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2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壮医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近况

[复制链接]

511

主题

3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12-22
注册时间
2005-3-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2:1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自: http://www.zgzyzx.cn/zgzyzx_article/43/171.html

一、古籍的发掘、整理

         1986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在南宁召开全区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普查整理工作会议,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区少数民族医药人员进行普查登记,对民族医药的验方、单方、秘方及历史文物进行搜集整理。此后组织专业人员,对数百种地方志、博物志、中医药著作、正史、野史及有关民族、民俗、考古等文献资料,涉及岭南及壮族地区的医药卫生记载,进行了初步搜集整理,并从医药卫生的角度对反映壮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宁明花山崖壁画及靖西县壮乡药市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对壮族聚居县市的民族医及民族医药古籍进行了考察和调查登记。截至1990年,已普查51个县,共登记壮医等民族医生3654人;收集民族民间医药验方、秘方11000多条;民族医药古籍手抄本197部,如《感症针方图解》、《童人仔灸疗图》、《此风三十六种》等;医史文物44件(处),如1985年广西武鸣马头乡出土的青铜浅刺针,1976年广西贵港罗泊湾出土的银针,以及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忻城土司衙门署大夫第,宜山庆远民族医牌匾,上林唐碑《智城洞碑》和《澄州元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等;采制民族药标本2076份。

        自1986年以来,已发表有关壮医药论文120多篇,相当部分还是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先后出版了《壮医针挑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观甲诊病》、《广西民族药简编》、《壮族民间用药选编》、《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临床治验录》、《发掘整理中的壮医》、《广西民族医验方汇编》等壮医药专著。由黄汉儒主编的巨著《中国壮医》即将出版。结束了壮医药在历史上没有理论专著的历史,同时也说明壮医药学术在理论体系、药物研究、诊断方法、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外,198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百余万字的巨著《壮族通史》,为壮医尤其是壮医史的研究提供了可参依据。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壮族百科辞典》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也收录有壮族医药篇章。

         二、理论体系的确立

         壮族医药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壮医药缺乏理论基础,只不过是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人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和提高。随着对壮医药的发掘和深入研究,使研究人员对壮医药有了飞跃性的认识,并对之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了初具雏形的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壮医药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壮医药学专家黄汉儒主任医师著成《壮医理论体系初探》一文,于1995年5月下旬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上宣读,首次向全国民族医药专家同行论述了壮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和轮廓,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重视。该文后来进一步完善著成《壮医理论体系概述》一文,发表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年第6期,对壮医药理论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得到了医学界认可。该理论体系1997年被收载于由陈士奎、蔡景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中,确立了壮族医药的学术地位。壮医理论体系的要点为:①就天人关系而言,强调"阴阳为本,天、人、地三气同步";②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学说构成壮医主要的生理病理观;③在病因病机上,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④在诊法上,强调数诊合参,突出目诊;⑤在治疗原则上,强调"调气解毒补虚";⑥对病名的认识,概括为:席、痒、蛊、毒、风、湿六大类;⑦临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主;③治疗分"内治"、"外、治"两大法,外治法内容丰富多彩,常用的有30多种;⑨用药喜欢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同气相求",进补多进血肉之品等。(详细内容见第六章)
 
   三、药物的研究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广西就已经开展了中草药的调查工作,1979年5月出版的《广西本草选编》收载了广西常用的民族药、中草药1000多种。全书按科属顺序排列,除正名外,对当地群众习称的俗名亦予收录。对每种药之识别、采集加工、功用、用法做了扼要的叙述。对部分药物形态、类似品种或效用近似者之鉴别以及药物成分、药物试验、中毒解救等,亦有说明。书后还选录了经临床验证疗效较好的处方544首。

        1978~1979年,广西全区开展民族医药普查工作,编写了《广西民族药简编》一书,收载民族药1021种,其中壮族民间常用药600多种。广西药用植物园编写的《药用植物名录》和广西中医药研究所编的《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收录的药用植物达3623种,其中包括大量的壮药。广西中医学院林吕何副教授编著的《广西药用动物》,收载动物药125种。方鼎等编的《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壮族民间常用药500多种。据1987年的普查,仅广西境内的中草药就达4623种之多。

         此外,广西各地、县在20世纪50年代,尚编有不少区域性的医药小册子。上述药物书籍的刊行,为壮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发掘、整理壮药,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民族药研究室,其研究成果,已编成《实用壮药学》一书。

         四、诊断方法的研究


       壮医的诊断方法除了与中医相同的望诊、问诊、闻诊、切(脉)诊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的独具特色的诊法,现已挖掘、整理了目诊、甲诊、腹诊、指诊等,内容丰富多彩且有实用价值,脉诊与中医切脉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近些年来,随着挖掘整理的深入,诊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目诊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已将壮医目诊列为重点科研课题,下达给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为目诊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体内容见第六章第四节)

        《观甲诊病》之壮医诊法专著的出版及一些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壮医诊法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些学者对壮医独特的诊法进行临床观察研究,以探讨其临床价值。如李彤等用壮医甲诊法诊断229例乙肝患者,并设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指甲(主要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出现有色条纹,对于诊断和鉴别乙肝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五、临床应用研究


