即将一块黑布从道坛 搭至在行人寝室当寿桥,祝寿男女跪于两边,从头到尾,将魂米、运载酒沿黑布上面传递倒入篾箩中,此间要给寿人敬酒。最后,寿人穿寿服、寿鞋,在锣鼓或唢呐声中跟随疲乏公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土地神。儿女又随道公将一块石板刻上字符埋于岔路口,代表修桥补路积阴功求长寿。在神台上另设一寿台,逢年过节上香祝愿,台中贴一张红纸或红布写着"寿"字,横匾多为"寿星高照""南极星辉""椿萱并茂",对联多为"福如东海深,寿比南山高""三千岁月春常在,六十年礼古所所稀""松岭长岁月,鸟语寄春秋"。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也带来贺对,甚至兼行唢呐队或土戏班。戏班在祝寿期间要党政军《郭子仪上寿》、《八仙贺寿》、《玉皇寿诞》、<王母寿诞》等剧目。73岁祝"康"寿,写"康"字贴寿台,寿席比"寿"寿多两碗菜。85岁祝"宁'寿,写"宁'字贴寿台,寿席比"康"寿多两碗菜。余者?quot;寿'寿大致相同。
三、丧葬
(一)古代丧葬
濮、僚人的葬俗 冢不闭户的葬法。《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堂]狼县,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闭户。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竖棺葬。《魏书·僚传》曰:"死者竖棺而埋之。"《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六载:"僚民……死人有棺,其葬"竖埋之。"买水浴身。《文献通考·四裔考》引《桂海虞衡志》说:"亲始死,披发持瓮恸哭水滨,掷铜钱、纸钱于水汲归浴尸,谓之买水,否则邻里以为不孝。"《岭外代答》卷六载:"钦人始死,孝子披发项竹笠,携瓶,持纸钱,往水滨号恸,掷钱于水,而汲归浴尸,谓之买水,否则邻里以为不孝。"土僚有县棺葬之俗。《云南志略》载: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崖之上,以先随者为吉。"
元明清时期的丧葬 元明清时期壮族葬制,火葬与土葬并行。在清初以前盛行火葬,清中叶以后土葬逐渐增多。清道光以前的史籍中,均说壮族支系实行火葬。康熙《师宗州志》说:"沙人……死用火化,不葬不祭。"看来这部分沙人的葬仪非常简单,火化了事。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载:"白沙人……丧葬用火。"侬人变行火葬。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侬人……亲死素食麻衣,土巫卜期,火葬不拘日月远近,岁终服即除。"侬人素食麻衣火葬之习,延续到民国时期,民国《个旧县志》卷十载?quot;侬人……亲死,素食麻衣,土巫卜期火葬,岁终即除。"
除了火化了事的简单葬制之外,壮族普遍实行罐葬,即将尸体骸火化后装入陶罐或坛内移至墓地埋葬。这种墓葬群在壮族地区发现,发广南县小广南那鹿坡火葬墓群就是一例。该墓群在小广南村西南约500米的那鹿坡上,面积约1462平方米。此坡东西部呈现斜坡状,比周围地面高出约20米。1958年,附近农民因积肥首次在此挖出火葬具。1986年,广南县文化馆文物组对墓地进行试掘调查,在深0.8米、宽8米的坑内共发现墓坑17个。出土葬具有罐和坛两 种,内有骨灰少许,未发现随葬品,这说明火葬在清代以前。
