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9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大明山龙母揭秘》序

[复制链接]

39

主题

0

听众

7902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2-16
注册时间
2005-5-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09:2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明山龙母揭秘》序

梁庭望

大明山原生态龙母文化的发现,是继田阳敢壮山布洛陀圣山之后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是2005年壮学最辉煌的成果。从《大明山龙母揭秘》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成果凝聚了壮学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心血。龙母文化发祥地的发现,了结了我二十多年以来挥之不去的一个强烈愿望——寻找壮族“三月三”歌节的发源地。早在1980年,在北京的壮族同胞就发起将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这是根据千百年来壮人纪念龙母和她辛勤抚育长大的特掘(壮话Daeggud,“断尾蛇”之意)的感人故事传说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定的。198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韦国清同志和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同志等多位国家领导人莅临民族文化宫参加了在京壮族同胞的“三月三”歌节,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运作,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正式确定“三月三”歌节为壮族节日。从那时以来的二十五年中,壮人年年都在一种新的理念中过自己的节日。但也有些遗憾,即龙母传说传播这么广,却一时找不到她的依托,不知其源在于何处?梦里寻她千百度,原来却在大明山,与南宁市区近在咫尺。

屹立于桂中南居高临下的大明山,历来笼罩着神秘的氛围,但人们过去总弄不清她的神秘在于何处?且多年以来,人们对她似乎敬而远之,使她每有寂寞之感。今天,这层神秘的纱幕终于揭开,这得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中共南宁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前瞻性眼光,没有相应的魄力,大明山便会依旧寂寞着。还要归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大明山管理局的得力运作和众多专家学者的探索。现在清楚了,环绕大明山是一大圈壮族原生态龙母文化的发祥地,这一椭圆形的壮族文化光环,让专家学者们一下感到耀眼眩目。收在本书中的田野调查材料表明,大明山是龙母的圣山,大明山的龙母文化是原生态文化,环大明山是岭南龙母文化的发源地。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族学田野调查表明,龙母传说中的那条龙在大明山麓壮人的意识中是一条断尾的五花蛇,是大明山下蛇部落的图腾,在这一带它并没有龙的身份。图腾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就与氏族社会共生的,是氏族的标志,是原始宗教最重要的特征,历史久远。断尾蛇在大明山下处处显示出其图腾身份(1)凡图腾都被供为氏族部落的“祖先”,该氏族部落的人们在意识上都认为与它有“亲缘”关系。断尾五花蛇就是这样,在环大明山地区的故事传说中,这条蛇被蒲媪抚养,实认为“子”,因而取得了跟任何一个壮族小伙子都会得到的地位:“特”(Daeg)——男青年的冠词,它被承认为“人”了。民间传说,特掘需要断尾,才能变为人,因而有蛇郎一类异类结亲蕃衍后代的传说。这正是图腾的最主要标志。(2)凡图腾都有相应的节日,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纪念特掘和他母亲娅蒲的日子,也就是蛇图腾节日。是日人们是把它当祖先来敬的,也就是承认特掘和娅蒲是祖先。祭过特掘母子,人们才能扫墓。显然在三月祭祖的神谱里他居于显要的地位。(3)凡图腾都加以保护,禁止捕杀,全世界都如此。在岭南粤系菜里的“龙虎斗”,蛇是美味佳肴。但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是不吃蛇的,因为那是他们的“祖先”。下地遇蛇,必“打草惊蛇”让它一走了之。我在马山古寨乡二十年,就从来没有见过壮人吃蛇。(4)凡图腾都被夸大神力,奉为保护神灵。广西面临南海,春季常有强台风,每当三月三飓风一来,大明山周围的壮族老人就会说:“特掘来扫墓了。”认为短尾蛇有掀起狂风暴雨的神力;又说它能驱鱼让人们满舱;武鸣冯村的人们说,因为有短尾蛇保佑,这里不受暴雨和冰雹袭击……类似夸大神力的故事传说是很多的。(5)因有保护功能,故凡是图腾,该群体的人们总是以绘画、雕刻等形式使之伴随自己的日常生活,汉族的龙凤就无处不在。短尾蛇也是一样,其形象被雕刻在青铜器皿上,庙宇里,石范上,还有蛇形玉片饰物……在武鸣县两江乡龙英村,还出土了一米多高的蛇首石雕。(6)凡图腾的产生地,必有相应的地名。环大明山就有许多相关的地名。如山下西南一侧武鸣的陆斡、两江、马头、罗波等乡,就有不少河流、村庄、水潭、溪流、山峰、庙宇的名称与龙母文化相关。从这里可以看出,特掘确是环大明山壮族先民蛇氏族或部落的图腾。抚育特掘长大的龙母“温媪”或“蒲媪”,民间又传为“娅王”,应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代码,实际是壮族渔猎时代鳄部女首领的代码,可见源远流长。

