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63.17.8.9/admin/rpdata/06d5a3d636d52ec61cb8058b030920bf.doc
朝陽科技大學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越南九真集團勢力之研究
Study on the political power of Jiuzhen in Vietnam
計 畫 編 號:CYUT93-G-002
執行期限:93年01月01日至93年11月30日
主持人:耿慧玲 執行機構及單位名稱:通識教育中心
一、中英文摘要
本計畫以秦漢時所立交阯、九真、日南三郡中的九真地區為中心,九真也就是愛州,因介於交趾與日南之間,具有合縱連橫的關鍵性地位,交趾若取得九真之助,日南的叛亂極易平服;日南若聯絡九真成功,必然造成交趾或中國政府的困擾,中國政府因而也常利用這樣的情勢,來控制越南地區的發展。而就越南本身的歷史來看,越南自十二使君之後,越南政權的領導者大多出身於九真地區,例如丁朝的丁部領、前黎朝的黎桓、後黎朝的黎利皆是;而根據本人近年以金石資料所做越南李朝歷史的研究,發現九真地區出身的人物對於越南李朝的政治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九真地區出身的人物似乎自丁朝時期即開始對越南政治形成一股相當重要的權力掌控性。
關鍵詞:越南、九真、漢文拓片、中國、金石銘文、政治、權力集團。
Abstract
Among the three counties established 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ies, Jiaozhi, Rinan, and Jiuzhen, This project will focus on the Jiuzhen county area. Because the Jiuzhen County was located between Jiaozhi and Rinan counties, it played a strategic role in with other two counties. If Jiuzhen allied with Jiaozhi, the rebelling in Rinan would be easy to annihilate by the ruling governments; on the other hand, if Jiuzhen chose to ally with Rinan, they could create major complications to Chinese and Jiaozhi governments. Chinese government also had utilized this sophisticated situation to manipulate the political balance of Vietnam. From Vietnam'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most military, political, and social leaders of each dynasty were from Jiuzhen area, for example, Din Bulin in Din Dynasty and Ly Yuan and Ly Li in Ly Dynasty. From my research on the "Epigraph of Chinese of Vietnam" of Vietnam's history on Lee Dynasty, I discovered that the leaders from Jiuzhen County had great political influences on Lee Dynasty. It seems that the political leaders from Jiuzhen had started their influences and gained political powers since the Ding Dynasty.
Keywords:Vietnam, Jiuzhen, Epigraph of Chinese, China, political, power bloc.
二、緣由與目的
(一)緣起
