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楼主: caex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羌族——古羌直系后裔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

听众

470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7-23
注册时间
2006-1-18
21#
发表于 2006-5-5 00:16:00 |只看该作者

现代羌族和古羌有传承关系,只是古羌很小的一支,无非在名字上继承了

羌人的历史主要应该由汉藏两族继承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470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7-23
注册时间
2006-1-18
22#
发表于 2006-5-5 00:42:00 |只看该作者
古羌后裔的民族很多,土家 彝等族好象也是古羌之后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729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7-1-28
注册时间
2006-3-17
23#
发表于 2006-5-5 10:58:00 |只看该作者
南蛮融入的怎么不是华夏?汉族到什么时候才有?不管别人是否承认,楚人在战国时即以诸夏自称,而且推翻秦国的正是楚人的后裔,他们就是华夏,而那时还没有汉族的称呼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24#
发表于 2006-5-6 13:15: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mz/wen/mzs/mzs16.htm

楚人由蛮夷而认同于华夏
  
  楚,芈姓。得姓始祖季连,出于祝融集团。前已叙述这是一个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各部落融合形成的新的部落集团,而炎、黄在其中占优势。《国语·郑语》讲到祝融八姓的苗裔,说他们“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季连的父名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女子名女嬇(媿)氏,“产六子……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②。鬼方为羌人中的强族③。芈姓的母系出于鬼方嬇(媿)姓④,父系为祝融集团陆终⑤。“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弗能纪其世”⑥。因为祝融集团本身是一个有多重来源融合而成的集团,其苗裔又分化非常明显,所以历来对楚人起源于何方众说纷纭⑦,本书不拟详考。
  楚人的直系祖先是周文王时的鬻熊。《世本·居篇》说:“楚鬻熊居丹阳”是在丹江下游“丹浙之会”处,即河南淅川县境⑧。他投顺于周文王,为文王火师,“周封为楚祖”。他在楚人心目中的地位与祝融同列⑨。楚国的国君大都冠熊氏。至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①。按当时礼制,子男五十里。熊绎受封似较鬻熊地位有所提高,但《国语·晋语》八追述:“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还是火师一类职事,未能与诸侯同列。楚灵王对熊绎受封的地位仍耿耿于怀,他认为他的先王熊绎与齐、卫、晋、鲁四国受封之君同样在周康王时供职于王室,而四国受封时“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分,王其与我乎?”②《史记》说楚灵王所指是“齐、晋、鲁、卫其封皆有宝器,我独无”③。实际上楚国在熊绎时“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④。召陵之盟,管仲责楚“尔贡苞茅不入”⑤,楚也承认这是他的过错。熊绎受封大体还属“蛮夷荒服”之列,周封之于楚蛮,楚“王事天子”而已。
