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66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王岩画的易学阐释--黄懿陆先生博客上的新文章

[复制链接]

144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10-22
注册时间
2003-7-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12:5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王岩画的易学阐释
——文山岩画的宗教内涵剖析之一
黄懿陆
   
  学界认为,人类艺术和岩画的起源是同步的。所以,岩画对于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根据考古发现,岩画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是在旧时器时代。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砚山、麻栗坡、广南、西畴、丘北5个县均有岩画点发现,共11处,计有图形1700个。其中,尤以麻栗坡县的大王岩岩画最为有名。对于文山其地的岩画,文山州文化局在2005年编写出版的《文山岩画》一书是这样评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岩画就是‘巫画’,尤其是史前岩画。文山岩画之史前和较早历史时期的作品,均含有其宗教含义。很多画面的释读须借助多学科的研究”[1]
本文是笔者2007年4月23-26日在云南文山参加“《中国鸡卜经》统稿会”期间,于25日研读《文山岩画》的基础上,试从易学哲理的角度对大王岩岩画(以下简称“大王岩画”)的宗教内涵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以期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一、大王岩画与盘古阴阳夫妻
  大王岩在麻栗坡县城以东羊角老山南端。弯弯曲曲的畴阳河流经山脚,河畔有一“L”字形山岩,岩画离河面约150米,距县城中心1公里。当地传说,岩画之所以被称为“大王”,系因绘有“大王”之像,而这个“大王”就是北宋时期(1053年前后)壮族英雄侬智高率兵抗宋自治失败后兵退特磨道(今广南、富宁一带),最后退守“大王”岩,居高临下以藤条栓着水桶伸下畴阳河中打水饮用据险固守,顽强无比。最后,宋兵将藤条砍断导致侬智高军队水断粮绝,死于“大王”岩上。岩画亦即侬智高留下的身影像。[2]还有学者认为人像表述的是古代傩舞的内容或者说是母系氏族社会尊崇的女神神像。
  “大王”岩山岩主体为南北走向,东经104042`20.2,北纬23007`38.7,海拔1130米。羊角老山南端岩石上有两个岩画点,分为1区和2区两部分。据笔者现在的研究成果,“大王”岩画是新石器中晚期的产物,可能带有一点傩舞(有学者认为“傩”即鸟,如此,鸟崇拜与鸡卦有联系)的影子,但与 “大王”和“女神”无关。因为1区岩画画面较大和完整的人像只有3个,不可能只是一个“大王”或者说仅仅只是“女神”。而且,3个人像中,两人为站立者,一人为坐立者,站立者既没有“大王”的威严,坐立者也没有“大王”的雄姿。从主体图案的人像和内涵看,其文化内涵完全是远古抚仙湖水下古塔遗迹的传存和遗裔。其所反映、表露出来的是强烈浓郁的传统易学阴阳文化。就是说,他们是一对阴阳夫妻大神。
以下,笔者根据易学原理,将分别对岩画第1区整体图案进行分解释读。

 
  整副描绘图案来源于《文山岩画》一书。[3]
  图案中出现了“”符号,鸡骨卦象、易学常用的“×”字和“十”字、生殖器崇拜以及“◇”形符号和“龙”等图像。此外,反映了鸡卦的形式、功能、作用与易卦的关系和巫者对鸡卦的思考和“龙”因鸡卦而有形的过程,从而凸现出“龙”的起源等理念。学界把整幅图案分为四组,现依组分解图案如下:
  1.  对大王岩岩画第1区第一组图案的解读

