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10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西壮族源考》本文我有一些困惑

[复制链接]

45

主题

0

听众

1279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9-6-11
注册时间
2007-5-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1:13: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色处为本人困惑之处)

对于壮族的史论,作者有大量的文史证据以颠覆过去尤其是1958年出版的,关于壮族族史的定论。
    壮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追述壮族的源头,只能引椐于汉族汉文的记载,间接剖析壮族祖先的轨迹,相信此一途径治学者不会异议.
    《岑表纪蛮》第一章中的一段文字:僚僮自巴蜀来时,尚存留一小部分于鄂底沅地方,元至元间始由湘湖逃窜来桂。。。。。。以此为导索,笔者上下求证,深入史海,谋求壮族的祖先们的足迹,以昭大白。然后立论:壮族的发源地是今之川东鄂西湘北一带的原谓“濮国”。

    一。壮族沿革
    壮族在商朝周代称为濮或僰,晋至隋唐称为僚,宋始称为僮,沿用到1958年改为现在的壮。

     昭公十九年(纪前256年)“楚冒玢于是乎伐濮”,“楚子为舟师以伐濮”。史上有名的“楚濮战争”揭开了广西壮族来源之迷。《国语郑语》说:“荆子熊严,生子叔熊,逃难于濮而蛮”。也即壮族的开国之地乃是“濮国”,第一任国君是“叔熊”。但是,“濮”早在商周已经存在。《尚书。口誓篇》有武王带领八个民族伐殷,其中就有濮族,他们当时的领地所在不详。《中国地名词典》中载:“濮,周国名,在湖北石首县南”。《左传》昭公九年》詹桓伯说“自周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大量的文献记载着“濮”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俗,如《国语。郑语》,《古文苑》,华阳国志》等等。所以根据当时濮的隶属关系推断,应该是在川湘鄂交汇之处,起码,商朝时已经形成“濮国”。
   
    僰亦称摆夷。最早。见于《礼记  王制篇》作“棘”字,所谓“屏之远方,西方曰棘”,“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史记西南夷传》有“僰僮”而《华阳国志》《巴志》及《南中志》对于巴郡和南中称其属夷皆用“濮”字。由于壮话的濮或僰都是“我”的意思,不管地域方言的差异,都不会将这个词读作其他声调,只是汉文字表述因人而异,故出现“濮”和“僰”的文字书写因为地域相远和表达习惯不同,而出现两种称谓,即使是当今的外文翻译汉文,也有“好莱坞”和“荷里活”之分,香港和大陆的译音和文字表述相差很远。
  古云南多称“摆夷”;广西南宁邕宁的壮族宋时称“提夷”(太平寰记)。“泰”,“提”壮语同音同义,故田汝成说“人僰在汉,俗称摆夷”(炎徼纪文)。清赵翼考证:镇安人(广西德保僮人)与云南西双版纳古称“水摆夷”即僰人语言多相通。与安南边民语言亦大多相通,“相通者竟十之六七”(詹曝杂记 卷三)
    楚濮之战,濮战败,退至川西南,即今川黔云一带生息繁衍。而战俘即被“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在原来的“濮国”,距楚国当然是远方。“濮国”虽灭,但是濮人在川黔云一带却不断壮大。到汉武帝时,僰人不甘汉人的压迫和统治揭杆起义,武帝平乱后设立犍为郡,管僰道等使二县。词典解释,犍,公牛,特指去掉睾丸的公牛。“为”,壮语即是男性生殖器官。今壮族人有些地方,发誓时总爱说“如果不是可以犍我的为!”平乱后,汉朝统治者将僰人战俘的睾丸阉割去势,旨意是去掉他们的野性,使他们更温顺地接受汉人的奴役统治。可见当时汉朝统治者的毫无人性的专制。

    “僚”的称谓《博物志》“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稍后,《华阳国志》屡纪之,如当中的蜀志有“滇僚口僰”,“帝攻青衣,雄张僚僰”。《南中志》有“永昌郡,兴右郡下有鸠僚”。《北史  卷九五》(僚传)“僚为南蛮之别种”。时,僚族已经分布在今川,黔,滇,桂四省。旧唐书卷一九七南平僚传:“南平僚者东与智州(今广西玉林),南与渝州(今四川巴县)接。部落四千余户。。。。。。”说明那时早就有壮族的先祖们定居广西境内,并深入桂东南。