  自熊绎受封(约公元前11—前10世纪之交)至前223年楚国灭亡共7个多世纪,是以楚公族为核心,楚人由蛮夷而融合于华夏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如下阶段:
  熊绎至蚡冒历15君约300年,“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⑥。仍居丹阳,未营都邑,其活动中心大概已南进到荆、唯二山间。其间熊绎五传至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趁周室已衰微,南向“江上楚蛮”地区,伐庸(湖北省竹山县一带);又伐扬粤,征服江汉平原中部,扬水以东以南的越人,一直到鄂(湖北鄂州市境)。熊渠宣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⑦,立其三子,长子康为句亶王(湖北省江陵县境),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大约为湖北省秭归县)⑧。其势力已发展到古三苗的中心地带。
  自楚武王至穆王(前740—前614)一个半世纪为楚初兴而自立于诸侯之列的时期。楚武王熊通杀侄自立,一方面“启濮”向濮人地区扩张。同时伐随,于其三十五年(前706),说“我蛮夷也……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增吾号”⑨。至其三十七年,因周王不肯增其爵号,自立为武王。自此经武、文、成、穆四王伐蔡、灭邓等,势力达于周之南境,而“汉阳诸姬”都被楚吞灭,南方较强大的随国,实亦楚之属国。其间武王已营郢,前689年(文王元年)迁于郢(湖北省宜城县境)⑩。前659年(成王十三年)始与中原诸侯会盟,称楚,成王十六年与齐桓公等有召陵之盟,虽仍被中原当作蛮夷,实际上已列于诸侯之林,为诸夏所重视。
  自庄王至平王(前613—前516)近一个世纪,为晋楚争霸的世纪。楚庄王(前613—前591)号为五霸之一。这一时期,是楚由蛮夷转而为华夏的关键时期。
  楚昭王(前515—前489)以后,楚国东受逼于吴;至战国中晚叶,西受逼于秦。然而春秋晚叶,楚为地方最大的诸侯;战国时期,更南向扩地至湘中、黔中,楚将庄入滇、王滇;东灭越,并有吴、越旧地;北向扩地至泗上进而灭鲁,至于泰山地区,中原已达今河南南部,成为“南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①,“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②的大国,几乎统一了整个南部中国。
  春秋中晚叶,楚已经是“夷狄进至于爵”,被诸夏所接受,战国的两个多世纪,楚境民族融合进展非常迅速。居统治地位的楚公族,起源于祝融集团,与夏、周有较深的渊源关系,西周初封于楚蛮,一方面屡次争取周天子提高其地位,并以周封使“蛮夷率服”,同时又以蛮夷的力量与习俗,与周及中原诸夏抗衡,被中原视为蛮夷。楚公族这种在民族结构上的双重性,非夏非夷,亦夏亦夷,直到春秋末才正式被华夏认同。③而被楚所灭的诸侯国家与部落,大约有六七十之多④,其中“汉阳诸姬”、蒋、蔡、陈等为西周所封诸夏;彭、庸、濮、微、卢等参加过周武伐纣之役,春秋时仍为蛮夷之国;江、英、六、舒等为东夷、淮夷,此外还与晋灭陆浑之戎,又灭越。楚所吞灭者几乎包括春秋时所称南蛮与东夷的大部分、戎狄中的一部分和大量诸夏旧国。到战国晚叶,他们在楚人这个大熔炉中,已融合为当时中国南方的华夏。虽其文化、经济都与北方化华夏有明显的地区特点,称为“南楚北夏”,而实际上只是同一民族的地区差异。此外,楚国境内仍有许多少数民族,将在南蛮专节中叙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729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7-1-28
注册时间
2006-3-17
25#
发表于 2006-5-16 00:22:00 |只看该作者
北姑转言甚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470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7-23
注册时间
2006-1-18
26#
发表于 2006-5-16 23:19:00 |只看该作者