 
  图案中的两巨人像呈舞蹈型,高2.8米,宽0.75米,并排站列,高矮大体一致。其中,左侧人像由于天长日久的种种原因遭到毁坏,仅残留头部和身体之一部分。但身旁有一类似长绳或蛇(“龙”?)类似限制线的图形作参照,其图案的表现形式应与其旁保留完整的画像一致。“从总体风格上看,两图像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细部的处理上略有不同”。[4]在笔者看来,恰恰正是因为“细部的处理上”的“略有不同”,再加上笔者对远古抚仙湖水下文字符号图案的解读,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比较顺理成章地揭开了大王岩画内涵的玄机。
  其一,大王岩画人脸上的“”符号具有宗教意义。此前,有学者认为大王岩画人脸上的“”是远古之人施行傩舞时所戴的面具,其实不然。据笔者研究,远古使用“”符号的情况比较普遍和流行,“”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特殊人物或物体的界定标志。类似表示方法,在史前时期多见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姜寨遗址,长江流域见于河姆渡和良渚文化遗址,珠江流域则见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大王岩画,近年来见于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水下古遗址。所不同的是:在类似图像中,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和姜寨遗址的人像的载体为彩陶, “”分别描绘在额头、嘴或下巴的位置上,头部的“”呈钝角对接,使之形成菱形。另外还有以两个“”锐角对接呈“”形状”使其作为人像之嘴的图形,与大王岩画使用“”界定于人脸下半部,中间以线框分隔既是为了表现出嘴巴和鼻子的位置,也是突出了两个“”的并立作用;而在抚仙湖水下古遗址中,其所见到的“”,则是刻画在石头上。当时,人像只有头像而没有身子。目前所见人像,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都界定在石头上经过打磨之后先刻画出来的一个“”之内。类似表现方法,基本上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苏美尔人对“”的用法相同。这种使用“”符号作为某种特殊物体的界定,很有一点文字和图章符号初始阶段的启蒙意义。
  在人类进化史上,文字代表人类告别蒙昧,进入文明,从而发展和开拓了人类社会严格意义的文化史和文明史。一般地说,全球的文字体系分为图画、表意和表音三种类型,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尽管其起源问题没有最后解决,但其形状具有“”符号的特点,则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的。《世界史·古代史编》指出:“由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种新的意思。……例如,人名符号前加一个‘ ’,便表示男人之名。经过这些变化,苏美尔语文字体系基本完备”[5]
  认真研究麻栗坡县大王岩画人面中的“”有什么启示的时候,颇感具有一种特别的宗教意义。结合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和姜寨遗址人面中“”符号上一般都还有一个“×”符号,那可能是远古中国使用“五”字的前奏曲,“五”是奇数,也是易学中的重要数字。在易学中代表天,代表阳,亦是《易》中“乾”卦的代表数字。既然麻栗坡县大王岩画与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和姜寨遗址中的图像有相同之处,麻栗坡县大王岩画两巨人头上是否有《易》之符号?如果有,大王岩画的内涵就非同一般;如果没有,我们还得另觅剖析渠道。事实上,大王岩画的巨人脸上已出现了“”图案,这就是笔者探寻大王岩画真谛的希望和线索。
  其二,大王岩画两巨人像是阴阳“夫妻”。“两巨人图像为直立图像,头呈长方形,戴面具,眼睛露出,眼和眉毛用灰黑色颜料绘制,眼睛四周用白颜色衬托,嘴和一部分脸用红色颜料绘成倒三角形,中间有一长条形空,人两手下伸,掌心向下向两侧水平方向伸张,其中左侧的人像有3个手指,而右侧的人像有4个手指,臀部前倾,左脚向前,承受着身体的所有重量,右脚步轻轻跟进,两图像舞蹈动作轻盈,协商一致,人物突出装饰化特征。”[6]图案中所见的“左侧的人像有3个手指,而右侧的人像有4个手指”恰恰都是以数字来表现的。所谓“男左女右”,而易卦数字原理是奇数为天、为阳;偶数为地、为阴,图案中的人像正是严格地遵循着左为男、为阳、为天、为奇;右为女、为阴、为地、为偶的易学表现原则。故而可知他们是一对阴阳夫妻,亦是开天辟地的“盘古阴阳”大神。所以,笔者要说大王岩画两巨人像面部的“”不是戴着面具的“傩舞”之“写实照”,而是其面下半部的“”作为一种阴阳的界定符号,具有特殊事物的象征意义。
  对于“盘古阴阳夫妻”的起源,《艺文类聚》卷一录徐整所记的故事说: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刚。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刚,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出现在文献里,是在公元3世纪三国时代。很多学者不由得深深地为色彩比较鲜明的创世神话出现的太晚而扼腕叹惜。因为盘古开天地创世神话的出现,导致汉代纬书中被列为“三皇”之一的女娲退居远古神祗的第二位,而从来名不见经传的“盘古”,则一跃而为宇宙的开辟者。也正由于盘古故事出现的时间较晚,何新先生便提出盘古神话是从印度《摩奴法典》引进的“舶来品”。[7]持有相同观点的谢选骏先生在《神话与民族精神》中提出:“ 这个神话的新颖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中国神话材料,带有清晰的创世性质,表现出神话讲述者、记录者对宇宙起源总是有强烈兴趣。这个突然出现的盘古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的开辟神话十分相似:‘最初,此世界惟有水,水以外无他物,水产出了一个金蛋,蛋又成人,是为拉拉甲拉底,实为诸神之祖’。
  “我们知道,三国时代佛教已在中国流行了大约200年之久,在这期间,印度的神话传说随同佛教的布道活动,一起流入中国并影响中国士人的世界观,是很有可能的。尤其能说明问题的是,类似盘古神话的创世纪,在上古时代几乎没有出现过。此外,更不难发现,徐整记录的盘古神话里的神秘哲学的气味太浓,离开原始神话的本来面目相去已很远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就此写道:‘天地开辟之说,在中国所留遗者,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
  “确实,盘古神话的出现,已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开始之后1500年,距离上古神话销歇的时代也多有时日,‘初民本色不可见’一语,确切地说明,盘古神话已经不是中国上古神话的本来面目了。
   “ 即使撇开这些容易发生歧异和令人疑惑的地方,肯定盘古神话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创世神话的话,也还是有一个难于解答的问题:为什么位居神界故事之首假定,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晚见载籍的情况呢?这至少表明,中国上古时代即使产生过创世神话,当时掌握记载手段的文化阶段层,对此也是持有一种漠不关心的创世故事,在中国如此晚出呢?即使我们承认了由于记录的时间比较靠后这种关心的态度的。
 “ 这种态度影响深远。首先,它导致了(或加重了)开辟神话的记载十分稀少的状况,其次,关于女娲、盘古以及各种早先或晚出的神祗们的神际关系,也因为缺乏始终一贯、从开天辟地讲起的神界故事系列,而变得含糊不清” [8]
以上学者的观点正好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包括了历史上和现在的各民族在内的总和。应当承认,在汉民族尚未形成和定型之前,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先汉文化,并不完全等于现在汉族先民的创造,而是上古民族璀璨生活的精神结晶。汉民族出现之后,其本身的文化都是来自于上古民族的部分传承。在这些文化当中,有一些是嫡系先汉民族的文化,有一些是没有融合于汉民族而后来被称为“少数民族”的文化。汉民族在吸收接纳这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只能通过愿意接受融合的这些“少数民族”当中的知识分子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翻译形成汉文记录在文献当中,古代文献在记录上古史实和传说当中常常出现晦涩难懂的语言、地名、人名和事例等,就是对有别于汉族或并非先汉嫡系的上古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不理解或翻译有误造成的。
