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62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在象征与现实之间——壮族布洛陀信仰的人类学解析

[复制链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3-30 19:0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6/01/763.html

在象征与现实之间——壮族布洛陀信仰的人类学解析

王剑峰 2006年1月10日 15:48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7卷第4期

作者:王剑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关键词]  布洛陀;原始宗教;稻作文化;壮族文化

[摘 要]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民间传统信仰形式。在右江河谷进行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布洛陀信仰具有多维性。从历史人类学来看,它是古代百越文化的传承;从宗教人类学来看,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残存,与民间麽教信仰、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从生态人类学来看,它是稻作文化演进过程的一种社会记忆;从社会团结来看,在非正式制度意义上,亦起到社会规范的作用。


  布洛陀是壮族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以及想像中的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习俗流传于我国广西红水河流域、右江流域、龙江流域、左江流域以及云贵南、北盘江流域的广大壮语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一些壮族口承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 、祭祀仪式、习俗礼仪中,都可以找到布洛陀信仰的社会记忆。笔者曾于2003 年10 月赴广西田阳县农村,对那里壮族群众布洛陀信仰和仪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本文以位于右江河谷中心地区的田阳县壮族为个案,从人类学的视野,解析壮族布洛陀信仰习俗。

壮族民众对布洛陀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文化事项,可以称之为壮族布洛陀文化系统,也有学者称之为布洛陀文化体系(注1)。这种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布洛陀文化系统,体现壮族文化深层的民族心理、精神信仰、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可以说,布洛陀文化是壮族文化模式的核心,是壮文化的象征符号。认识布洛陀文化,是了解壮族文化的一把钥匙。

一、布洛陀文化研究的回顾和敢壮山布洛陀

祭祀遗址的发现

布洛陀最初是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整理过程中发现的文化现象。1983 年至1989 年的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和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在田阳县遗存着大量与布洛陀有关的古音乐、古舞、民间故事传说、布洛陀山歌、布洛陀田州叙事排歌以及《布洛陀经诗》(注2)手抄本等。1986 在文物普查中,研究人员在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的敢壮山(注3)岩洞中发现祖公庙遗址,并认为敢壮山歌圩的祭祀和朝拜仪式也与布洛陀有关。于是,田阳县政府定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加以保护。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对布洛陀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得以深入开展,布洛陀这一与壮族乃至一些壮侗语民族的历史文化关系密切的神话人物引起学界的关注。为了推动布洛陀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一批从事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于2002 年和2003 年先后到田阳考察,并在田阳县政府的推动下,就敢壮山与布洛陀神话及其与壮族文化渊源关系问题举行了一系列研讨会,认为布洛陀可能是远古时代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的首领,后来被人们加以神化,变成一位创世性、始祖性的神话人物,从而成为壮族的人文始祖,进而亦有人推断布洛陀也有可能是珠江流域原著民的人文始祖(注4) ,田阳敢壮山可能是布洛陀祭祀遗址。这一消息透过媒体的推波助澜,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 ]

田阳敢壮山为壮族布洛陀文化区域性中心。经论证,原因如下:

一是该区域具备远古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右江河谷亚热带和温带平坦的地质沉降带以及河流冲积平原为从事农耕的古人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广西各大盆地和主要的河谷沉积平原都有重大的古文化遗址的发现(注5),百色盆地分布着100多个古人类遗址,是广西古人类遗址最密集的地区,而田阳则是百色盆地的中心地区。百色盆地近年发现的100 多个古人类遗址在右江河谷呈带状分布,这一古人类遗址分布带的中心也在田阳。

中美学者联合考察研究表明,百色盆地古人类遗址的地质年代距今80. 3 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2003 年,我国考古专家在田阳县又发现了一处80 万年前的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那赖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的初步测定面积约6 平方公里,为百色其它遗址之最,已采集到的有手斧、手镐、砍砸器、尖状器、石片、石核等,其石器遗物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2 ]

二是壮族民间传颂、崇拜和祭祀祖公活动已成普遍习俗,尤以田阳为盛。田阳是《布洛陀麽经》流传最广、文本收集最多的地区。在广西搜集到的28 本《布洛陀经诗》古抄本中,在田阳搜集到的就有14 本,仅在敢壮山附近的玉凤镇玉凤村庭怀屯就搜集到5 本,搜集到的布洛陀民间故事100 多个。“敢壮”歌圩是目前广西最大的歌圩,祭祀祖公活动最盛。

布洛陀遗址的发现对田阳县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田阳一跃成为广西新的旅游热点之一,敢壮歌圩也因此扬名。据田阳县旅游局提供的数据,2003 年到田阳旅游和参加活动的人数从往年的三四万人增加到十二万人以上。田阳计划投资2 亿元建设布洛陀遗址旅游区。布洛陀遗址的考察和论证亦掀起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第三次壮学研究的高潮。