楚国认同为华夏,与其领土扩张过程中,不断有华夏国家的人民加入有关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27#
发表于 2006-5-17 10:03:00 |只看该作者
荊蠻的楚國認同華夏,其實乃要北上稱霸中原的野心耶,結果給吳國乘虛而入耶,而吳國亦重蹈楚國的覆轍,給越國滅了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470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7-23
注册时间
2006-1-18
28#
发表于 2006-5-17 10:50:00 |只看该作者
不过在实现野心过程中,文明的交流以及北方部分华夏国家被楚国吞并导致楚国文化也慢慢华夏化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29#
发表于 2006-5-17 11:46:00 |只看该作者

楚國文化仍然被中原人士歧視耶,反秦盟主項羽,被中原人士譏笑”沐猴而冠”耶。

劉邦居地本乃東夷地,曾先後受齊國及吳國所統治耶,後來成為楚國的一部份耶,劉邦的宗族也楚化而成為楚人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470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7-23
注册时间
2006-1-18
30#
发表于 2006-5-17 14:33:00 |只看该作者

被歧视只是分裂时代的事情,没有阻碍华夏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31#
发表于 2006-5-17 14:46:00 |只看该作者

民族的統一是後來的事情耶,至於在秦末,中原人仍然沒有單一民族的概念,歧視楚人耶。

各路抗秦大軍之中,楚軍最為強大,也是中原人士所不爽的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470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7-23
注册时间
2006-1-18
32#
发表于 2006-5-17 15:16:00 |只看该作者

从楚人反秦,到楚汉争霸,已经完全变质耶

刘邦反以中原自命,当然后来的汉廷对楚文化中原文化都很重视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33#
发表于 2006-5-17 15:52:00 |只看该作者

沛公劉邦本來乃秦的順民耶,只是後來被迫上台的耶,身邊一個呂后,一個韓信,都是奸人耶。

最後劉邦得天下,要對付一班出生入死的兄弟耶。

漢室當然重視楚文化耶,劉邦就是楚人嘛,不過是楚化的邊民,不如楚貴族項羽般正宗耶。

漢服就是演變自楚服,色較樸素,不如中原的華麗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470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7-23
注册时间
2006-1-18
34#
发表于 2006-5-17 16:06:00 |只看该作者

中原华服 与 楚服 同出一系

汉代,武帝时期开始服装改制,逐渐没有那么华丽。

汉服发展上千年,华丽与否要看哪个时代,南朝与唐末的非常华丽,

而宋明时代的就非常朴素,但仍不失飘逸洒脱之风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7 16:07:42编辑过]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35#
发表于 2006-5-17 16:41: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cc.org.cn/old/wencui/oldwencui/zhuanti/0711ADBJ04.htm

从物质生活管窥楚文化

姚伟钧


>>>> 一

楚国所处的长江流域是中国农业起源较早的地区之一。楚人以稻米为主,正如《史记》中 所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楚辞》对楚人的饮食结构及菜肴品种作过具体的记载,例如《楚辞·招魂》中说:“室家 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禾爵}麦,挐黄粱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臑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腼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臑,厉而不爽些。 {米巨}{米女} 密饵,有{饣长}{饣皇}些。瑶浆密勺,实羽筋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 酌既陈,有琼浆些。”在《楚辞·大招》中还列有另外一些美味肴看,这就是:“五谷六仍, 设菰粱只。鼎臑盈望,和致芳只。内鸧鸽鹄,味豺羹只。魂乎归徕,恣所尝只。鲜甘鸡, 和楚酪只。酪脉苦狗,脍宜药只。吴酸篙萎,不沾薄只。魂今归袜,恣所择只。炙鸹蒸鬼, 站鹊陈只。煎{鱼责}雀,遽爽存只。魂今归徕,丽以先只。四酎并熟,不涩嗌只。清馨冻 饮,不欠役只。吴醴白菜,和楚沥只。”

《楚辞》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表现出的饮食文化却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如果要了解 这一时期楚国的烹饪技艺和菜肴品种,以上二段文字是不容忽视的,它的篇幅不长,却相 当丰富和完整,可以说是二份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南国特色的楚人食谱,显示出楚人精湛 的烹任技艺。这一食谱中诱人的美味,被称为当世的珍看,《淮南子·齐俗》中就有“荆吴 芬馨”的评价。在上面这些佳看里,肉食就达三十多种,除常见的六畜外,还有鳖、(大龟)、 鲤、(鲫鱼)、凫(野鸭)、豺、鹌鹑、鹄(天鹅)、鸿(大雁)、(黄鹏)、乌鸦等等。在烹饪技艺上, 楚人讲究用料选择,以楚地所产的新鲜水产、禽鸟、山珍野味为主,制作中又重视刀工和 火候,富有变化,如“朋鳖炮羔”中“炮羔”的做法,就与周代“八珍”中“炮脉”相似, 这个菜要采用烤、炸、炖、煨等多种烹任方法,工序竟达十道之多。在调味上,楚人更为 讲究,“大苦咸酸,辛扩行些”,就是说在烹调过程中把五味都适当地用上,《楚辞》在对膳 羞的描述中都涉及了五味调和的问题,反映了楚国菜看味道的丰富多样。

