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9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越民族皮鼓与黎族“独木皮鼓”的比较

[复制链接]

235

主题

1

听众

8549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0
注册时间
2002-1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1-27 09:23: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转载《人类地理学概论》 作者不详
 
黎族独木皮鼓和越南北部民族独木皮鼓相似。越南北部古称“骆越”,而海南人在2000年前汉代也称为“骆越之人”①,故独木皮鼓的相似性,可由族源相同来说明。作者在1939年在河内博物馆看到一面皮鼓,形制即和黎族木鼓相似,即腹大而两端略小,非用绳吊起,而是用筐座放置,筐座是用藤条编织而成的,击鼓时不至于使木鼓摇动起来。

海南黎族的独木皮鼓未见于台湾高山族中,虽然高山族在裤式、文面、口琴等都和黎族相似,但在头人家中未见有悬木鼓之俗。作者1948年上八仙山、大雪山、阿里山考察泰雅族、布农族、曹族时,均未见有独木皮鼓,反而见竹鼓②和木桕等敲击乐器,作为鼓的代用品。高山族不见有独木皮鼓的记载,这可能是高山族和黎族族源不相同的缘故。

黎族皮鼓和南越皮鼓有相似之处。目前珠江三角洲流行的狮鼓(舞狮时用的皮大鼓),即可反映南越古代皮鼓的一些特征,如有两面皮鼓面,鼓面中心有一圆晕(黑色),腹部稍宽,牛皮在鼓的边缘用钉钉紧,鼓身油黑色等等。当然由于南越鼓式已受中原汉族影响,已呈变式,如鼓身呈扁球状,即显受华北土鼓影响,不用独木制造表示工艺上的先进性,鼓身有各种花纹也表示文化已脱离原始状态。

在文化比较落后的百越(广义的)民族中,仍可见独木皮鼓的踪迹。如云南景颇族亦有独木皮鼓制作,亦凿空大树干作鼓胫,两端蒙以牛皮。但是由于他们用的是生牛皮,故鼓音较为低沉,浑重。从他们不会处理牛皮来看,和他们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有关。而黎族已进入梯田水稻耕作阶段。用木鼓的民族还有佤族,他们亦能制造独木皮鼓,按记载当有战争时,用来鼓舞士气之用。在壮族的支系中,使用铜鼓时也配以皮鼓,据覃圣敏调查③,在广西天峨县云峨一带,在祭蚂拐(当地春节称蚂拐节)时即铜鼓与皮鼓并用,原文称:“花楼的正前方,悬吊两面大铜鼓,由锣鼓手和唢呐手组成的乐队分列于铜鼓两边。在大铜鼓的前方数米,还有两面大皮鼓。铜鼓和皮鼓之间约8平方米的平地,即为表演“蚂拐舞”的场地。”舞蹈即由皮鼓鼓声开始。在上林、马山、圻城一带还有“赛鼓”习俗,亦用大独木皮鼓进行。皮鼓高1米多,腹径1米,鼓面略小也近1米,要几人才能抬起,声传十里。


--------------------------------------------------------------------------------

① 《后汉书·马援传》称:“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又《汉书·贾捐之传》称:“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
②  此种竹鼓亦见于菲律宾中部山民中。
③  覃圣敏:壮族春节习俗研究,广西民俗研究,1989年,第三期,广西民族研究所出版。按“蚂拐”可译为“蛙婆”或“青蛙”。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带领族人,实现壮族的伟大复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16 21:19 , Processed in 0.124898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