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民族研究》 2006年第5期
本文认为,傣泰民族虽然不是像早先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从西亚或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南诏王国也不是傣泰民族建立的,但这个民族也不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他们今天居住的这一地区的土著。他们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的壮族及其支系聚居的地区。
关键词:傣泰民族 起源 土著说 迁徙说
作者何平,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地址:昆明市,邮编650091。
傣泰民族是壮侗语民族中的一个分支群体,属于这个群体的民族包括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边疆地区的傣族和分布在越南西北地区的泰族、老挝的主体民族老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阿洪姆人以及这些民族的诸多支系,这些民族或他们的支系多自称“傣”或“泰”,因此,一般都把他们统称为傣泰民族。大量的研究表明,傣泰民族具有共同的渊源,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资料记载,这些民族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国内外从事傣泰民族史研究的学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因而也一直是国内外傣泰民族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推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本文打算在自己对这个问题做过的一些前期研究和新近收集到的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再来进一步谈一谈看法。
一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人们根据各自所掌握的资料和对资料的理解,对傣泰民族的起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迁徙说”和“土著说”两种观点。
在“迁徙说”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泰族”或傣泰民族起源于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后来,“泰族”不断向南方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一度停留在云南,建立了著名的南诏王国。忽必烈平大理以后,“泰族”才被赶到他们今天居住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建立起他们的邦国。最先提出这种观点的是以拉古伯里和杜德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这一说法又一度被誉为“泰国历史学之父”的丹隆亲王、泰国政府宣传厅厅长銮威集瓦塔干,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披耶阿努曼拉差吞等知名人士著书立说加以传播和发挥,并得以广为流传。而且,这种说法还被写进了泰国的教科书,更一度在“二战”期间为“大泰国主义”者所利用。
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这种说法便不断遭到中国学者的批驳。
但是,批驳拉古伯里和杜德等人的观点,包括论证南诏不是泰人建立的国家和忽必烈平大理并没有引起泰族的大量南迁,并不等于解决了傣泰族的起源问题。为了探索泰族和与之有关系的掸、傣、老族等民族的起源和他们的早期历史,我国一些学者在批判西方版本的“泰族南迁说”的基础上,对泰族和与之有关的民族的起源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从近几十年的研究情况来看,在这些见解中,傣泰民族“土著说”越来越成了在中国学者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例如:
方国瑜先生就谈到:“古代的‘掸族’住居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今寮国(老挝)、泰北、缅甸掸人地以及阿萨姆区域,云南西南部亦在其内。”掸人部落“住居在这区域,从何时开始?尚待考古学来证明”,“但这区域开始有人类就是掸人住居着,而且逐渐的发展住居区,是可以说的。”
江应樑先生在论述与泰掸民族同源的我国傣族的起源时也认为:“傣族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土著住民。”“傣族不仅不是从云南以外的地区迁入,就是在云南境内,也是自来就居住在南部和西南部沿边地带。”“傣族是云南的土著,现今傣族集居的地区,正是历史上傣族的老家。”
黄惠焜先生也认为:泰族的先民是古代的越人,“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古代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则是越人诞生的摇篮。越人文化相同,言语相通,支系繁杂,被称为‘百越’。著名的《汉书•臣瓒注》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交趾在今越南北部,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加上云南省整个南部沿边地区,便构成为半月形的广阔弧形地带,这便是最早的百越文化区。”“泰民族的形成不是迁徙的结果而是就地演变的结果。”“就泰族来源而言,他的祖先是越人;就泰族的形成而言,他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就泰族形成的过程而言,他是在泰族现在的土地上进行并完成的。”
陈吕范先生则认为:“今天的泰、傣、老、掸诸族,就是古掸人的后裔。”“自古以来,泰族先民——古掸人就在那里生息与繁衍。”
不管怎么表述,这些学者都认为,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的傣族和与他们居住地相邻的越南的泰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以及印度的阿洪姆人等傣泰民族不是从别的地方迁去的,而是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他们今天生活的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或者至少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居住在当地了。
一般认为,傣族及与之有关的境外掸族、老族、泰族均由古代的“百越”族群演化而来,这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我们知道,“百越”是古代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南方地区的一个族群。周代时,越族建立了有名的吴国和越国。周元王时,吴并于越。周显王时,越为楚所灭。越国灭亡后,越人群龙无首,进一步分化为众多支系,遂被称为“百越”。百越的分布区域很广,长江下游往南至今越南北部,均为百越杂处之地。其中记载比较明确的有句吴、于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
可是,现在中国的傣族及缅甸的掸族乃至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等傣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与史书记载的“百越”区域相距这么远,他们与百越会有什么联系呢?这里首先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云南特别是现在傣族的主要聚居区西双版纳和德宏以及境外中南半岛是不是也是古越人的分布区?或者说,云南及境外中南半岛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史书提及早期“百越”族群的这个时期是不是也有属于“越”的人群?从近几十年的研究情况来看,许多学者都倾向于认为,云南和中南半岛同华南地区一样,也是越人的分布区之一,傣族和中南半岛的其他傣泰民族就是他们今天所居住的这个地方的土著。
为了证明傣泰民族是土著,许多学者把中国史籍中提到的“越裳”、“滇越”、“掸国”等一些古国和傣、泰、掸等民族的传说乃至早期一些西方殖民者的民族调查报告中提到的一个所谓的“蓬国”串在了一起,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新的傣泰民族起源和早期历史发展的图景。
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籍中提到的那些古国,均与傣泰民族的历史无关,而所谓的“蓬国”,更是一位对傣掸民族历史一无所知的英国军官弄出来的一个讹误,许多学者都已撰文对这些问题予以了澄清。因此,笔者认为,虽然由拉古伯里和杜德等人弄出来的南诏是泰人建立的国家和中南半岛的泰族是在忽必烈平大理后南迁过去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我国一些学者后来提出来的傣泰民族是土著民族的观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勾画出来的傣族和与之同源的境外泰、老、掸等相关民族的早期历史恐怕也是不正确的。
二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傣泰民族并不是他们今天居住的这个地区的土著,例如:
泰国北部南邦府和帕府的史前遗址表明,大约在100万年前,当地就有人类居住了。兰那地区也出土了大量的遗址,这些遗址表明,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兰那也开始有人类居住;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遗址表明,这些人已经会驯养家禽和家畜;公元前3000左右的遗址表明他们已经会种植稻谷;公元前1000年到前500年左右的遗址表明,当地人已经使用金属器具。而所有的考古材料均表明,这些当地史前人类的后裔很可能就是今天的“卡”(Kha)、“听”(Thin或Htin)、拉瓦(Lawa)等民族及其支系的先民,他们均属孟高棉语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