火葬罐大多数是泥质釉陶,为轮制,其中的椭圆形褐色釉罐,外壁纹饰有弦纹、指甲纹、小波纹等,高约0.25 米,口径0.14米,腹径0.2米,内壁无纹饰。制作粗糙。小口青青釉罐,外壁纹布均为弦纹贯通,高0.2米,口径0.1米,腹径0.15米,肩下腹部钻有小孔。墓鹤圆形土坑。葬具外转以木炭铺垫,。用陶体或瓷碗盖罐口。葬具上钻有圆孔。
土葬,以棺椁装敛尸骨而葬。乾隆《开化府志》卷九中提到土僚之习俗与摆夷相似,葬仪也不例外。文曰:"丧亦棺瘗,其死者所用器皿悉县墓侧不复收回,若有杯卷之意焉。"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说:"沙人……丧葬与汉人同。"清代的汉人多实行棺椁葬。促家支系多实行土葬,光绪 《云南通志》卷二百零一引《镇雄州志》说:"沙兔(仲家)……死则以棺收尸,横停中堂,亲友传闻奠,富者搭帛,贫者但款酒食,子戴白布一幅,媳必易锦绣舟以为孝云。"壮族之中也有不用棺材,用藤席卷尸埋者。雍正《临安府志》卷七记载:"沙人……丧不穿孝服,着红衣,不茹荤三日,用藤席卷尸埋之。其祭之肉弃之不食。"个旧的沙人,卷十说:"沙人……家有丧则不茹荤三日,祭死者与濮拉同,其祭肉不食或弃之,或馈于诸夷。"花土做法在送葬时要吹笙歌舞,乾隆《开化府导》载:"花土僚,送葬女婿吹葫笙跳舞尸前。"壮族在丧葬过程中花费由寨内各家分担,体现互助精神。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丧礼,吊客各具奠仪厚薄不等……崇信释道,建醮诵经。夷俗不尚风水,多火葬。吊者合寨相为款待,名曰当客。"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说:"侬人之丧葬,棺椁殓葬无甚异其宴宾之俗则大有互助精神,远地来宾由同村各家分款之,无须主人负责。"
壮族对非正式死亡及从事巫术活动的人员的死亡,实行风化葬,葬法如光绪《云南通志》卷三十《广南府·风俗》载:"土人或遭横死,如雷击虎伤之类,则不殓不,将尸坐于椅上,送往高山,以乎笠覆之,听其消化,人敢近,男妇为巫者死亦如是?quot;部分土僚有二次葬之俗。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三载:"土僚,人死掘窖置棺于上,乱击之,名曰击土鼓,二日 出焚之……"
(二)近现代丧葬
近现代壮各支系的丧葬仪式基本相同,盛行木棺土葬。对于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如外出死亡者不能入屋,在外设坛超度或开路,有子孙者,必须将尸体焚化后装进木棺入葬。难产而死的妇女,谓死于湖中,必用一只活母鸭陪葬,意为作船舟,并在坟旁栽一棵芭蕉出果后砍掉,亡魂才得自由。
从婴儿到老年人死亡,其称法和埋葬方法各有不同。从婴儿到婚前死亡者,统称?quot;短命鬼",穿戴和安葬较为简单,其中日岁以下残废值得 ,不备新的穿盖,不用棺材,穿上现有的衣裤或包土尿片,即可埋在山坡上。12岁以上至30岁的未婚男女死亡,穿新衣裤,用棺材埋葬。未满30岁的已婚并已生育儿女 的男女死去,称为"半路鬼",其葬法与30岁以上未婚死亡乾相似,对于老年人之正常死亡,则要履得如下多项仪式,才算丧葬完毕。
病危 师宗沙人女老人病危先通知舅家,舅家准备白长衫1件,红公鸡1只赶去看望。到大门口,脚踩门槛即将鸡放掉,鸡若跑到门背后,预示病人将好转。鸡若跑到供桌前,预兆病人将离人世。当晚还杀鸡祭祖,用叶子包五谷、灰蛋,放在供桌上,提供病人去抓,若抓着五谷,预兆还有寿,若抓着灰蛋,预兆将归祖。占卜的结果不吉,当晚即杀红公鸡一只祭棺,用红纸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置于棺上,同时请布摩以鸡骨占卜。