从语言上看,环大明山的龙母传说中,没有“龙母”一词,也没有“龙”的说法。“龙”和“龙母”是在流传过程中受汉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在环大明山的壮语中,这条特殊的蛇叫做Daeggud,汉语音译为“特掘”,daeg是壮语男青年的量词和冠词,与数词连用是量词,与男青少年的小名连用是冠词;Gud是断尾或短尾之意。Daeggud直译是“短尾小伙子”,意译是“短尾蛇郎”,也就是“断尾蛇变成的小伙子”。抚养他的老妇人通常叫Yahmaiq,ya是妇人、老妇人之意,maiq是寡妇,音译娅买,意思是老寡妇;又叫Yahbuz,Buz是老祖母、老奶奶之意,音译娅蒲、娅卜;也可以单称为Buz,蒲、卜;亦称Lauxbuz,Laux是大的意思,也就是高祖母; Mehgud,meh是母亲之意,音译乜掘,意思是特掘的母亲。与此相关的还有Mohmehgud(特掘母亲坟墓)、Dahyah(祖母河)、Babuz(祖母山,也译作布山)等等地名。这些反映原生态龙母文化的壮语词,流传至今也没有变化。“龙母”、“龙母庙”这些命名,显然是特掘故事传说后来沿西江东传北传,受汉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在晋代陶渊明(365—427)的《搜神后记》里,北传的故事中是“当洪”、“破阻”、“扑岸”三条蛇,乃壮语的音译,“当洪”念Danghhung,Dangh是蛇,hung是大,意为大蛇;“破阻”即Bohcoz,Boh是父亲,coz是年轻,意为年轻的父亲;“扑岸”即Bouxaen,Boux是壮语人的量词,意为个,aen是最小儿子之意。说明到晋代故事北传时,仍保持壮语称谓。有蛟字,但尚无龙字。到南朝(420—479)刘宋时的《南越志》里,传到广东端溪的故事,蛇变成了龙子,但还保留“掘尾龙”的部分原意,即“掘”字,断尾之意。但音译加意译有误,因为“掘”即断尾,已包括尾字,称“掘龙”即可,掘后加尾字便多余了。说明此故事流传到西江下游汉族中时,并没有弄清原意。到唐昭宗(889—904)时的《岭表录异》里,故事在广东康州悦城流传,蛇变成龙,拾菜妇人被尊为龙母,蛇的壮语原来音意尽失,只有壮族中(特别是大明山四周)完整保留至今,这是原生态有力的明证。

从文化的层次和厚度上看,大明山周围的龙母文化表象最为繁复深厚,举凡语言称谓、村名、河名、溪名、潭名、山名、庙宇、节日、雕塑、碑刻、绘画、神话、传说、民歌、饮食(五色饭)、驯养习俗、丧葬、禁忌,等等,无不有龙母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遗存,显示出发祥地的特征。这些表象由原生文化和次生文化叠加而成,如图腾崇拜和语言是原生文化,从里面化生出文学艺术、民俗、地名、庙宇等等次生文化来,积累深厚。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明山麓是龙母文化的发源地,自此沿着西江流布,发生更变异,被称为龙和龙母,这更是次生文化了。其中还有误解,如“温”本是壮语“人”(Vwnz)的意思,有的汉文古籍竟误解为温姓。