  盘古神话之所以在文献里出现的时间较晚,并不等于上古时代就没有盘古神话的诞生和流传。其实,追根溯源,盘古(伏羲)神话本身就是阴阳文化的核心,它诞生于远古,发源出现于上古民族中间,是上古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认识宇宙,指导社会,改造世界,寻求生活、生存、行动意义的精神支柱和反映理想追求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由于上古民族与其后形成的汉民族根本上就存在着先天的语言障碍(笔者认为,这种语言障碍就是语言学界所谓“汉语上古音”的前奏曲),在尚未具备心灵交流和精神沟通以达到百分之百的融会贯通之前,盘古神话及其载体就只能存在于上古民族的后裔当中,等待吸纳了诸多上古民族的精华使得汉文化定型以致形成古代中国的代表性文化之后,一部分没有被及时和谐融合的本属于上古民族的优秀文化一直在它的缔造者的后裔当中传承,直到这个民族中的优秀分子接受了汉文化之后,他们才可能把本民族的这部分优秀传承作为一种翻译文化留存于汉人的文献当中,以致使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士当成较晚出现的汉文化。盘古神话在汉人文献当中出现的年代太晚,可能就属于这样的一种原因。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恰恰证明了记载于文献当中的盘古神话并非汉人先民的精神产品,而是上古民族后裔的优秀分子接受了汉族文化对本民族精华文化进行汉语翻译之后的产物,亦是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这个源远流长神话故事的上古民族留存于汉人文献当中的精神瑰宝和文化结晶。
实际情况当是,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盘古阴阳夫妻”“生于鸡子”的载体就出现了,只是当时的载体为大象的骨骼。就像大王岩画上表现的“盘古阴阳夫妻”神话的载体是岩石一样,河姆渡文化时期大象的骨骼和大王岩画的石头上反映“盘古阴阳夫妻”内容的图案,就是当时的“纸张”,所起的就是载体的作用。由此可见,研究远古历史,仅仅凭据文献而放弃对出土文物的透视性研究是不可能使这个艰巨性的工作臻于完善的。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文献和文物的比较研究,倘若能够有民俗或田野材料作参照,那当然是最科学和非常完美的一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对大王岩画的研究问题上,我们正好可以借助于类似研究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工作。
  一是文献说“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刚,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大王岩画中的“盘古阴阳夫妻”头顶蓝天,脚踏实地,在画面上确实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只要天在不断地往上长高,地就相应地往下陷落而愈来愈深,而盘古阴阳夫妻则与天同高,与地同深,已然和天地同为一体。按照《易》之原理来看待大王岩画的主体画面,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二是大王岩画中有三个人像。其中“坐着”的人像其手足的姿态极似仰韶文化时期“神人纹”的姿态。这种“神人纹”,学界又称为“蛙纹”。我们仔细观察手足类蛙的“小人”觉得应该不能归入“坐”者之列,为什么呢?因为坐着的人当应两手垂足,而大王岩画两巨人脚下的“坐”者虽然只有90厘米,不及站立两巨人像腿部。但是,“坐”者似乎是“手舞足蹈”之人,其脸部也是以“wt”作为界定符号,表明他(她)不是一般的人,其在图像中的作用,当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神人”,特别在阴阳两巨人夫妻面前,“坐”者本身就是行使阴阳之法术的“神人”。而行使阴阳之法术的内涵为《易》,则《易》本身实乃“十”个阴阳之数,《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的记载,可能就与大王岩画两巨人脚下的这位“坐”者有关。如果说仰韶文化时期的“神人纹”或者说“蛙纹”都属于变体的纹样的话,大王岩画两巨人脚下的这位“坐”者应该就是仰韶文化时期的“神人纹”或者说“蛙纹”的原始形态或源头。从大王岩画的主体这图像看,其中的两个巨人像不仅具有“盘古阴阳夫妻”的写实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伏羲、女娲的象征意义。
  三是文献讲述盘古阴阳夫妻时说“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这些数都是奇数,代表天,代表阳;而有阳就有阴,有偶数,有地,“故天去地九万里”。学界认为“盘古神话已经不是中国上古神话的本来面目了”,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在大王岩画中两巨人像左侧人三指为奇数,为阳,为天;右侧人四指为偶数,为阳,为地。大王岩画中的两巨人图像,应该就是盘古阴阳夫妻的本来面目。
      四是都说盘古开天地,这个“天地”怎么开?笔者理解,所谓“开天地”,实际上指的应该就是天文历算。天文历算说说容易,理解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按照易学原理,宇宙始初,天地本为一片浑沌,无所谓天,也无所谓地,也就是说,当时的人类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亮;不知道什么时候天黑;不知道什么时候天阴下雨;不知道什么时候日出日落;不知道什么时候寒冷;不知道什么时候炎热……只有天文历算产生之后,人类掌握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才有了一个井然有序的自然世界。至少知道春夏秋冬,什么季节适合什么植物生长,从农耕时代开始以后就是春种秋收;人们知道了严寒酷暑何时到来,知道晚上有多长,白天有多久,还知道什么天象会有雨,知道天上还会有日月蚀;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等……易学就是根据远古人类天文知识的日积月累而应运而生的一门计算科学,《易》之所以又叫“九、六之学”,九为天、为阳、为奇数,六为阴、为地、为偶数,所谓“九六之学”,也可称为“天地之学”、“阴阳之学”、“奇偶数之学”。《国语》有“九纪”之解,认为“九纪”是:辰、宿、日、月、春、夏、秋、冬、岁。其中辰以纪日,宿以纪旬,日以纪德,月以纪刑,春以纪生,夏以纪长,秋以纪杀,冬以纪藏,岁以纪终。根据易学,可以精确地计算出一年当中有365天,《易》学自远古时代诞生之日所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可见,《易》学的诞生,乃是基于天文历算在社会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人类创立《易》学之后,发现和掌握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客观规律,有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终于摒弃迷惘,走出混沌,就是盘古开天地的真正原因,也是伏羲画八卦的开始。
  我们知道,“盘古阴阳夫妻”的功能是施行阴阳,而传说中的伏羲是画八卦的。一般说来,八卦是《易》之64卦重卦的基础。笔者依据大王岩画两人巨像的手指分别呈现奇数和偶数所做出他们是“阴阳夫妻”的判断是否站得住脚,关键是在整副图案中能否寻找得到有关《易》学的相关证据。
  二 大王岩画中的鸡卦内涵和第一、二、三组图案
  (一)对大王岩画第1区第一组图案的解读
  一副画像描绘在岩石上,总是有其深不可测的哲学内涵。人是立于天地之间的高级动物,大王岩画画像中的巨人头上顶着一串符号,而且似乎已被头上的符号所界定或者说是定格,其头再也不能向上伸;其脚立地,再也不能往下踩。人的头顶为天,从图案看,“盘古阴阳夫妻”是一副顶天立地的形象。他们头顶上的天和脚下的地主要是以连体的一副鸡卦来表示。这副鸡卦爻数呈内部交合对应状,正好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鸡卦“ ”(对此图形的解读见《文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一期)形状相反,仔细观察,分明也是一对鸡卦的形象。大王岩画中的鸡卦分别有两种表现形式,这里说的是第一种(第二种鸡卦的表现形式主要在第四组图像中表现,笔者将在以下提及)。
  大王岩画中的第一种鸡卦之图形,不在其他什么地方,就在两个巨大的站立人像的额顶。其两鸡卦卦爻呈对空对称横放,两根鸡股胯骨呈平行形。贴近头顶部分为阳卦;与阳卦对应的为阴卦。由于两巨人像头顶为天,而且其头真的是顶于天宇,与苍穹等高,故正应验了文献所载的“盘古阴阳夫妻”“神于天,圣于地”和“伏羲作八卦”的顶天立地之像。
  读者如果认为笔者说的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话,笔者试对上述图案分解如下: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龟甲上的鸡卦易学)              (大王岩画巨人鸡卦易学)

