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澜。
壮族还以唱山歌闻名,山歌言语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活技术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长工歌”,“妇女苦情歌”等。壮族还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壮族的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奇风异俗(壮族)那排壮族的“连姻绳” 居住在河口农场那排一带的壮族男女青年,在互相表示爱情和缔结婚姻时,都要使用一根红线绳,人们称它为“连姻绳”。
壮家孩子年过十五岁,母亲就买来九十根红丝线,为儿女精心编织“连姻绳”。当儿子爱上某位姑娘时,母亲便登出“连姻绳”向儿子讲授红绳表示爱情的方法。
壮家小伙子如果要向姑娘表示爱情,就要选择一个与姑娘单独相遇的机会,将红绳一头搭在姑娘肩上,表示求爱。如果姑娘不同意,就抽身而走;如果同意,便用手拉住绳头,含笑向男青年表示赞同。
订婚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相互了解,如果认为条件成熟了,小伙子就对姑娘说:“我的红绳已拧紧了,可以与阿妹的红绳打结了。” 姑娘及其父母如没有意见,就商定完婚的日子。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请两男两女带着薄礼随新娘到女家迎亲。这时,在女家门口,横摆着一张桌子,桌脚悬绕着新娘的“连姻绳”,将男方的人挡于门外。女方亲戚问道:“你们找哪一家?”男家陪郎答:“上有瓦房,下有瓦房,我们偏要进你这间茅草房。”女方亲戚又说:“这是扇闸门,你们进不来。”男方陪郎说:“这里有钥匙。”新郎立即从怀里掏出“连姻绳”,与桌脚上新娘有“连姻绳”系在一起。霎时,鞭炮震响,竹笙、洞箫齐鸣,大瓢的清水泼向来客和新郎,将他们淋个透湿。
换衣服完毕,男女双方陪客入席对歌。歌声不断,笑声朗朗,酒菜飘香。酒至八巡,男方陪客的姑娘闯进新娘的房内,把新娘背走。新郎把“连姻绳”系在新娘的脖子上,表示终身相爱,永不分离。
壮族年节:男捡卵石 女抢新水 云南壮族的春节称作“吉节”,这是壮族最隆重的岁首节庆。吉节最有意思的是小伙子要到河边检鹅卵石,姑娘要去抢新水。
吉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准备活动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家家户户缝新衣,做新鞋,载年猪,备办年货。腊月十五后,一切农活都停止了,忙着做年糕,包粽粑,制扁米花,舂粑粑,理发洗澡,打 扫卫生,一切为了丰丰盛盛过吉节。
除夕年饭,不仅要品种多,而且要数量充足,吃饭后要每样饭菜都有剩余,祝愿来年粮足菜丰、有剩有余。年饭后,各家各户灯火通明,一家人围着火塘而坐,彻夜不眠,说说笑笑,开始守岁,一直守到金鸡高唱、草木凝露时分。
这时,青年男子争先恐后到河边烧香,燃放鞭炮。他们手里拎着鸡笼、鹅笼,在河边捡鹅卵石,家里养了几种家禽就要捡几个鹅卵石,装在笼子里。回家路上,还要模仿家禽声音学家禽叫,直到把装满鹅卵石的笼子放在家禽栖息的地方为止,祝愿来年家禽兴旺。
在男青年捡鹅卵石的同时,姑娘们则争先恐后的挑着水桶,到水井边抢“新水”。谁先抢到“新水”最为吉利,所以姑娘门一个比一个跑得快,生怕落在人后。“新水”担回家后,家里每个人都得喝“新水”,祈愿新得一年中避邪驱恶,身体强壮。
