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海侃民歌:民歌文化与精神家园
从1999年以来,在首府南宁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此为契机,广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展示在海内外各界人士和社会大众的面前。
作为一名美学工作者,我认为,民歌节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要大力发掘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精神,从中提升出有益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文化理想和生活理念,营造现代生活的艺术氛围,从而在海内外树立起广西独特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民族文化深厚的人文价值。
在以壮族为代表的广西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民歌是最主要、最常见的艺术形式,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歌手,人们用歌声来谈情说爱,用歌声来交流情感,用歌声来传授生活生产经验,用歌声来宣扬伦理道德、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在歌圩中,民歌与商业贸易、宗教祭典、节庆仪式、道德教化、社会交往等活动结合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问路有问路歌、砍柴有砍柴歌、饮酒有祝酒歌,出嫁有哭嫁歌,时时处处都可听到山歌声。艺术与现实水乳交融,以民歌为代表的民族艺术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使现实生活带上浓厚的艺术氛围。
在民歌中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物质存在与其精神世界相和谐的审美精神。人民用歌声唱出对生活的期待对未来的理想,用歌声中体现的审美精神来评价现实生活,这一切,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生活中浓郁的艺术氛围以及用审美精神来整体把握生活的能力,这也正是广西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
当然,我们不可能停下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回到想像中桃花源般的过去,但是,现代生活中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生态环境的失衡、转型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冲击、人们精神危机的加剧,都说明了幸福的生活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丰富,生活需要艺术的熏陶,除了物质的尺度外,社会还需要审美的尺度来衡量发展的进程。
现代社会中,高度的社会分工使艺术一度成为少数艺术家的专业活动,广大民众只能在舞台、剧院、展览馆中感受到艺术的存在。在大众看来,艺术好像已经成为一种高不可攀的高雅的玩意儿,与日常生活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了,商业化的感官消遣占据了人们生活的空暇,艺术和审美活动的缺席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肤浅和贫乏,这正是现代化进程给我们带来的弊端。
幸运的是,由于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环境,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血肉交融的关系却并未被完全破坏,民歌艺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歌声仍然在人民的心中和口中飘扬,生活的艺术氛围、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仍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要把潜藏在民间生活脉动中的艺术活力借助现代传媒和表现形式展现在社会面前。在民歌节中,青秀山下的歌会和民间歌手的演出让人们认识到民歌艺术和歌圩这一古老的民俗形式仍然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中存在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民歌与现代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相结合,不仅让人们领略到民歌艺术的巨大魅力,还充分证明了民歌艺术现代转型和发展的可能性;
更有意义的是,民歌节独特的举办形式使民间歌手与中外艺术家共同献艺,不仅有盛大的开幕式晚会,还有在南宁市街头、广场、工厂等地进行的各族歌手与南宁人民面对面的艺术交流。在民歌节期间,南宁市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整个城市成为一个民族艺术展演的大舞台,南宁人民既是民歌节的热心观众,同时也是艺术氛围的创造者,城市与舞台、歌手与观众融为一体。艺术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也因此染上审美的色彩。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歌节与歌圩这一古老的民俗形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它决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民歌节的宗旨是以弘扬民歌艺术、发展民族文化为龙头,促进广西与海内外的交流,发展旅游、商贸活动,实现广西经济、文化、社会综合发展的整体目标,这早已超越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内涵,而是将艺术与审美纳入社会综合发展的整体目标中,使其与经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发掘出广西各族文化中的审美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旨归,将艺术的审美价值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终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社会氛围,进行美的文化建设。
通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广西各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加以展示和推广,提倡一种将对美的追求作为物质发展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的文化理想,以此为基础,引导大众树立一种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艺术化生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历史传统的传承和对现代化未来的追求并行不悖,对物质家园的营造和对精神家园的营造同等重视,在全球化的今天,对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将此作为广西文化品牌推出,一定能让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更好地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供稿)
责编:蒋秋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作者: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