接气 老人在儿子怀中将停止呼吸时,守候在周围的儿女建军速将自己的袖口伸到老人嘴边,待老人咽气后缩回。表示继承和接受死者的事业与希望。亲生儿子要给死者口含碎银,现为硬币,称为"含口银。"富宁壮族还要往死者口中塞进数粒米,稍许与硬币一起掏出装入土罐保存,意为给子孙留下金仓银库。
净身更衣 死者咽气后,儿迅速打一盆温热水,富宁等地用柚子叶热水。脱去死者原穿的衣服,用帕濯水从上到下前后各3次擦身,男剃发,女梳发。之后穿寿衣,男性外穿长衫、布鞋,女性穿黑衣裙、白袜、钩头绣花鞋,还可佩银首饰。
停灵待亲 在堂屋正中,铺好停床。停床上垫上毡子、棉絮,然后把死者停放其上,每个儿女给死者盖上一床红面双层的被单。侬人、土僚的死者都直停,即死者蝗头朝神龛方向,脚 朝门口。部分沙人、仲家横停,即按头朝左、脚朝右的方位与屋梁平行而]停、60岁以上死亡者,停位靠近神龛,60岁以下死亡者靠近门口。师宗沙人,若夫妇均已去逝,可横停在中柱线上,即靠近神龛;还有一方健在,只能停在中柱线下。这期间,死者家开始发放孝布,根据家庭情况,重孝孝帕略长,其余一般就是长4尺,宽1尺的孝布一块。会泽、宣威一带的壮族还有"半孝"的说法。孝子守灵全戴孝,5尺布从头披向后,系麻皮腰带一根。参加吊丧的亲友,若自己的父母还健在,不能戴全孝,只能将孝布挽在手腕上,名曰"戴半孝"。
报丧 死者停止呼吸后,即在门口鸣枪三响,向寨内乡亲报丧。师宗沙人接着由儿子向后家(母亲之后人)及族内长老报丧。报丧者手握长刀,路遇人不言语,至报丧对方家门外下跪禀报,如:"阿舅,我母已在今天某时去世,小的前来禀告。"阿舅则双手扶起外甥,给一碗淡酒(或甜白酒)喝,以示酒醉胡言,免受鬼魂缠身。邱北沙人是由丧家请"跑脚"报丧。"跑脚"每到一家,只能先在大门边跪拜陈报说:"某某人已经于某月某日某时逝世了。"主人听后,立即把一根烧着火的柴块横放在大门槛上,才上来人跨过进屋把死者的死因和丧时间等叙述清楚。无论来人远近,都必须在主人家吃上一顿便饭或吃点东西,才给离去。如果是近处的来不及煮饭,。就要拿酒花给报丧者远处的就留宿,以示慰劳。
入殓中灵 将棺木搬到屋外,清刷干净,内铺一层松香或炒焦的糯米、火炭、木炭。请布摩致咒语毕进屋,将屋门关闭,抬棺木的两个男人用棺盖撞门并喊道?quot;开门。"布摩问:"你们是什么人,从何处来,来干什么?"门外的人答道:"从九乡九里远程而来,来抬灵收尸体。"布摩敬告说:"只准来一次。"答曰:"再也不来,再也不来。"以后屋内人将门打开准备抬棺木进堂屋。由布摩致辞后,棺内垫草纸、红纸、白布,再垫上棉絮,由死者子孙将尸放入棺内,死者穿过衣服鞋袜一同放入,盖上白布后盖板。棺木停放堂屋中,=不落地,前后垫矮长凳子。两头点香,昼夜不熄。棺前放熟饭熟鸡和一刀肉祭奠。子女按男左女右,横停者按女上男下,即男靠门口,女靠神龛,守在棺材两边,不许穿鞋、坐凳、吸水烟筒等。等到主要亲戚(死者为妇女,一定要等到其兄弟或姐妹到)到齐后开棺验尸和检查棺内死者的穿盖,之后,由死者后家封棺,用木灰与糯米粥混合涂在棺底与棺盖的结合部,盖上棺盖,钉以木钉。