  从分解后的图案看,除去“几形线”(笔者分解后安放在四指巨人头部之旁)后,一副鸡骨卦象凸现出来了,按照《考古》1989年第1期提供的河南殷墟出土龟甲上的鸡卦象整合大王岩画巨人头部的鸡卦,把它们竖立起来,安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大王岩画巨人头部的鸡卦就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龟甲上的鸡卦的图像一致。在通行本《易经》中,其卦爻分别由“阴爻(--)”和“阳爻(—)”构成。其中,六阳爻称之为“用九”,在爻卦中的称谓分别是“初九(第一爻)、九二(第二爻)、九三(第三爻)、九四(第四爻)、九五(第五爻)、上九(第六爻)”;六爻阴爻称之为“用六”,在爻卦中的称谓分别是“初六(第一爻)、六二(第二爻)、六三(第三爻)、六四(第四爻)、六五(第五爻)、上六(第六爻)”。所以,易学又叫做“九六之学”。其中的“九”是奇数,代表天、代表阳;“六”是偶数,代表地、代表阴。根据易学原理,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龟甲上的鸡卦与大王岩画巨人头上的鸡卦形状一致,内涵则应一致。亦与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人面上具有易学符号的特点一致(这方面的论证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完成)。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龟甲上鸡卦中关于天的概念,以奇数“九”表示,地则以偶数“六”表示。在大王岩画巨人头上的鸡卦中天的概念,以绘着三指奇数的巨人像表示;地则以绘着四指偶数的巨人像表示。

