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据壮拳网中的扫叶踏雪网友及各位武林人士提供的资料整理汇合而成的。 我所知道的流传于壮族民间的武术 |
我所会的这一路拳法练起来确实很不连贯,记得当年我为了能顺畅地练完这套拳曾“聪明”的“完善”过这套拳,结果练起来则显得漂浮无力,让恩师哭笑不得。所以我认为于其说是打套路,不如说是练招法。至于拳法中出现的“鬼头鬼脑,不弓不马,身体歪斜”的现象,其实是用招进攻时自然形成的身形,不是刻意摆出来的。也是身手合一的体现。其打击的力度不是那些功架端正的拳种能比的。至于壮拳“南拳”化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在红水河流域这种现像并不明显。我也曾听人说过瑶族人的拳法像南拳,说明当地人还是能区分本土拳术和南拳的。上个世纪80年代,南拳开始大量流入,我的一个表兄据称被广东莫家拳的掌门收为弟子,他们的收徒的方式是要求扎马能坚持半小时。而我们对扎马似乎并不重视。拳套名称汉化现象也许和当地 的文风浓厚有关,在都安高岭文人墨客众多,先贤中的代表人物为太乙怪叟黄筱西等。此拳为恩师祖传,
在随师习武的那段时间里,在拆招散打之余,恩师也提起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技法,如怎样用掌根让人吐血而又不至于造成重伤;如何折断对方的肘关节(本拳中就存在这种技法);又根据我的战绩不佳而指出人体的一些薄弱部位击中后可使人失去战力又不至于造成太大伤害;我也曾就当时风传的“点穴”一术请教恩师,当时恩师是这么跟我解释的:“我们没有“点穴”一说,我们讲的是“点脉”,说是“点”,实为“打”,而且必须是用硬功去打,否则不能见效。”
我们的拳谱是口诀谱,因存放于故纸堆中有待查找,在印象中仍能记得一些。师传手录的拳谱是这样的:(拳派名称暂时隐去)拳谱其一:下马——左锤——右锤……上步扳起斜劈……上步挂锤——跪打——转身下钻扳打出锤——左踢——右踢——挑肘……后铲带挑肘——正踢——反踢……上翻下拔——再个会面出锤。 现就本拳的练法再做一次介绍吧:行拜师礼——下马——左锤——右锤(后面还有3个动作)这几个动作均是在原地打,表演性多过实战性,有打下马威的味道;然后才是各种招法的演练;收式是“再个会面出锤”动作是这样的:左脚上前一步,右腿单腿下跪,同时左掌抱右拳由右肩向胸前推出。
记得发生在高岭的一件事情:有一国民党老兵在他19岁时成家后便去当兵,随后又到了台湾。前些年回乡探亲,他本以为前妻早已改嫁,但他大哥告诉他,他还有一支后代。当时他非常高兴,可是在与儿孙们生活一段时间后,不由得责骂起儿孙们,说他们不懂保护自己的语言!因为他老人家所操的仍是国民党时期的壮语,可谓乡音不改!可现今的壮语却参进了不少汉语的成份!
“练拳还得练药”这话出自一武师之口,所谓“练药”指的是习武之人应当具备一些治疗跌打损伤的医药知识。恩师也曾对我说过,初学武术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上来就喜欢发力猛打,造成自身五藏六腑的损伤,症状之一就是大便带血,这样就需要相应的药物来治疗和保健。记得我母亲的单位有一来广西支援工作的福建人,为南少林高手(恩师曾与他试过手),也是治疗骨折方面的高手,当时凡是骨折的人先是在医院上夹板,然后就到他那换药,据说疗效神速。我曾到过他70年代工作过的地方,那里的村民仍对他的正骨医术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