棺罩与孝杆 停丧守灵期间,死者的儿女要给死者扎(糊)上上一座棺罩。棺罩用印有龙、凤、鸟、兽和牛、马、猪、羊以及家禽等动物交织在一起的图案纸围成房屋形状,用闪光的金纸条做瓦片和镶嵌在"门""窗"边,门两边书写着"长认鸣咽河水悲,家属儿女泪纷飞""万重云天归落日,一门雨泪酒麻衣"等对联,横批写"星坠平野""德范堪钦"等词语。棺罩的四角吊着灯笼,周围挂着金纸条。灯笼在灯光的辉映下闪闪发光,金纸条随风飘杨,很是引人注目。孝杆是一棵高约十米留有尖枝的松树,由死者的大女婿或小女婿邀约伙伴到山上砍伐。如果没有亲女婿,由死者哥哥蔌弟弟的女婿或家族中最亲的同辈大女婿或小女婿承担。孝杆上写着"司帛之神位、布帛之神位"等字样。顶端县挂着一要约两米长的横档,横档两头挂着罗制或走马龙灯,罗制或走马龙灯下沿挂着近百条白、黄、紫、蓝、绿等采带、采带上面画有山川源泊和各种花草树木,看起来非常壮观。其中长约两米、宽约六寸的那条最长的彩带上写?quot;引大德望尊 父 公 老大人英灵上天修行成神"或"引大懿德 祖母 母 太老孺人英灵上天修行成仙"等字样,意思是让死者沿着孝杆爬上天去修行,以便成为人们信奉的"神仙"和进入乐园,享受幸福。同时在孝杆下和灵柩前昼夜敲锣打鼓,以表示为死者鸣锣开道。
赎魂、开路与超度 壮族对死者亡魂的处置方式有赎魂、开路、超度3种形式。
赎魂 一般在葬礼前举行。壮族人认为人的灵魂分两个阶段受到阴间的"汗洪"管制。人生下地后,其灵魂衩"天汗洪"收去,带上去脚镣手铐,当奴隶,做苦工;死后,必须从"天汗洪"处赎回,交给"地汗洪",才可享受子孙祭献的烟火。保佑后代繁荣昌盛。
传说,大汗洪与地汗洪是同人世间异母兄弟,地汗洪为后母所生。后母为了让亲生儿子独揽天地,把天汗洪骗入万丈深渊的沟旧中取柴火,企图将他活埋于此。天汗洪得到神的旨意,练就神功武艺光离虎口,并托乌鸦传信给弟弟,请求调解自己与后母之关系,共同分享天地间的福分。后母得知天汗洪仍活着的消息,惊恐万分,带着怒汗洪腾云驾雾来斗天汗洪,被天洪战死。从此,天汗洪命地汗洪到凡间管地狱,按时按量向自己奉献礼物。然而,地汗洪常常隐瞒,没胺要求给天汗洪送去。再三催逼下地汗洪用块长方布,列上礼物之名称,高高悬挂,表示凡间奉献礼物清单。此后,壮族之赎魂仪式要有此物,称为"背翻"。背翻是用白布绣画凡间凡物,全长约1丈4尺,宽1尺,顶端为三角形,角尖用线悬挂在高杆上,角边是缺口三角形,附带吊须,两侧有红布制作的飘带。背翻的绣画从上至下共13格,绣有天皇宫殿、玉皇像、汗王将相、雷公、福爷、太阳、月亮、南天门、北天门等,还有栩栩如生的巨鸟、龙凤、天马、六畜、鱼等。最下一格为祭献者之籍贯与姓名。
赎魂场地一般先择在屋外十余宽的空场上,设天汗洪献祭台地汗洪献祭台、主师台、将相台、龙山神台、银河道 。台案上分别放上祭献食物,布摩身穿白大褂,配带长刀,手持摇铃,首先站在主师台前向天汗洪、地汗洪、天王将相交等设案赎魂者之籍贯与姓名,并点烛烧香焚冥纸,敬请诸神入席。接着到龙山神台前交等待赎魂事由,敬请龙山神保佑全场安宁昌吉。然后布摩回到主师台前,向天汗洪及其将相叙述死者之死因,阎王不留情,绝命 于天汗洪前。如今设案,请求天汗洪高抬贵手,放回灵魂。叙毕,布摩 手持一只红公鸡、死者的帕子和摇铃,走到天汗洪台侧,用壮语高声喊死者之姓名,连喊3次,接着说"今日儿女尽孝,为你赎魂前来归,来另外,来另外!"喊毕,布摩回头把鸡交给长孝,长孝和全体男妇各人手持一株谷穗和金竹枝单列随跟,按逆时针方向围主师台转圈。布摩边走边念 ,念词内容涉及赎魂的由来,汗洪兄弟博斗之原因、经过,死者的生平、为人、病情、死因等,今日儿女诚意设案并献各种祭物,请示大汗洪放回灵魂。念词沉痛,声调悲哀,催人泪下。每念完一节,布摩摇铃一次。孝子们经过银河道时,要用谷穗、金竹枝刷一下银河道,以示开路,口里喊道:" 来另外!"、 " 业另外。"布摩念完上述内容便停下,在主师台旁拷鸡抽卦,出现不吉,则说明天汗洪未放魂,查找原因,所祀物还是孝子未到齐。