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島於民國 34 年(1945) 抗戰勝利日光復,35年(1946) 接收駐軍, 53年(1964)成立東沙守備區指揮部,開始現代東沙開發與建設工作,成效蜚然, 設施漸備,為今日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71年(1982)政府有鑑於南海之重要性,由國防部正式函請高雄市政府研擬「開發東沙群島經營計畫」, 並經行政院同意「應積極辦理」。
民國76年(1987)在軍民合作下建成了「東沙漁民服務站」,除服務作業漁民外, 也為東沙的末來發展建立了一處基地。隨後也進行了多次東沙科學調查研究,
大大提昇了全民對東沙的瞭解,也吸引了社會注意,確有助於未來東沙新事業的開拓! 但十多年來,因為種種主客觀因素,東沙的規劃經營,並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仍停留任辦公桌上,這是十分可惜的事。海洋事業與海洋教育與台灣生存息息相關, 東沙徑營規劃應提高層級,並進入實施階投,使東沙最豐富、最美麗、最珍寅的海洋資源, 變成我們南疆中的一顆明珠,全體國民的一塊瑰寶,並由這一代和以後世世代代永續享用!
<國碑碑文>
東沙群島位粵省汕頭南端,當閩省下游與粵省東部出海要道之衝,係我國南海諸群島中最此之一群。 臺省在其東北,菲律賓遙在東南。清雍正十一年即列入我國版圖。曾見載於當時陳倫炯海國見聞錄附圖, 足證是處主權屬我,早為世所公認。民國以來,致意經營。民國十年由海軍戍守。十五年成立氣象臺。 對日抗戰期間,曾為日軍侵據。抗戰勝利後,再由我收復,並重建氣象臺、通訊站等。 三十八年六月六日奉總統公布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定,隸於海南特區。
此處地質,係珊瑚礁組成,東沙島東西長二千八百公尺,寬八百六十五公尺,形如馬蹄。 冬季有強勁之東北風,夏季西南風較弱,唯時有颱風。年均溫在攝氏二十五度。地下水鹹,賴儲存雨水飲用。
海域附近魚源豐富,有:水針、九孔、鮑魚、龍蝦、石斑、海膽、鯖、烏賊、玳瑁及稀有藥材海人草等。 島上植物有:銀合歡、風桐、椰樹、木瓜、桑、木麻黃、龍鬚菜等。 現設有一個氣象觀測站,兩座發電廠,十餘大型、小型儲水槽,及軍醫院、機場、港口、漁民服務站各一。
群島因富水產,向為我重要漁場。其在氣勢上,有如粵南之觸鬚,呼應臺灣,對呂宋形成犄角。 今後倘予妥善開發,其潛在功能,當益顯著。
海疆形勢天成,如期其於國事民生特具貢獻,諸有賴資以人謀,俾收宏效。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六月三十日 內政部部長許水德識於東沙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