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41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侬智高率部落籍元江行踪考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15:0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何正廷

来源:僚人家园·僚学动态

【摘要】大量民俗学资料表明,侬智高在邕州东面的昆仑关被狄青率领的宋军击败后,率余部退入云南大理,落籍元江一带,开荒垦种,创家立业,其影响深远。其后裔广布于滇西及东南亚地区,并保留着传统的语言及生活习俗。 

【关键词】侬智高;落籍;云南元江

【作者】何正廷,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工作队。昆明,650032

【中图分类号】K8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03)020111006

 

 

壮族历史上,民族英雄侬智高的业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影响还扩展到越、老、泰、缅等国。但由于历史原因,正史对于侬智高起义失败后退聚滇南的记载甚少,地方志书记载又比较零碎、而且说法不一,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致使此项研究长期停滞不前。为尽民族赤子之心,笔者自1988年就任省民族工作队队长后的十余年时间里,曾利用工作之便,与张勇同志一道,对侬智高率部退聚滇南的来龙去脉进行考察,并约请省民委副主任刀治国、省民族学院专家刘岩、省壮学研究会顾问侬鼎升等,就侬智高率部落籍元江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从中发现了侬智高及其后裔由侬氏改为那氏,其部众多由壮族变为傣族的情况,证明了元江是壮、傣民族融合过渡的地方,并从壮、傣民族的南迁寻踪,揭开了泰、老、掸诸民族何以崇敬侬智高的千古之迷。兹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供有关学者研究参考。
  

一、方志关于侬智高部众落籍元江的记载
  

元江位于云南南部,地处红河中、上游,东接石屏,南连红河,西邻墨江,北连新平。云南六大水系之一的红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形成狭长的盆地,俗称元江坝子。巍峨的哀牢山和六诏山耸立盆地两边。低洼的盆地海拔300多米,气候炎热,终年无霜,过去曾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烟瘴之地,民间流传着“要过元江坝,先把老婆嫁”的谚语。据有关史料记载,侬智高军在昆仑关被狄青率领的宋军击败后,率部众退聚滇南,并落籍元江一带,开拓荒垦种,创家立业,把烟瘴之地建设成了美丽的家园。
  

明正德《云南志》卷11载:元江“古西南夷极边之境,旧名惠笼甸,又谓之因远部……宋时侬智高之党窜居于此,和尼开罗盘甸居之”;《滇志》卷8载:“智高之遁也,其母与二弟留特磨道,即云南广南府……智高投蛮,蛮人疑之,且虞其险诈,鸩而杀之”;清康熙《元江府志》载:“元江,古西南荒裔,唐时蒙诏以属银生节度,封栖霞为南岳,建城甘庄,今遗址尚存,随徙白蛮苏、张、周、段十姓戌之,又开威远等处置威远赕,宋侬智高之党窜于此,宋仁宗(嘉韦占)四年(1059),那氏踞焉,改城礼社江上”;又载:“侬人,其种在元江,与广南同俗,是侬智高之党窜于此者,居无椅凳,席地而坐,脱履梯下而后登,甘犬嗜鼠,妇人衣短衣长裙,男子首裹青花蜕,衣粗布如缔,长技在铳,盖得之交趾者,刀盾枪甲,寝处不离,日事战斗,方、杨、普、李四姓倮,号称善战,不敢入境窥视,诸彝之中最强者”;“沙人,习俗多同侬人,傈劲过之,惟元江境内止在惠远、定南二里……强梁称胜,诸彝畏服”。广南方面的史料记载也述及此事:《明史》列传第201《云南土司》载:“广南,宋时为特磨道,土酋侬姓,智高之裔也”;道光《云南府志》载:“智高既败,其母阿侬入保特磨,依其夫侬夏卿,收残众得三千人,复欲入寇,安抚使余靖督部吏发硐兵入特磨道掩袭之,智高孑身投蛮,至和泥,即今元江,其首陆豹等皆不及从,蛮人疑之,虞其险诈,鸩而杀之,大理遂函其首以归宋,至是,段氏始与宋通”。檀辛《南诏补史》又载:“智高自病死,思廉因函首归于宋,托言诛之也”。
  