根据缺啥补啥的原则,再次重复以上活动,直到出现吉卦为止,将内放有一糍粑和灵牌的灵魂轿拿来,由长孝在前次孝在后抬着灵魂轿跟随布摩,其余孝随后。布摩手持长刀,端着一碗水,以看似越刀山过火海之势,将抬灵魂轿者从场上引到棺前。在棺前举?quot;郎 坝局"仪式,即接灵魂下轿入棺仪式。众孝子团团围跪在棺前,每人伸出一只手,用手指顶住筛子,筛子内排列3只酒杯、3双筷。布摩 在旁念 咒,女婿根据布摩咒念的句节献酒 。布摩献词首先是感恩,内容 是诉说父母养儿之不易,为儿娶妻而操劳等。接着向诸神念敬 酒之令,共涉及12种神,每念到某神名,女婿须向神敬酒一杯,共12杯。按念及先后,诸神依次是:天地神、中央与四方官、地方官与土神、龙山与厅棚、龙树与么倮岔、湖中龙怀海中仙、水阎王与椅林中官、厦檐神与房门官、家祖与舅祖神、家祖二房与舅祖二房、万能神。第十二杯为死者。敬完第十二杯后赎魂结束,意味着死者之灵魂与其他众神一样,保佑参与赎魂孝子们人生平安、家兴业旺。
还有一种是通过念道家之经来赎魂的试。一般在葬礼前5天或7天举行,选择村头或村尾人畜罕至、清静卫生的空地为道场。场内设一高杆,悬挂黄、蓝各一块,长约一丈七八、宽1尺的布,壮语仍称为"背翻",其目的是用于保护丧主及屋内经堂的安全。
在死者的家屋设经堂,堂内摆设天汗洪、地汗洪、龙山神等神台。道公若干人,穿蓝色道公服装,备有一套锣鼓乐器和经书。所念 之经书有《超亡大洞经》、《观音大洞度人圣经》、《玉皇宝忏》、《文昌解厄宝经》等。道公用汉语以虽的形式吟诵经文。赎魂仪式的完毕有三、五、七昼夜不等,根据丧家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开路 在发丧前夜举行,一般请丧家宗族之长者主持。诵词内容为该宗族之来历与历史,如邱北县部分沙人开路时从地名南京应天府柳湾念到死者之省、县、乡、村、家。他们认为其祖先是从南京柳树弯搬来,几经辗转,落籍现址。宁茫茫浪县仲家念到的地名依次是贵州贵阳府、古历老巴苏、热那三把打、热那口呆坡、包谷山、达洛思巴、白牛厂、白渠道坝、三棵树、古泽尔、托甸、嘎尔、高河坎。诵到的这些地名是为死者之灵灵魂指路,引导他回到老社先那里。
超度 是请道公给亡人开路升开入仙境。根据死者家庭情况,可在葬礼前举行,也要顺安葬后超度。一般开坛念经3-5天,道公一生五门人。来时,死者的子女跪于大门敬酒 2杯方可入屋。道公设道坛祭社师后始唱道经,按以下程序进行,即起师请水、摆设道坛、宴灯遥棺、设灵祭台、破狱五方、亡魂出狱、过奈河桥、戾人归家、鸣锣开道,唱目边经、遥别散花、大祭敬酒 、哀唱祭文、发棺上山,恭奉道神、收坛道毕、子孙解斋共17个环节。其中最悲痛者有2次,一是道公带领孝子贤孙张棺唱目连经时,长子戴破雨帽,腰系弯刀,搞活经济几两谷子和破烂家具,手持拐棍,比喻父母生前苦难养儿的样子,随道公跪行约2小时,唱调悲哀,孝子和观众莫不小流横涕。二是大祭敬酒哀唱祭文时,孝子跪干道公后,向亡人3次敬酒和唱祭文,有挠米秤锏蜕畛⒆蛹爸谌颂筇焐延铩?br> 葬礼 土僚、布央人,丧家为办丧事杀猪时,要用一根线系葬礼一般举行1-3天,要行如下仪式。
迎客吊孝 下葬前一天,死者的三亲六戚带着羊、家禽、挽幛和用大米舂做成的粑粑等祭品和礼金前来吊考,有的还带着纸马舞队、猩子舞队或60-100人的大型兵器团体舞队同来。兵器团舞使用的是古时的刀、剑、戟、叉、链、棍、槌和金钱棍等18种兵器,并佩有面具等道具。舞队跳时按锣鼓声响的节奏排成长队,一双一对地按兵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统一步代翩翩起舞,也有单独对打者。亲戚朋友进村时,死者的子女一齐到村口伏地迎接,直到把吊孝乾引到为柩前。舞队到达院心时,马关侬人要由死者的儿媳去捉纸马和"狮子",捉 到后拖到灵前跪拜,以示孝敬。吊孝乾把祭品和礼金交给死者的女婿摆 上供桌后,要选一对青年代表其家族向死者叩拜。吊孝者顺手抓些摆在灵前的糖果、食物来吃,意思?quot;偷"吃死者长寿的"福分"吃过后会长寿。吊孝者及所带祭品由布摩 向死者一一说明,请死者笑纳。