从客位视角来看,笔者认为布洛陀遗址发现和认定过程中存在一个人类学称之为“民族话语”(ethnic discourse ) 创造与“民族动员”( ethnic movement) 的过程。运用不太充足的考古发掘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确认想像中的文化遗址,从而把田阳敢壮山认定为“壮族文明的发祥地”甚至“珠江文明的发源地”,把布洛陀当成“壮族的人文始祖”,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争议。首先,虽然百色盆地的考古发掘证明其古人类和古代文明的存在,但学界尚未在它们与壮族远古文明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其次,敢壮山上有被当地人称为“祖公庙”的遗址,但确认其为布洛陀遗址,也只是部分壮学学者从语义学角度的主观推断。因此,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田阳敢壮山作为祭祀布洛陀的区域性中心只是具有可能性。

田阳布洛陀文化的发掘与论证过程,一方面反映出在文化标准化世界里,弱势文化和弱势民族的生存与彰显的欲望,另一方面,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们面对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观念,计划和集权时代单一的信仰与认同面临危机,甚至崩溃,而人类精神世界又需要信仰与认同,这样民族或文化的东西卷土重来,成为一个民族所要寻找的精神家园,而知识分子则是文化自觉的先行者,担当起民族的重任。而当地政府的目的是发展一方经济,特别是计划使旅游业成为其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恰好与民族知识分子的“民族话语”不谋而合,这样在政府的推动下,一场壮族布洛陀文化的“民族动员”上演了。这场运动的总导演就是政府,主角是民族知识分子,配角是当地壮族群众,脚本是壮族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是否为壮族始祖,田阳是否为布洛陀“故居”抑或壮族文明的发祥地? 在今天看来,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布洛陀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文化的符号,一个认同的符号。

二、古代百越文化与布洛陀信仰

从壮族的起源看,田阳壮族,同其他地区的壮族一样,来源于古代岭南越人。越人多种,号称“百越”(或作百粤) , (注6)其人口众多,分布广大,然而,分布于广西东部和北部山区的西瓯越人,以及聚居于今广西西南部古骆越水河谷地区的骆越人等支系,则同壮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代西瓯、骆越活动的地区,正是后来壮族主要聚居区。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进军岭南,遭西瓯抵抗。[3 ] [史记·秦始皇纪]“与秦军抗衡长达三年之久,败而南撤。其地北接桂国,东达桂江,西起桂西到桂西北,南达郁江、邕江、右江一带与骆越杂居。”[4 ] [p. 26 ] 说明右江流域多为骆越所居,西瓯部落后至此。

骆越的居住地与西瓯人的住地紧紧相连,有的地区则二部杂居。据《元和郡县图志》及《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郁江流域的贵州(今贵县) 、潘州(今高州) 为“古西瓯、骆越所居”,而宣化(今邕宁) 县以南地区,则为“古骆越地”。据有关研究,骆越部落以鸟为图腾,也称鸟部落。

从盘古神话在今北壮地区的流传情况来看,它可能是古西瓯越人中的一则创世神话。古骆越人则有自己的开辟神话,不过它不是盘古,而是一个名叫姆勒甲的女神。当地神话传说中的姆勒甲(壮语一意为鸽祖母) 、布洛陀(壮语一意为鸟头人、鸟酋长或鸟首领) 、雷王、布伯等都是他的重要神祗。

据此推断,田阳一带应是古骆越人活动地区。古骆越人,即鸟部落,是构成田阳壮族先民的主要部落之一。布洛陀可能是鸟图腾部落的首领。因此,鸟图腾部落被当地壮族先民尊为始祖部落,布洛陀也被尊为神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田阳壮族视布洛陀为始祖神的意义所在。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自然条件差别很大,人文差别也较大。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多元性。有学者认为,壮族始祖布洛陀可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炎、黄两帝媲美,是珠江流域的人文始祖。虽然此言尚欠足够的考古资料加以佐证,但作为壮族文化渊源的古老的百越文化不同于炎黄文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布洛陀文化不仅影响珠江流域,还波及东南亚的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不仅影响壮民族,还影响侗族、水族、布依族、傣族、黎族、毛南族等民族。

因此,田阳壮族应是当地土著民族,主要来源于古骆越人,姆勒甲和布洛陀可能是古骆越一支部落的首领,后来演化为祖先神加以崇拜。布洛陀文化是百越文化的传承者。当地壮族群众视布洛陀和姆勒甲为圣神,是他们心灵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偶像。在某种意义上,布洛陀是壮族信仰的男性始祖神,姆勒甲则被奉为女性始祖神。

