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区划
第一节 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
二、经济区划
三、中国经济区划类型
一、经济区
1、经济区
以生产经营的地域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
经济区的特点:
(1)经济区内经济基础和条件的一致性。
(2)经济目标的一致性。
(3)经济区内与区外的条件差异性。
2、经济区划
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据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经济区划的原则
(1)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具有经济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
(2)地区优势和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区域交通通讯网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成区域整体。经济中心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决定了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吸引力的强弱。
(4)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域一致。统计数字可获得性。
(5)同级经济正确地理范围上不重叠。
二、经济区划的方法
1、聚类分析法
将影响经济区划的各个因素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从最低层次的因素聚类分析开始,该层次相近的地区分为一类;
然后逐次分析更高或更综合的一个层次,根据其异同再进行聚类分析;
直至因素系统的最上层次;
最后一次的分类结果是一级经济区。然后根据经济区的详略程度要求,向下截取,得出若干层次的经济区划系统。
2、地域分工分析法
根据劳动的地域分工规律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特征,采用自上而下的程序划分经济区。
3、经济中心分析法
以城市为中心划分经济区。
第一,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确定全国的城市等级系统。
第二,确定各个层次同级相邻城市腹地的范围的分界线。
第三,根据各城市的吸引范围大致确定经济区系统的界限。
第四,进行个别调整。
三、中国经济区划类型
1、地域划分的经济区类型
(1)数省毗邻地(市)组成的经济联合协调组织,如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陕、甘、宁、川毗邻地(市)经济联合会等等;
(2)沿江、沿路各地(市)的经济联合组织,如长江沿岸地(市)联席会、陇海———兰新沿线地(市)经济联席会、京九沿线地(市)经济联席会等等;
(3)以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中心组成的经济协作区。除第三类协作区理论上已有准确透彻的说明,对前两类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的区域经济组织,无论对其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理论上至今未见系统总结。
2、按照经济功能划分的经济区类型
(1)综合经济区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各产业部门的发展都比较迅速。
(2)单一功能的经济区有专门为了发展某个产业而划分的,有为了尽快解决某个经济问题而划分的,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加速发展某些特定区域而制定的特别政策区域,如特区。
3、国家宏观经济区划
中国的经济区划:
(1)按照行政区域。
(2)沿海和内地。
(3)六大协作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
(4)三大地带,东、中、西部。
在每个大经济区的规划制订实施,有不易界定的问题;其次,这种大经济区在整个区域组织系统中侧重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迄今也未界定清楚。
新的分区
新的分区
(1)东北区,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老工业基地。
(2)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
(4)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
(5)西北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6)中部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
(7)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
4、经济协作区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自发建立了很多协作区,如华北经济技术协作区、上海经济区等,除了官方会议外,还有商品交流、学术交流等。类型有:
(1)综合经济协作区,在多个领域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如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
(2)资源开发经济协作区,相关区域联合开发优势资源。晋陕豫蒙宁能源基地协作区。
(3)城市经济协作区,以发达大城市和临近的大中城市为核心,组织周围腹地,形成经济协作区。如武汉经济协作区、苏锡常经济协作区。
(4)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协作区,共同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鄂豫川陕毗邻经济协作区等。
5、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
80s年提出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将集中精干科技力量,专款选择重点领域,跟踪国际高技术发展前沿,以在00年后形成高技术产业。
88年实施火炬计划,通过建立多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市场为导向,兴办机制灵活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世界先进水平或前沿的技术;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
88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步,91年全国成立27个国家级。给予优惠政策。94年有52个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