  按照奇数为阳、为天,偶数为阴、为地的易学原理,“绘着三指奇数的巨人像”为奇数,可用1、3、5、7、9这五个奇数来表示;“绘着四指偶数的巨人像”为偶数,可用2、4、6、8、10这五个数来表示。
倘若“绘着三指奇数的巨人像”以其“三指”之数“3”表示,它与头上鸡卦像的斜线“///”实际是爻数“3”和表示鸡股胯骨数(|)“1”的组合,其“三指”之数“3”、卦象斜线组成的爻数“3”和鸡股胯骨数“1”的组合数字,就是《易经》数字卦的数字“三、三、一”,《易》的爻数依下而上,写为
三。
  这样,这三个数就组合而成《易》之乾卦,其表现在通俗本《易经》的卦象是:
  
倘若“绘着四指偶数的巨人像”以其“四指”偶数“4”表示,它与头上鸡卦像的“///”爻数“3”和表示鸡股胯骨(|)的数“1”进行组合,由于地数、阴数为偶,所以,此卦爻数的实数虽为“3”,但要看成偶数“6”;鸡股胯骨数的实数虽为“1”,但要看成偶数“2”,其巨人的“四指”偶数“4”和爻的偶数“6”。鸡股胯骨的偶数“2”的组合就是“四、六、二”,这组组合数字,就是《易经》数字卦的数字。《易》的爻数依下而上,写为
四。
  这样,这三个数就组合而成《易》之坤卦,其表现在通俗本《易经》的卦象是: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若有易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乾坤阴阳二卦指的就是天和地。《易》中只要有了乾坤二卦,就能生出其他6卦,甚至于64卦。
  大王岩画两巨人头上的阴阳之分还有另外一种表现方法,分别出现在大王岩画两巨人像头顶,也就是天上之神呈奇数,以男人阳具代表阳天。“主体图像最上部,是一组3人的舞姿图像,3人舞蹈动作基本一致,双脚为蹲马步状,双手上举,两掌手心上上平伸。3人中,中间一人相对左右两人较高,头部也较大,左手持一由三个菱形组成的器物……左右两人马步下压比较明显,左侧有一柱状物,高度为人高度的三分之二”。[9]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出土的《安座的神祗》和《播种图》看菱形符号,他们都是钝角“ ”符号的组合,代表阴阳的意思。其中有一“高度为人高度的三分之二”的“柱状物”,描绘的是男性生殖器,表示天上为阳。但是,《文山岩画》尚未提到在“柱状物”与左侧人物之间有一条长条形状而头略显大而类蛇的动物,且这蛇为什么在天上?看了大王岩画两巨人图案之后,可能有读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其实它不是蛇,而是“龙”的写照。只不过在图像中此物以蛇的形状来表示,其内涵则是揭示了当时的人类对施行鸡卦巫术这个举动的发音似乎就叫做是“龙”。这种人们把做鸡卦称为“龙”的表达方式与甲骨文的表示方法吻合,也与壮语对施行鸡卜巫术时称“龙”的意思吻合。依此类推,龙的起源可能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算有关。
  经过以上研究之后,我们知道麻栗坡县大王岩画巨人头上与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人面上的易学意义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易学观念是以 “×(代表奇数‘五’)”来表示;麻栗坡县大王岩画人头上是以鸡卦像、“龙”的形象、男性阳具、三个奇数的天神来表示阳、表示天(这方面的研究,将是下一篇文章的任务)。
(二)对大王岩画第1区第二组图案的解读