以上地方史籍记载,虽然在叙述退聚滇南的侬军人数多少及侬智高如何死于元江等方面有较大出入,但总的来说,侬智高率其余部落籍元江坝子,应是无争的历史实事。那么他们是如何从阿迷(开远)、蒙自到元江的呢?经笔者实地考察,其行踪大致是从现在的沙甸、倘甸(时属蒙自),经建水的漾田、官厅,至元阳的南沙和红河的木龙,而后进入元江坝子的。这一带地区,大理初立时归通海节度管辖,后改秀山郡,明清时称临安府,府治在今建水,当时元阳、红河均未设县,这里或为临安府直属的九个土司领地,或为建水、石屏管辖。
  

笔者在实地考察上述地区时,常听老人讲:侬智高的部队到蒙自一带后,正碰着江外(红河西南岸)元阳地方的哈尼族几家头人打仗,有个头人叫阿培嘴比依爹,本来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但他却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外甥,他的女婿依贵巴腮家不得,但又怕打不赢阿培家,就来请侬智高带兵助战,侬智高答应了,带兵去把嘴比依爹的人马消灭得一个不剩。后来侬智高的军队又答应扁马阿波腊独约赫的请求,把他的对手也打败了,扁马阿波腊独约赫讲信义,在江外划片地方给了侬智高。笔者在红河县工作时,曾得知该县甲寅、阿扎河、石头寨等乡有数百户侬姓人家,便前往寻访,结果证实,他们确实与侬智高有关系,有的老人虽然说不出侬智高的名字,但却记得十分清楚:“我们的老祖先曾经出生过一个皇帝,可惜没有出得了头”。
  

笔者查阅地方志书,果然真有关于侬智高部众介入哈尼族首领争战情况的记载。天启《滇志》卷30载:“侬人,其种在广南,习俗大略与百夷同,其首为侬智高裔,部夷亦自号侬”;嘉庆《阿迷州志》载:“侬人,亦作龙人,昔因纳更司(今元阳一带)龙氏兄弟相争,连约侬人为助,后遂育种于阿、蒙诸处,其俗与沙人相似”。明弘治《蒙自县志》卷1载:“纳更司……部夷种人四:侬人、焚夷、窝尼、沙人,村落往往以蛮名,如蛮密、蛮拱、蛮课”;该书卷3又载:“侬人,侬智高之后,也作龙人,县初无此种,因纳更土司龙氏者兄弟相争,约侬人为助,后侬氏寝衰,侬人遂育种于蒙,其俗与沙人相似”;《万历实录》卷472载:“先是云南临安地方土官普崇正与侬人殿占地方”;又载:“沙、侬二种,与思陀(红河县乐育乡)等九司错地而居,其人故侬智高之余孽,其地盖广陵之绝缴也”。广陵,明代属临安府,今越南莱州地。雍正《续修建水州志》卷2载:州内居民有“倮倮,霸夷,窝尼,母资,濮拉,沙人,土僚,侬人,白人”等。嘉庆《临安府志》卷18载:纳更司“侬人……楼居,无椅凳,解履升梯,席地而坐”,又载“瓦渣(红河县甲寅乡)计种人五:侬人,朴喇,罗罗,焚夷,窝尼”。解放后修的《绿春县志》也说:“据本地哈尼族口传史,宋代大理国时期,又有一批人从今文山州方向迁入,其中一部分成了哈尼族村社头人的‘部曲’,逐步与哈尼族融合,但至今仍保留着他们原有的一些习俗,这部分人称为‘哈欧麻然’(意为被雇来的伍卒),简称‘哈欧’,他们至今还自称侬族,认作是侬智高的后裔”;《红河州民族志》又说:“现今绿春一带自称哈欧的,原为文山、广南等地的壮族,宋时侬智高起义失败后融入当地哈尼族”。
  