    “僮”。也有称“撞”的,到了唐朝渐见,而至宋朝更见于史志。宋 《桂海虞衡志》有“庆远,南丹,溪洞之人呼曰僮”。《贺县志》说:“僮者撞也,其人性善好斗,善攻击突撞,故谓之僮”。宋代征调僮人当兵,是看中僮人的英勇善战。融州,宜州有所谓僮丁,民丁,保丁等名目,因僮丁打仗勇猛颇负盛誉,以后人称兵为僮丁,转而称人也为撞人,也即僮人。也有称为“狼人”的,柳宗元有诗“趁墟狼女健,占籍马人空”之句。
    1958年国务院才将僮该为壮,沿用至今. 

 二.壮族沿袭祖先习俗

    1.语言
    壮族人自称为"濮",起先也是从语言开始的,因为"濮"在语言使用中的频率较高,所以汉人称之为"濮".其实"濮"(pu)在壮话里边是"我"的意思.而"波"(bo)则是"父亲";"背"(bei)则是"兄长";"咩"(mie)则"母亲";而弟弟却叫"侬".
    都安七百里弄的壮人自称为"濮诺",也即兄弟之意;凌云,东兰,扶绥"濮侬";宜州,德保自称为"濮闵";今贵州布依族和云南傣族也自称为"濮越""濮侬"等.壮语中"濮诺","濮侬";都是兄弟的意思,"濮越"是姐夫的意思"紧考"为吃饭;"紧娄"为喝酒等等.凡壮人的基本称谓都比较一致,无论是云贵桂的壮族人说话,只有音调不同和地域说法差异外,大体都能相互交流.六七十年代,南宁河南石柱岭有个"老挝学校",那里的老挝留学生所讲的"老挝话"与武鸣县双桥镇的壮话极为相似,对话者十有八九包括语调很相近.四川称"巴"也是壮语中"山"的意思;"沱"和"它"壮语中江河的意思.当时四川的濮僰与现在的壮族有着血肉关联.
    2.民居
    由于壮族的祖先多为依山而居,受地理环境制约,建筑多为"干栏"式民居.木式结构一般为二至三层高,地层圈养家畜,楼上为起居和堆放粮食的地方.现在在云贵桂三省仍然保留有"干栏"式民居.所谓干栏,"干"---间;"栏"---房子."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曰干栏".<旧唐书  卷一九七 南平僚传>:"南平僚者东与智州(今广西玉林),难与渝州(今四川巴县),西与浯州(四川笸碚陵)接部落四千余户.....人并居楼,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广西的大新,龙州,天等,德保,靖西等地的壮族人依山建造干栏不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建筑物将渐渐消失,替代的是砖瓦楼房.
    3.铜鼓
    首见于<后汉书 马援传>:"铜鼓一物,出自瓯骆".广西出土文物中,以铜鼓为最多.据考证已有2500多年历史.这就是说起码商朝时壮族的祖先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这个民族至少在十六世纪时就存在了.
 广西的铜鼓与四川,贵州出土的铜鼓上的图腾,饰纹是那么相似."岁节庆吊,皆用铜鼓".<蜀广记>引用唐人陈羽键"为城下闻夷歌"有"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之句.<云南通志>云:"凡丧祭,夷人击铜鼓为号,亲友闻声必至.葬.孝子先以鸡蛋祷灵前,左手持往山卜地,如死者不愿,打在地,遇水石不损."今东兰,凌云,西林之壮族治丧之仪,类此者甚伙.<叙州府志>,<长宁县志>,<累波厅志>,<贵州通志>等均有有关铜鼓记载.铜鼓作为考证壮族源,考证濮,僰,夷,僚,僮,蛮的繁衍线索,说服力毋庸置疑.