青年人捡回鹅卵石、挑回新水之后,就在家门口燃放十二枚特别制作的大鞭炮,表示新春进门。十二枚鞭炮象征新一年十二个月,如果依次点燃的鞭炮个个炸响,表示月月平安。十二响大鞭炮炸响后,已是天色微明,此时壮家村寨,炮竹声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一派新春气象。以后的十多天里,人们都沉浸在歌舞的海洋里。
广南姑娘茶 壮乡广南,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主要的产茶县。原产的底圩姑娘茶(又名竹筒茶),是当地传统的土特产,早已闻名省内外。广南县姑娘茶历史悠久,这种造型独特、富于民族风味的饮料,是壮乡“勒少”(姑娘)在壮家节日庆典时,送给情郎的礼物,也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
作为云南十大名茶之一的广南姑娘茶,生长于底圩云雾缭绕的高山峡谷之中,雾滋露润,清香四溢。阳春三月,茶叶吐枝露芽的时候,壮家少女们就将顶尖的嫩叶,采回家中,精心搓揉,掺与适量糯米,装入青青翠竹筒里,熏烤烹制,然后珍藏于闺房,到“赶花街”时,才将它作为珍贵的礼品和定情之物,赠给唱山歌时爱上的壮家后生。这种由姑娘植、姑娘采、姑娘制的茶,称为“姑娘茶”。一般客人,只有在壮家儿女举行婚礼的筵席上,才能品尝到这富有民族风情和南疆色彩的宝物。
姑娘茶,采用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因其形若竹节,故又称竹筒茶。它口感细腻,风味独特,汤色清黄鲜亮、香气清醇,除保持茶叶本味外,还具有青竹的幽香和糯米的清香。饮后微甘爽口,冲泡多次本味不减,令人回味深长。
广南-夜种神田开秧门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世外桃源”风景区的汤那壮族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神奇古老的稻作习俗———夜种神田。 每年农历四月初五或者十五这天,村里管理神田的主人就要杀鸡宰鸭,请巫师来做仪式,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请族人和寨佬吃饭,并从村中找好六对未婚男女,让他们晚上去种神田。夜幕降临时,巫师、徒弟带上祭祀神田的饭菜来到神田边。徒弟们虔诚地焚香烧纸钱,摆好五双筷子、五杯酒和鸡鸭糖果等祭品,巫师则手拿三柱香,面朝南天,神情肃穆,用壮语招呼天地神灵和本村祖先。然后高唱古老的祭祀歌,歌声轻快婉转、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大意是: 尊敬的天地诸神、世代保护我们的祖先,请接纳我们微薄的敬意,请细听我们的心声;今夜我们将开启秧门,有你们的护佑,神田将病虫无染,获得好收成。 尊敬的青蛙神,请你伴随我们祭祀的铜鼓声,及时向天神通风报信,让这里四季风调雨顺。 尊敬的水神、河神,你们来自遥远的南方,哺育过壮乡十三寨,流向东南的海洋,希望你们让河水不干不滥,永远平静流淌。 尊敬的祖先,我们和你一样勤劳坚强,善于开拓,勇于拼闯;你教会我们种稻插秧,沿河寻找美丽的家园,自己却守候古老的天堂;学会的古老本领我们没忘,你们的热血和灵魂仍在我们的身上激荡;希望你能和子孙们一同祈祷,让幸运伴随可爱的家乡! 唱完后,他们便再次烧纸钱告慰神灵,收拾东西原路返回。 与此同时,村中专门挑选的六对男女点着火把、挑着秧苗从村口的另一条小路悄悄地朝神田走来。来到“神田”边,四个人打火把,八个人下田插秧。直到把这块“神田”插完后,六对男女才悄悄地从原路返回村子。整个过程中不许大声讲话、不能有人走路跌倒,否则将影响神灵,本年农事不利。 这个村子的农田栽种,只有等神田开秧门后,其它的田才能插秧。据说,若是神田当年获得丰收,村子里的其他田也会有好的收成