 
  《文山岩画》说“第二组绘画图像使用朱红色线条做装饰,灰黑色绘制人和牛的图案,再在人和牛的图像四周绘朱红色衬托,显得画面醒目,有立体感。” [10]
  大王岩岩画第1区第二组图案可见牛两头。整体布局有牛和“△”符号,有朱红、灰黑、白色三种颜色混合运用的图案,类似颜色和牛图案的布局见于两河流域美美尔人原址出土且时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努兹的壁画”。壁画上的图案由桔红、黑、白和浅蓝颜色构成,内容有阴阳“”符号和牛头的组合,内涵与大王岩画是相通的。大王岩画以朱红色为主,是为本色,灰黑和白色是配色。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内涵一致的图案颜色的桔红为配色,年代显见比大王岩画较晚,当属两河流域彩陶文化出现之后的文物。此外,大王岩画中的人像为红色“r”符号界定,这种表现方法广泛见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但更早的则见于抚仙湖水下古遗址及其稍后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浓厚的易学观念。按照大王岩画图案内涵组合方式和其所表达的易学理念,结合比较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同期作品,大王岩画出现的年代可能在远古时期,属于新时器时代中期的艺术神话作品。
  (三)对大王岩画第1区第三组图案的解读

 
  “第三组图像位于岩画的左上方,绘画内容为未完成的人物图像、花蕾、狩猎、不规则几何图等……花蕾顶部用灰黑色绘成十字形,十字四周用朱红色衬托,灰黑色和朱红色之间留白,再用白色颜料添充,侧边绘有朱红色的花径。” [11]
  以花蕾中有“十”表示一年四季中24节气的出土文物,在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出土的神器中可见。以此参照,显见大王岩画中花蕾内的“十”字表达的是当人类的易学观念,而非纯粹的花蕾。
  当然,不管是大王岩画时期,还是黄河、长江流域或者说是两河流域时期,其地所见文物几乎都在同期出现过的“十”字在当时可能不是表示“十”个数字的内涵,但它代表《易》学。《周易乾凿度》说:“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易传·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还说“天数五,地数五”;“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要正确理解这些原理,简而言之,就是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易》中四组数字的对应关系:
  第一组,要理解好“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关系,就是要知道和明白1=3=5=7=9,这是属于天数的5个数字;2=4=6=8=10,这是属于地数的5个数字。在《易》中,凡是奇数,都是天数、阳数;凡是偶数,都是地数、阴数。这就是说《易》的表现形式有可能是“10”个数字,其以 “十”为表现形式。考古方面的见证是文山大王岩画上带“十”字的花蕾。
  第二组,要理解好“故生四时”或“两仪生四象”的关系。“四时”或“四象”指的应该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其表表现形式也是“十”字。考古方面的见证是本书第三章列举的《古巴比伦人的播种器》和《安座的神祗》。这两副图画分别有两个相叠的“十”字,其中呈阳雕型也叫内“十”字的即代表天上的四个阳卦;呈阴刻型也叫外“十”字的则代表地上的四个阴卦。四个阴卦和四个阳卦相加,就是《易》之八卦。在这里,“十”字代表的是4个数字的意思。两个“十”字相套,就是八卦,指的就是易学。
  第三组,要理解好“天数五,地数五”的关系。在考古文物当中,五字有时用“×”字表示,有时用“十”字表示。
  第四组,要理解好“一”和“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的关系。因为“《易》有太极”,而“太极”为“一”,在有关易学的考古文物中,使用“一”或“|”代表数字“1”的考古文物见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骨梳;使用“十”代表数“1”的考古文物见于仰韶时期的半坡文化遗址的彩陶罐和两河流域的“彩色神盘”。
  笔者的经验是,只要正确对以上《易》之哲理理解深了、透了,中国和两河流域的史前文物所包含的易学观念就基本上能够掌握和识读了。但不管怎么理解,最早的“十”字仅仅只是数“四”的本义,但却具有数字“十”和代表天地阴阳的哲学含义。由于这个历史形成的原因,久而久之,“十”的原始表示方法就演变成为后人可以理解的“十”个数字这样的概念了。大王岩画中花蕾中的“十”是否具有易学观念,且看以下的研究。
  三  大王岩画中的天文历算
  大王岩画中的天文历算主要表现在第1区第四组图案当中,通过第二种鸡卦的表现形式来体现:

 

