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斗牛,很好玩;可是,看看从斗牛场走下的牛,两只大眼睛水汪汪,又觉得很残忍。可是,这是自然法则,假若牛不再相斗,生存处境大概就和大熊猫差不多了。
壮族是以稻作生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牛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牛,我的宝咧,牛,我的财咯。捻子花开了,阳雀鸟叫了,春水弹琴了,禾苗封垌了……我把牛来敬,我把牛轭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脚,吃口好料子,听我唱牛歌……”这首民间传唱的《牛歌》,体现了壮族百姓对牛的感情。斗牛,由最初的田间两牛相斗,慢慢演变成壮族百姓的一项农闲娱乐
乡间的娱乐:斗牛
4月12日上午10时许,田阳县田州镇的农民黄成学把自家的两头水牛牵进了敢壮山下的斗牛场。12、13日两天,田阳县各村屯的26头牛选手,要在这个斗牛场上争夺“牛王”。
两牛相斗,对手和出场顺序是由牛主抽签决定的。黄成学的两头牛都排在后面,他安心地把牛拴到一边甘蔗地里的树阴下。两头牛身上,还沾着泥水。“天太热了,刚才让它们去池塘泡澡了,养力气。”黄成学解释说。
11、12号牛选手进场了。刚开闸门,看上去年轻一些的12号牛“初生牛犊不怕虎”,径直撒腿冲向11号,11号扭头避开了。喇叭里传出裁判长的解说:“11号看上去斗志不行。”话音未落,11号忽然掉头进攻,直把12号逼到死角,裁判长“见风使舵”:“还是体格健壮的11号有实力!”
轮到黄成学的17号牛进场了,对仗18号牛。两头牛实力旗鼓相当,对峙了20多分钟,最后在体型上占优势的18号胜出。“实力强弱主要不是看肥瘦大小,而是看牛脖子的长短粗壮。”黄成学告诉记者,一般的斗牛和普通的耕牛并没有什么分别,只是斗牛都是处于发情期的成年牛牯,一般七八岁左右才能参加斗牛。他的17号牛12岁,正当壮年,已经有4年的“战斗史”,曾经拿过镇上的“牛冠军”。而他的13号牛,则拿过“三连冠”。平时他偶尔“训练”一下,让两头牛格斗。比赛前,他会让牛吃好一些,“春天草不够多,就多喂一些甘蔗尾。”
在赛场旁边,记者意外地发现了一头母牛。母牛也来格斗?场外的观众笑着说:“那是啦啦队,就像NBA球赛的啦啦队一样!”
富有戏剧性的是,12日的最后一场比赛,是黄成学的17号对13号。“自家的牛自相残杀,不心疼吗?”对记者的疑问,黄成学无奈一笑,说:“有什么办法呢?抽签抽到的。”两头牛格斗的时候,黄成学一直在旁边紧盯着。格斗结束,两头牛头上都血迹斑斑。“没关系,不用上药,过几天就能下地耕田了。”黄成学说,斗牛场上牛的伤势都比较轻,一般都会自然愈合。但是,若在田间地头,两牛相争,如果没有人发现,“有时会斗上一天,严重的还会斗死”。
初赛结束了,黄成学牵着他的牛回去了。记者问裁判长黄应侯,斗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黄应侯说:“千百年来,从有牛开始就有斗牛了。斗牛也没有什么具体规则,传统的裁判方法就是哪头牛先逃跑,就算哪头牛输。” 乡亲们眼中的斗牛,是竞赛多一点,还是娱乐多一点?黄应侯答:“当然是娱乐。现在耕田大都机械化了,耕牛用得少,农闲时乡亲们就斗牛娱乐。”
“NBA”啦啦队场外助威
牛选手进场
试探敌情
跑吧,打不过了
冲出闸门,追!(幸亏俺闪得快,要不就壮烈殉职了——一头牛一千多公斤!)
哎呀,别跑远了
别靠近我!
裁判长说:少儿不宜!16号牛还没成熟,算小牛,不懂规矩。
这个对峙姿势很牛
较上劲了
黄成学居高临下,挺笃定
18号牛的牛主蹲在一旁
旗鼓相当
落败而逃,奔跑的姿势帅啊
下了赛场的斗牛多温顺
输就输了,泡个澡先
凉快凉快
自家的牛相斗,黄成学表情复杂。他说,为了钱不要牛了。其实,奖金只有5000元,不够买一头牛。
伤得不轻。
回家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1 20:26:3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