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
一、经济活动区位
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三、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四、区位论的价值
一、经济活动区位
1、经济区位
经济主体所占据的场所。
具体表现为空间的位置。
讨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经济区位的影响?
2、区位单位
布局于区位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经济单位,是区域经济的主体。
各种经济法人单位,生产单位。
3、区位因素(因子)
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制约因素。
区位的优劣取决于四个区位因素:
(1)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投入物供给。
(2)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需求状况。
(3)从区位外部输入的投入物供给。
(4)外部需求。
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1、区位决策
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
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
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会产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
1、区位决策
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
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
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会产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
2、区位选择与生产者、消费者均衡
(1)生产者均衡。
(2)消费者均衡。
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的差异。
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1)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货币效率提高:区位优势,对于厂商,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同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消费者,同样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足可以降低支出。
(2)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
——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份额缩小,产品价格下降——造成厂商利润的下降,直到集聚规模达到最大。
——居民聚集,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下降;拥挤成本增加,达到最大人口密度。经济从其他区位继续发展,这样使得各地的区位趋于均衡。
4、区位决策偏好
(1)居民的区位决策偏好。不同收入阶层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不同,高收入阶层对于较大的空间更具有偏好,而对于一般商品的偏好相对较低。对于较高的交易费用可以承担或者不太在乎。因此高收入阶层对于区位的依赖程度较低,居住在城镇郊区。
(2)厂商的决策偏好。劳动密集型厂商对于人口聚集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加工企业对于原料的购进和产品的运出距离较敏感。小厂商必须紧紧依赖中心聚集区域;大型厂商可以远离城区以节约土地成本。
三、区位论的精粹
在经济活动中寻求:
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
2、最低的购买价格。
3、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
4、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
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1、农业生产布局
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以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符合国情,更符合中国绝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状况。
蔬菜运往北京和河北的运输,总体社会总福利如何?
2、节约运输
我国运输业的区域差异较大,发达与很不发达交错并存,导致农副产品丰收成灾、资源浪费的例子太多。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对搞好我国的工业区划、合理安排工业投资布局等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
3、城市的作用
城市应在所在的地域中,发挥中心地的功能。
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城市规模越小,中心地等级越低,它所发挥的功能也越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8 20:24:5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