        千百年来,尤其是在汉医、西医还未传入壮族地区的年代,壮族医药为壮族民众的健康、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现在中西壮医并存的情况下,简便灵验的壮医在贫穷落后的壮族乡村,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些边远落后的地区被称为"缺医少药"地区,所谓缺医少药是指缺少中医、西医而言,而壮医、民间医无处不在,壮药满山遍野,壮医理论有效地指导着壮医的临床实践。以下列举一些壮医运用壮医疗法治疗疾病获得良效的实例,足以表明壮医至今仍是壮乡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

         1.药物内服

         壮医传统方剂组成有补、消、运、行、通、导、摄、清、制、化十大类,既从整体考虑,又注意局部病变,临证喜用鲜草药。如龙锦良用壮医验方"四生汁"(生血见愁2份,生旱莲草、生车前草、生荷叶各1份,挤取其汁10毫升),加冰糖1克冲服,治疗药物性溶血17例,均获痊愈。葛槐发运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民族医专家李才魁的经验方"外感风痧饮"(狗仔花、闹羊花、两面针、点秤木、山芝麻),高热不退者加南蛇勒、葫芦茶;咳嗽者加鱼腥草、石上柏;欲吐者加假黄皮、通城虎粉;腹痛泄泻者加地桃花、凤尾针,每天1剂,水煎分3次内服,治疗痧症253例,1~3天治愈225例,3~7天治愈28例。都安县民族医唐奇标自拟"牛角三胎散"(平地术、坤草、水牛角粉、人胎盘、猪胎盘、断肠草、败酱草、土获苓、泽兰、狼毒),急性乙肝者加田基黄、虎杖、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鸡骨草,治疗乙肝65例,近期治愈率为53.8%,总有效率85%。杨永俊采用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治疗消渴病的验方"肾蕨功劳汤"(肾藏50克,十大功劳30克等)治疗Ⅱ型糖尿病32例,总有效率93.7%,并提示本方有降血粘的作用。
   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经过药物炮制的芒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凡属于畏寒发热、肿胀、屡痹、疼痛、麻木、瘙痒等疾病,均可单独或配合应用本法治疗。据统计,论述了用本法治疗的42篇文章中,治疗30种疾病,计3273例,其中有效3021例,总有效率92.3%。对血管性头痛、眩晕症、面瘫、带状疱疹、慢性湿疹、疱疮、乳痈、痛经、流行性腮腺炎等病症疗效理想。不断出现有关本法治疗的大宗病例报道,如邓秋妹用本法治疗各型痹症334例,黄振兴用本法治疗各型痹症、漏肩风等疾患引起的痛症595例,崔丽萍治疗慢性咳喘症103例,陈丽珍治疗痛经103例.黄瑾明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125例,董明姣治疗小儿厌食症157例,邓秋妹治疗呃逆37例,陈焕梅治疗乳腺小叶增生142例。另外还有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麦粒肿、小儿哮喘、小儿腱鞘积液、坐骨神经、小儿疳积等的报道,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科、五官科等临床各科,并且均获得较为明显的疗效。本法疗效确切,灸时无痛苦,灸后无瘢痕。截至1994年底不完全统计,直接参加本疗法学习的学员达8000多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12个国家和地区,全国已有300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本疗法。

        3.壮药涂敷

         壮医常用鲜药外敷或制成药膏、药粉外用治病,对跌打、痔疮、皮肤病、风湿痛等有显著效果。如梁安贤治疗沙眼15例,先用乌贼骨去壳轻轻磨擦睑内肥大的乳头和滤泡,然后涂紫皮蒜汁,总有效率为95%。另用鲜鸭跖草茎一段夹成45°角,燃烧上段,将流出的液体滴于睑内麦粒肿上和周围,治疗麦粒肿10例,治愈8例,好转2例。覃必志应用祖传单方目瞄菜子油瓶口方法治疗麦粒肿203例,每天2次,每次瞄30~40分钟。结果:施治1次治愈的95例,施治2次治愈78例,施治3次全部获愈。何最武等采用壮族民间验方,自拟"无花消痔散"(无花果、大黄、冰片)喷涂患处,治疗痔疮56例,近期疗效满意,对痔出血、脱出、疼痛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2%、75%、84.4%,此方配制精当,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

        4.针挑疗法

         在病者的患部或背后相应穴位,先用右手中指背部刮划该处皮肤,待局部隆起后,在隆起线两端各挑1-3针使之稍出血,或挑出皮下纤维。对一些奇难杂症,效果较佳。如黄振兴用本法治疗顽固性头痛30例,取百会、攒竹、风池、合谷、前额发际与白肉之间,额中左右各10穴。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数滴和局部轻度充血发紫,用生姜片擦。结果:治愈18例。覃必志用本法治疗痔疮39例,在腰骶部寻找痔点,用缝衣针将痔点表皮纵行挑破0.1~O.2厘米,将皮层白色纤维样物挑断,1次不愈,隔1~2周再行挑治。结果:有效率94.8%。黄运拼取患侧的面部、颈部的部位进行针刺,治疗面瘫3例,均获愈。莫乃金报道用针挑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46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18例,1次治愈9例,3~5次治愈10例,7次治愈9例。王柏灿用壮族罗氏针挑术加药棉烧灼灸治疗面瘫25例。结果:痊愈10例,好转14例,无效1例。认为本法有排毒逐淤作用,毒去淤尽,即可恢复龙路、火路气机通畅,"巧坞"指挥恢复正常,即可"路通病除"。