三、民间麽教仪式与布洛陀信仰

麽教是田阳壮族民间信仰,是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形式。在壮语中,麽教叫“司麽”,麽教是因其宗教职业者布麽而得名。布麽在做法事时必须念诵《麽经》。通过念诵麽经,架起沟通人类与神灵的桥梁。在麽教中,布洛陀被奉为创始人,即麽教教主,而布麽则成为布洛陀的代言人或化身。在壮族民间麽教中,布洛陀被赋予非凡能力,万能之身,能洞察宇宙万物。在麽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壮族山歌中,都有这样的说法:凡事要祭拜、请教布洛陀和姆勒甲;只要得到布洛陀和姆勒甲的指教,按照他们的教诲去做,灾难就会免除,困难就会解决,诸事就会顺利。现实生活中,在做祈佑、赐福、超度亡灵等仪式时,布麽都要请出布洛陀、姆勒甲来进行指引,唯此愿望才能实现。

从当地民间传说和《布洛陀经诗》的描述来看,姆勒甲和布洛陀两位神祗的地位经历了从高到低的变化,反映出壮族先民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自父系社会确立以来,随着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两位神祗的地位逐渐偏向布洛陀。民间传说和麽经记述布洛陀的事迹最为详细,而关于姆勒甲的记述则较为简略,在麽教仪式和民间祭祀中,布洛陀被奉于主神的位置,姆勒甲则位居配神之位。布洛陀则已成为麽教信仰中的主神。“可见,如果其相适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发生变故,报洛陀(即布洛陀) 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一位至上神。”[5 ] [p. 22 ]

右江河谷的麽教活动主要分布在以田阳县、百色市右江区、田东县为中心的地区以及与之近邻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所略两个乡镇。麽教法事主要是祭祖公(即布洛陀) 和超度亡灵。祭布洛陀壮语称“郭搂褒”(音译) ,意为请祖宗酒。一般情况不轻易举行,只有那些家道不顺、多灾多难的人家,如果在某一段时期家中人畜屡遭病灾,甚至死亡,便认为这是因为某一路鬼怪在作祟,或附着缠身,唯有布麽请布洛陀大神来驱邪除鬼,除祸攘灾,才能人畜平安。

请布麽主持“祭祀布洛陀”法事,时间必须在天黑以后,程式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布麽引领主人一家来到野外的河边,选择较平缓的河岸台地搭设神台,杀鸡或鸭举行牲祭,祭祀时布麽吟诵“祭布洛陀”麽经中的赎鸡魂、鸭魂、牛魂、猪魂等经文。诵毕所有赎魂经后,再回至主人家,举行第二阶段的熟祭。主家杀一只公鸡,煮熟后用整只鸡以及备好的一个猪头祭神。神台设有三大碗米,米上插有香烛,中间一碗代表布洛陀神位,左边是主人家的祖先神位,右边是莫王、祖王神位。布麽燃香请神,待布洛陀降临后,布麽开始念诵“祭布洛陀”麽经中的解冤经文,如解婆媳冤、解父子冤、解母女冤、解兄弟冤等。最后是献酒祈祷还愿。

超度亡灵,壮语称之为“平”(音译,即灵魂) ,来源于壮族先民对鬼魂及祖先的崇拜。麽教认为人死后会变成“独”(音译,即灵魂) ,通过举行超度仪式,鬼魂才可能升入神界或仙界,与祖先居住一处。而对于非正常死亡者,还要举行“赎魂”仪式,田阳一带的壮族民众把这种仪式称之为“过火炼”仪式,其做法是:在野外选一片空地,挖一个约一丈多长、一尺多宽的凹坑,然后放入柴炭,把柴炭烧红。此时,布麽念诵经咒,死者的亲人背亡者灵牌,赤脚跟随布麽跳过烧红的炭火坑。他们认为如此这般,死者的灵魂才有资格回家享受香火,与祖先同坐神台。举行这些法事时,布麽念诵《麽经布洛陀》中的《皇一科》、《麽王曹科》等经文。

可见,布洛陀与民间的麽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民间宗教的神祗。

四、祖先崇拜与布洛陀信仰

从语义学角度讲,“布洛陀”为壮语之汉字记音,在当地壮语中有几种解释:一是指懂得事理最多的祖公,这里“布”或读“报”或读“保”,是受人尊敬的地位很高的“老祖公”的意思,“洛”即通晓,“陀”即全部、足够的意思;二是通晓法术并善于施法的祖神,其中“布”是指地位崇高的祖公, “洛”即通晓、会做, “陀”是“法术”、“施法”;三是身为孤儿的祖公,这里“布”即祖公,“洛”即“孩子”,“陀”即“单独”、“独自”之意。因此,可以说“布洛陀”意为一个知道很多、很会施法的老人或祖公。

与之相对应,布洛陀的形象,在民间神话传说中也有三种文本:一是远古时代一个比较大的部落之首领演化而来的,这个部落可能就在壮族分布的中心地带。二是布洛陀与姆勒甲共同创造了人类,人们尊其为始祖。相传在田阳一带还处于蛮荒时代时,布洛陀和母勒甲下凡。他们挑着一对箩筐,后来一个箩筐掉下来就形成了敢壮山,另一个箩筐里装着他们的5 个孩子,也掉下来,形成了五子山。每年农历三月,各地布洛陀子孙来到敢壮山,纪念祖先布洛陀和母勒甲。三是传说布洛陀没有父母,由石蛋而生,他把“甲”(音译) ,即孤儿启导教诲成传承麽教的布麽。不管何种说法,布洛陀都具有始祖性的特征。

