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之“魅力广西”
六个国画同学的毕业画语
意气风发的国画同学 吴宝英摄
5月,广西的名画家在为“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之“魅力广西”美术展作准备,这些进京画家中,有不少是广西艺术学院的教授,余永健是其一。作为桂林中国画学院的院长,他还牵挂着另一个画展——桂林中国画学院,世界上首个中国画学院的首届本科毕业生作品展。
毕业画展:不谈“创新”
5月19日下午5时许,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这是桂林中国画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画展的第二天,喧嚣热闹已经过去,偌大的美术馆里有些冷清,零星的几个学生在画作前留连。
一层人物画,一层山水画,一层花鸟画。一个画种十多个学生,三层楼的展厅,相当疏朗。仔细浏览画作之后,在一楼与余永健相遇。我说,想采访几个优秀的、有创新、有个性的学生。余永健笑着答:“我们的学生,不谈创新,不谈个性。”我有些讶异:“任何一种艺术都应该是有创新的呀!”余永健又笑:“我们所教的,都是传统,是要‘正本清源’,回归传统。但画的内容是新的,你看这些人物画,很多都是画现代都市人,是我们熟悉的。”记者忽然明白了,想起了挂在美术馆门口的毕业展前言。
“当现到处都在倡导所谓的个性之时,那虚空时髦的张扬,实则只是披着象形着色表皮形式的哗众取宠,那所谓的革命革新包装着外来形式,翻版着西学模样,我们的教学却本着画中国的画。画国画,也许很多很多的现在人会认为我们古老或老腔,并认为他们自己很现代很个性,简单地认为使用我们先辈留下的笔、墨、纸、砚作画,便是在做命名“国画”的画作。只有那些有着睿智的学子,才会努力尽心地爱护我们的“国画”,我们愿意追随这些学子,并与他们一道,弘扬“国画”精神,并使其从骨髓中都放出华光。
毕业展前言写在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上,那是一张首届本科毕业生入学时师生的合影,淡淡的灰白,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国画,国人引以为豪,余永健说:“我们的教学思路,确实不同时流地张扬‘国画’这一被人时髦利用过,并不曾实在地高扬的画种。”
4年前,2002年3月,南宁。桂林中国画学院建院,这是第一所以中国画命名的高等学院。当时,有一段建院“宣言”:
在中国传统深受外来文化侵扰之时,在全球文化密切交流的今天,如何捍卫本民族文化,如何发扬国画艺术,作为中国教育部门或高校,有权利、也有义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并以系统的教育方式付之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桂林中国画学院正在以这种思想和方式尽她的责任和义务。
桂林中国画学院院长 余永健
国画同学:“最终我们双手捧满收获”
毕业画展的前言末尾,有一句话耐人寻味:“愿我们的同学,由旁观至学生至同学,与我们年长些的同学一道做好国画同学。”
拿着余永健推荐的6个“国画同学”的名单,5月22日上午,记者走进了桂林中国画学院2002级学生教室。
“曾经憧憬,曾经流汗,曾经欢歌,最终我们双手捧满收获。”这是国画同学高云道写的毕业寄语。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连续几次带全级同学去桂林、柳州等地写生;大一时“非典”过后全级同学在桂林雁山脚下举行篝火晚会狂欢……刘李莹、刘俊生、廖田才、李方杰、高云道、蒋北华6个国画同学,坐在他们的毕业画作中,回忆起4年中的点滴。作为中国画学院首批本科生,他们享受到的“一些特殊待遇”,至今回想,他们年轻稚气的脸上仍浮现出一种幸福感。
轻松地交谈,轻松地说笑,旁边的画桌上一堆凌乱的颜料,一瓶茉莉花,绿绿的叶子,盛开的花朵,溢着清香,仿佛也在倾听。
廖田才(桂林临桂人,山水画方向,作品曾获广西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铜奖):
《山乡晨曲》
我经常回忆家乡的山山水水,毕业作品《山乡晨曲》,画的就是我家乡的后山。大学4年,我走了三四次漓江。几次都是徒步,没有坐船,船走得太快,不适合写生。写生的同时,和当地农村村民聊聊,了解民情民俗,比如房子的造型等等。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专业老师,一边研究专业,一边自由创作。近期的心愿就是补一补英语,然后考研。4年对于中国画的学习来说,还是很粗浅,我觉得考研是必须的。
教我们的老师,都很有名望,我接受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思想理念来补充自己,但我的画法也许会和他们的不一样。
高云道(河南漯河人,人物画方向,作品曾在广西体育美展、全国青年中国画年展、中国西部大地情画展等画展上获奖,被同学称为“获奖专业户”):
《人行道》