                                    
  以上属于大王岩画第1区的“第四组图位于大王岩画的左下方,有人物、花蕾两种图像。花蕾图像共有七朵,除一朵外,形状基本都是十字,十字四周用颜色涂成外廓,颜色除一朵是用灰黑色和白色绘制以外,其余都是用红颜色和白色、比较淡的灰黑色绘制,其中一朵还有灰黑色的花径,并呈绽放状。两人物图像为未完工,比照完整的主题图像,方能辨别出是人像的头部,其中左侧的人像头部用暗红色绘成头的轮廓,中间用白颜色填充,外围用灰黑色作衬底,左边的人像更为模糊,只留存头部的一半,用暗红色和灰黑色绘制”。[12]
  笔者认为,这组图像当中并没有两个人的图像,而是只有一个人的图像。参照大王岩画第1区图像的人像,都有规律可循,都有“”作为人脸的界定或装饰。而被居于图像“左边的人像”根本不是“模糊”的概念,当然也就不是人的图像,而是两副鸡卦的图像!
  至于以上鸡卦排列组合得类乎“人脸”是什么意思?其实,面对读者左面的灰黑色上粗下细的直线条,当系鸡腿的画像,说明用于鸡卦的股胯骨的出处、来源,是鸡卦载体的记录。且鸡卦“脸”一旁还真的有一个人脸的图像,其之所以这样排列,笔者认为是远古文明人类亦即大王岩画的作者旨在说明一个道理:就是鸡卦实乃当时的文明人类头脑中天文历算思维的产物。他们思维的结果,就是他们头顶之上7朵花蕾当中的“十”字。这7个“十”字代表什么意思,表达的什么内容,我们将在以下的论述中一一触及。
由于以上图形都集中在同一区域内,应该说是一个整体,但为了解说方便,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他们的易学內涵,笔者将他们分为鸡卦的整体图像和易学数卦来进行剖析。
  (一)鸡卦的整体图像和分解图案及其内涵

 
  对于以上鸡卦图像,笔者何以说是两副鸡卦的图像?理由如下:
  1. 对阳(娄)卦鸡卦象的剖析
  “左边的人像”左面有一红颜色直线,其中有三条类似三角或横线的线条,另有两条灰黑色(看似三条,但上面一条似乎是作为这个图像边缘的限制线)的线条,共同组合成五条线状体,说明这五条线状体具有特殊的用途。而右面亦有一根红颜色直线,直线右面则有两红色横线条。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据图案描述出的这个图像有两根红颜色直线,其左边红颜色直线分别连着三根红颜色横线和两根灰黑色的横线。在两根红颜色直线之间,我们还看到有七根灰黑色横线把两根红颜色直线像楼梯一样连接起来。整个布局和构思,完全与人像的布局和构思是两种内涵有别的表现形式。把它们进行颜色卦爻分解时,可以看出是一副鸡卦的卦象:

 
  两根代表鸡股胯骨的红色直线和左三右二红色横线为一副卦爻的组合。红色代表阳,如果以壮族鸡卦为参照,这副鸡卦当应属于“娄卦”,亦即阳卦、天卦。
  既是“娄卦”,其卦名的数字就是奇数。根据《易·系辞上传》的观点,卦名的奇数可用1、3、5、7、9这五个数字表示,这里用数字“1”表示。
  面对读者右边的爻数为“///”,表示数“3”;鸡股胯骨为“|”表示数“1”,这几个数相加的数为:3+1=4。
  面对读者左边的爻数为“//”,表示数“2”;鸡股胯骨为“|”表示数“1”,这几个数相加的数为:2+1=3。
  按照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现和易学研究的重大成果,通行本《易经》源于数卦。根据《易》的数卦原理,来对上述“1”、“4”、“3”三组数字进行数卦组合为:
一。
      这样,以上三个数就组合而成《易》之“离”卦,其表现在通俗本《易经》的卦象是:
  2.对阴(忙)卦鸡卦象的剖析
  在以上类似鸡卦的图像中,我们将黑色的卦爻与两根代表鸡股胯骨的红颜色直线进行组合,它们呈现出一副鸡骨卦像:
 
 
  黑色代表阴,代表地,如果以壮族鸡卦为参照,这副鸡卦当应属于“忙卦”,亦即阴卦、地卦(壮族鸡卦为忙、娄卦。即有娄卦就有忙卦。)。
既是“忙卦”,其卦名的数字就是偶数。根据《易·系辞上传》的观点,卦名的偶数可用2、4、6、8、10这五个数字表示,这里用数字“2”表示。
  面对读者右边的爻数为“//”,表示数“2”;鸡股胯骨为“|”表示数“1”,这几个数相加的数为:2+1=3。
  面对读者左边的爻数为“///////”,表示数“7”;鸡股胯骨为“|”表示数“1”,这几个数相加的数为:7+1=8。
  按照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现和易学研究的重大成果,通行本《易经》源于数卦。根据《易》的数卦原理,来对上述“2”、“3”、“8”三组数字进行数卦组合为:
二。
  这样,以上三个数就组合而成《易》之“坎”卦,其表现在通俗本《易经》的卦象是:
      
  由于上述两副鸡卦的爻都呈现奇数和偶数,其本身就是一副阴阳卦。
经过分解,可见这是一副忙、娄鸡卦。其中爻数的颜色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于忙、娄两副鸡卦而做出的精心构思和布局。为什么这样说?从大王岩画的整体布局上可以通过易学的剖析来探询其中的玄机:
  一是盘古阴阳夫妻顶天立地;
  二是天神在盘古阴阳夫妻(天上)无忧无虑地生活;
  三是有了盘古阴阳夫妻就可以生儿育女;
  四是地上有山,有水,有火,有花草,天上日月和谐,是类似伊甸园似的理想的生活环境。
  五是鸡卦的数卦转换,是为《易》之“火”和“水”的数卦。这两副卦象意味深长:说明人类社会在此之前,业已完成从游猎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跨越式的历史性转变。而农耕民族当为依山傍水的定居民族,其最主要的标志应当就是他们发明了天文历算,用于指导人们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遵循自然规律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六是人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事,还可以做“龙”,通过鸡卦巫术上天询问了解天下大事和人间万事万物……
  (二)剖析大王岩画中的易学数卦图像

              

    (大王岩画的花蕾图案)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花蕾图案与大王岩画的花蕾图案一致)

 