从《麽经》记述来看,“老祖公”与“布洛陀”之间应该具有某种联系。关于布洛陀遗址, 《布洛陀麽经》提到:祖公家在石山上,祖公家在岩洞下,祖公家在圩上,祖公家在紫石,祖公家在安通,等等。另外,在玉凤镇调查发现,大多数农家堂屋都供奉祖公神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当地壮族群众已自觉认同布洛陀为自己的始祖或始祖神。从实证来看,民间仍把布洛陀当作始祖神加以崇拜,尤其是曾经建有祖公庙的敢壮山上,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周围百色、田东、德保、巴马、凤山、东兰、隆安、田林等十几个县的群众汇聚敢壮山,朝拜祖公庙。朝拜的第一天,各村长者和师公自发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吟颂布洛陀经诗,恭请祖公、母娘神灵上山入位。从这一天开始每天都有师公轮值念经,看守布洛陀灵位。仪式结束后,便开始举行歌圩活动,歌圩活动连续举行三天。

可见,在当地壮族群众的认知里,布洛陀即是祖公,成为他们寻求祖先庇荫的对象。这些民间传说和习俗,反映出布洛陀在壮族精神世界中的始祖地位和壮族民众祖先崇拜的社会记忆。壮族是一个稻作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经验性、习得性、传承性特点,决定了农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尊敬老者,因为他们拥有最多的农业生产经验,是生产生活的宝贵财富,而神话中布洛陀创世形象和始祖形象正是这一老者的象征符号。

可见,布洛陀信仰与壮族祖先崇拜有关。

五、万物有灵论与布洛陀

可以这样说,壮族民间的万物有灵论是麽教的基础。从当地民间习俗的社会文本来看,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宇宙的探求,一类是对人类自身生命周期的探求。

在原始阶段,同人类社会的其他民族一样,壮族先民无法理解诸多自然现象, “不可抗拒的自然进程往往使人感到惊奇和恐惧,宗教是对这种惊奇和恐惧做出的一种反应,”[6 ] [序言] 形成万物有灵论的自然崇拜,即世间万物皆有神灵支配。这些神灵会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干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活动,或赐福,或降祸。

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中,人们对神灵的理解是具体的、独立的,遇到不可理解之事物,都认为有神灵藏于其中,不可触犯。这种具体的自然神崇拜,在右江盆地的壮族民众中,既表现出对雷神、山神、水神、树神的崇拜,也表现出对巨石、岩洞、石铲、耕牛、禽畜的崇拜。人们认为,日有日主,月有月娘,雷有雷公,风有风婆,水有图额(注7)等等。

神话传说言布洛陀是石头爆裂而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石崇拜的一种社会记忆。田阳民间有“布台敢壮”(音译) 的俗语,意即“祖公死也不离开岩洞”。传说布洛陀就住在敢壮山祖公庙山洞,四周民众每年农历三月都要到此祭拜。山上的母娘岩,传说是祖公布洛陀和母娘姆勒甲居住的洞府,洞内宽广,构造奇特。由于岩溶作用,其中有些岩石造型颇似男女生殖器官。因此,当地民众相信来此祭拜和触摸可以决定生男生女。在某种意义上,岩洞崇拜可以视为壮族先民以洞为穴的历史记忆。壮族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岩溶地区,有“无山不洞”之说,故可以成为原始人类理想的天然居所。一直到中古的唐宋时期,壮族先民还有“随山洞而居”[7 ] [南蛮传] 和“以岩穴为居止”[8 ] 的记载。缘此,人们崇拜岩洞并祀奉“敢卡”(音译) 神。所谓“敢卡”,壮语意为“两腿间的岩穴”,喻指女阴,引申为生育女神。传说中姆勒甲的阴户就象一个大岩洞,受风而孕,子孙们及各种动物都可以在其“敢卡”中进出或得到庇护。田阳敢壮山上的两个大岩洞,传说是布洛陀与姆勒甲共同居所,并在洞内繁衍人类。

随着社会的发育,文化的演进,人们对神灵的塑造也逐步加强。壮族先民开始对个别的、具体的自然神进行抽象和归类,创造出能够管理和支配某一类事物的神灵。这种神灵不再是某一具体事物的神,例如某座大山、某块岩石、某棵大树、某条河流以及某种动物之神,而是某一更广大的范畴、某一种类事物的共同神灵。

在自然神方面,人们逐步从风雨雷电诸神中抽象出雷神,认为雷神是天上最大的神,天上其他神灵的地位都在他之下;图额是水中最大的神,水中其他各神都比不上他的威力;而中界最大的神则是布洛陀,地上的种种神灵都受制于布洛陀。