由于侬智高及其部众与“司陀等九司错地而居”,在元江又属“诸彝之中最强者”,北宋朝廷不得不派杨文广驻师阿迷(开远)、蒙自一带以严加防范。明正德《云南志》载:“临安府阿迷州,古迹有杨广城。有三,一在州东南二里之通安桥,一在州之市平铺,一在州之石头寨。相传,宋皇佑初,侬智高奔窜,狄青使其将杨文广追之,屯兵于此”;又载:“蒙自古城,在新安所西,有古碑,题目:‘宋将杨文广驻师之所,盖狄青讨侬智高时也’”;《蒙自县志》也载:“皇佑五年,侬智高叛,命狄青讨之,智高自广南遁入大理,狄青遣杨文广率兵追之,道经蒙自,驻师新安所西十里”。
  

二、侬智高与元江傣族大姓那氏的关系
  

前引《滇志》、《广南府志》、《元江府志》均言:“智高至和泥,即今元江,孑身投蛮”,被蛮人“鸩而杀之”,但却又都说落籍于和泥聚居区内的侬人首领是“侬智高之裔”或“侬智高余孽”,这说明侬智高确实到了元江,但说他“孑身投蛮,蛮人鸩而杀之”,却与大量史实不符,应是修志的封建官僚施用“以夷治夷”的惯技所使然,目的是要挑拨侬人与和泥两大族群之间的关系,如同说侬智高被大理段思廉“杀害”并“函首送开封”一样,意欲离间壮族侬氏族人与白族段氏族人,险恶用心早已昭然。然而,虽说元江一带侬人的首领为侬智高之裔,但元江自宋代以降,却不见有侬氏人家,见之于志书的,倒是称雄于当地数百年的那氏家族,那么,侬智高与那氏有何关系呢?笔者几度到元江傣族地区调查的资料表明:元江那氏实为侬氏。傣腊人口碑传承的先祖——那大老爷(也称刀代或启发傣),便是侬智高的化身。
  

傣腊老人普遍说,他们的祖先——启发傣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首领,曾多次打败汉人的军队。他带部队来到元江,要求当地头人给一块“狗跳”的地方落脚,当地头人想,狗跳的地方不会有多宽,便答应了,但启发傣在狗尾巴上挂鞭炮,使狗在元江坝子里狂奔,故现在元江坝子里傣腊人居住的地方都是狗跳过的地方。还说启发傣在元江为民除害,入龙洞斩杀了一对作恶多端的蛟龙,但被螺蛳夹伤了脚,不治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的遗体埋在者戛梁子上,并在坟边立了石马、石象,可是人们常听到坟里有敲鼓声,晚上,石马石象还会变活来吃庄稼;又说启发傣的灵魂没有死,复活后的启发傣要做皇帝,三斗豆子,四斗麻子都会变成他的士兵。当地头人听了十分害怕,便挖坟取出他的尸骨辗细,拌泥巴塑成铜像,用铁链锁起,用钉子钉住塑像的四肢,供在元江文庙里,目的是叫启发傣永世无法复活。在另一传说中,启发傣则称作“刀代”,著名的《刀代斩蛟》的故事,与启发傣入龙洞斩杀蛟龙的故事如出一辙,如今,在元江龙洞门口仍立有纪念“刀代斩蛟”的石碑。还有一个《那家坟的传说》,在此传说中,启发傣又被称作“那大老爷”,说那大老爷年登八旬,请来云游道人(也称道公或端公),帮选龙穴吉地以备日后使用,最后选定在者戛梁子,坟墓建得十分雄伟,墓旁立有石马、石象、石鹿、石狮、石鹤,墓内置八VI棺材,那大老爷过世后放在最底层的棺材里,上面七口都是空的,随葬物有芝麻、绿豆各三斗,其后因年深日久,人世沧桑多变,此坟几经破坏,如今已面目全非。
  

