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黎族也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先民,根据文献资料、考古发现,黎族与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的后裔俚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据《汉书·贾捐之传》记载:西汉时原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被称为 “骆越之人 ” 。根据考古学者研究发现,这里的“ 骆越之人” 是古代百越人的一个分支。"据此可断定黎族的先民是百越人中的后裔俚人.又据目前已发现的海南岛最早的文化遗迹——三亚落笔洞的"文化堆积层"来看,黎族的祖先均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7000年以上,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殷周之际)从两广大陆不只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岛北部。来自两广的黎族先民,继登上本岛北部海岸之后,最初,他们居住在靠近河流、港湾的山岗上,后来逐渐朝全岛各地扩散定居,艰难创业。
在东汉时代称黎族为"里"、"蛮"。隋、唐时代则以"俚"、"僚"并称。唐德宗年间(公元780-804年)才称“黎”。不过,普遍以"黎"代“俚”、“僚”,最早在宋代以后。其实,以黎取代僚、俚的称呼,说法不一致,比较普遍而流传较早的说法是于其居住的地方称为"黎"或"黎母山"而得名。如《太平环宇记》卷169载:“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舆地记胜》载:“黎母山有诸蛮环居,号黎人。”而《广东通志》卷330则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认为“俚户,蛮之别落也,后汉谓之俚人。俗叫山岭为黎,而俚居其间,于是讹为黎。”我国唯独海南省有黎族分布、人口有1019503人(1990年人口普查),90%左右分布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其余散居在毗邻自治州的万宁、琼海、定安、澄迈、屯昌、儋州等市县和部分地区,和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根据黎族的先民迁移、分布和居住的地区不同而把黎族划分为孝黎、杞黎、本地黎(润黎)、美孚黎和加茂黎(赛黎)等五个分支。
黎族有自己语言,但没有自己文字,均用汉字。过去文化落后,用刻木、结绳来记事。1957年国家帮助黎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的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