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学人类学专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中国八个少数民族与东南亚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十几个民族,或称壮泰系列民族,都起源于中国南方。
这是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范宏贵教授经过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关于这一结论的学术著作《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日前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范宏贵教授说,中国壮、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越南的岱、侬、泰、布依、热依、泐、佬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阿萨姆的阿洪人等,总共约9000万人口的十几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犹如一棵大树,经过若干年的生长后,生出许多枝干。上述各族,根是相同的,只是枝干不同。”
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虽然发现这些民族在人种、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关系密切,但它们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国际学术界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加上这些民族大都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即使有文字的民族也是较晚才有,因此对它们民族远古的历史缺乏本民族文献的依据。同时,有关这些民族相互关系的记载很少甚至没有。这都是国际学术界面临的难题。
范宏贵教授认为,居住在中国岭南一带的古代百越西瓯人,或因战争,或因寻找肥沃土地,在不同时期迁移到别处。向南迁移的一支先到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再转入越南西北、泰国。向西迁移的一支到云南元谋、德宏,进入缅甸、泰国,然后向西迁移,进入印度阿萨姆。现分布在东南亚一带的这系列民族,和中国八个少族民族一样,都是由古代百越西瓯人迁移、分化而成。
“泰国泰族的民间传说讲,他们从中国南部跋山涉水,穿行于热带丛林,击退当地部落的袭扰,最后来到泰国并定居下来。越南热依族民歌中有‘远离柳江不能浴’,另一首情歌说‘同死桂林地’,说明他们的祖先在广西。西双版纳民间故事《召树屯》,在泰国叫《拍素吞》,在老挝叫《陶西吞》,在缅甸掸邦叫《雀女与猎人》,它们的内容情节相同,而它们与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也相似。 ”范宏贵教授对记者说。
范宏贵教授研究发现,壮泰系列民族虽然现在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它们在语言上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他说:“‘水’、‘田’、‘种子’、‘稻’等农业词汇,在壮泰系列各民族的语言里相同或相近,表明在古代出现农业的时候,各民族是生活在一起的。‘酒’这个词壮语和傣语也相同,再从广西武鸣、荔浦、陆川等地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饮酒器来看,在商时期壮族和傣族已有酒,并且一起生活在岭南一带。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楚国的一首《越人歌》,用壮语、侗语、傣语都能译出来,说明那时候他们还是住在一起的。
范宏贵教授认为,将广西壮族人的体质资料和泰国泰族人相比的结果发现,他们的种族相似系数在一左右,表明他们在种族上很接近。
他说:“1992年在南宁举行的中泰文化学术交流会上,广西中医学院解剖学副教授朱芳武作了《壮泰体质的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他对广西壮族的369个活体进行了研究、测量,这369个活体被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广西北部的龙胜、中部的马山和南部的大新,他们在当地居留史已达13代以上,且无其他民族杂居。而1929年泰国人索· 讪威迁和Puket Vachannanda把泰国中部、北部、东北部的1202名男性士兵活体分成三组也进行过研究。把两个学者的测量数据放在一起,对16项体征进行多元分析,采用种族相似系数比较结果,如果系数在3以内,则表明它们相互关系比较接近。经比较,种族相似系数在1左右,特别是大新组与泰人的相似系数达到0.76,这说明壮族和泰族在种族上很接近。”
范宏贵教授又补充说:“从物质文化来看,壮泰系列各民族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住的房子都叫“干栏”,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他们都喜吃独有风格的糯稻制成的扁米。他们的民间服饰也大体相同,男子穿无领长袖,对襟的上衣,下边左右各一口袋,下穿肥大的裤子,束裤腰,不用腰带。女子着筒裙或者上穿短衫,下穿较宽大的裤。从精神文化上看,壮泰各民族都共同信仰一个民间的神,这个神的名称,它们的叫法一样,叫‘then’ 。”
范宏贵教授还从文献上找到壮泰各族同源的一些证据。他说:“据越南河江省管霸县决进乡的布依族潘姓和韦姓的家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中国贵州省安顺府望谟县的长田、博霸、打韦、那让等乡,19世纪中叶,因人口增长、耕地减少而贫瘠而南迁。据在越南西北部和老挝收集到的泰族人、佬族人和泐族人用泰文手写的资料《版勐纪事》以及其他书籍记载,他们的故乡在九条河流交汇的地方,这九条河是红河、沱江、乌江、湄公河、南乌江、南涅河、南纳河,还有云南境内两条不知名的河流。”
范宏贵教授的论证广泛,涉及了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地名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中国壮学专家农学冠教授对记者说:“范宏贵教授的论证令人信服。”
民族史专家、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罗树杰副教授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增加了学术界对壮泰系列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的了解,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