死者的女儿、女婿还要送一份特珠的祭品,即一个装有俗穗、死者帕 子和一只小活鸡的竹箩,由女儿、女婿抬着进屋。当跨进门槛时,用壮语喊死者来接。敬献完毕还要举行勤勉酒仪式,敬酒 辞与"郎坝局"仪式相同。
闹夜与默褥 夜晚,在锣鼓声中,死者的儿女俯伏在死者后家面前,要求后家人给棺材敲击木钉。意思是为死者钉椽子、建房、撒瓦。据说,这校争来色去,后辈子孙才兴呈现发达,万事如意。此后,又由布摩或年长者带领穿戴银饰服装和长衫马褂的孝男孝女围、站堂、赶场、走舞步。传说古代,人死后,妖摩就来吃尸体。为了保护遗体,人们邀约起来穿上漂亮的衣服站立在堂屋里,围着遗体转,迷惑妖魔,把它诱出死者家屋。此时别人将遗体抬上山埋葬。文山县的土僚是敲锣竹鼓动、吹唢呐、舞狮子,谓之对亡的闹夜。
马关壮族在夜里要举行默祝祷仪式。深夜孝男孝女分为男左女右跪在灵堂两侧,听布摩 用壮语念默祷词。侬人与沙人之音调各有不同,内容是讲人类世界的形成过程、父母之恩德及敬祖敬神的必要性等。
献白 众孝子在布摩的带领下来到孝杆脚下,设一台案,上面摆 有6个酒杯、6双筷、6个碗及各种祭献品。用一把筛子,里面轩3个酒杯、3双筷。众孝子围拢跪下,用手接线员共同顶着筛子,筛子要过头。鸣锣放炮,布摩献词,主要是念 死者死亡的年月时辰八字和所属家庭,呼全家活人名字,摆出斋食茶水名称,奉请东南西北和中央神君前来共食,当着各神面前说明孝男孝女如何报老人恩德,望老保佑子孙幸福,并把三亲六友所敬献来的物品向死者清点。
堂祭 在入葬之前夜举行。由男方孝设祭,备有锣鼓、兵器、香烛、冥纸、五谷、土罐等。旨在向死者敬美酒 、果品、炮竹等。布摩3次用汉语念 祷词,献祭品,每献一次讲述一段古人行孝之典故及奉劝人们那些属于不孝之行为。旨在教育孝子及在场众人要学典故中之人物,对父母要终身行孝,报答养育之恩,否则会遭到不幸的报应。
送葬 出殡前女婿在布摩或长者的指挥下,迅速将孝杆砍倒,死者的儿女及孙辈争抢彩带。据说谁抢得彩带,谁就能长寿、有福。长孝取下孝杆的尖枝和香炉灵位。死者蝗后家人用红花线系在蒸笼、甑子、谷箩和衣柜等物上,然后站或坐在谷堆、衣柜等物上面,以防死者把东西带走。棺椁移到大门口时,长孝捧着灵牌在前,其余孝男孝女按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依次排成单列面朝外跪下,让棺椁从头上经过,意为为死?quot;搭桥",一连两次。棺椁过后,孝男孝女站起快步返回家中,不许回头看棺木。长子抱着香炉灵位,安放在神龛上,每日献一碗饭,直到烧灵为止。灵柩上放一床新红毡子,毡子上站一只大公鸡,意为帮死者驮钱,棺罩也放在灵柩上抬走。
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是"丢买路钱"的布摩或长者,他不停地摇晃着鲷铃,充当开路先锋;一班喇叭匠吹着"出丧调"跟在布摩 或长者后边,接着是抬挽幛的人,。挽幛上面分别写着"福寿全归"或"懿德犹存"等词句。跟着是跳狮子舞和大型武功团体舞的人。棺材在中间,有的还拉纤帛,即用两条十一二米长的白布分别挂在棺材两边,让死者平辈的人拉着朝前走。纤帛中间配有鞍子和披红毡子的4匹马,3匹给与死者平辈的人骑,1匹马空着,涡;同中间死者骑。其意为生前友好的同辈人送他归天。马关侬人拉纤帛由妇女完成。即由儿媳、孙媳组成的孝队,把白布的一端拴在灵柩前头,妇女们排成单列,将白布双手举过头项朝前牵走,送到葬地为止。敲锣打鼓的人在棺木的左右边,后面是死者的亲属(妇女)依次排列哭丧,其他送葬的人和帮忙的人走在最后。走一程放一排 鞭炮,到村边路口用两条板凳担灵柩小憩,举行路祭。亲属再次向死者叩头和向送殡者致谢。马关侬人由女儿、女婿摆食物祭献,需请布摩念祷辞。