以上启发傣、刀代及那大老爷的故事,笔者以为便是历代御用封建史官,歪曲侬智高率部进入元江坝子的史实,并谎称他人和泥、被鸾人鸩杀、思廉函其首归宋的客观依据。
  

元江志书无侬氏人家的记载,但有关那氏大姓的记载颇详,主要内容说:宋仁宗嘉韦占四年,那氏据元江,元宪宗时内附,“明洪武十四年,那直率众投诚纳款,输赋于西平侯沐英,英为奏请,赐玺书褒之……洪武十七年,那直备象马方物,亲身赴京朝贡……永乐二年,直子荣赴京朝贡……嘉靖中,那鉴为乱”等。明末清初,那嵩、那焘、那烨随李定国反清,宁死不降,被吴三桂剿灭。元江县政协和县史志办的同志介绍说:其后那氏族人恐遭杀戮,遂改姓刀、方、罗、白,但仍以那家坟的那大老爷为“四姓共祖”。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逃亡到红河甲寅的那氏族人又恢复了侬姓。据现在甲寅乡的侬克斗、侬理才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元江搬来的,在元江时以那为姓,就是那知府家,祖先的坟地很出名,后因罹难才迁来红河,这事弄梅大寨的侬姓人家家家知道,最早来弄梅的先祖名叫那保举,祖坟上的碑文刻的也是那姓。”
  

依上所述,元江那氏即侬氏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还发现:元江汉语方言读“那”为“诺”,“诺”、“侬”两字读音十分相近,翻译时较难分辩。且在宋代,人们避讳“侬”姓,以免遭受杀身之祸,而以“那”姓代之,当在情理之中。
  

“那大老爷”又何以称之为“刀代”呢?这问题不懂壮傣语的同志很难理解,而懂壮傣语的同志则一说就通。在壮语里,“刀”通常被译写作“道”。“道”一作动词,一作名词,一作代词。作动词意即“回转”,如“特磨道”的本意就是“雄牛回转”,相传壮族祖先就是以“雄牛回转”之地为吉祥发达之地,遂于其地建寨居之,此地便是今天的广南城;也正因为如此,“道”在壮语里便成了广南城的专用名,当地壮语讲进广南城为“杯道”;又由于中央王朝册封居住在城中的壮族首领为官,故城里的达官显贵们便被称之为“滚道”或“坤道”,其儿孙叔侄则统称为“抱道”,“道”成了专门称呼达官贵人的代词。“滚”、“坤”即人也,“抱”是小伙子的意思。在傣语里,“刀”除不作专用地名之外,作动词和代词的含义均与壮语一致,但“刀”后来由官贵的意思发展为姓氏,“刀代”以刀为姓便是如此。“代”也被译写作“岱”或“德”,有方位词、地域名词和族称三重意思,原意为“下方”或“南方”,其后文山、广南的壮族便称位于东南方地势较低的左右江地区为“勐岱”,称居住在“勐岱”的人为“布岱”或“普岱”。于是“勐岱”由“下方”扩展为“岱人地区”两重含义,“布岱”或“普岱”含义也有“下方人”和“岱人”的双重意思。依壮傣语有关“代”()字的原意解释,“刀代”应作“南国官贵”或“岱人贵族”解。在广南壮族古代经诗里,均不直呼侬智高的名字,操北部方言的壮人称他为“翁德”,操南部方言的壮人称他为“宏岱”,“翁”或“宏”皆是皇帝的意思,“翁德”或“宏岱”意即“南国皇帝”或“岱人之王”。“刀代”与“宏岱”之别:一是“南国贵族”,一是“南国皇帝”。从“宏岱”到“刀代”,或许即意味着侬智高到元江后,已不再自称皇帝,而仅以贵族即“大老爷”自居了。
  

