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佬”与古岭南俚、獠民族
·李 默·
《羊城今古》1990年第2期,刊登了张寿祺先生《从民俗学考析广州俚语“佬”字》一文,拜读之后,受益良深。文中提出“追溯‘佬’这个名称的起源和演变,与古南越语言有亲缘的关系”,为探讨“佬”的起源提出很好的启示。现从地方史研究所接触到的材料,谈谈“佬”字来源,请学者批评指正。
一、追溯“佬”的来源,必须追溯到古代居住岭南的民族獠(音老)。
据《隋书·地理志》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椎结踞,乃其旧风。其俚人则质直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事农。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於子,诸獠皆然。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於庭中,置酒以招同类。俗好相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佗于汉,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故俚人犹呼其尊为‘倒老’也,言讹,故又称‘都老’。”
按史籍所载,古代獠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区。据《资治通鉴》:“(三国)吴泰始七年,吴以陶璜为交州牧,璜讨降夷獠,州境皆平”。“(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十二月,分荆州之巴东、建平,益州之巴西、梓潼郡,置三巴校尉,治白帝,蛮獠岁为抄暴,故立府镇之”。“(南朝)宋武帝永明二年,益州大度獠恃险骄恣,前后剌史不能制”。
其他史籍记载的有:
《太平环宇记(风俗)》载:杂居溪洞,多是蛮獠。
同治《湖南通志》载:“(宋)嘉泰三年,前知潭州湖南安抚赵彦励上言:湖南九郡,皆接溪峒,蛮獠叛服不常为边患。”
《续资治通鉴》载:(元文宗至顺三年)六月,湖北地僻远,民獠所杂居。
二、俚、獠是秦汉时岭南蛮夷,俚、獠之名虽属专称,但它是岭南二十余郡蛮夷的泛称。俚獠包含着居住岭南语言不同的各少数民族。 元《一统志》载:“俚獠有四色,语各别,译而方通。”
《太平环宇记》谓:“(思州风俗)同黔中;地在荒徼之外,蛮獠杂居,语言各异。
在广东来说,俚獠包括黎、谯、僮、瑶、畲。
广东方志与史籍有不少俚、獠分称的记载:
“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千里。”(《太平御览》引《南州异物志》)
“(南朝)陈:区伯虎,南海人,官至新州刺史,抚绥民獠,政得人和。”(道光《肇庆府志》)
“广州番禺县,常有俚民牒诉,云:……”(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
“中宿县俚民巢居鸟语,不娴贸易之宜。”(《宋书·良吏传·徐豁传》)
然而亦有不少史籍,以俚獠并称的记载,如:
“广州诸山俚獠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南史·林邑国传》)
史籍亦有俚、獠通称的记载,如:
“(唐)邓文进,南海人,家素雄于财,宾客至千人,因择其勇略者,使捍乡井,俚洞夷獠,闻风悚服。”(阮元:《广东通志》)
“东汉威帝立高兴郡,后为夷獠所据,梁讨平俚洞,置高州。”(《舆地纪胜》)
俚獠通称,进而混之为一,成为俚即獠或獠即俚。从以下对比材料可以见到:
1.“(汉)番禺为都会,商贾凑集……加以夷獠丛杂,习尚轻悍。”(《广州人物传》)
(南朝·梁)“胡颖,梁世仕至武陵国侍郎东宫直前,出番禺征讨俚洞。”(明黄佐:《广东通志》)
2.“(南朝)梁大通元年,兰钦南征夷獠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陈书·欧阳營传》)
(南朝)“梁大通三年,萧励为广州刺史,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未几降附。”(《南史·萧励传》)
有些史书,称之为夷獠、蛮獠,如:
“薛世雄,开皇时,数战有功,炀帝嗣位,番禺夷獠相聚为乱,诏世雄讨平之。”(隋书·薛世雄传》)
“(循州)风俗织竹为布,人多蛮獠。”(《舆地纪胜》)
又有峒獠、山獠之分:
黄佐《广东通志》峒獠卷谓:“峒獠者,岭表溪峒之民,故称山越。”
“山獠:峒獠不可羁縻者,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亦无年甲姓名,以射生为事。《(桂海)虞衡志》所谓蛮之荒忽无常者。”(阮元:《广东通志》)
史书记载又有獦獠、犵獠、鸠獠之名。
《靖州图经》载:“蛮皆盘瓠余种,故其族类尚有犵獠、獦獠之号。”
道光《云南通志》土獠卷载:“按《华阳国志》南中志屡言及鸠獠。”
《新唐书·南蛮传·南平獠(下)》称:“戎泸间有葛獠。”
史籍记载,缺乏民族学之分类,故其记事,为不致混淆,当记载獠事时,其前冠以地名,以示有别。如:
