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歌剧<刘三姐>值得期待吗?
大家对电影<刘三姐>的感情都很深厚,这可以理解。但是,我直到现在仍不明白,<刘三姐>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壮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觉得,<刘三姐>离真正的壮族的灵魂还比较远。壮族的灵魂是什么呢?我指的是他的历史、思想和生活的原初状态。不要忘记这一点,<刘三姐>的故事在整个岭南地区都有流传,广东叫她刘三妹,无论是刘三姐还是刘三妹,她宣扬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没有地域色彩的世界观,而且带有强烈的阶级观念。
这种世界观首先凸显了善良,这是人性的基本点,也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很多人。另外,还有纯朴的爱情,对金钱和权势的鄙视--但是,这些价值观不独壮族有,汉族也有,所以我说是平面的。另外,刘三姐当时的生活环境,我想象不出唐朝的时候壮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会像电影中所描写的那样(据说刘三姐是唐朝时期的人)。
我相信很多人被<刘三姐>打动的是山歌。可是,我们的山歌真的是那样的吗?我也不敢肯定。直到现在,我还不太清楚当初作曲者雷振邦来采风的时候听的是哪里的山歌,这些曲调从何而来?我们平时听到的是很单调的曲调,很山野,没有哪么多的智慧,也从来不带有<刘三姐>那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然我们允许艺术加工,但是怎么加工,是歪曲还是包装?这是一个问题。
大多数人对<刘三姐>的好印象在于那是童年的一个梦,是纯洁、善良、美丽等等等等的象征,尤其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怀旧是很舒服的一个词。我也不否认我喜欢听电影<刘三姐>里面的歌,但是我没有听到我现在想听的东西,很多人现在听到刘三姐的歌声,恐怕也没有听到什么,除了怀旧---我感觉这个词已经概括所有现在想看<刘三姐>的人的心态。
无疑,张艺谋也嗅到了那种怀旧的味道,两年前他就开始筹划歌剧<刘三姐>,我对张艺谋的能力从不怀疑。不过,我觉得最终可能会令人失望。
张艺谋是一个唯美的人,他推崇的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的那种大场面,他执导的歌剧<图兰朵>主要就是大场面,在紫禁城搭起几百米长的舞台,几百个演员同时出场,达到以势压人的目的。近来,他把这部歌剧带到汉城,韩国媒体评论说,这像是一次盛大的宫廷活动---这是很确切的评论。
那么歌剧<刘三姐>会怎么样呢?据说,张艺谋想在漓江上搭起实景,几百名演员同声歌唱,当然,这肯定很壮观,在我的想象里,那将是一次盛大的歌民活动,但是,你甭想从他那儿得到什么成熟的思想,除了成群的美女、成江的歌声以及美丽的风景---我担心的是,唱出来的可能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山歌,灵魂已经离开。也许到最后,他的歌剧<刘三姐>可能只是他实施个人唯美主义理想的一个载体,而不是我们想要的<刘三姐>。
据说歌剧将由何训田作曲,朱哲琴主唱--自从<阿姐鼓>之后这两个人似乎再也没有太多闪光的东西出来。
联想到红棉树提出的壮族音乐剧问题,这个设想很大胆,但我感觉目前为止不太可能出来一个这样的天才人物,把壮族音乐剧做起来---这得由本族的艺术人才来弄。而从我所了解到的情况看,本族的音乐人应该是没有人可以担此重任的,音乐剧要求应该比音乐本身高,而现在我们的音乐事实上做得还不太成功。
突然想起来,当年轰动一时的<百鸟衣>好象就是歌剧吧,可惜我没有看过,只在电视上瞅过一眼,没有印象。
事实上本族的艺术是有很多好题材的,可是最终总是沦为一种让无所事事的艺术家们做秀的工具。艺术在体制内是成长不了的。自治区的文化单位在搞艺术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体制内的一种活动,大家商量该怎么做才符合某种上级精神,这样不仅不能够发扬本族的文化,反而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过,虽然国际民歌节是官方搞的,我觉得这条路还是走对了一半。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国际民歌节才可以推出像黄春燕这样有一定价值的民歌手。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反而可笑。
当然,没有好人才不等于什么也不做。我觉得我们广西还是有人才的,关键是观念问题。我一直认为,在整个南宁市有一种很不好的氛围--当然也包括柳州、桂林--就是官本位思想尤其严重。有些人大学不好好读书,专等着找关系送礼混进一个好单位,在高等学校都还有这样浓厚的风气,可见已经腐烂到什么程度。这种风气当然不独南宁有,内地很多城市也都有。就在这种环境下,谈何文化?谈何艺术?
以前常路过安吉路,电影制片厂在那,就想,张艺谋这丫挺的以前也曾在这条路上吃米粉,当时他是一万个不愿意到广西来的,那条路以前太烂了,而南宁,给他的印象就是一个破烂小城,他是被逼到广西的。
现在,他在外面混得开了,发了,回头导歌剧<刘三姐>,好象有一点观照、怜悯和怀旧的意思。我想,他会混杂地表现一下在安吉路的那一段时光吗?在<一个和八个>里,他就借助电影狠狠地发泄了当年被“下放”的愤懑之情。
我可能责之过深吧,像张艺谋这样一个国际级的人物,全中国找出来也就一个,导演歌剧<刘三姐>至少会比广西的任何一个导演强吧,从这个意义上讲,歌剧<刘三姐>还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