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至台灣省的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原住民文化園區」網站:
台灣原住民在文獻上由其漢化程度,按前人分類而分成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居住在西部平原地區,與漢人接觸已久,大多漢化,已失去其固有語言文化;高山族居住在山區及其附近,與漢人接觸較晚,漢化較淺,大部分保有其固有文化特質、語言及傳統習俗,現將各族名稱與其分布略述於下:
⊙平埔族可分為十族,人口約十餘萬,各族分布大致如下:
一、凱達加蘭族(Hetagalan):分布於淡水、台北、基隆一帶,現
已近絕跡。
二、雷朗族(Luilang):分布於台北、中和一帶,現已絕跡。
三、噶瑪蘭族(Kavalan):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移
往花蓮市附近及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
縣長濱鄉等地。
四、卡斯族(Taokas):分布於苗栗、新竹一帶。
五、巴布拉族或稱拍瀑拉族(Papora):分布於大甲一帶。
六、貓霧揀族或巴布薩族(Babuza):分布於彰化附近。
七、巴則海族(Pazeh):分布於豐原附近。
八、洪雅族(Hounya):分布於彰化、嘉義和南投一帶。
九、西拉雅族(Siraya):分布於台南至屏東一帶,以及移往花蓮縣
富里鄉,台東縣關一、池上等地。
十、邵族(Shao):分布於日月潭附近。(邵族是否屬於平埔族尚待察證)
⊙高山族依其分布地區與文化差異分為九族,人口約三十萬。
一、泰雅族(Ataya):分布於台中、埔里、花蓮一線以北之山區,
包括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園、台北
、宜蘭、花蓮諸縣境內,現有人口約六萬餘
人。
二、賽夏族(Saisiat):分布於新竹縣的五指山和苗栗縣屬的大東
溪一帶,人口約三千餘人。
三、布農族(Bunun):分布於中央山脈兩側、南投、花蓮、高雄、
台東諸縣境內,人口約三萬餘人。
四、鄒族或曹族(Tsoa):分布於南投、嘉義和高雄縣境內,人口約
五千人。
五、排灣族(Paiwan):分布於南部知本山之南以迄恆春兩端。包括
高雄、屏東、台東縣境內,人口約四萬餘人。
六、魯凱族(Rukai):分布於台東、屏東、高雄等縣境內,人口約
七千餘人。
七、卑南族(Pnyuma):分布於台東縣境內,人口約六千人。
八、阿美族(Ami):分布於花蓮、台東和屏東縣境內,人口約十二
萬餘人。
九、雅美族(Yami):分布於距台東之東四十浬的蘭嶼島上,人口約
二千餘人。
至於台灣原住民的來源問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定論,不過大體可分為三種說法,其一為北來說,認為台灣原住民來自北方;其二為西來說,認為台灣原住民來自中國大陸;其三為南來說,認為台灣原住民來自南方海島。從語言、體質和文化的層面來看,許多學者贊成南來說; 然而從地下出土的陶片、石器以及若干古文物來看卻證明其來自西方,屬大陸系的成分較大。至於北來說,僅少數分佈於恆春瑯嶠一帶的移民,有學者以為是自琉球遷來。
概括來說,台灣全島在漢人未來之前,主要是原住民居住期間。待明清以來,漢人大量移入,西海岸之平埔族首先接受漢化,他們現在的生活已與漢人無異,部分不能適應漢人生活文化者則遷往山區,或台灣東部,他們仍能保有部分固有文化,但為數不多,仍以未漢化或漢化較淺的高山族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