本人在元江调查时,还意外地得知,该县文化馆收藏有那氏家族的一块“布召剧”碑,觉得十分稀奇。因为给逝去的先人立碑,并在碑文中间大书“布某某”的,仅为文山、广南一带的壮族丧葬习俗中所独有。经查实:此碑中间书“明故显考布召剧之墓”九个大字,右边书“皇明永历岁次丁酉季冬月吉旦”,左边书“孝男丙鸠立”。依碑文所记时间推断,此碑应当是1675年时的文物。“布”在壮语中为爷爷的意思,笔者宗亲中就有布丁、布令,其墓至今尚存。明代广南侬土司中也有称为“不()花”的,据估计,现在文山、广南一带遗存的壮族古墓碑中,书“布某某”的不下千冢。“召()”,壮语为主、头、首、王的意思,侬智高之父侬全福便称“昭圣”。后为姓,也译写为“赵”,在广西被说成是赵宋朝廷所许,《桂海虞衡志·志蛮》载:“智高乱后,侬姓善良,许从国姓,今多赵氏”;
  
“剧”壮语为“大”的意思。“召剧”壮语的意思即是“主子”、“大头人”、“大首领”或“大王”。“布召毫之墓”也可解释为“大王爷之墓”。从墓葬的特有习俗及碑文内容看,“布召剧”碑的主人那氏,只可能是来自文山广南的壮族大姓。而元江来自文山广南的壮族大姓,史书记载的只有侬智高的族人及后裔。
  

三、至今仍保存壮族特征的元江傣族
  

云南壮族主要由侬人、沙人和土僚三大支系组成,自称布侬、布雅衣和布傣(),以侬人、沙人居多。有人常把侬人与侬氏,沙人与沙氏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侬人并非皆侬氏,侬氏也不尽是侬人;同样,沙人并非沙氏,沙氏也不尽是沙人。据笔者所知,沙人中侬氏也是大姓,家住广南阿用的侬土司便是沙人。侬、沙之别主要在语言上,侬语有吐气音,属壮语中的南部方言;沙语无吐气音,属壮语中的北部方言。就民族特征而言,侬人和沙人并无多大区别,故《马关县志》卷2载:“沙人,本侬人之变种”。笔者在元江考察过程中,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跟随侬智高落籍于元江的侬人和沙人,经过近千年的生息繁衍,至近、现代,已发展成为万余人的人们共同体。新中国建立后,他们被归入傣族之列,傣语称为“傣仲”。据末代傣王刀世勋先生讲:“仲”应当就是“壮”。宋大理时,今广南、富宁的壮族曾被称为“仲家部”,是大理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头人曾任大理国的重要官员。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77载:“侬夏诚(侬夏卿兄)称大理官名布燮(清平官)”。“仲”、“钟”、“壮”作为族称,写法不同,但意义一致。实际上,“傣仲”就是具有壮族血统的傣人,或者傣化了的壮人。“傣仲”又细分为“傣腊”和“傣雅”两种。“腊”,壮、傣语中的意思是“掉队”和“落伍”;“雅”,壮、傣语中的意思是“停歇”和“休止”。“傣腊”意即没有跟上大军行进而掉队的人;“傣雅”意即停止战争后留居下来的人,其说法皆与侬智高部众退聚滇南相关。“傣腊”多居江边,因而也称“水傣”;“傣雅”则由于妇女喜欢用一丈多长的彩带绕腰系裙而被称为“花腰傣”。现在元江已没有称侬人和沙人,他们都被归入了傣族。
  

元江的侬人和沙人之所以被归入傣族之列,很重要的方面是他们的姓氏特征、文字类别和群众意愿。他们以刀、方、罗、白和召(赵)为大姓;用巴利文拼音字母的傣雅文;自愿归为傣族而称“傣仲”。“傣仲”虽在傣族之列,但其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却仍较多地保持着壮族的特征。
  

在生产、生活方面,元江傣族与广南的壮族一样,都以擅长种植水稻、勤于耕织著称;爱吃糯米食品,春节时特别喜欢制作“麻脆”、米花糖和粽粑。妇女所织布面,都有几何图案相扣的暗花,工艺精美独特。布织好后,还用米汤或者特制的植物浆液浆固,再用光滑的砾石辗平,使其泛出光泽。两者的衣着打扮也大致相同,特别是“傣腊”的服装,几乎与广南壮族没有什么区别。
  