越南在人種上與中國南方的百越族有相當密切的歷史關係,因此不論在風俗習慣、或文化徵象上,都有相當密切的關聯,在建立歷史上百越的文化與習俗上,越南是值得參考的例子,在建立百越歷史文化上,大陸南方少數民族也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越南與現存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不同的地方,在於她已於十世紀建立成為一個國家,有完整的國家體制以及記載系統,雖然這系統相對於中國是薄弱的,但相較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越南的國家體系與記載系統就完整很多,這些作為瞭解中國漢型文化的發展,及越南地區自身文化的發展,都是相當重要的。又,自秦代以至唐末,越南北部與中國形成長期的政治統轄關係,這使得越南在國家發展上受到中國相當程度影響,由越南官制的發展,可以略窺越南國家由鬆散部落轉變為以中國地方行政官僚體系為主要官職系統,再轉向中國漢型中央官職系統,並形成國家政治主要架構的脈絡。因此,研究越南的官制,對於中國政治的比較研究,也有相當重要的功能,學者可以經由越南與中國官制的比較,瞭解中國政治制度的理想型態與實際發展上所形成的歷史狀態,這對於中國政治、社會的研究也相當重要。而越南金石拓片所反應出的自然抽樣與歷史現象,更是研究中國歷史與東南亞地區相互作用的一手史料。
本計畫所研究之地區為秦漢時所立交阯、九真、日南三郡中的九真地區,九真也就是愛州,因介於交趾與日南之間,具有合縱連橫的關鍵性,地位十分重要,交趾若取得九真之助,日南的叛亂極易平服;日南若聯絡九真成功,必然造成交趾或中國政府的困擾,中國政府因而也常利用這樣的情勢,來控制越南的情勢。而就越南本身的歷史發展來看,越南自十二使君之後,越南政權的領導者大多出身於九真地區,例如丁朝的丁部領、前黎朝的黎桓、後黎朝的黎利都出身與九真地區;而根據本人近年以金石資料所做越南李朝歷史的研究,發現九真地區出身的人物對於越南李朝的政治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九真地區出身的人物似乎自丁朝時期即開始對越南政治形成一股相當重要的權力掌控性,本研究計畫即欲深入探討九真地區人物是否已形成一股固定的權力集團,其參與分子為何?運作機制為何?與中國間之關係如何?希望藉由這個集團勢力的探討能夠對越南的政治型態與結構有更深入的瞭解。
(二)背景與目的
本人1993年完成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蒐藏之中國拓片整理工作返台,法國遠東學院台灣地區主任傅飛嵐邀請本人參與越南漢文拓片研究,自此本人即開始越南漢文拓片之整理與研究,曾親自到越南河內進行八次越南拓片之研究工作,迄今已完成越南北屬時期至李朝24篇,及陳朝44篇之銘文集釋並出版《越南漢喃銘文彙編》兩集三冊,66篇黎朝拓片亦繼續集釋中。
越南拓片銘文中牽涉的領域十分廣泛,包含越南之歷史人物、帝王世系、地理沿革、官制演變、社會經濟與田畝制度、鄰境邦交與軍事衝突,甚至於喃文、音韻、古越語語法等等,也記載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相關時代的歷史與文化。在長期進行越南銘文釋讀的同時,發現越南銘文的正確集釋,需要較研究中國拓片更加廣泛的學術知識,除了在銘文中常常出現的中國歷史與文化典故外,越南銘文也記載著越南自己歷史文化事實,因此若要正確的解讀越南銘文,就必須要對於越南文獻的掌握及對越南歷史、文化有充分的瞭解。由是本人開始大量閱讀越南之一手史料,企望深入瞭解越南歷史與文化,以利越南銘文之正確解讀。在這些年間,本人根據越南銘文中之相關歷史與文化資料,撰寫〈金石地理所反映的越南漢化勢力〉、〈李英宗朝婚姻關係與權力結構研究〉、〈七至十四世紀越南國家意識的形成〉、〈越南官制初釋—僧道官與爵秩〉、〈越南李朝太傅劉氏兄弟墓誌考證及其歷史意義〉、〈論越南李太宗的政治行為──中越文化之比較研究〉、〈唐貞元安南《青梅社鐘》銘文考釋〉等文,約二十萬字;這些論文藉由銘文與越南文獻的相互補證,對於越南的歷史與文化有相當程度的釐清,而在論文撰寫過程中也逐漸形成對於越南古史的架構性概念,本計畫之內容即欲針對越南李朝所出現九真地區的人物與集團作深入之研究,以廓清越南李朝之權力結構與政治之運作。
三、研究方法與進行方式
(一)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根據研究計畫所欲探討之九真地區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如人物、地理區劃的演變、自然地理狀態、歷史發展、政治事件、婚姻集團等,蒐集後影印、分類、閱讀、建檔,製作資料文件卡。
(二)金石資料隸定(楷體化)標點及考釋
金石中有關九真地區的銘文有大部分已經出版,即《越南漢喃銘文》第一集,但根據本計畫之研究需要,尚有許多需要再考釋的部分;而有一些金石銘文則尚未標點、隸定與考釋,這些資料都是研究九真地區的一手資料,需要更深入的集釋。每篇銘文都需要建立文字檔案,輸入電腦。
(三)根據已隸定之資料及相關文獻進行相互校補工作
(四)建立模型
(五)撰寫相關論文一篇
四、研究結果
本計畫所要研究者,乃九真地區所形成之一個集團勢力對於越南歷史文化之影響,研究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從中國的記載來看九真地區在越南國家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自越南文獻記載中探索越南人認為越南歷史發展過程中,九真所佔有的地位。
從中國的記載來看,九真地區是中國與交趾、日南之間的中介者,九真的地方勢力一直是越南國家的主要支撐力量。越南國土大致可以分為北圻、中圻與南圻三個部分,約略相當於漢唐時期的交阯、九真、日南(林邑)。陶維英在《越南古代史》中指出漢代中國所領越南地區與現代越南的領土間的大概情勢如下:
