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豆社区 作者:风信子 全长24公里的环江黔桂古商道蜿蜒穿行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中(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0平方公里,与南丹县里湖乡、贵州荔波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连成一片)。古道始建于汉,重修于清(道光),呈南北走向,路面以石块铺砌,宽约1米,最宽不过1.5米,石板路面历经千年人马踩踏被打磨得光滑晶亮,虽历经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历为云、贵、川与桂、粤的交通要道,是古商队与马帮驮运的必经之路。古道上相传曾经有9道关隘(峒平关、伟火关、甘哥关、上峒平关、洞滚关、木花关、洞巧关、黎明关)。环江境内的峒平关保存得最为完好,贵州境内黎明关最为险要,古道虽称不上伟道雄关,却也是兵家重地。1930年红七军3000多将士由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率领挥师北上,沿这条古道到黔桂边开展游击。1944年日军沿这条古道犯贵.贵州抗战的第一枪由此打响.600多侵略者命丧古道。解放军也是从这条古道入黔剿匪。
行于古道,沿途满眼的苍翠,林立的秀峰,恢宏的林海,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令人目不暇接, 遥想古道当年的金戈铁马,铃儿叮当也不由得令人感慨万千。
1.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社村古道入口的清代古塔,与其相对的还有一个乡村小教堂,中西合璧,依希可见当年的繁荣。
1. 当年古道的渡口,已修了一做桥,古道以此为起点起通往贵州。这一段已看不出古道的原样,但风光不错的哦
1. 过了这条古石桥,古道开始逐渐显出原形。
4.离小桥不远老榕树,在古道边不知经历多少岁月了,当年的商贾马帮应是在这稍作调整便开始入黔的行程。
5.古道的地形开始越来越险峻。风光也越发显得秀丽。
6.古道上铺的大石块被磨得光滑透亮,仿佛在述说着当年的传奇故事
7.古道的第一道关――峒平关,保存得相当完整,连关门的栓拄孔都没有被破坏。整个关整体由石头叠砌,没有半点的灰浆,但现在仍相当坚固。看着关墙上爬满了藤蔓,一股苍凉溢上心头。
|
过了峒平关,古道上就看不到人烟了,显得幽森可恐,感觉古道两边山上不停的鸟声也由婉转变成了悲鸣,很是凄伧。松鼠在路边的树上不停的跳跃,茂密的树丛中不时有沙沙的走动声,越往深处走越感觉到静得可怕。转念这里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再走下去,遇上大型的野兽就麻烦了。虽然很想再走下去,但只好也作罢了,只走了三个多小时估计不到十公里折回,很是遗憾。行走于古道使我们觉得心安的是古道边古风犹存,路上的村民和我们主动打招呼,为我们指路。甚至一次走岔了路,指路的村民看到后追了上公里为我们领路,这种古道热肠在这个普遍商业化的社会里已不多见了。
对这条古道的一些猜想:
这条古道相传有九个关卡,平均每三公里就设一个。设这么多的关卡对于一条商道来说确实匪夷所想,除了军事上的目的,真想不出其它的理由。这条古道相传修于汉,
离古道不远有个叫东兴的地方(可不是防城港的东兴哦)有东汉名将马援在这里屯兵的传说,并有相关的遗迹佐证。史上也有马援平定安南后再次出征贵州的记载。这条古道从地图上看也确实是入贵的倢径。可能当初修这条小道不是用于通商而是用于军事,很有可能是马援为用兵所为哦。古道另一边的黎明关,抗战时的战场,至今战斗的遗痕还可见,给日军造成这么大伤亡,相信当时国民革命军也付出不小的代价。书痴123
朋友回贴中说:“这条路以前黔桂的主要通道,据说国民党是把黔桂铁路往这里规划的。”黔桂铁路最终没建在这里,是不是出于保护这些遗迹的原因?不管怎样,这条古道今天能完整保存下来,很值得庆幸,毕竟这是一条承载着太多历史的道路。由此贵州荔波县把古道的另一边的黎明关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线路。
广西也应有所作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