在风俗习惯方面,元江傣族与广南壮族一样,有串寨对歌、寻求配偶的婚恋习俗;人死后都实行木棺土葬,亲友兴穿戴白色孝衣、孝布,出丧时灵柩要从跪拜的亲友头上抬过,战死和凶死者才实行火葬。元江傣族和广南壮族都兴在农历二至三月做“祭龙粑”和花糯米饭,举行盛大的“祭龙”活动,他们都认为龙是管山管水的大神,山藏龙脉,水显龙身,故每村都有龙山和高大的龙树,龙树及其周围的森林被严加保护,不许砍伐,不许在里面大小便,不许在里面埋死去的人畜,据说谁要是违背就会被雷打天收,因此龙山显得十分庄严神秘。“祭龙”实际是祭神化了的树神,祭品以猪、鸡为主要牺牲,费用则由各户平均分担,主祭人由村民选出,祭祀时只许男子参加。祭龙这种原始宗教形式,尽管有迷信色彩,但对保护环境、净化水源,却具有巨大作用,它使壮、傣民族从古至今世代居住在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里。元江傣族和广南壮族也都兴“祭土地”,认为“土地神”是管消灾免难保平安的,祭祀也都由男子进行,妇女不得参加。两地的壮傣民族又都兴搞“扫寨”的宗教活动,以求村寨免遭疾病瘟疫之害,还兴“拴线”、“叫魂”,以求身心无恙,体魄安然。
  

元江傣族和广南壮族一样,兴过“花街节”。广南壮族赶花街,一般在农历三月,自第二个属虎日开始于那伦,至属龙日汇集于者兔,再到属马日结束于甲板,历时五天,热闹非凡;元江傣族赶花街则分两个时段进行,傣腊人于正月初七在元江东岸的热水塘草坪聚会,而傣雅人则在五月初六分别在大水平、者戛和曼里三地同时举行。花街节期间,无论是广南还是元江,青年男女都穿上最新、最美的服装,云集街场,对歌作乐,依歌择偶,尽显花街歌乡的风韵,竞比衣着华丽之英姿,以致被人们誉为“原汁原味的东方美人节”。
  

从以上不难看出,元江傣族至今仍较完整地保持着壮族的特征,他们的传统文化习俗,同穿筒裙纱笼、信奉小乘佛教、盛行火葬、过傣历年(泼水节)和开门节、关门节的德宏、西双版纳傣族相比,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还要进一步指明,元江坝子内的许多村寨,都是用壮语命名的,如:者戛、那整、章那(纳)、南洒、曼林、东峨等等。者戛,壮语意为“岔口要塞”或“岔路上的驿站”。“者”驿站或要塞也,戛为交叉口;那整,壮语意为“梯田”,那,田也,整为台和层:章那(纳),壮语意为田中间的村子,章,中间也,那(纳)即田;南洒,壮语意为沙河,南,水或河也,洒为沙砾;曼林,壮语意为涧槽村,曼,村庄也,林为涧槽;东峨,壮语意为芦苇坝,东,坝子也,峨为芦苇。
  

壮、傣本是同根生的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变成两个民族的,但这中间是怎么变的呢?笔者认为,元江侬人、沙人变为傣族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例证,亦可以说,元江是壮、傣民族融通过渡的地方。自元江往南,傣族佛教文化的特征才逐渐显现其主导地位。
  