壮族节日 壮乡欢歌“三月三”
提到“三月三”,云南人最先想到的是大理白族的节日,说到在壮乡也有这一节日,并且是比春节还热闹的节日,我们就怀着好奇一路火车、汽车赶往距离昆明240公里的师宗五龙,在青山绿水间,我们进入了一个热闹的大聚会。 三月三里干什么? 提到三月三的来历,年轻的壮乡人早已说不清,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个春光明媚中休闲、玩耍的好日子。找了几个身着壮家服饰的老人,听他们娓娓道来:一度被喻为“小西双版纳”的五龙,由于海拔较低,气候长年酷热,而就在春耕未央的农历三月时节,正是风和日丽、气候温和的一年里最舒适的日子,村村寨寨的乡里乡亲就趁时机来个大约会。唱山歌小调、撑竹筏、泼水嬉戏、逛三月街,热热闹闹成全大家的开心。 赛歌与泼水
五龙,壮语的发音是“西纳”,意思是风景美丽、田水富饶的鱼米之乡。五条河水推送着一艘艘竹筏,载来了临村的父老乡亲。顺水而下,身着绚丽彩衣的乡亲撒下一路欢歌,相聚在五龙乡的水寨村。在壮族看来,他们称做调子的山歌是用于相识的,不论年纪、不分认识与否,只要能唱小调,能对调子,用歌声交流,就都是朋友。当然,和大家最熟悉的传统一样,山歌最令人感怀的是男女青年互诉衷肠的真情表达。竹筏行至水寨,河面宽阔开来,在四周绿泱泱的田地映衬下,竹筏横七竖八地停下,大家三五成群,相约着上岸聚集在河两岸,一边遥看对岸是否有自己心仪的人,一边亮出嗓子用歌声描述心意。姑娘们羞涩地相互低头咬着耳朵,小伙们起着哄推推搡搡,小孩在人群中追逐打闹,年长者抽着烟袋、抱着婴儿,个个都是笑容满面,说着、唱着欣喜的心情。一些孩子干脆上了岸,打起翘(就是我们的翘翘板)、荡开秋千,自娱自乐也惹得众人的羡慕。 歌声还未尽兴,不知是谁先挑起了调皮的神经,一股清泉洒在被骄阳晒得火辣的皮肤上,被泼者也不吝惜将清凉传递,于是大家先是徒手撩起河水,后来不尽兴的人还抄起附近可借的瓢盆,一场声势浩大的泼水战就此铺开。虽说谁都是穿上新装隆重赶来,可泼湿的人谁都不怒不恼,反而乐得一身凉快。 逛三月街
玩性不高的乡亲背着竹箩去赶三月街。集市上鲜亮的货品晃花了挑选者的眼睛。最耀眼的要数新奇的花米饭,才打下的新糯米,被染成五颜六色,装在冒着热气的蒸笼里,让人老远先被颜色一路迷过来,又垂涎着打开荷包买上几斤,再挖上大勺蜂蜜,拌开了吃下,眼里赏着明媚的色彩,唇上、舌间品着糯米清香和蜂蜜浓郁的交融,真是既悦目又美味。时下受够了食品安全威胁的人们大可不必为染料的卫生担心,据说花米饭是用各种纯天然的中草药染制而成的。在壮族人看来,三月三是比春节还隆重的节日,喜庆节日里的一切都是对整个来年的预示,于是人们企福来年身体健康,图吉利就在饭上涂上各种药材,不仅着了色,还能保健康。一般花米饭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都有,黄色是用当地人称做杨咪咪的花或黄姜染成的,能治疗肝炎;紫色是一种草本植物,可预防淌鼻血;黑色是用三角枫叶子染成,作用是保护肠胃,不会拉肚子;蓝色用的是板兰根叶子,可清火……可谓壮乡人早就运用食疗一法。另外,花米饭还有更深的寓意,就是各民族早就杂居在一起,在过节的时候,无论你来自何方,都是朋友、都是乡亲,各种颜色混合一起就象征着各民族不分彼此,相融相交。 和花米饭一样鲜亮的还有染色的花鸡蛋,和我们平时家里有喜事送亲朋吃红皮蛋一样,着上颜色的花鸡蛋也是吉祥祝福的象征,但是壮族传统的花鸡蛋远比我们的来得色彩艳丽。最有趣的是花鸡蛋并不仅是着色,壮家人还要将它们精心打扮,用彩色的丝线将其裹起做成类似香囊的挂饰。现在毛线普遍了,大家就改用各色韧性、花色都好的毛线,还创新式地加上几个毛线球,用竹竿一排的挂在街边,就象彩色的帘子横在你面前。买上一个挂在胸前,七彩的线配上七彩的鸡蛋着实好看,想不到平时最质朴的食物反而成了最美丽的饰品。