在万物有灵论基础上,逐渐形成民族原始哲学思想,解释人类、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宇宙分为三界:上界是天界,中界是地界,下界是水界。雷神管理天界的万相,风雨雷电,阴晴涝旱,都由雷神主;图额管理水界一切,水中的鱼、鳖、虾、蟹、蚌、螺,皆受制于他;布洛陀掌管中界(地球) 万物,特别是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繁衍等等。这种朴素的人——地关系理念,在田阳及右江河谷其他地区发现的《麽经》中都有记述。几乎每一本麽经的开头,都首先叙述三界之说,宇宙三界,各有主宰,然后再转入经文的其他内容。三界之说概括性地、整体性地把握了天——地——人宇宙系统概念,体现了壮族宇宙观的整体性,认为人只不过是茫茫宇宙的一分子,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态观,对于我们今天的可持续发展仍有借鉴意义。源于自然崇拜的三界之说对壮族宗教信仰的形成有着根本的影响,是布洛陀信仰的原始哲学基础。

对于人类生命本身的思考所形成的灵魂崇拜,与布洛陀则更为密切,因为它主宰人类世界的生命现象。当地民众认为,人死后会变成“独”(音译,即灵魂) 。亡灵有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生魂世界,一个是游魂世界。凡是正常死亡者,其灵魂在生魂世界,只要进行超度就可以进入仙境,即祖先神灵生存之地;而那些在外伤死或在家暴死者,其灵魂则坠入黑暗孤寂的游魂之境,只有通过“赎魂”仪式,将其招回生魂世界,然后再举行超度仪式,将其超度到祖先住地。如果没有财力举办超度仪式,至少也要请布麽举行“开路”仪式,指引亡灵进入神界路径,否则亡灵会因为找不到归宿而变成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作祟家人。举行这些仪式时,都必须由布麽吟诵《布洛陀麽经》,恭请布洛陀神灵。

“万物有灵论是处于非常低级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类部落特有的理论,这种理论由此向上发展,最后融入高级的现代文化,它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不断的连续性。”[ 6 ] [p. 24 ] 布洛陀信仰反映了壮族先民从原始的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民间宗教发展轨迹,其理论便是信仰,其实践便是崇拜。麽教之所以能在民间继续遗存,其根基仍植于人们对自然神力的无奈和解脱现实困扰的追求这一现实生活土壤。这说明, “所有宗教体系——即便不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上——都不得不对人性的弱点做出某些让步。”[6 ] [序言]

六、稻作文化与布洛陀信仰

生态人类学重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认为神话和宗教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与回应。

壮族先民是最早开发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壮族地区又是我国最早进行人工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这一结论已得到史学、民族学、农学研究成果的佐证,尤以覃乃昌先生的《壮族稻作农业史》论述尤详。

右江河谷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植物繁茂,具备稻作文化成长的天然条件。右江河谷地区是广西野生稻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9 ] [p. 45 - 49 ] 这种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使壮族先民将普通野生稻培育成人工栽培稻成为可能。由此奠定他们逐步成为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民族,形成以稻作农业为本的生活模式、思维模式、宇宙观和价值观,形成以稻作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地域经济文化类型。

壮族民间三界之说的产生,三界之神的创造,是与壮族生活于其中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反映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特点,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和认知模式。壮族是一个稻作文化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水田和灌溉系统是稻作农业的必备条件。在水利技术落后的古代,水田灌溉主要依靠天降雨水。雨水的多寡,决定年景的丰歉,收获的多少,决定人们的生活是温饱还是饥荒。在壮族先民看来,天是否下雨,下多少雨是由雷神控制和调节的,他是管理天界的大神。图额,据民间传说描绘,是一种长有红冠的浑身黑黝黝的巨大的蛇形动物,出没于深潭之中,是水界主宰者。布洛陀则主管人间万物,包括谷物生长,人的生老病死。

创造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整个人类实践活动的主题。在当地诸多神话传说中,就有关于布洛陀如何创造天地、造人、造火、造干栏、造稻谷、造牛等的叙述。在麽经中,往往以“创造万物”为开篇,又分别设有造火、造稻、造牛、造狗、造鸡、造房、造文字、造祭仪等章节,重要的事项还有专门记述,如田阳发现的手抄本《麽收稻魂一科》,巴马手抄本《麽赎稻魂》,田东手抄本《麽赎水牛魂》等,并把这一切归功于祖神布洛陀的创造。这些都是与稻作农业文化密切关联的内容,反映壮族先民走向农耕文明的生活图景。

有关稻种的来源、家畜的驯化和生产工具的创造过程,麽经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了生动而神奇的描述。