四、壮、傣民族南迁与侬智高在东南亚的影响
  

笔者在元江、红河、墨江、绿春四县结合部的黑树林地区工作达六年之久,其间曾了解到该地区的龙坝、那哈、曼婆、杩木、曼培等乡村过去都跟元江一样,是壮、傣人居住的地方,后来因为他们所种的稻谷被偷捻精光,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加上战乱不止,才搬到南边去的,壮、傣人搬走以后,哈尼人又才接着来居住,直到如今。一些与笔者关系密切的哈尼老人曾毫不隐讳地讲:每到谷黄时节,哈尼人就会利用壮傣民族特别怕鬼、天黑就闭门不出的弱点,下田坝用木梳、蓖子从谷穗上梳取稻谷,用以充饥渡荒。这应证了壮、傣人的稻谷被偷捻的说法。虽然这在天灾人祸频繁的过去实属无奈,但壮、傣人却不能承受,他们只好再踏上往南迁徙的道路。清代的一些史料便记载墨江、普洱、思茅、西双版纳乃至老挝、缅甸,皆有侬人和沙人。
  

光绪《普洱府志》卷46引《伯麟图说》言:“龙(侬)人……普洱府近郊有之”;道光《普洱府志》卷18载:“沙人,思茅有之,习俗多类广西侬人……语言服色与摆衣相同……以耕种渔猎为业”;道光他郎厅志》也载:“沙人,性强悍,居多近水,以渔猎为业”,他郎即今墨江;《清高宗实录》卷762载:乾隆三十一年六月(17667月)大学士管云贵总督杨应琚的奏章说:“外域猛勇头目召斋、召汉喃投诚内附,并贡训象二只,猛勇向系召斋父管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有勐龙沙人头目叭护猛呈称:‘我所管地方约二千籍内地广南夷民,流落外夷居住,现闻大兵攻克整欠、慕化来归。边外夷人种类甚多,一种之中,又有数种,唯沙人止系一种,幅员广阔,若准归附,可与整欠,孟艮犄角相倚,直与南掌、老挝接境。且沙人武勇,边方得此,尤资防范,似应准各头目投顺,请赏给召斋、召汉喃土千总职衔,归普洱镇、府管辖。沙人向系雄长一方,今来效顺,请赏给四品衔”。经查,南掌在老挝北部的琅勃拉邦,勐艮即缅甸南掸邦的景栋,勐勇在勐艮东部,整欠在西双版纳的勐龙、勐捧外至老挝芒能一带,勐龙、勐勇、南奔至泰国北部的清迈一带,居民皆属同类,古兰那王国(其地含清迈、景栋)国王芒莱,其父便叫叭老。
  

上述南迁的侬人、沙人,亦与元江的同类一样融进了傣族。笔者在勐腊、景洪及中老边境两侧考察时得知,勐腊县的曼列、曼庄、曼迈等十二寨沙人,现除曼迈沙人坚持为壮族外,其余都成了傣族,景洪市勐龙地区的沙人,230多年前就号称有70余寨1000余户,现在也都完全变成了傣族。不过,勐龙的傣族老人都证明,他们的祖先叫“布勐”。这个“布勐”与广南侬氏土司的“不()花”、元江那氏土司的“布召剧”一样,名称都冠以“布”(),且都“原籍内地广南”,这不能说只是一种巧合。云南地方志书载明:“土官侬郎恐,智高之裔也,元至元间,立广南西道宣抚司,郎恐以军功受宣抚,卒,传子不(布)花”,前述元江那氏之布召剧与侬智高有渊源关系,其后人改以刀、方、罗、白和召()为姓,那么,勐龙的“布勐”及其后人叭护猛,乃至猛勇的召斋、召汉喃,也极可能与不()花、布召剧一样,缘自同一祖宗。
  

据广西民族学院教授范宏贵先生介绍:侬智高在泰国的影响很大,认为他是泰民族的英雄;泰国艺术大学曾编写过侬智高的歌舞剧,在国家剧院演出;泰国学者玛哈,自认是侬智高的后裔,还到过广西找侬智高的故乡寻根;泰国学者狄拉·沙拉耶曾著文《从侬智高到坤真》,认为泰族传说中的英雄坤真,有可能源自壮族英雄侬智高;1985年,泰国的两位教授到元江调查傣语,发现70%的元江傣语与泰国语相同。教授还说:缅甸的掸族也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侬智高率领的士兵与当地女子结合后繁衍的。
  