听老人说,将鸡蛋装饰成荷包早有源头,三月街远近闻名,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赶老远的路赶来热闹一番,为了路途上充饥大家都会带上煮熟的鸡蛋,而一路上又都会相识、相遇些朋友,有荷包做装饰的花鸡蛋就成了最好的礼物,不但送了吉祥的祝福,还能让大家在路途上果腹,如此礼物最能代表壮家人的质朴。 集市上的传统货物还有大小各异、造型多样的葫芦,在壮乡人的生活里,葫芦是装酒、盛饭、带水的工具,身边似乎时时都难离这个最实在的伙伴,所以它总是集市里并不可少的成员。 壮族人从来就勤劳质朴,他们身上穿着的服装都是手工制造,集市上也就少不了传统的彩色织布和传统服装。彩色的布帘成片的铺开,底下往往藏着一张老乡堆笑的亲切面容,买与不买都不重要,光是看就能让人好半天回不过神。 现代三月三更好玩 随着城市人对传统注意力的聚集,使得传统的五龙壮乡三月三规模越做越大,成为了三月三民俗文化节,今年已是第二届。 从各村各寨甚至是曲靖、昆明赶来的人们越来越多,三月三的活动也更有组织性。从4月13日到17日,三月三的欢歌要唱响整整五天。 大量的涌入者也启发了当地农民的新思路,五龙乡的村寨里落成了许多时髦的农家乐,除供应原汁原味的壮家饭,还可住宿,一位已是多次到访的昆明游客意犹未尽。清晨,是田间农耕的牛叫声把人唤醒的。就是这种不加雕琢的生活,缠绕着都市人。
壮乡六月“红饭”香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六月二十四、七月初一,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同胞,都要过“红饭节”。
红饭节的“红饭”,是用一种叫红饭叶的植物染成的。在节日的头天,将红饭叶洗净放在锅里加水煮成深红色的汁,除去渣质,将泡好的糯米放入汁中浸泡三、四小时后控干,用甑子蒸熟即成红饭。红饭色泽鲜艳诱人,装在碗里,犹如一朵初放的红玫瑰,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吃时沾上白糖或红糖,味美可口。后来,红饭逐渐变成了红、黄、紫、黑、白等“彩色饭”。这些彩色食品,均是用红饭叶、杨咪咪花、紫香藤、稻秆等植物的浆汁浸染而成,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
有关红饭节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在北宋皇佑时期(1050年),壮族头人侬智高不满宋王朝的压迫统治,率领民众起义,攻城夺寨,劫富济贫,两三年时间,就建立了政权并称帝。朝廷得知后,就派兵来围剿。侬智高与官兵激战,寡不敌众,被官兵围困在麻栗坡县的一座大山上。侬智高在山上坚持了数月之久,由于山上缺水,侬智高只好杀了几匹战马,用马的鲜血来煮仅有的一点大米。将士们吃了马血红饭,精神抖擞,志气高昂,准备与官兵决一死战。农历六月初一黎明,侬智高率领所有人马拼命冲杀,终于突出重围。转移途中,经过壮族村寨时,受到壮族人民热情款待。壮家男女老幼聚集村头寨尾,给将士们吃米饭,喝米酒,送粮食。将士们说没有那顿红饭,就没有这次胜利。后来,壮族人民为了纪念侬智高,就把六月初一定为纪念日。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红饭来祭祀侬智高。
壮族红饭节一般2—3天,节日期间村村寨寨喜气洋洋,美酒飘香,洋溢着欢声笑语。老人和妇女走亲串戚,互相做客;男子则结伴上山玩耍,或进行篮球、下棋比赛;姑娘们身穿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找小伙子唱山歌。小伙子也收拾打扮一番,来找姑娘们唱。唱得情投意合,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就择日结婚。