    三.壮族向东,向西,向南迁徙

    向东,至广西东部乃至广东.
    向西,至云南乃至东南亚各国.
    向南,贵州乃至广西西南部
    <四川郡县志 卷一>.引夷裔考说"僰人者其先本华人,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故其字从人".<礼记王制篇>也是"屏之远方,西方曰棘".说明壮族的祖先本来就是黄帝子孙,因为获罪被流放至遥远的西方(商周时期湘川鄂当是西方),并被以棘围地以称作僰人,僰族.但是壮族人的祖先并没有能在流放地安居乐业,屡遭历朝汉族统治者驱赶,杀戮,甚至宫刑.
    桂西北原隶属于夜郎,牂牁等郡《通典》卷187中有“母敛,淡指,漏卧,句町四县属于广西。”母敛,为今宜州市,思恩县。淡指为今南丹,河池,都安等地。句町为今富川,隆林,西林,百色,德保,靖西等地。漏卧为今凌云,巴马,凤山,东兰等地。因此,1958年以前,此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州,州府设于南宁。还有《太平寰宇记》卷165中记载:“牢州本属郡徼外蛮夷地,汉牂牁郡也”。牢州,今之玉林地区。
    查,《史记》卷161,西南夷传:“汉武帝时,南越王反,汉使唐蒙去说服,南越王食蒙以蜀珍品构酱,蒙询所从来,南越说广州之西有一条牂牁河,流到广州城下,构酱或广州商人由构酱取来。蒙由粤回到长安乃向武帝建议,由四川到夜郎牂牁江去打南越王。武帝即用蒙为中郎将,置犍为郡,修渠道路,由四川之僰道县(今宜宾)到贵州之牂牁江(今都江)就贾人通行之小径,辟而广之,利于行军。先由陆路经巴符关(四川合江县南)入贵州遵义再由此南下,至三合县,转牂牁江水路入广西柳州梧州至广州。”
    又,春秋时秦惠王令司马错伐蜀,蜀王被逼向南发展,“命其王子泮领兵三万伐越南雒王,灭之称安阳王。”《史记》南越尉佗传 司马贞索隐,姚氏案:“广州记云,交趾有骆田,仰湖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灭骆侯后建都于此。”
    珠江流域广西境内的红水河,担负着壮族先人南迁的重大使命,它把广东广西和四川贵州联结成一条壮族之魂的纽带。由于有牂牁江,所以广西的壮族才能沿着奔腾的红水河逆溯而上追寻祖先的足迹;壮族的祖先才能沿江而下,把子孙撒在红水河两岸,珠江两岸,乃至更远。

    w.lifton Dodd(杜德)在《著泰族》一书中说“僰族自有史以来,南移者七次。二次在纪元前,五次在纪元后。第一次在商周之际,(公元前1766-255年)汉族势力以及黄河长江之间。僰族既无力抵抗,不甘屈服,乃乃南迁移。公元前六世纪,僰族已征服了以前的永族(Tne yun or karencoumtry)之地(即车里八百媳妇国)建立城市,如景远,孟连与滇南;景洞于缅甸;景森于暹逻。而第二次迁移,在公元前338年,秦国克服了巴蜀,僰族南移到云南。(民国26年”民族杂志五卷八期)
    东南亚一带的少数民族多为濮僰的后裔。(另辟主题论述)
    《资治通鉴》卷195注:“东谢蛮,西接牂牁蛮,南接西赵蛮,牂牁之别帅曰罗殿,今广西买马路,自去桂州至邕州之横州寨(今田东县)二十余程。自横山寨至杞十二程,又至罗殿十程,此即侯弘仁所通者也。”侯弘仁开拓南下贸易通道,不但便利于战争,也利于南迁逃难者。
    其后,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有因为战争,逃荒,避乱,寻亲投靠等等原因,或顺流而下,或陆路进入广西。《南宁府志》说“(僮人)自元至元间方入省地(广西),近日编入版图者,谓之熟僮,性略驯。其远者谓之生僮,性硬化不制服。”说明有先来后到之分。《岭表纪蛮》第一章记述:“僚僮自巴蜀来时,尚存留一小部于鄂辰沅地方,元自元间始逃窜来桂。。。。。。今广西僮人有北僮南僮土僮三种。北僮由荆湖迁来,故祖堂奉祀梅山今湖南新化一带)。。。。。。南僮由滇,黔,庆远旧城迁来,即古之抚水及罗施鬼国诸蛮,故祖堂奉祀河池莫一大王,南丹武异大王(皆庆远府属),环州梁善大王(今思恩县),越州金令公(今云南曲靖县)。其所指地点皆为桂北诸郡及滇黔交界地方。