壮家人抬出殡,全村家家户户的男子都要来帮忙,就连平时与死者家有矛盾的人也不例外,体现了一家有难全村帮的精神。也有人把这种风气叫做"换伴",因为壮族有一个古老的传统,路祭以后,8人齐扛,那怕路途再远,山坡再陡,灵柩均不得落地,要一口气抬到坟山,途中要多少人,换扛几次,都要计算好。
下葬 挖墓坑的人员2-3人,清晨就带工具、炊具、一只鸡、一块肉和香、冥纸等到选好的葬地,点香焚纸献祭后开始挖坑。坑挖好后,听到送葬的来了他们要立即躲开。布摩或长者在已挖好坟坑中间用大米画上八卦图,两头分别书?quot;长眼九泉""地久天长"等词语,然后用手指把为死者驮钱的公鸡冠子捏破,用鸡血点八卦图和坟坑的四方,念道:"一点东方皿乙木,儿在堂中生福禄;三点南方丙丁火,世代孙儿出功果;三点西方寅西金,世代儿孙出朝君;四点北方壬癸水,世代儿孙进斗金;五点中央戊已土,世代儿孙出文武;左点青龙右白虎,青龙白虎来保佑"等吉利话。接着把公鸡放在坟坑里,看它是否吃食或鸣叫。如果吃食或鸡叫,说明地点旺、坟地好,于是放鞭炮下葬。填土时,死者的儿子按大小顺序排列背着把布摩或长乾盛给的细土撒在棺格的周围和上边,以示为死才舂墙、盖瓦。或众男女孝子排成单列,连续3次用衣角兜土顺坑边转,将土倒入坑内。之后,大家才你一锄我一锄地把泥土盖在棺材上,用石头堆砌在坟墓周围。坟墓垒砌好以后,子孙又把鸡、猪肉等祭品供在坟墓前,并磕头叩拜,然后背靠坟墓跪着,背手抬起秀裳接五谷和钱,也叫"撒五谷"。所谓五谷就是稻谷、包谷、高梁、小麦、荞子。钱是硬币。五谷是布摩或长者在坟墓尾部念完咒语后撒播吃。帮忙抬灵柩的人转回家时,要先到丧家大门洗手、跨过火柴头后要去理发梳头,才可返回家屋。下葬后的3日或7日以后,子妇及及女婿等亲属要到坟前复山,即在坟墓周围煮熟饭菜献祭后,大家在墓前聚餐。
老人去世的当年腊月三十凌晨,即鸡鸣后,死者的儿女又会集中到死者家给死者哭丧,烧毁灵牌后,死者生前所穿过的旧衣服、盖过的旧被子等。传说烧了灵牌后,死者方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人世,成了鬼神。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前后,死者的儿女选好吉日,邀约三亲六戚把肥猪或山羊、鸡、鸭等拉到墓前杀祭,即上新坟,以示纪念。至此,一个老人的丧葬才算了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匿名  发表于 2008-2-13 11:51:00

回复

使用道具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9#
发表于 2011-2-9 23:26:00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贝侬。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4 01:04 , Processed in 0.265109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