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CTV
宜州市市政中心一幢气派宏伟的大楼非常抢眼
CCTV《焦点访谈》6月23日报道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县级市,去年全市一年财政收入仅4.08亿元,然而当地为了修建市政中心大楼却耗资9328万元,相当于全市一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调查发现,该大楼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项目未批先建。按照广西自治区政府有关规定,县一级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应由地市级计划部门报所属地市级人民政府审批,但该楼2003年开始征地,2004年4月动工建设,立项和批准时间却是2005年12月31日。
二、人均建筑面积超标严重。据宜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韦国平局长说,在大楼内实际办公的在编工作人员不足800人,建筑面积37122平方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扣除车库等建筑面积计算发现,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6.4平方米,是国家标准的2.28倍。而为了审批通过,宜州市竟然把所有市直行政、事业单位都列入入住名单,多达194个单位共1513人。
三、投资超过预算。该项目批准的总投资为4165万元,而建成后竟然花了9328万元,超出1.24倍。为了弥补资金缺口,城市建设配套专项资金被挪至大楼建设上。
宜州对于市政中心的建设非常重视,希望借此带动宜州向地级市发展,提升城市档次。
演播室主持人翟树杰:各位观众你们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节目。让我们大家看看这个画面,一栋现代气派的大楼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广西宜州市委市政府刚刚启用的办公楼,而宜州市的经济并不发达,全市的财政收入2006年只有4.08个亿,可建设这座气派的办公楼竟然就用了9328万。
刘三姐的故乡宜州是河池市下属的县级市,当地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经济并不发达。记者来到宜州正在建设的城南新区,一幢气派宏伟的大楼非常抢眼,开放式的现代时尚的建筑风格,宽敞的广场,精心设计的小桥,象征吉祥如意的大象,都使这座气派的大楼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走近一看,从悬挂的牌子上我们知道这里就是宜州市委市政府等几大班子的办公场所,当地人把它称作宜州市市政中心。
郭峰记者:大家可以看到,宜州市的市政中心分为前后两个楼,前面这个楼是个5层楼,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人大、政协在里面办公。后面是他们的主楼,是一个9层楼,也是东西两个部分,市委市直机关就在里面,整个大楼设计是比较漂亮壮观的。
党政机关办公楼的建设一直以来国家都是从严控制的,不仅有严格的审批程序,而且建设规模都有严格的标准。宜州是一个县级市,有多少工作人员需要这么大的一个办公楼呢?
记者:现在有多少人在这个楼里办公?
韦国平宜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这个是1400多到1500。
记者:实际在里头办公的有多少人?
韦国平:这个的话应该是接近1000人。
记者:接近1000人,到底是多少人?韦国平:大概也是800多好像。
一会儿说一千四五百人,一会儿说1000人,一会儿又说800人,到底是多少人呢?在记者的反复追问下,这位局长说还要再核实。第二天,这位局长给我们提供的一份统计表上显示,已经在办公楼里办公和即将搬进来的不到800人,而市政中心的建筑面积达到37122平方米。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去掉配电室、食堂、车库、人防设施和警卫用房,以及行政办证大厅的面积,人均建筑面积还是达到了36.4平方米,是国家规定的人均建筑面积16平方米的2.28倍。那么这座超标办公楼到底是怎么建起来的呢?
据了解,这座市政中心经宜州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宜州市相关部门全力以赴,2003年开始征地,2004年4月动工建设。然而记者发现,河池市发改委的立项和河池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时间却是一年之后的2005年12月31日。宜州市市政中心未批先建,可建设规模却严重超标,他会怎么去上报呢?我们知道,能否通过审批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均建筑面积不能超标,那么他会怎么报批呢?这是宜州市的上报文件,文件显示市政中心建成后竟然要有194个机关单位,1513名在编人员在里面办公,一个县级市真的会有194个机关单位,1513人在里面办公吗?记者找到了当时的经办人,他拿出了当时的原始表格。
记者:苗圃还能搬进去啊?鱼苗场、文工团27人、寄生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60人。
韦玉松宜州市市政建设管理所副所长:这个主要是为那个立项来统计数字的,现在在册的人有多少个单位,多少人数,规模有多大是这样来的,不是说这里有一定要搬进去。
记者:这个数字也是为了报审批项目用一下。
韦玉松:对的。
未批先建,等到一年半之后办理审批手续时楼已经建在那儿了,为了审批通过只好在数字上做做文章。记者发现,当时上报的名单就是把所有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列了出来,总共竟然有203个单位,2159人。可能是觉得这样报上去实在说不过去,由领导左圈右减之后,最终确定是194个单位,1513人的上报名单。让人吃惊的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防疫检疫站、图书馆、文化馆,连殡葬所都赫然在列,这份名单也让宜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韦局长吓了一跳。
韦国平:(殡葬所)这个不能搬过来。
记者:殡葬所和福利院能搬过来吗?