壮家“神柜” 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马鹿塘乡壮族人聚居的罗嘎枝村,无论走进谁家,堂屋后墙正中位置上,都端端正正地摆着一座“神柜”。这“神柜”造型端庄,边纹雕刻精致,绘图极富诗意,是壮家人不可缺少的“家宝”。用他们的话来说:“堂屋没神柜,家里财气无,好日子永远也不会进家来。”说是“神柜”,其实除摆一小只陶质香炉外,无论从绘图的寓意,还是实用上,都充盈着浓郁的农家生产生活气息。柜一般长二至三米,高四尺余,宽一尺五寸左右,用优质木料打制成,以自然花纹鲜明美观、吸水耐腐抗蛀隔热的红椿树板为最佳,内用五分厚的木板均匀隔成三层。柜两头上端起角,端庄中又透出几分威严。几方柜面上,彩绘的图景或是翠竹绿椿田丘,或是小桥流水人家,或是鸭游鸡鸣鹅唱,或是马奔羊跃牛哞,或是蔗绿菜碧稻草,或是红桔黄蕉紫葡萄,清新纯朴,表现出浓浓的田园风情。也有的彩绘着汽车顺盘山公路进江谷来,或高压电凌空跨江流而架,传达着壮家人赤诚的心愿及热烈的向往。柜中用来摆放食品、餐具,柜顶伴那只小小香炉的,是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还有书本及手电筒、钳子等小家具。与壮家人接触长了,不难发现,这“神柜”,其实表现了壮家人“民以食为天,人以劳动为本”的朴素思想意识。
广南-壮乡观斗牛 “走喽,看斗牛去喽……” 8月13日,广南县旧莫乡的一个个村寨传出阵阵吆喝声,人们互相邀约,赶往壮家山寨昔板村参加斗牛盛会。 8月13日是农历七月十六,广南县旧莫乡的壮族在这一天过一年一度的斗牛节。这既是人们在一起交流信息,增进友谊,洽谈经贸的盛会,又是促进人们养牛、爱牛的民间活动,还是青年男女唱山歌、谈情说爱的好时机。 参加比赛的人家,早在节日的前半年,就选择高大、健壮、勇猛、双角粗壮的牯子牛,不再让其耕田犁地,像喂年猪似地用饲料精心喂养。临近斗牛节时,喂养者便用快刀削尖牛角,用香油涂抹,使牛的双角既锋利又油亮美观,参加角斗的牛既富战斗力,又长得“英俊潇洒”。 为使斗牛这一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健康文明地开展,鼓舞群众养牛的积极性,推动壮乡两个文明建设,旧莫乡于2001年成立了民族传统斗牛协会,使斗牛节成为当地开发民族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项目。 今年的斗牛节比往年更加热闹,比赛尚未开始,来看斗牛的1万多人就站满了斗牛场平展的田野,他们是来自旧莫乡内外的各族群众和游客。从旧莫乡各村寨挑选来参加比赛的118头牛,早已吃饱喝足,主人给牛的角上、脖子上系上红布,吆到了斗牛场。披红挂绿的牛,头头雄壮,威风凛凛。 中午,惊心动魄的斗牛拉开了“战幕”,刹那间,斗牛场上尘土飞扬,一对对角斗的牛打得难解难分,时进时退,时倒时爬,两角相击、相撞、相勾,发出“啪啪”的响声,这紧张激烈的场面,使观者发出阵阵喝彩声。夕阳西下时分,6轮大“战”结束,昔板村拖派村小组陆忠平牵着自家获特等奖的牛,领取了1200元奖金,其余15头分获一、二、三等奖的牛的主人分别获得800元、500元、300元奖金。斗输了的牛主人也满面春风,他们说,得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参加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今年输了,再作准备,明年再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