有关稻谷的来源,在“赎稻魂经”中有多种说法:一是从神山(郎 山、敖山) 取得稻种,二是从神农婆那里取得稻谷,三是祖母神姆勒甲采集野稻,种植所得。其中第一种说法较为普遍,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致内容是:从前没有稻米,人们食野草为餐。后来神农婆造出稻谷,人们四月播种,五月插秧,八月稻谷成熟。可是,禾兜像树一样高,稻穗像马尾一般长,稻粒像柚子一般大。人们割不了,挑不动。稻谷种出来了,却不能为人所食,后来洪水淹没大地,只有郎 山、敖山未被殃及,天下所有的动物、稻谷都堆积到那里。九十天后洪水消退,但用竹筏也无法运回稻谷。经寨老协商,派老鼠和鸟去叼啄稻谷,但他们却逃到深山老林,各自享用。经布洛陀和姆勒甲指点,制作鸟套、鼠夹,捕捉他们,撬开嘴巴,取出稻谷,分发给天下人种,可是结出的稻谷仍像柚子那么大。人们又按布洛陀和姆勒甲的指教,用木锤、杵子捣擂,谷粒破裂,变成稗谷、糯谷、粳谷、籼谷等小粒谷种,插秧遍耕耘,开渠造车,施肥灌溉。但到八、九月,禾兜却没有抽穗结实,人们陷入忧愁。又经布洛陀和姆勒甲指点,方知捣大谷粒时,谷魂惊散,需举行“赎谷魂”仪式,招回失散的谷魂,秧苗才会长高,谷粒才能饱满。人们遵照祖公的教诲,喜获丰收。这个神话通过布洛陀传授稻作知识的故事,反映了稻作文化与布洛陀文化相互交织的过程。壮族先民把野生稻培育为人工栽培稻的艰辛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亦说明壮族先民是以稻作进入农业社会,田阳一带,至少是右江河谷地区,可能为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田阳一带的地名,至今仍带有大量的“碌”、“六”、“渌”、“洛”、“雒”、“骆”、“鹿”、“陆”、“罗”、“勒”的字或音,这些地名都是壮语中称“有溪河的谷地”之汉字记音。这些地方的稻田史书上记载为“骆田”,而耕种这些“骆田”的人就是“骆越”。另外,田阳一带有许多以“那”(壮语“田”的意思)命名的村屯,如“那贯”(最早的田) 、“那务”(猪田) 、“那宁”(小狗田) 等等,这些地名都与布洛陀创造稻作农业的传说有关。

因此,可以认为,布洛陀崇拜是壮族稻作文化历史的一种社会记忆。

七、社会规范与布洛陀信仰

“人类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因而必然是一种伦理生活。任何社会若要保持某种稳定与和连续,都必须有一些最起码的社会行为要求。不过人类与蜜蜂和蚂蚁不同,人类的生物遗传本能不会自动维护这类社会行为要求。因此,必须要有一些公认的行为标准。而这些价值若赋予神圣的权威,并在礼仪中不断用象征表示出来,以触动人的心智,那它们就更富于强制性。”[ 6 ] [序言]布洛陀信仰对社会的规范作用,是通过《麽经》与麽教仪式体现出来的。《麽经》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壮族及其先民各个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和道德规范,其中涉及民族内部的伦理和政治、经济行为以及民族治理的行为模式。在特定的法事仪式和活动中,布麽念诵《麽经》,讲述“前代人”因违反伦常而遭祸殃后,经过遵循布洛陀教导,重新获得解脱的喻事性故事,暗示社会伦理和规范,从而起到劝导、警示以及训诫作用,自动维护社会行为要求。《麽经》有“解冤”,意为化解冤仇,例如“解父子冤”、“解母女冤”、“解婆媳冤”、“解兄弟冤”、“解犯神冤”等各种专题《麽经》。旨在按照壮族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对社会生活中的反道德行为冲突加以调控。

例如, 《麽经》倡导敬老爱幼、勤劳俭朴、互助友爱的基本美德,认为虐待老人、好吃懒惰、损人利己是应该受到鞭挞和抑制的行为。如《麽全卷》(注8)第七章“解父子冤”说古时没有伦理,常出现反常理、反家规现象:父叫子煮饭,儿对父擦掌;父吃早饭去打鱼,子吃早饭去游村;父吃了饭去疏渠,子却叼烟去串寨;父催子装犁耙,子向父掏出性器;父催子去种田,子对父扬起脚;父催子建干栏,子用蠢话回应父。父亲忍无可忍挥拳脚,操起刀欲教训儿子,儿子抓起斧头砍得父亲浑身流血,从此结下冤仇。于是父亲对天诅咒,让儿子今生绝后,五谷无收,六畜不旺,结果一一应验。后儿子经祈问布洛陀和姆勒甲并获指教,认识到自己的言行触犯祖规神灵,备办供品做“叭”,即举行禳解仪式,修正言行,化解冤仇,父子重归于好。

