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广西通志`民俗志》1992年版
壮族的器用
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就地取材,创制了许多有民族特色的器用,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仍在使用。建国后,各民族家庭的摆设逐步增多,日常生活器用逐步现代化。
日常器用
灶具餐器
建国前,居住在平原丘陵地区的壮、汉等族,乃设土灶以烧柴草。贫户多舂泥为灶,富户则用泥砖乃至火砖砌灶。机关学校人多,多用火砖砌灶,厨工逢圩日向农民购买木柴回来烧饭煮菜。桂西一些边远地区的壮、瑶、苗、仡佬等族部分生活贫困户,无力购买三脚铁灶,只好将三颗石头放于火塘中,摆成三角形,用以为灶。建国后,北煤 南运,广西亦自产煤,城市机关干部、街道居民逐渐改为烧煤,土灶逐渐为煤灶、煤炉所代替。乡间则仍使用土灶烧柴。山区少数民族习惯用火塘三脚灶之俗不变。80年代中期,居住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市的部分居民,又逐渐使用煤气灶或电炉烹食。在农村,则推广省柴灶和沼气灶。
此外,壮、侗等族喜用饭甑蒸糯饭。用圆木挖空或将木板镶拼箍紧成桶状,上端编有稀孔以便透气的竹筛或竹簟。将饭甑置于锅中,放水入锅,以不淹着竹筛为宜。将水烧沸后,在竹筛上铺一块干净的白纱布,将洗净浸泡过的糯米滤干放入甑中,加盖用猛火蒸出来的饭,松软干爽,颗粒完整,香醇扑鼻,别有滋味。饭甑适合蒸糯米饭做甜酒。
建国前,广西各民族盛饭、盛菜多用瓷碗、瓷碟和烧制的泥土碗碟。山区的贫困户,多以木、竹自制木碗。木瓢、木勺、竹碗、竹瓢、竹杯等使用。建国后,各民族基本上都使用瓷碗、瓷碟、瓷杯,但使用竹、木为餐具的现象仍然存在。
壮、侗等族有的还用一种特制的“饭菠”来装饭。将成熟的大葫芦瓜锯开顶部,掏净瓜瓤,洗净晒干后即可使用。用“饭菠”装饭带到田间地头,大者可以装十余人一餐所食之饭,小者只够装一人一餐的饭。用于装粥外出,既方便携带,又不易发馊和烫手。
壮族的砧板很有名气,其中尤以龙州砧板质地最好。其砧板用宪木树干横面锯断刨光制成,质地坚实,横断面上的年轮偏心象贝壳上生长的线纹,美丽而具有光泽。切菜、剁肉笃笃有声,不起木屑。使用得当,经百年而不朽,远近闻名。到南宁旅游、出差的人,都想买一块回去自用或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