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感,一丐山人贝侬说的话很透彻。最能够引起我共鸣的是“民歌的生命力始终在于原汁原味”。黄春艳的专辑里,原汁原味的元素越多的歌曲,也就是越动听的歌曲,这种艺术魅力,是雅(真正的音乐人)俗(酝酿出这种民歌的民间)共赏的。
其实,毋庸讳言该专辑里改编过多或作曲家创作的歌曲是占多数的,这些歌曲用不客气的话去评述的话,就是民间根本不会欣赏,而追求新潮的年轻人们当然只会选择去听流行歌曲而不会听这些所谓的“现代民歌”了,因而,这样的歌曲根本是两头都缺乏市场,也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
我前段时间在靖西的“一节两会”活动上看了广西壮剧团演出的所谓的壮剧《瓦氏妇人》,除了不敢恭维所谓的壮剧是用非壮语的桂柳话去唱之外,更无法接受的就是这种根本不了解什么叫壮剧的艺术手段——极少听到真正属于壮剧的音乐和表现手法,充其量只能称得上一出演出壮族民族女英雄故事的舞台剧,表现的艺术手法与民族戏剧根本无关。不过,剧中出现的各地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以说是唯一值得安慰的地方,虽然真正的壮剧是不会有山歌的。
更值得怀疑的是,剧中出现的一个人物——瓦氏夫人的情夫“莫古”,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于史书记载,如果是作者任意安排,这出剧真的可以说是一个侮辱壮族历史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