        5.温刮缚扎刺法


        该疗法是医者在患者暴露的胸背部及上肢均匀地刮皮肤至微红润,然后用纱布自肩绕缚扎至距指端2~3厘米处,用三棱针针刺放血少许,松开纱布按摩缚扎处3分钟,接着用烘热的桐油擦胸口、足心,最后艾灸之。这是一种治疗痧症的常用疗法。如罗连登采用温刮缚扎加针刺治疗痧症108例,针刺取穴:卜指甲背上1.5厘米处;艾灸取穴:涌泉、膻中;温刮缚扎取穴:胸背、上肢或下肢。方法:两手分别在胸背部均匀地刮,并刮至肩肘部,用纱带由肩部旋转缚扎至指端固定,生姜消毒,三棱针刺出少许血,松扎后按摩缚扎处3分钟,用烘热的桐油涂擦膻中、涌泉穴,后用艾条温和灸。结果:痊愈86例,有效20例,无效2例。
 

  6.四方木灸法

        本法是取四方木皮500克,战骨500克,红花100克,加入60%~70%乙醇300毫升,浸泡15天,取出四方木皮晒干备用。药液经过滤去渣即为"治骨酊"。使用时,用纱布2~3层浸湿治骨酊后,平敷于病位并盖厚皮纸一张,将四方木皮烧至全层二分之一着火,叩打在厚皮纸上,打至局部发热,叩打至纱布药液干为合适。如冯礼华等用本法治疗骨质增生583例。结果:显效率70.5%,总有效率95.9%。

         7.壮医鲜花叶透穴疗法

         本法是将鲜花或鲜叶置于所选治疗穴位上,用燃线香或点燃的药根枝,隔花叶灸灼,通过鲜花芳香之气,绿叶浓厚之味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一种疗法。覃保霖等用本法治疗痹症200例,采用炷香隔月季花瓣点灸,辨证加鲜叶配合治疗,热痹加银花藤隔黄皮叶点灼,风痹加桃枝隔枫叶点灼,痼痹采用综合治疗为宜,选用柳枝或桑枝点火,隔桔、榕、槐、樟、羊蹄甲叶点灼。结果治愈率82%,总有效率为95%。

        8.水火吹灸疗法

        该疗法治疗疖肿是将清水喷淋于疖肿面上,然后用艾条对着疖肿熏灸,一边灸一边用嘴对着肿面吹风,待肿面水干后再喷再灸,反复数次的一种治疗疖肿的外治法。如杨永俊用水火吹灸合狐胆涂抹治愈疖肿34例。其法用冷开水喷淋于疖肿面上,取艾条在肿面上施灸,徐徐吹风,重复施灸,每天2次,每次15分钟,吹灸术后用狐狸胆汁涂抹。对照组28例用青霉素肌注。结果:治愈时间对照组平均3.178天,吹灸狐胆组平均2.715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9.壮医熨浴疗法

         壮医熨浴疗法是将药物装入布袋包好,放入水加热煎煮后,将药布袋趁热(以不烫起泡为度)反复熨烫患处或特定部位,然后用药水浸洗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祛风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祛淤消肿的作用,是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吕琳等用壮医熨浴疗法治疗痹病10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风湿性关节炎46例,风湿寒性关节炎53例),获总有效率91.47%的满意疗效。具体方法:伸筋草20克,丢了棒30克,山霸王30克,十八症30克,棵独实30克,红鱼眼30克,枫荷30克等粉碎,药粉装入布袋包好,先浸入1500~2000毫升水中,20分钟后加热煎煮,沸后15分钟,将药袋趁热(以不烫起泡能适应为度)反复熨烫患处及相应关节,15分钟后再用药水浸浴患部及相应关节。每天1~2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6个疗程。经实验室检查,治疗后ESR及ASO有所下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蛮---稻作文明的最早开拓者被称为"蛮". 荒---遍地水稻田的岭南之地被称为"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沙发
发表于 2007-6-17 18:49:00 |只看该作者
或许从前壮族地区的环境造就。印象中,很多壮族妇女都会采药、刮痧、拨火罐之类的简单的医疗手段。现在年轻人相对很少人学会了。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听众

4420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9-5-20
注册时间
2007-1-28
板凳
发表于 2007-6-18 09:37:00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受伤出血,母亲会帮我采黄金叶嚼碎(还能治手脚痧虫)止血,田基上还有一种草药也行,忘了叫什么名字,也认不出了。

村里很多人都会采集草药出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

听众

3823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7-17
注册时间
2006-9-20
地板
发表于 2007-6-22 17:14:00 |只看该作者
我有心想学一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4 01:33 , Processed in 0.125751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