家和万事兴,这是贯穿于麽经中布洛陀教导的重要伦理观念和社会理念。家庭中的矛盾纠纷,往往是由恶语相向和争夺财产引起的。《麽经》认为由于相互责怪,造成反目成仇,这会导致鬼怪作祟,从而造成家业破败,因此,要举行解冤仪式,祈求祖公布洛陀来修正错误。“用竹编套住缸口,用竹编箍紧盆口,藤葛干茎相交;葛藤节头相绕”。寓意封紧各自嘴巴,不要再恶语相加,要像竹编藤套保护易破的缸盆一样,共同维护家庭的和睦。同时,告诫人们修正言行,“把恶语丢下塘,苦话丢下河”去,永远不回头,家业就会重新振兴。对于解决家庭的矛盾纠纷,则主张晚辈要主动带礼品登门道歉,以求谅解。在父母生前有不敬言行者,要在祭奠中献酒忏悔,以诚心表达奉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愿。在田阳抄本《麽甲一科》中有献酒专题,记述儿子、媳妇、孙子、女儿斟酒敬先人,以礼报答恩德的深切情怀。

《麽经》中对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困难中的弱者,在祈求布洛陀和姆勒甲为其解难中一再声明:这家的孩子正直,这家的父亲心善。他不偷别人的牛,不拿别人的稻,他不抢别人的财物,不夺别人的妻子等等,以此说明当事人善良诚实,品行端正,应予以扶助,使之解脱厄运。反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伦理。

笔者认为,布洛陀文化所倡导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在特定时期,对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调整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其中一些优秀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作为壮族的文化因子,一直传承至今。

八、余 论

布洛陀文化属壮族民间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遗存。从社会记忆角度来看,以田阳县敢壮山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可能是壮族布洛陀文化圈的区域性中心。布洛陀信仰已经渗透于田阳壮族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形成独特的布洛陀文化现象。它继承越巫文化的遗传基因,与壮族麽教信仰紧密相联,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稻作文化的复合文化体系。它既反映了壮族社会发展、文化演进的足迹,又揭示了壮族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如果说田阳壮族物质文化以“那文化”为核心,那么其精神文化就是以“布洛陀信仰”为核心。布洛陀已经成为壮族文化的象征符号。

从这项研究也印证了这样一个定义,即宗教是一个象征体系,其目的是确立人类强有力的、普遍的、恒久的情感与动机,其建立方式是系统阐述关于一般存在秩序的观念,并给这些观念披上实体的外衣,使得这些情感和动机仿佛具有独特的真实性。[10 ] [p. 105 ]


注释:

注1:覃乃昌认为,它应该包括布洛陀神话文化、史诗文化、民间宗教文化、人文始祖文化、歌谣文化等,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结构上的联系。覃乃昌. 布洛陀文化体系论[J ] . 广西民族研究,2003 , (3) .

注2:这是壮族学者给此长诗的冠名,亦称《麽经布洛陀》或《布洛陀麽经》。

注3:当地亦称那贯山,位于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距离田阳县城8 公里。

注4:此种观点以壮族学者古笛、覃乃昌、梁庭望等为代表。

注5:例如桂中盆地的柳江人遗址、来宾平原的麒麟山人遗址、郁江平原的西津人遗址和布山古汉墓遗址,南宁盆地的豹子头贝丘遗址、玉林盆地的铜石岭遗址等等。

注6:《汉书·地理志》引颜师古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又《吕氏春秋·恃君篇》:“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注7:右江河谷一带壮族民间对水神的称呼。

注8:巴马县抄本,其近邻田阳县玉凤镇一带也有流传。


参考文献:

[1 ]  人民网. 揭开壮族起源的千古之谜[DB] . 2002 年7 月25 日;新华网广西频道. 专家揭开壮文化起源之谜——寻找壮文化的根之一至之三[DB] . 2002 年9 月20 日;中新网. 壮族的根就在广西田阳县敢壮山[DB] . 2002 年9 月25 日.
[2 ]  新华网. 田阳县又发现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DB] . 2004 年2 月6 日.
[3 ]  (汉) 司马迁.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 梁庭望. 壮族文化概论[M] .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5 ] 周国茂,麽教与麽教文化[M]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6 ] 史宗主编,金泽译. 20 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卷) [N]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7 ] 隋书[M] . 北京:中华书局,
[8 ]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 .
[9 ]  覃乃昌. 壮族稻作农业史[M] .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10 ]  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 文化的解释[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0

听众

9768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12-15
注册时间
2003-2-20
沙发
发表于 2006-3-30 21:23:00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见地,长了很多知识。能从整体上认识部分壮族人民的世界观。


逝去的或正在逝去的东西,或许也正是在远离苦难迎来解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板凳
发表于 2006-3-30 23:08:00 |只看该作者
“布洛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地板
发表于 2006-3-30 23:4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annie1013在2006-3-30 21:23:27的发言:

写得很见地,长了很多知识。能从整体上认识部分壮族人民的世界观。

我也觉得这文章不错,所以把它转到家园来了。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0

听众

4689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2-7-2
注册时间
2004-11-6
5#
发表于 2006-4-4 03:34:00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下载下来慢慢看。多谢沙南提供这么长的文章