交趾郡約當今日越南北部,包括中國廣西南部的一部份,而郡的中心地區與居民稠密點則是在天德江與自河內至越池的紅河一段,和喝江(底河的上游)一帶區域。……
九真郡在漢代時,相當于寧平地區和清化以及乂安的中、下游,直到藍江以南地區。九真極南的疆界可能抵達橫山。其中心點當在馬江與梁江流域。而清化與乂安的上游,則尚未開拓。……
日南郡在九真郡以南,是漢朝在征服了甌雒以後增添的一郡,當時雒越人只是居住在交趾和九真兩地,而日南郡卻未曾見有。但是就在以後日南郡地也就成為我國(越南)的順廣轄地。[ii]
越南史家黎崱在《安南志略‧風俗》篇中曾提出當時安南人的差別性:
安南,古交趾地也。唐虞三代,中國聲教所暨;西漢以來為內郡。男耕賈,女蠶績;言善欲寡,見遠人漂至其國,數相存問,此其常性。交、愛人倜儻有謀;驩、演人純秀好學,餘皆愚樸。民文身,效吳越之俗。[iii]
而《舊唐書》卷西百九十七〈南蠻傳‧林邑傳〉中,對於這個地區居民的族屬,有這樣的說明:
自林邑以南,皆拳髮黑身,通號為崑崙。[iv]
亦即日南(驩、演州)以南的居民與交、愛州的族屬,顯有相當的差異,若就中國與越南之間的交通狀況來看,中國早期和交趾、九真、日南地區間的交通亦有不同;中國通交趾的路線如上所述,可分為桂越道、滇越道兩條陸路和廣東道一條海路,但係沿岸航行;而中國與日南之間的交通路線則以海路為主,且為中國通東南亞及南亞的海上交通必經路線,[v]因此,交趾與日南在與中國的歷史關係上、本身的歷史發展上,都有顯著的不同;再加上族屬上的差異,生活習慣上的不同,日南地區和交趾之間,常發生衝突。如《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東漢順帝)永和二年(137)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憐等數千人攻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交趾刺史樊演發交趾、九真二郡兵萬餘人救之。」又「建康元年(144),日南蠻夷千餘人復攻燒縣邑,遂煽動九真,與相連結。交趾刺史九江夏方開恩招誘,賊皆降服。[vi]
又,桓帝永壽三年(157):
居風令(九真郡屬縣)貪暴無度,縣人朱達等及蠻夷相聚,攻殺縣令,眾至四、五千人,進攻九真,九真太守兒式戰死,…遣九真都尉魏朗討破之,斬首二千級,渠帥猶屯據日南,眾轉彊盛。[vii]
而九真(愛州)因介於交趾與日南之間,具有合縱連橫的關鍵性。在漢唐時期,中國政府為了要控制越南這個地區,經常分化與連結九真對抗交趾與日南,來控制越南地區的穩定。[viii]而李朝在建國的過程中,如何處理九真黎氏建立的舊有勢力是非常重要的,李、黎朝政權的輪替,是以一種和緩的禪讓方式讓渡,但九真黎氏在九真地區的既有勢力,雖因為朝代的輪替而失去主流地位,卻並未消失;因此,當李太祖取得政權後,就將都城由黎朝的華閭城遷往大羅城,隱然與越南前期的地方勢力結構相合──以紅河及滇越、桂越交通線的勢力為中心;這愈發使得九真地區的丁黎新興勢力受到打擊,誘發了九真地區的叛亂行動。史書記載九真(李朝稱愛州)在李太宗朝發生了三次叛亂,分別是天成二年(1029)、通瑞二年(1035)和明道二年(1043),[ix]九真勢族劉慶譚家族,便是九真地區的罪族,太宗將之納為「溫良之戶」,並將慶譚的祖父及慶譚淨身後引入宮廷成為內侍,但顯然劉氏家族並沒有喪失在政治上的勢力,仁宗末劉慶譚結合九真黎伯玉,迎立另一九真勢族杜英武之外甥、仁宗弟崇賢侯之子陽煥為神宗,劉慶譚、黎伯玉、杜英武,加上杜英武的舅家李常傑,所形成的九真核心集團,重新掌握政治勢力,[x]然而以河內作為政治的核心地區的態勢已經形成,因此河內仍然成為此核心地區的都城,及至越南繼續向南方的發展,有了基本的突破,亦即取得對於占城、真臘地區的優勢,越南才將都城移向南方,清化方始成為越南的都城。至阮朝,隨著南向拓展的成功,越南的都城再向南方的順化行進。核心集團與核心地區的確立,使得越南建國的行為有了堅固核心,對於中國不再是短暫的反抗,與不成熟的組織。核心集團與核心地區的確立,也可以說是越南國家意識形成的重要關鍵。
五、結論
迄今為止,本人研究之資料顯示,九真地區人物對於越南不僅僅是在李朝有影響,在李朝之前,在陳朝,甚至到黎朝時期,九真地區之集團人物都影響到越南國家之發展,有關李朝及其以前歷史中九真地區人物有楊廷藝、吳權、丁部領、黎桓,均可見《安南志略》等史籍,李朝有黎奉曉、劉慶譚、黎伯玉、李常傑等,陳朝有黎文休、黎括、陳渴真等,黎朝有黎文安、黎來、黎念等,這些均可見於《大南一統志》、《皇越一統志》、《地輿志》等志書中,這在本人所著〈李英宗朝婚姻關係與權力結構研究〉,(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古代中外關係史:新史料的調查、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11);〈越南李朝太傅劉氏兄弟墓誌考證及其歷史意義〉,(《朝陽學報》第五期,2000,8,PP.151-192)均有論及,請參看申請時所附論文資料;又,黎朝時九真地區之勢力因黎太祖黎利本身即為九真地區人物九真集團之勢力自然更加強固;茲附上越南黎朝兩方婦女石刻,以證明在黎朝時期九真黎氏勢力影響之一斑。