  《文山岩画》一书指出:“花蕾图像共有七朵,除一朵外,形状基本都是十字,十字四周用颜色涂成外廓,颜色除一朵是用灰黑色和白色绘制以外,其余都是用红颜色和白色、比较淡的灰黑色绘制”。[13]类似以花蕾代表一年四季中的24节气,我们在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出土的神器中有过发现,甘肃马家窑和青海柳树湾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也发现有相似器物。珠江流域的大王岩画的花蕾中有“十”字,当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所见花蕾等相似器物一样,具有同样深刻的易学原理。
  1.  剖析“花蕾图像7朵花中只有‘6朵’有‘十’字的易学数卦
  第一种剖析:
  对于以上花蕾布局的理解,可用易学之“用六”来解读,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为:
  6×60+5=365,这是一年有365天的表达方式。
  题解:
  其一,60×6,是易经为“九”、“六”之学,卦爻为“用六”、“用九”。而图像已有“用六”的提示:7朵花,只有6朵有“十”字(值得注意的是,6朵花蕾中唯独淡灰色的花蕾的“十”字类似“×”,则为古字“五”,说明“十”字具有数“五”的功能)。
  其二,60×6的答案加上“5”,是因为在6朵有“十”字的花蕾的图像中,“颜色除一朵是用灰黑色和白色绘制以外,”就剩下来5朵“都是用红颜色和白色、比较淡的灰黑色绘制”的。此外,“十”的一半为“五”,花蕾中的数字中有一个类“五”。
  其三,经过演算,可知图像中的数字、颜色,都是当年这些施行鸡卦的人类的精心布局谋篇,而且可证鸡卦是起源于科学历算,而不能统而慨之地归入巫术的圈子中去。
  对于以上一年365天的答案,倘若以易学“用九”来解读,其数学公式为:
  50×9-10×9+5=365,这是一年有365天的表达方式。
  题解:
  其一,50×9,是因为在整个6个带“十”的花蕾图像中,除去“一朵是用灰黑色和白色绘制以外”,剩下来的只有5朵带“十”的花蕾图像。乘以9,是易学“用九”。
  其二,10×9,是因图案中的花蕾只有“一朵是用灰黑色和白色绘制”的,而一朵花蕾图像中有一个“十”字,“十”字“用九”就是90。
  其三,+5是因为除去“一朵是用灰黑色和白色绘制以外”,剩下来的只有5朵带“十”的花蕾图像。
  第二种剖析
  经过演算和推理,为什么使用易学哲理对大王岩画的“十”字会成功演算出一年365天的答案,而且,大王岩画的易学意义和科学价值还不仅仅如此,当我们对“花蕾图像共有七朵,除一朵外,形状基本都是十字,十字四周用颜色涂成外廓,颜色除一朵是用灰黑色和白色绘制以外,其余都是用红颜色和白色、比较淡的灰黑色绘制”的表像涵义进行追溯,还可发现大王岩岩画中的易学原理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
  首先,“花蕾图像共有七朵”,其中只有一朵没有“十”字,但并不意味着这一朵花蕾没有所指和或具有更深的涵义。其实,一朵花蕾就是一个数字,如果我们把以上花蕾易学的“用九”、“用六”加上这朵不带“十”的花蕾数字,还会得到下面这道数学题:
  6×60+5+1=366
  题解:
  一是,用“6”乘,是《易》学“用六”。
  二是,乘以“60”,是“七朵花蕾”中有“6”朵带有“十”字。
  三是,加“5”,是“6”朵花蕾中“颜色除一朵是用灰黑色和白色绘制以外,其余都是用红颜色和白色、比较淡的灰黑色绘制。”
  四是,加“1”,是“七朵花蕾”中只有“1”朵不带“十”字。
  其次,由于“花蕾图像共有七朵,除一朵外,形状基本都是十字,十字四周用颜色涂成外廓,颜色除一朵是用灰黑色和白色绘制以外,其余都是用红颜色和白色、比较淡的灰黑色绘制”,而《易》学“用九”之后,还可以得出下面这道数学题:
  50×9-10×9+5+1=366
  题解:
  一是,用×9 ,是《易》学“用九”。
  二是,乘以“50”,是“6朵带十花蕾”中“颜色除一朵是用灰黑色和白色绘制以外,其余都是用红颜色和白色、比较淡的灰黑色绘制。” “6朵带十花蕾”“除一朵外”,还剩下“5”朵带“十”字的花蕾。
  三是,加“1”,是“七朵花蕾”中只有“1”朵不带“十”字;或者说是“6朵带十花蕾”中有“除一朵外”。
  这样,以上两道数学题的答案都是一年366天,是回归年的数字。
  在河南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上,曾经出土过一个圆形铜器,中间有13个“十”字,其圆边镶嵌着61颗绿松石。天文学家冯时先生认为这与天文学有关,因而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中指出“圆形铜器图像十三个‘十’字形图案就显然应该是闰年十三个个月的象征,它比铜钺图像多出的一个‘十’字,恰好可以解释为闰年比平年多出的一个闰月。这种解释如果同圆形铜器边缘由绿松石镶嵌组成的61这个数字一起考虑,将会更有意义。我们不认为这个数字不具有某种特殊的意味,因为61正好是《尧典》历法体系回归年长度的六分之一。换句话说,假如将圆形铜器边缘绿松石镶嵌所表现的61这个数字扩大6倍,恰好可以得到366,而这正是《尧典》历法体系的岁实”。[14]
  2.  剖析“7朵花蕾图像”都带‘十’字的易学数卦
  2007年4月30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编导杨小虎和云南电视台的杨昭先生在观看笔者进行文山岩画上的易学数卦演示时,杨昭先生提出,易学数卦图像中“带花蒂的花蕾也有‘十’字”。我们注意揣测,认为杨昭先生所言极是。这样,大王岩画带“十”字的花蕾就不是“6朵”,而是“7朵”。仔细分析,这些数字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
  一是“7朵花蕾图像”, 其中只有“6”朵红色花蕾带有“十”字,另一朵灰黑色花蕾带的应是“×”字,为数“5”。这7朵带“×”字的灰黑色花蕾可能兼有“十”字的功能。
  二是“6”朵红色带有“十”字的花蕾中又分为三种情况:首先是有4朵的“十”字为白色;其次是有一朵的“十”字为灰黑色;第三是另一朵的“十”字分别由红色和灰黑色两种颜色互补绘成。
  三是由于“7朵花蕾图像”中,带“×”字的灰黑色花蕾可能兼有“十”字的功能,亦可把“7朵花蕾图像”都看成是带着“十”字的花蕾。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不管是“7朵花蕾图像”中只有一朵灰黑色花蕾带有“×”字,还是“6”朵都带有“十”字的红色花蕾,抑或其中一朵带“×”字灰黑色花蕾应具有“十”字的功能,它们之所以形成决非远古先民偶然或随意的涂鸦,而是精心设计且带有神圣宗教色彩和宗教意识的刻意安排。现在,笔者从易学“用六”和“用九”的宗教意象出发,剖析如下
  (1)对“7朵花蕾图像”,其中只有“6”朵红色花蕾带有“十”字,另一朵灰黑色花蕾带的应是“×”字,为数“5”的易学“用六”剖析:
  6×60+5=360+5=365
  题解:
  其一,6为易学“用六”。另外,还包含有“6”朵带有“十”字的红色花蕾。
  其二,60为“6”朵带有“十”字的红色花蕾。
  其三,+5为另一朵带的应是“×”字的灰黑色花蕾,“×”字为数“5”。
  其四,上述数学题的计算结果,是根据易学“用六”哲理计算出来一年365天的数字。
  (2)对“7朵花蕾图像”中带“×”字的黑灰色花蕾可能兼有“十”字的功能,亦可把“7朵花蕾图像”都看成是带着“十”字的易学“用九”剖析。
  9×70-30×9+5=630-270+5=360+5=365
  题解:
  其一,有两个“9×”,是为易学“用九”。
  其二,9×70,是“7朵花蕾图像”中带“×”字的灰黑色花蕾可能兼有“十”字的功能,亦可把“7朵花蕾图像”都看成是带着“十”字,故有“70” ×易学“用九”  其三,30×9是“6”朵红色带有“十”字的花蕾中又分为三种情况:首先是有4朵的“十”字为白色;其次是有一朵的“十”字为灰黑色;第三是另一朵的“十”字分别由红色和灰黑色绘成。于是,“7朵花蕾图像”中就有三种带“十”字的花蕾。而三种带“十”字的花蕾为数字“30”,30×9中的“9”是易学“用九”。
  其四,+5为另一朵带的应是“×”字,为数“5”。
  其五,上述数学题的计算结果,是根据易学“用九”哲理计算出来一年365天的数字。
  以上“7朵花蕾图像”都带‘十’字的易学数卦测算,比起另外的测算方法更为简便,更为通俗易懂,更能体现易学原理和内涵,更能贴近整个图案的本原和历史的真实。因此,笔者认为图案中的“7朵”花蕾都带有“十”字的判断是对的,《文山岩画》所说 “花蕾图像7朵花中只有‘6朵’有‘十’字的”的判断显然有误。
  上述几种演算方法和演算结果,广泛见于仰韶文化和河南二里头夏朝文化遗址出土的天文历算文物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出土的天文历算文物,其天文推理都是以易学数卦为基础推算出来的。
  四 研究大王岩画的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鸡卦测算可以知道一年有365天,而且可以演算出回归年366天,这就意味着当时的天干地支观念已经产生并业已成熟。数学题的出现和演示说明,鸡卦就是最原始的《易经》,它主要通过数字卦的形式在流传,而《易经》数字卦筮数的基础源于鸡卦,且不管是鸡卦或易学的起源,最早都不是基于巫术而是源于科学,它们都是依卦看象的工具,并且同根同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鸡卦原本是就是数卦的载体,是为易学的初级阶段,而且是天文历算形成的基础。鸡卦对天文历算的测定作用,对远古人类完成从游猎生活到农耕聚居的历史性跨越具有不可估量的伟大意义。大王岩画上有“使四鸟”鸡卦(使四鸟的研究文章,见于《文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一期),还有依据易学原理演算出一年365天和回归年366天的历算图像,可见研究大王岩画在作为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易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大胆地做出这样富有探讨性的推测:大王岩画蕴涵着中国文明或者说是人类文明如何起源、在什么地方起源和以何种方式起源的一种深厚、丰富而伟大的启示?
  笔者的观点是:研究大王岩画,就是研究人类社会文明起源的历史。大王岩画当是中国文明独立起源的一座辉煌灿烂的里程碑!
 
 
 
 
 
 
 
 
 
 
  注:笔者关于麻栗坡县大王岩画年代的判断,还有其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及其两河流域有关联的深入研究,由于篇幅限制,不是本文能够承载的,容当后叙。所有图像均取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编《文山岩画》一书,该书于2005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见《文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一期)
 
  参考文献:
  [1][2][3][4][5][7][10][11][12][1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编:《文山岩画》,第2、49、50、51、52、53、5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吴于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第7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何新:《诸神的起源》,第242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第72-89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4]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2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1 12:53:11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对于未来,我们无可预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自以为预知了未来所发生的事,而放弃了我们本应该要走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沙发
发表于 2007-10-11 12:58:00 |只看该作者
呵呵!看不明白。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板凳
发表于 2008-7-24 22:46:00 |只看该作者
大王岩画当是中国文明独立起源的一座辉煌灿烂的里程碑!戴一顶那么大的帽子!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

听众

329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20-1-12
注册时间
2008-7-7
地板
发表于 2008-7-26 10:24:00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考古资源啊.

应该保护好.防止无脑人去破坏.南国古城墙古楼就是被无脑人毁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4 20:08 , Processed in 0.13920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