    所有这些轨迹充分表明壮族的祖先的源头来自川东鄂西湘北一带的“濮国”。

注:“僚”与“僮”到底有什么区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Bay l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6-9-11
注册时间
2003-4-28
沙发
发表于 2007-6-21 11:36:00 |只看该作者
是《岭表纪蛮》而不是《岑表纪蛮》。《岭表纪蛮》是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刘锡藩所著,当时还缺乏确凿的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等证据和广泛的民族学讨论,所以他根据了历史上的一些关于“濮”的记载而将壮族的族源攀附到其上,这个观点影响了后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到解放后随着对壮族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学者发现史籍上先秦时期岭南越人与后世的俚、僚、僮等有着更为一致的承上启下关系,而在考古又有不断发现,体质人类学也不断映证了现代壮族人体质与岭南古人类体质的传承性,人们早就抛弃了刘锡藩等人所假设的壮族外来说而大都明确了壮族源于岭南的两广地区,而随着最近十几年分子人类学在岭南越人基因的重大发现,几乎可以将壮族族源锁定在了岭南的北部湾沿岸,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楼主应该更多的留意为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11:36:42编辑过]

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板凳
发表于 2007-6-21 13:23:00 |只看该作者

刘锡藩《岭表纪蛮》第一章中的一段文字:僚僮自巴蜀来时,尚存留一小部分于鄂底沅地方,元至元间始由湘湖逃窜来桂。。。。。记载的是今广西永福一带壮族的情况,而不是整个广西的情况。但从《岭表纪蛮》中可以发现,元时僚僮分布非常广泛,连“巴蜀”“湘湖”也是僚僮的地盘。

而更多的僚僮应该是岭南的土著,否则怎么解释《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的僚僮记载。又怎么解释“黄洞蛮”和侬志高?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主题

6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7-4-9
注册时间
2004-4-19
地板
发表于 2007-6-21 20:47:00 |只看该作者
反正学者的话也有让人迷糊的吧,毕竟壮族的文字记录历史并不多。

向布洛陀祈祷!!向侬智高致敬!!向傣僚勇士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听众

460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8-8-6
注册时间
2007-6-11
5#
发表于 2007-6-22 10:13:00 |只看该作者

史书对于外族历史或是早期历史往往语焉不详,也常见道听途说,《史记》的部分内容也不能幸免。

从分子人类学角度来看,濮人可能还是从广西北部外迁出去的O2a标记的人群。

史书会撒谎,但DNA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听众

460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8-8-6
注册时间
2007-6-11
6#
发表于 2007-6-22 10:21:00 |只看该作者

还有就是这个说法可能与一个史实有关:就是秦灭蜀后,蜀王子泮,率三万人逃入南中,由南中进入交州,在今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征服越裳支裔诸部落之雒王、雒侯,建立越南第一个王朝,史称安阳王。所以后来就有越人,特别是雒越源自巴蜀的说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2 10:22:0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听众

4420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9-5-20
注册时间
2007-1-28
7#
发表于 2007-6-22 21:01:00 |只看该作者
把壮族说成是外来,企图否认其主人身份,掩盖部分北方殖民者的某些罪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8#
发表于 2007-6-22 23:06:00 |只看该作者
把镇安人说成是广西德保僮人不全面,镇安人还包括那坡等地壮族人.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匿名  发表于 2007-6-23 01:11:00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著虎尾在2007-6-22 23:06:00的发言:
把镇安人说成是广西德保僮人不全面,镇安人还包括那坡等地壮族人.