六、參考文獻
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湖北一版二刷。
劉欣期,《交州記》,百部叢書集成據清道光伍崇曜校刊嶺南遺書本影印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版。
余天熾等著《古南越國史》,廣西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1。
耿慧玲,2003,11,〈越南文獻中李陳朝哀牢關係研究〉,中正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東亞民俗與和文化研討會」。(已收入《越南史論》,2004,新文豐出版公司)
耿慧玲,2003,11,〈馮興考—未見於中國新舊《唐書》的一位越南英雄〉,中國唐史學會,第六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已收入《越南史論》,2004,新文豐出版公司)
耿慧玲,2004,10,〈越南李朝的中官研究〉,斗六,雲林科技大學,「2004年漢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洗寶榦,《嶺南洗氏宗譜》,宣統庚戌(二年)季夏開雕版存祠堂本。
(越)黎文休《越鑑通考總論》
(越)黎貴惇《見聞小錄》,越南漢喃研究院書號VHC02664。
(越)潘輝注《歷朝憲章類誌》,越南漢喃研究院手抄本影印,書號A1551。
(越)潘清簡等《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9。
(越)陶維英著,劉統文、子鉞譯《越南古代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年一版一刷。
(越)黎崱撰,武尚清點校,《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一版一刷。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統志》,昭和十六年(1941)日本印度支那研究會據阮朝國史館維新三年(1909)東京重印本。
(越)潘輝注,《歷朝憲章類誌》,越南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A1551。
陳荊和,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日本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3。
陳荊和,校合本《大越史略》,日本,東京都, 創價大學研究所, 昭和62年(1987)。
沙爾夢等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朝~李朝,河內漢喃研究院、巴黎遠東學院,1997。
耿慧玲、黃文樓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二集—陳朝,嘉義中正大學、河內漢喃研究院,2002。
[ii] 陶維英《越南古代史》,頁452,457,459。
[iii] 黎崱,《安南志略》卷一〈風俗〉,(武尚清點校,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頁40~41。
[iv]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蠻傳‧林邑傳〉,頁5270。
[v] 見《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志〉引賈耽〈十道志〉;又伯希和,《交廣印度兩道考》(馮承鈞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一書中,對於賈耽所述中國通東南亞及南亞之交通,有極為詳細的考訂。
[vi]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頁2837~2839。
[vii]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頁2837~2839。
[viii] 參見拙作〈越南李朝太傅劉氏兄弟墓誌考證及其歷史意義〉,《朝陽學報》第五期,頁179~185。
[ix]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二,頁221、225、233。
[x] 有關劉慶譚、黎伯玉與杜英武迎立李神宗的事件,請參看拙作〈越南李朝太傅劉氏兄弟墓誌考證及其歷史意義〉,《朝陽學報》第五期,頁179~185。有關李常傑之生平請參考《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李朝(河內漢喃研究院、巴黎遠東學院,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