由于楚国地处南方,气候炎热,夏天时人门爱喝冷饮,所以《楚辞·招魂》中说:“挫糟冻 饮,酎清凉些。”郭沫若译为“冰冻甜酒,满杯进口真清凉。”冰冻酒的制作较为复杂,首 先要有冷藏设施,即冰窖,类似于井,据考古发掘,在楚都纪南城中部,有不少冰窖,其 中有处十八眼窖井密集在一起。每到隆冬季节,就将冰藏之于内,到天热时,作冰镇美酒 佳肴之用。当时有一种青铜器,称为“鉴”,类瓮,口较大,便是用来盛冰,以冷冻酒浆和 菜肴之用,后人称为“冰鉴”,它在楚墓中较为多见。

楚国饮食不但讲求色、香、味、形的美,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 器是楚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五个方面。楚国最富特色的是漆制饮食器具,楚墓中出土的 木雕漆食器有碗、盘、豆、杯、樽、壶、勺等,其形制之精巧,纹饰之优美,常令人惊叹 不已。如江陵楚墓出土的彩漆鸳鸯木雕豆,高25.5厘米,柄和座一木刻成,柄上端凿榫 头与盘部卯眼相接。豆盘较深,盖凸起,柄座上彩绘工整对称的三角形云纹和卷云纹,显 得庄重而沉稳。最巧妙处是盖与盘合为一体,被雕成一只鸳鸯,头、身、翅、脚、尾镌刻 得惟妙惟肖。鸳鸯尾部两侧还绘有两只对称的金凤,凤鸟作为吉祥、幸福、富贵的象征, 又进一步深化了器物的主题内涵。该器雕刻精细,造型奇特,鸳鸯全身各个部分用金、黄、 朱红、黑等色细腻描绘,雕刻与彩绘相得益彰,色彩斑润,富丽堂皇。该器为楚国宫廷举 行宴会时使用。

由于漆食器具有轻便、坚固、耐酸、耐热、防腐、外形可根据用途灵活变化,装饰 可依审 美要求花样翻新等优点,所以,它逐 渐在各诸侯王的生活领域中取代了青铜食 器。而楚 国是当时产漆最多的地方,因此楚 国漆食器最负盛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列国之 冠,并大量输往诸侯国,成为各诸侯王使用和收藏的珍品。



楚国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适于种植桑麻,所以楚国的丝织印染业十分发达。

早在西周时期,楚国所产的蚕丝便已作为向周王奉献的贡品,《管子·小匡》载:楚“贡丝 于周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蚕丝产量和质量均跃居于列国之冠,这些丝织产品主 要为组、纱、罗、绢、锦、绦、绣、丝棉、麻等丝、麻织物。

组是一种丝织宽带,《尚书·禹贡》记载利州有“玄纟熏玑组”,就是说荆州出产深青色印 深红色穿珠子的丝带。丝带是楚国的传统“品,在长沙和江陵楚墓中都出土过素色、深青 色、深红色和有花纹的丝带。《楚辞·招鬼》中提到的“纂组”,便是编织丝带。丝带是楚 人服装的重要部分,主要用于系衣 、挂五佩、穿甲衣。

楚墓出土的丝织物中,结构最简单的是少,它轻柔透亮,外观有明显的方孔。在长少左家 塘楚墓中,保存有一块藕色手帕和一块浅棕色绉纱手帕,其轻薄程度相当于现代的真丝乔 其纱。纱是楚国贵族做夏服很流行的品种之一,在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件素纱禅 衣,可惜纱大都已腐朽。

目前我们见到的楚服,大量的是以罗为原料制成的。《释名》说:“罗,文疏罗也”。罗质地 轻薄,丝缕纤细,孔眼较大。用罗做成的衣服,穿起来显得轻飘。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 的绣龙凤虎罗纹禅衣,孔眼均匀,质地轻盈,用作绣地,花纹反衬明显。