自从镇安府世袭土知府岑天保于洪武二年(1369年)把镇安府治所从今天的那坡县敢驮岩下迁到废冻州(今天德保县城所在地)之后,无论是土司时代还是改土归流之后,镇安府治所都一直位于德保县城,不过明清两代全胜时期的镇安府确实包括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和大新、田阳的一部分,乾隆四年(1739年)镇安府治地添设了天保附廊县,即现在德保县的前身。清代赵翼在他所著的《詹曝杂技》记载下了他去镇安府做知府的时代(即1766-1767年)许多风土人情,这些大都是在天保县(即今德保县)境内他耳闻目染的事物,而后来他随即转赴云南路过永昌府,随清军出兵缅甸,随行的镇安人当是他在镇安府治所之地天保县的僮人,说是“广西德保僮人”并无不妥,只是当时还没有“德保”之称,说是“天保县”僮人更为贴近事实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243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6-9-11
注册时间
2003-4-28
10#
发表于 2007-6-23 01:13: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著虎尾在2007-6-22 23:06:00的发言:
把镇安人说成是广西德保僮人不全面,镇安人还包括那坡等地壮族人.

自从镇安府世袭土知府岑天保于洪武二年(1369年)把镇安府治所从今天的那坡县敢驮岩下迁到废冻州(今天德保县城所在地)之后,无论是土司时代还是改土归流之后,镇安府治所都一直位于德保县城,不过明清两代全胜时期的镇安府确实包括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和大新、田阳的一部分,乾隆四年(1739年)镇安府治地添设了天保附廊县,即现在德保县的前身。清代赵翼在他所著的《詹曝杂技》记载下了他去镇安府做知府的时代(即1766-1767年)许多风土人情,这些大都是在天保县(即今德保县)境内他耳闻目染的事物,而后来他随即转赴云南路过永昌府,随清军出兵缅甸,随行的镇安人当是他在镇安府治所之地天保县的僮人,说是“广西德保僮人”并无不妥,只是当时还没有“德保”之称,说是“天保县”僮人更为贴近事实一些。


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0

听众

1279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9-6-11
注册时间
2007-5-29
11#
发表于 2007-6-24 00:09:00 |只看该作者
我还是未明白。到底“僚”与“僮”有什么区别。

Bay l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12#
发表于 2007-6-24 17:54:00 |只看该作者

“僚”与“壮”区别,就是不同时代对同一族群的不同称呼!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10-22
注册时间
2003-7-10
13#
发表于 2007-7-4 00:12:00 |只看该作者

“僚”与“壮”还有稍微有此区别的。“僚”是壮侗民族称谓“我们、自己人”之意,汉人不解其意,逐以“僚”作为壮侗民族的族称。而“壮”,即“布壮”,是北部柳州、河池一带壮族人的自称。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德靖的“布岱”,左江的“布泰”,右江、红水河上游的“布依”,邕江的“布土”等多种自称。


对于未来,我们无可预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自以为预知了未来所发生的事,而放弃了我们本应该要走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10-22
注册时间
2003-7-10
14#
发表于 2007-7-4 00:49: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度莫在2007-6-21 13:23:00的发言:

刘锡藩《岭表纪蛮》第一章中的一段文字:僚僮自巴蜀来时,尚存留一小部分于鄂底沅地方,元至元间始由湘湖逃窜来桂。。。。。记载的是今广西永福一带壮族的情况,而不是整个广西的情况。但从《岭表纪蛮》中可以发现,元时僚僮分布非常广泛,连“巴蜀”“湘湖”也是僚僮的地盘。

而更多的僚僮应该是岭南的土著,否则怎么解释《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的僚僮记载。又怎么解释“黄洞蛮”和侬志高?

度莫说的没错,僚人是广西的土著,而且在古代分布极广,远至湘、蜀。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僚人中有从云贵川等地迁入的其它“濮”、“僚”的成份,甚至古代的云、贵本身就是僚人先民的聚居地。蜀汉南征时,李恢在滇中的益州郡、马忠在牂柯郡都打败了当地少数民族武装,将他们赶至南盘江下流地区。据记载,阳朔曾建有竹王祠,而竹王是夜郎国的王族!

对于未来,我们无可预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自以为预知了未来所发生的事,而放弃了我们本应该要走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4 17:13 , Processed in 0.174042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