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推广壮语时,想到这个话题:既然壮语各地差异那么大---我听不懂武鸣的“标准壮语”----是不是可以借用泰国语用为标准呢?尽管我没有到过泰国,但我听朋友说,如果会壮话的人到了泰国,不出一个月,进行日常的交流就没有多少问题了。这不用多说,壮话泰语本是一家。
后来,到维基看了看泰语的的字符,差点晕倒----这古古怪怪的玩意(见下表---不能显示,请查WIKI)能学吗?
后来仔细再看看英文的注解,发现还真有不少词意是相同的,于是重新思考推广泰语的问题。
下面想记录一些提纲式的东西,希望抛砖引玉,能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
在壮族地区推行泰语的一些有利因素:
不用说,泰语的符号是十分怪异,推广上有一定困难。 然而,在西北地区,古怪程度不亚于泰语的阿拉伯语能够有一定市场的情况看,文字的古怪只是表面上的困难。一旦突破这层障碍,应该不会成为大困难。
由于壮泰语言的相似性,母语是壮语的学生学泰语的难度一定小于其它外语。
壮族人学习泰语,占地利人合之便,一定会令广西和壮族人民在加强中泰合作中占领特别的重要位置。
壮族人学泰语,可因泰语是“外语”而彰显其“有用性”----不象学壮语那么“没有用”。
学习泰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壮语,起码,可以有一个能够共同交流的统一平台。从长远来说有利于壮语的统一和推文。
一些问题:
壮族与泰国人历史上有种种关系,不应回避。然而,不宜过份宣扬----个人感觉:在这个网站上,谈到泰国人,总有一种气氛,好象自己有个洋亲戚,沾沾自喜
之情洋溢于表。这是一种眼光不远的表现,但这不能怪网民,因为甚至官方也是持这种态度(参看比如那个“比侬”的书法交换仪式)。然而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态
度。
壮族人与泰国人的血缘关系到底有多近,暂且不论(人类学历史学家们的事了)。就算这种关系是千真万确的,大家是兄弟。那么这种“兄弟”关系到底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未完。。。
继续----
我还没写完,已经有人开始扔大便了。且慢,容我说完。
我无法考究壮族人与泰国人的“比侬”关系,但我相信通行的说法,两者有较近的血缘关系。然而,由于历史、政治、地理的隔绝,两者却没有因血缘而形成密切的有实质内容的交往----比如经济与文化方面(官场上的表面文章不计)。因此,失去实质性的内容而空谈血缘关系是没有多少意义的----非洲人与美国黑人的“比侬”(他们叫BRO------十分神奇地与“比侬”音似)关系不能说不强,但有多少用处呢?换个说法,如果在没有多少现代文明沾染的时空里(比如某些深山老林里的村落),你也许可以单凭一个“比侬”关系换来好吃好喝的招待,可是要是拿这种纯朴的作法去套用于现代社会里的两个庞大人群,未免过于简单。没有利益的往来,空谈血缘关系,我认为意义不大,反之,就算没有血缘关系,如有强大的利益关系,也可强化两者的关系。
我不赞成宣扬血缘关系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一个少数民族与另一个主权国家的同族人民发展关系,对于各国政府向来都是十分敏感的话题。楼下梁先生问题我“究竟害怕网站宣传什么?”这就是答案。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请参考东北西北少数民族与海外民族交往的情况。因此,我认为宣扬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血缘关系,只会徒起非议、授人以柄、引起两国政府的不安而失去官方的支持。
我的主张是:立足两国关系,以两国人民为出发点----而非狭隘的民族关系-----在壮族与泰国人语言文化的相似性的基础上,加强勾通,利用双方政府的帮助,努力打破语言上的障碍,把壮族地区变成中国对泰国以致东南亚地区进行经贸文化交往的桥头堡----倘若,壮族人能够与泰国人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一定会让广西在与东南亚的交往中独占特别重要的位置---这恐怕比N个南博会还管用。 这样的结果是中泰两国政府所乐见的,也一定是两国人民(包括壮族人)的福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5 9:16:5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