大明山成为龙母文化的发祥地,决不是偶然的。在桂中即今南宁市各县范围,奇峰林立,丘陵遍布,但只有大明山鹤立鸡群,独兀而上,直插九霄,最高的龙头山高达1760米,为南宁市第一高峰。大明山逶迤百里,宽20—30公里,平面总面积在2500平方公里以上,峰峦簇聚,原始森林密布,百灵麇集,是南宁市一大天然氧吧。大明山又是多雨地区,年降雨达2000毫米左右,从山中不断升腾而上的饱含水汽的暖流,与高空冷气流互相缠绕,凝为水珠,聚为浓云,降为骤雨,灌足了30多条河流和众多小溪。这些溪河的流水,带着山上厚厚腐叶的腐殖质,流向四方,滋润着大明山周围的田野,世世代代养育着周围的壮民。这些溪河在山里曲曲折折,沿途多有石缝石窍,正是蛇类孳生的好地方。这些生灵不时顺山蠕动,随水下山,人们以为是它们带来流水,带来鱼虾,带来水稻丰收,奉为图腾是理所当然的。正如武鸣两江龙母村壮族龙母歌所唱的:“特掘在我村,龙母在天上。众人敬龙母,子孙都兴旺。”“敬天上龙母,长寿三百年。子孙都勤劳,发财过他乡。”大明山西南坡下是武鸣广阔的田野,得山上流水的滋润,孕育了辉煌的骆越文明,但凡看过马头春秋战国七百多墓葬,看过出土的牛首提梁卣和薄如蝉翼的几万片玉片,人们毫不怀疑,附近定有一个繁荣的骆越都城,而陆斡壮语不就是“骆越”吗?!

从这里可以看出,开发环大明山麓壮族龙母文化是很有意义的。首先,龙母文化深藏着丰厚的壮族历史文化,包括壮族文明的起源、部落的分化组合、骆越国的政治中心;壮族的经济生活、民情、民俗、原始宗教、节日,等等,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破解壮族的历史文化之谜。第二,龙母文化反映了壮族祖先的包容性格,许多民族的部落时代,往往发生频繁的部落战争,部落时代的壮族先民也曾经发生过部落战争,蛇斗蛙纹尊就透露出蛙部与蛇部互相争斗的信息。。但壮族作为稻作民族,经济运作客观上要求安定,以便精心护理田间娇嫩的禾苗,久而久之,养成了温和内向、互相救助、互相包容的性格。《摩兵布洛陀》说:“天下十二国,生出十二王,各国不相同,一国蛟变牛,一国马蜂纹,一国声如蛙,一国音似羊,一国鱼变蛟。”透露出部落之间的分化组合和互相包容。龙母文化给后人的信息是,这种分化组合是在互相救助、互相包容的氛围中实现的,龙母抚养小蛇,显然蛇部遇到灾难了,它得到了蛟部(即鳄部)的救助。从上面所引的诗里,可以看出蛟部还容纳了鱼部,后来牛部又容纳了蛟部,而蛟身上是鳄、犀牛、河马等的合体。这样,鳄部就和牛部、鱼部、蛇部、犀牛部、河马部、猪部结成了联盟,这一联盟为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后来它们就一起创建了赫赫有名的骆越国。不过从牛首提梁卣上水牛头大于蛇纹看,“一国蛟变牛”以后,水牛部似乎比蛇部要显赫一些,难怪韦厥自称特掘的化身,韦是壮话水牛(Vaiz)的汉字音译。正是这种包容互助的民族性格,使壮人不断接纳了来自岭外的汉族、瑶族等民族,造就了岭南各民族之间和谐的关系,在国内堪称民族团结的模范之区。这种包容性,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应当继承的一份遗产。当然,包容性也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是对自己文化的渐渐淡漠和失忆,今天我们来研究壮族文化,正是对淡漠和失忆的补救。第三,龙母文化表现了壮人的尊老爱幼优良传统。娅蒲(老祖母)救助和养育了小蛇,小蛇给她尽孝,这正符合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在今天还要弘扬的。第四,龙母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在其流布过程中,吸收了汉族的龙文化,使它得了灵性,由小蛇而变为龙蛇,从而更加丰满。这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密不可分。而一个民族要发展,既要保护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要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第五,龙母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龙母代表人类群体,特掘代表大自然界,娅蒲对小蛇的抚养,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精心爱护,力求生态平衡,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懂得龙母文化的这层含义,人们就会自觉地爱护大明山,保护大明山,保护大明山的原始森林,保护大明山的生态平衡,保护她的水源,使这个天然的氧吧更加葱茏繁茂。按国家规定的范围进行适度开发,给她的山脚绕一个大花环,吸引四海嘉宾来这里一睹大明山的容颜,让大明山的龙母文化为大山周围的各民族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焕发异彩!为此,大明山管理局特编辑《大明山龙母揭秘》一书,以飨读者。

                  2005年12月27日于中央民族大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5 9:23:31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沙发
发表于 2006-4-15 09:57:00 |只看该作者
大明山原生态龙母文化的发现,是继田阳敢壮山布洛陀圣山之后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是2005年壮学最辉煌的成果——鼓舞人心!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5 04:34 , Processed in 0.157420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