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3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秦汉时期的“濮”、“僚”[书摘]

[复制链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6-11
注册时间
2002-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11-28 00:4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云南民族史》(尤中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
第一节  “西南夷”中的民族群体
一、属于氐羌系统的民族
1.僰(bó)族
2.昆明族
3.叟族
4.摩沙族
二、属于百越系统的民族
1.僚(lǎo)族
2.濮(pú)族
3.鸠僚
三、属于“百濮”(孟高棉)系统的民族
1.苞满
2.闽濮


[以下是详细内容摘抄]

二、属于百越系统的民族
   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的记载,属于百越系统的民族群体,分布在自南越(今广东、广西)往西至交趾(今越南北方)、夜郎、桐师(今云南省保山)以南地带;名称有越、西瓯、雒越、夜郎、句町、漏卧、滇越等等。大部分的名称看来都是部落名称,不是民族名称。而且,秦、汉时期,原属于百越系统的民族群体,名称上都逐渐不再缀之以“越”,而是另有不同的名称了。

1.僚族

   《后汉书·西南夷·夜郎传》说:“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僚咸以竹王(按,夜郎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可见,夜郎王统治区以“夷僚”即僚族为主。夜郎的主体民族是僚族。“僚”与“雒”同音,“僚”即是“雒”。“雒”是百越中的一部分,所以又称“雒越”。西汉武帝时平夜郎设牂牁郡,则牂牁郡便是夜郎僚人这个民族群体的分布区域。牂牁郡十七个县,依《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地域包括今贵州省的黄平县以西地带,云南省的曲靖地区东部、红河州的东北部和东南部、文山州,广西的百色市以西地带。在这个广阔的区域范围内,普遍有夜郎僚人的部落与其他的部落杂居在一起。直到晋朝时期,仍以“僚”的族名称呼出现在相同的地域之内,而且分布区域依旧往东与秦末、汉初的百越的聚居的中心——南越之地相连。《广志》即说:“僚在牂牁、兴古(今云南文山州和红河州南部)、郁林(今广西柳州地区、河池地区、南宁地区)、苍梧(今广东肇庆以西与广西梧州地区)、交趾(今越南北方),皆以朱漆皮为兜鍪。”夜郎僚人区域的西部,直抵东汉初设置的永昌郡南部地带(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临沧地区、德宏州),秦末、汉初的滇越等部落,也都称之为“僚”。《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即说,东汉初年设永昌郡之时,其地“有兰干细布。兰干,僚言{糸宁}也”。即永昌郡内的兰干细布是当地的僚人织造的。
秦、汉之际,夜郎这个僚人群体,与其他地区原属百越系统的其他群体,已经是有所区别,但区别不是那么明显,而且相互之间也仍然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至近代则原为夜郎的僚人群体,形成仡佬、侗、水和壮族的一部分。东汉时期永昌郡内的僚,后来则成为傣族。

2.濮族

   汉代牂牁郡内出自百越系统的民族群体,除有一部分称之为“僚”之外,另有一部分却称之为“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汉武帝时设牂牁郡杀夜郎竹王之事说:“后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同样的一件事情,这里所说的“夷濮”,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却说成“夷僚”。可见,“濮”与“僚”是一个民族群体中开始产生了差别的不同部分。他们仍然居住在同一区域之内,甚至仍然传统地共同拥护夜郎竹王,夜郎竹王被杀害之后,他们共同去向汉官吏请求为之“立后嗣”。夜郎这个民族群体内部的“僚”和“濮”,已经开始了分化,但还没有完全分开。《后汉书·西南夷·夜郎传》着重记录了称为“僚”的部分,《华阳国志·南中志》却突出濮族。濮族在牂牁郡内的绝大部分地区与僚族共同杂居在一起,除夜郎王统治的中心地带(今贵州)而外,西部如谈稿县(今云南富源、陆良二县以东与贵州省连接地带),《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其地“有濮、僚”;在某些地方则以濮族为主,如句町县(今云南省广南、富宁二县和广西的右江上游地带),《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故句町王国,其置自(汉武帝时)濮王姓毋。”这当然以濮族为主。濮族的分布,更自句町县往西,延伸至“仆水”(濮水)中、下游地带。“仆水”(“仆”繁体为“僕”——抄者注)即今红河。红河当时之所以被称之为“仆水”,是因其在将入交趾(今越南北方)的中、下游地段多有濮族居住的缘故。“仆水”中、下游地段的濮族即分布在今云南文山州西部和红河州南部一带。近代贵州省和云南省的布依族、云南壮族中的“布依”、“布雅依”、“布雄”等,在名称上都仍然带有“濮”(“布”)的遗留。布依族和壮族中的一部分便是由秦、汉时期的濮族发展演变而来的。

3.鸠僚
    鸠僚是从僚族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其最早的渊源亦出自百越。所以,东部从牂牁郡中分出的兴古郡内的鸠僚与同出自百越的僚、濮杂居在一起;西部的鸠僚在西汉初年仍有一部分称为“滇越”,即因其为百越的一部分。
   《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兴古郡,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属县十一,……多鸠僚、濮,……。”兴古郡(今云南文山州、红河州南部)虽然是蜀汉初年设置的,而鸠僚与濮族等共同杂居于当地,无疑是东汉时期已如此。也就是说,东汉时期,牂牁郡的西南部(蜀汉兴古郡)的僚族中已分化出来了一部分,称为“鸠僚”。蜀汉分汉代牂牁、益州二郡连接地带设兴古郡,这一带地方在汉代为僚、濮族的共同杂居区,及至分设兴古郡时,僚族和濮族依旧存在,新出现的“鸠僚”显然是从僚族中分化出来的。所以名称上仍然带有“僚”。这部分“鸠僚”只能是今文山州、红河州境内傣族的先民。
   鸠僚的分布区更往西延伸至东汉初年设置的永昌郡南部地带,西汉初年的“滇越”(在今德宏州一带)也成为了“鸠僚”中的一部分。《华阳国志·南中志》说,东汉初年设置永昌郡时,当地的民族既有“鸠僚”也有“僚”。说明东汉初年之时,永昌郡内的“鸠僚”,同时仍然被称为僚。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置的永昌郡,……设郡之初,鸠僚即随哀牢一齐内附。……。
   当西部的“鸠僚”随哀牢内附,纳入了永昌郡的管辖范围之后,境外的“掸国”即于永元九年(公元97年)、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先后两次遣使通过永昌郡向东汉王朝“入贡”。这个“掸国”显然即在今缅甸掸邦境内。又另有“掸国”即另一些掸人部落,则于元初中(公元114-119年)、永建六年(公元131年)亦先后两次遣使由日南郡向东汉王朝“贡献”。日南郡驻今越南广治。由日南郡向东汉王朝“贡献”的“掸国”,即在今老挝北部至泰国北部一带。“掸国”的掸人与鸠僚是同一语言系统的民族,但鸠僚已经是我国境内的兄弟民族,而“掸国”的掸人却在境外。国家的分界线从来就不是以民族的自然分界线来划分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16 22:02 , Processed in 0.126267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