韦国平:这个应该是不能这样报的,我考虑这个事。
这些单位应该不会真的搬进市政中心,可是他们都进了审批文件里,成了审批通过的依据,然而就是按这些东拼西凑的1513人上报,建设规模仍然超标,河池市发改委在同意立项批复文件中写到,按1513人来算面积仍然超出标准4892平方米。
记者:如果这个项目当时没有建设,超出这么多的话,这个项目会批准吗?
梁荣松宜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如果(没有建设)超出这么多,肯定应该不会批准的。
然而河池市发改委仍然同意立项,只是附加了这样的文字,要求超标这部分应停止建设或采取市场运作等方式予以处置,可是宜州市市政中心的建设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该怎么建还怎么建。不仅如此,批准的总投资为4165万元,可建成后一算竟然花了9328万元,超了1.24倍,宜州市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主体进行了调整。
记者:主体增加了什么项目?
吴柳强宜州市建设局副局长:像中央空调,这个原来设计是没有的。
应该停建的没有停建,而建设的标准档次却一再提高,由于当初设计时没有中央空调这一项,等楼建起来了再增加中央空调,涉及消防、装修等一系列改动,这位局长说,光是这一部分新增的资金就有两三千万元,于是投资额一路飙升。我们了解到,建这个楼的资金全部由宜州市财政自筹解决,而宜州财政并不宽裕,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4.08亿元,而建设市政中心的投资就达到9328万元,几乎达到一年全市财政收入1/4,那么这么一大笔资金是到底从哪儿来的呢?
宜州当初是想通过对市委市政府两栋旧楼的土地资产进行拍卖,通过资产置换来建新楼,而后来宜州市委市政府的两栋旧楼资产转让收入达到了4800万元,按照当初预算是够用的,但越建目标越高,投资不断膨胀,他们又把政府其它部门的资产转让收入近2000万元,也用在市政中心的建设上,这样还是不够,又动用了其它建设资金2026万元,经了解,这笔其它建设资金竟然是应该专款专用的城市建设配套费。
记者:城市配套费应该是专款专用的,但是用在了办公楼的建设上。
唐郁山宜州市财政局局长:应该是专款专用,严格来说应该是专款专用。
记者:那怎么会用到办公楼这个建设上?
唐郁山:办公楼,我们到年底再调整吧,这个资产处置多了,那我就置换转到城市投资那边去嘛。
按规定,城市配套费只能用于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可是宜州市违反国家规定把它挪用在建市委市政府的办公楼上,可见建楼的决心力度之大。在市政中心的建设上,为什么宜州市会如此执着一再违反国家规定呢?我们注意到,宜州对于市政中心的建设非常重视,赋予它很多使命,一个是要把分散在各处机关单位整合在一起,改善办公条件,更重要的是宜州市有个规划是要向地级市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市政中心的建设可以带动城南新区的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来提高城市的档次。
韦国平:宜州市要向地级市发展,觉得咱们的投资规模或者城市建设的档次就应该在河池市的范围内的话,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的。
宜州的办公楼标准规模倒是超前了,可是周边的发展、当地的经济不可能靠建超标楼来带动起来。我们看到,在城南新区,这几年宜州征了2000多亩地搞开发,可是除了政府主导的办公楼、公务员小区和宿舍楼之外,周边商业开发的项目进展并不理想,不少项目办完用地手续已经三四年时间了,却没有任何动静,而先前这些地都是耕地,现在有的杂草丛生,有的成了放牛场。
覃国政宜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购买力的因素也有,这个方面开发商品房太多了,可能购买力(不够),人少,购买力没有这么强,也有关系。
然而有了市委市政府的这个大手笔,各个部门上行下效纷纷要建办公楼,看到通过建办公楼提高城市档次的思想得到了高度统一。就在市政中心旁边我们看到,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的办公楼盖得如火如荼,市工商局、建设局已经办完了用地手续,并且这些办公楼规模都不小。从这块牌子上可以看出,宜州市财政局的办公楼建筑面积达到7520平方米,不知道会不会像建市政中心一样,又要列出一份什么办公人员清单才能不超标。
演播室主持人翟树杰:采访的时候有当地群众说,一到了晚上这座漂亮气派办公楼灯火齐明,光电费就得花掉多少?他们看着就心疼。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广西宜州市来说,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更应该放在发展经济、改善人们生活上,这样不切实际的建超标、超前的办公楼,显然对当地的发展不会有什么推动作用,也不会真正提升城市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