笔者曾阅读过泰国巴色·那·那空所著的《史前期泰人进入东南亚》(方仕伦译),文中提及“坎伯林(张伯伦)和通谈那三侬讲到泰侬族的首领侬智高说,其于公元1053年宣布自己为难(南)傣国王,同时,占据广西南宁城和其他各城,但后来被中国和越南合伙镇压平息。是否可能这样:在上述那个伟大的军队里的泰人不愿意在别人的管制之下,最后在公元1179年去占据清垅、西双版纳,于公元1229年去占据阿萨姆邦,大约在佛历18世纪末建立老挝国和素可泰国”。法国菲利普·德维耶所著的《老挝》(张丽译)则说:“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大部分泰老()人是从云南经红河上游河谷、奠边府和南翁河谷,大约在公元11世纪到达湄公河的。他们同吉蔑帝国和素可泰王国建立了联系,他们在湄公河左岸南甘河口建立了芒斯瓦(孟骚)公国,定都香东(后来的琅勃拉邦)”。孟骚当是云南地方文献中的猛老,即老挝。公元11世纪从云南红河河谷南下老挝建国的泰老()人,只可能是侬智高所领导的部队。
  

十余年的调查,使笔者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侬智高起义失败后,率部退聚滇南,落籍元江,侬姓被改写为那姓,其后那姓又改为刀、方、罗、白和召(赵)姓,其部众后裔亦多数变为傣族;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南迁到老挝、缅甸和泰国,成为老人、掸人和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当地的政治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近千年来,侬智高及其部众的后裔,仍缅怀祖先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美德,并念念不忘、世代传颂祖先的英雄业绩,直至今日。这或许就是泰、老、掸人把侬智高敬为神灵,奉为始祖的缘故。
  

[ 摘自: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总第72)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30 15:11:04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沙发
发表于 2006-7-30 16:42:00 |只看该作者
《马关县志》卷2载:“沙人,本侬人之变种”。笔者在元江考察过程中,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跟随侬智高落籍于元江的侬人和沙人,经过近千年的生息繁衍,至近、现代,已发展成为万余人的人们共同体。新中国建立后,他们被归入傣族之列,傣语称为“傣仲”。据末代傣王刀世勋先生讲:“仲”应当就是“壮”。宋大理时,今广南、富宁的壮族曾被称为“仲家部”,是大理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头人曾任大理国的重要官员。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77载:“侬夏诚(侬夏卿兄)称大理官名布燮(清平官)”。“仲”、“钟”、“壮”作为族称,写法不同,但意义一致。实际上,“傣仲”就是具有壮族血统的傣人,或者傣化了的壮人。“傣仲”又细分为“傣腊”和“傣雅”两种。“腊”,壮、傣语中的意思是“掉队”和“落伍”;“雅”,壮、傣语中的意思是“停歇”和“休止”。“傣腊”意即没有跟上大军行进而掉队的人;“傣雅”意即停止战争后留居下来的人,其说法皆与侬智高部众退聚滇南相关。“傣腊”多居江边,因而也称“水傣”;“傣雅”则由于妇女喜欢用一丈多长的彩带绕腰系裙而被称为“花腰傣”。现在元江已没有称侬人和沙人,他们都被归入了傣族。
  原来如此!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549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3-2-13
注册时间
2007-1-14
板凳
发表于 2007-1-14 23:41:00 |只看该作者
果真如此,确是民族之英雄也!!!!!!!!!!

做坏人难,做好人更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0-12-26
注册时间
2006-12-31
地板
发表于 2007-1-15 00:52:00 |只看该作者
果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听众

301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11-11-8
注册时间
2008-9-15
5#
发表于 2008-9-16 04:12:00 |只看该作者
花腰傣自认是古滇国后裔
皇帝就一定是侬智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8-3-8
注册时间
2004-7-6
6#
发表于 2008-9-16 12:07:00 |只看该作者

发傣( fa dai)=南天

启发傣=南天国的领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6 12:07:32编辑过]

haeg mbweng haeg mb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4 20:10 , Processed in 0.150909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