一棵树要长多久才能开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

听众

470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24
注册时间
2006-2-2
6#
发表于 2006-4-4 16:58:00 |只看该作者
“田阳布洛陀文化的发掘与论证过程,一方面反映出在文化标准化世界里,弱势文化和弱势民族的生存与彰显的欲望,另一方面,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们面对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观念,计划和集权时代单一的信仰与认同面临危机,甚至崩溃,而人类精神世界又需要信仰与认同,这样民族或文化的东西卷土重来,成为一个民族所要寻找的精神家园,而知识分子则是文化自觉的先行者,担当起民族的重任。而当地政府的目的是发展一方经济,特别是计划使旅游业成为其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恰好与民族知识分子的“民族话语”不谋而合,这样在政府的推动下,一场壮族布洛陀文化的“民族动员”上演了。这场运动的总导演就是政府,主角是民族知识分子,配角是当地壮族群众,脚本是壮族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是否为壮族始祖,田阳是否为布洛陀“故居”抑或壮族文明的发祥地? 在今天看来,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布洛陀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文化的符号,一个认同的符号。”

然也~~

不过个人以为,这个信仰在当下的区域性和策略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布洛陀的信仰现存的传承范围还有多大?假如其他地区对其的信仰表现出别的形式(如所敬拜的神名字有别,而体现出布信仰的特征),则这个信仰体系现状是怎样的?在政府和知识分子、媒体联合策动的这场狂欢中民众有多少决定权?

假如调查民众信仰对象时,发现其信仰的只是“可庇佑自己”的神灵,而对神灵是否是布洛陀的记忆已经淡漠,面对信仰的这种功利性,该怎么分析?

感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分析之上,然,民众何在?当真正进入人类学田野之中,真正深入民众之中考察布洛陀信仰问题,也许会理出高于某个民族文化的意义、更有深度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7#
发表于 2007-11-14 00:56:00 |只看该作者

我自己又把这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再次认为这文章确实不错。建议有空的贝侬都把它读一遍,然后再去讨论有关布洛陀文化的问题。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8#
发表于 2007-11-14 12:04: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沙南曼森在2006-3-30 19:02:00的发言:

        从客位视角来看,笔者认为布洛陀遗址发现和认定过程中存在一个人类学称之为“民族话语”(ethnic discourse ) 创造与“民族动员”( ethnic movement) 的过程。运用不太充足的考古发掘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确认想像中的文化遗址,从而把田阳敢壮山认定为“壮族文明的发祥地”甚至“珠江文明的发源地”,把布洛陀当成“壮族的人文始祖”,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争议。首先,虽然百色盆地的考古发掘证明其古人类和古代文明的存在,但学界尚未在它们与壮族远古文明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其次,敢壮山上有被当地人称为“祖公庙”的遗址,但确认其为布洛陀遗址,也只是部分壮学学者从语义学角度的主观推断。因此,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田阳敢壮山作为祭祀布洛陀的区域性中心只是具有可能性。

        田阳布洛陀文化的发掘与论证过程,一方面反映出在文化标准化世界里,弱势文化和弱势民族的生存与彰显的欲望,另一方面,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们面对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观念,计划和集权时代单一的信仰与认同面临危机,甚至崩溃,而人类精神世界又需要信仰与认同,这样民族或文化的东西卷土重来,成为一个民族所要寻找的精神家园,而知识分子则是文化自觉的先行者,担当起民族的重任。而当地政府的目的是发展一方经济,特别是计划使旅游业成为其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恰好与民族知识分子的“民族话语”不谋而合,这样在政府的推动下,一场壮族布洛陀文化的“民族动员”上演了。这场运动的总导演就是政府,主角是民族知识分子,配角是当地壮族群众,脚本是壮族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是否为壮族始祖,田阳是否为布洛陀“故居”抑或壮族文明的发祥地? 在今天看来,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布洛陀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文化的符号,一个认同的符号。

这段论证非常中肯。

布洛陀能否成为全体壮族广泛认同的精神象征,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将布洛陀文化由田阳等中心区域扩展至更广阔的壮族地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这场“民族动员”中扮演主角的“民族知识分子”应当深入到更广泛的僚区去,充分发掘布洛陀文化遗存,唤醒这些地区壮族人民关于布洛陀文化的集体记忆,增强他们对布洛陀的向心力,进而加强整体的民族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0

听众

4307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0-11-21
注册时间
2004-9-16
9#
发表于 2007-11-13 04:08: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沙南曼森在2007-11-12 21:58:00的发言:
陈年帖子,翻出来晒晒。

   好文章就是要经常复习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10#
发表于 2007-11-13 09:27:00 |只看该作者
作者说,布洛陀文化属壮族民间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遗存。我认为,布洛陀文化属壮侗语族民间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遗存。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11#
发表于 2007-11-12 21:58:00 |只看该作者
陈年帖子,翻出来晒晒。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4 19:39 , Processed in 0.150146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