“(隋)仁寿元年十一月,潮、成等五州獠反,高州酋长冯盎驰诣京师,请讨之。”(《资治通鉴》)
(唐)武德七年六月,“泷州,扶州獠作乱,遣南尹州都督李光度等击平之。”(《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五年,“高州总管冯盎入朝,未几,罗、窦诸洞獠反。”(《资治通鉴》)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春正月,“春、泷等州獠陈行范,广州獠冯瞒、何游鲁反,陷四十余城。”(《资治通鉴》)
(明)“景泰四年夏六月,巡按御史盛昹谕降泷水獠。”(民国《罗定县志》)
宋以后史籍,记载广东少数民族事,大都不书俚而书獠。俚已专指黎族。
三 獠是岭南土著,是南蛮,是蛮夷之族,不论文化艺术与物质文明都比不上中原氏族,封建及中州南来之士大夫卑视之,因而作为族别的“獠”字,也就蒙上了侮称含义,而成为贬义词。
《峒溪纤志》谓:“獠人处於岭表海外,射生为活,吞噬昆虫。”
唐时六祖惠能前往黄梅拜五祖为师,据阮元《广东通志·惠能传》记载:往黄梅参礼五祖,问曰:汝何方人?对曰:是岭南新州百姓。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意思是你是岭南蛮子,那能学佛。这里隐约的见到其鄙视獠人。
明显地把“獠”当为辱骂之词,莫过于唐朝武后骂褚遂良,“何不扑杀此獠?”(《唐书·褚遂良传》),“獠”字确实成为贬义之词。
而“獠”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化为“俍”,而后为“佬”。《嘉庆重修清一统志》桂林府仡佬条:“仡佬,一名仡獠。”
四 古代广州诸山俚獠种类繁炽。番禺夷獠丛杂。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逖彼番禺,去都万里,境接群蛮。”明黄佐《从化县志序》“谓:隋唐为冯盎所据,宋为羁縻溪洞,俗杂椎结。”随着时代发展,中州人民大量南下,獠人不少融化为汉,部份分化为瑶,明代史书已很少见广东獠事,清代史籍则不复见矣。今能查见晚明以前广东獠人居住之地,仅以下数处:
沙湾紫泥蛮獠恃富称峒主……
东北山溪绵亘,介乎增城,清远之间,其上山诸峒:赤薯峒、咄溪、料安……(共38处);下山诸峒:松子□、冬瓜冚、山柿树下、苦菜塘。
南海县溪峒,西南有13村(有绿柳浦、尖角远等)蛮獠出入行动。
增城甘泉都与东莞县20都为邻,洪武中湛菜岗獠苏友轻反。(明嘉靖四十年黄佐《广东通志》峒獠卷)
五 以上简介了岭南、广州獠的历史概况,是说明广州府俚语“佬”的历史背景,广州人士用“佬”称呼之历史地域原因。
虽然广州獠人已消失400余年之久,但獠文化的影响一直至今。佬(獠)这个词随时代发展,由本义而引申义也在发展。从上述獠的历史材料看,除对某地人称佬,沿历史习惯称谓,以示其为某地人,不含贬义外,而对当地乡间人称佬,则是中州对土著岭南獠人的称谓,含有贬义。同样对外省人称佬,也含贬义。至于对劳动行业、流浪汉、有恶习不务正业的人称佬,一般也是含贬义。
对于洋人称番鬼佬,则有其演化过程,封建王朝对海外人之称呼均带侮称,称番称夷。而称獠的起源,据阮《通志》什蛮卷载:“自日南徼外以至西域默德那国,其教专以事天为本,而无设像,谓之回回国,今怀圣寺有番塔。……其间多蒲海二姓,岳珂《桯史》谓为番禺海獠。”
明黄佐《广东通志》卷载:“海獠:凡浮海自东西二洋而来者皆是也。”
番商,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留寓海滨湾泊之地。熙宁后立番坊。(阮元《广东通志》)
“黑鬼奴:夷人所获黑鬼奴,即唐时所谓昆?奴,《明史》名乌鬼,生海外诸岛。”(阮元《广东通志》),由是对海外洋人称獠、称番、称鬼,皆为侮称、贬义之词。
百年来广东人民受帝国主义之侵略掠夺,特别广州人民极其痛恨侵略者,因而称洋人为番鬼佬,则集历代侮词之冠。
佬(獠)是贬义词,而广州俚语也有含褒义之“佬”,其由来亦可据《隋书·地理志》:有(铜)鼓者(獠人)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佗于汉,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俚獠)称其所尊为‘倒老’,言讹又称‘都老’。”
广州俚语“大佬”,是从‘倒老’演化而来。从下述材料分析,则可以见到。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正月,畲民丘大老,集众千人,寇长乐县’(《续资治通鉴》),丘大老则为其首领人物,从所推服之尊者。‘大老’非其名也,而是首领之代称。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十二月,湖广行省左丞刘国杰率兵入肇庆,攻阎太獠于清远。还,攻萧太獠怀集,擒之。复击走严太獠。寻又攻曾太獠于金林……广东盗陈太獠寇道州”(《续资治通鉴》)。这里的太獠,均为各地首领人物,獠之尊者。
由上述材料看,獠之尊者‘倒老’——大老、太獠——大佬,演化的脉络十分清楚。故“大佬”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