学习中国画,我感觉越学越深,有很多解不透的东西。比如说,人物画中,现在画少数民族题材的比较少,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一类题材比较陌生。下乡半个月,了解得还不够,画的依然是表面的东西。所以,我通常画同学和周围的人,画我们比较熟悉的东西。我的毕业作品《人行道》就是画隔壁山水班的同学,虽然是写意画,大家一看画的形态、神态,就知道画的是谁。
我们的老师郑军里(中国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画的古代人物画,全是凭想象画出来的,目前我自己还很难达到这种境界。我学习,不只是从老师那学,还会从别的地方学,当代一些比较活跃的人物画家,他们处理人物的方法对我有影响。
同学说我是“获奖专业户”,其实我获奖是有点运气的。去年暑假我没有回家,就留在学校里画画,然后有选择地参加了一些画展,没想到最后拿了几个奖。
毕业后我也打算考研,考北方的大学。
蒋北华(桂林资源人,人物画方向。作品曾在“中西杯”全国美术书法大奖赛中获奖):
《都市丽人》
小学时我的一个老师教我们画画,我特别喜欢,就跟着他学,从小学到高中,老师经常让我去画黑板报、海报,挺受鼓励的,后来学画花鸟,临摹山水,考上中国画学院后开始画人物,才觉得画人物特别难。人物画不像花鸟、山水画那样有很多传统,它受西画的冲击比较大,画法比较多样。
4年大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创作的方法和理念,提高了自己的眼界。至少我已经懂得分辨,什么样的画是好的,如果连什么画是好的都不懂,以后又怎么能画出好东西来呢?
刘李莹(桂林龙胜人,花鸟画方向。作品曾在全国青年国画展获奖):
《满园深浅色》
我开始选的专业是山水画,但学山水画的人太多,老师就动员我学花鸟画,我说花鸟画太难了,老师说就是因为难才叫你学,我很崇拜老师,所以就选择了花鸟画。
花鸟画大部分题材古人都画过了,现代人再去画,难免有陈旧感,说老实话,我学了4年,自问问心无愧,挺用功的,可感觉还是不懂怎样画。画花鸟,每一笔都很讲究,败笔无法掩饰,而且,它更注重文化的传承,要求的笔墨功夫比其他更深厚,要画好还得加强文化的研习。所以,我毕业后还要再考研究生。
刘俊生(河南洛阳人,花鸟画方向,作品曾在广艺校园文化艺术节获奖):
《文心万象》
大学4年,我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国画特别注重文化内涵,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多深,都会从你的笔墨中透出来。我的毕业画作《文心万象》,画的是我去资源写生时看到的那些花草、石头,我希望自己能用一颗中国文化浸染的心,去面对这些四季万物。
来自洛阳的刘俊生画南方的芙蓉花很漂亮
国画同学中,来自钦州浦北的李方杰,山水画方向学生,作品曾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大河春天”第五届全国山水画展、“历史丰碑”全国书画作品展等美展上获奖。他的两幅毕业画作,画的漓江大气磅礴,笔墨浓重。但清谈中他说得更多的是支教,因为他是国画同学中惟一一个入选2006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将到桂西北农村志愿服务一年。问他如果去支教是否会教学生画国画,他哈哈一笑,说农村小学生大概不懂什么国画,只能教他们素描和色彩,但如果有机会,“我会带他们去写生,刷刷几笔,画一座高高的山和几间瓦房,说,这就是你们的山村;然后刷刷几笔画几栋高楼,说,这是外面的世界,你们想不想走出去……”关于自己的未来,李方杰没有什么设计,他只想在志愿服务的这一年,把自己的思想、视野,带给那些贫困乡村的孩子。
《漓江烟雨》
梦想明天:“温故而知新”
看着教室里那一幅幅毕业作品,我想起了余永健那句“不谈创新”的话,问6位国画同学如何理解老师的话。显然,这话同学们并不陌生,廖田才“抢答”:“老师说的‘不谈创新’,是希望我们能在4年中,先把传统的东西学好。创新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只有对传统具有深刻理解之后,才有可能去创新。其实,每个人对传统的不同理解,就是创新,创新并不是‘空穴来风’。”
刘李莹的理解,像是为6位国画同学作总结发言:“我们的老师伍小东(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经常提醒我们,要‘温故而知新’,就是要扎根于传统,认真解读古代大师的经典名作,从中学习;而‘知新’,即是在‘温故’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找到我们自己的东西。”
采访结束后,刘俊生很自信地说,我们今天还是幼苗,但明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你这次采访是为以后的采访作准备的。大家都笑了。经过美术馆时,想到他们的老师、那些从这里走向全国的知名画家,心想,也许几年后,随“广西文化舟”进京的,就是这些“国画同学”了。
(来源《南国早报》5月26日55版 记者蔡立梅 李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0 2:11:3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