楚墓中出土的最有价值的丝织品为锦。锦是以彩色丝织成的有花纹的织品,彩纹并茂,是 最为精巧复杂的丝织品。《释名》云:“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 之。”马山一号墓出土的锦,古朴富丽,单幅一般为二色或三色,最多的有六色,花纹富有 变化,如其中N4夹衾锦面就是迄今发现战国时期图案最复杂、花纹单位最大的一种锦。 这条锦衾长约333厘米,宽约233厘米,由五幅拼成,花纹单位由七种八组交错排列的舞 人和动物纹组成,动物纹有各种不同姿态的龙、凤、兽等,图案复杂,色彩缤纷,说明楚 人已经掌握了相当复杂的提花技术。这种大单位花纹的织锦过去只见于东汉,1982年马山 一号墓的发掘,把此类织锦出现年代大大提前了。

锦除大量用于面料外,还普遍用作服装的袖和缘,这可和文献中“衣作绣,锦为缘”相印 证。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楚服来看,都是用锦作衣襟和袖的边缘,证明当时很注重衣缘装饰。 另外,锦属厚重织物,用于绮罗作地的薄质衣料的缘边,能起骨架作用,穿着时也方便一 些,又耐磨损。

在楚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绣品,这是当时相当高级的丝织物。楚国绣工在各种质料的衣物 上用人工一针一线绣出千姿百态的图案花纹,如马山一号墓所出的21件刺绣品,花纹无一 雷同,反映了楚人绣花工艺的卓越成就。

就楚国的整个情况而言,楚人服装的原料主要还是芝麻织品,先秦时通称为“布”,是一种 大众化的衣料。丝和麻比较起来,费工多而产量少,非普通人所能服。楚地盛产苎麻,所 以苎麻织品就是楚国平民的主要衣料来源。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苎麻布约为十七升布,《仪 礼·丧服》郑玄注:“布八十缕为升。”通常十五升布已相当细密,一般用作官吏的朝服, 由此可见楚人织麻技术的高超。 楚国纺织品的色泽图案,作为一种装饰艺术,主要来源于 楚人对自然美的反应和追求以及对色彩崇拜的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楚人对服饰效应的 要求不断提高,服饰上的色彩和花纹图案有越来越多的含义,成为楚国纺织品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服饰讲究章纹,“非烈彩不入公门”。色彩有正色和间色之分,以区别 尊卑。尊者多服正色;正色为五色,《礼记》和《淮南子》记此五色为青、赤、黄、白、黑。 从楚墓出土的纺织物来看,也常常是以这五色为主,其它色为间色。不仅贵族穿的纺织品 要染色,劳动人民穿的衣服也喜爱色彩。从楚墓中出土的木俑来看,一些身份较低的劳动 人民的服装,也多是有色彩的,染了色的服装才是“吉服”。 《楚辞·云中君》曾描述过 五彩缤纷的楚服:“浴兰汤兮沐芳,华衣今若英。”楚地盛产兰草,用兰草叶制成的染料, 色泽浓艳,牢度好。在楚国官制中设有专门主持靛蓝生产的工官“蓝尹”。兰草容易种植, 使用较广,故楚国大众的服饰颜色以青蓝为多。

楚国贵族墓葬出土的纺织品,大多是以红色为主色。楚人尚红的风尚由来已久,《墨子·公 孟篇》说:“昔者楚庄王……绦衣博袍。”“绛衣”就是红色之衣,这是楚国服色尚红的最早 记载。尚红,就是以红色为贵。在刺绣品中,以红色为绣地是最普遍的,绣花线采用朱红 和深红的也较多,前面所说的“纟熏”,就是用酋草根多次浸染而成的红色,茵草作为染料 用量很大,在楚地种植较广,已成为农业中的经济作物。楚服中的红色还有用朱砂染成, 朱砂色浓艳,光牢度好,但产 量低,只有上层人物的服饰才用它。楚人以红色为贵是与他 们信仰有关的,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祝融,祝融是火神,而火正是红色。

楚人在配色组合上也有较高的造诣。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衣物,不仅色彩的组合非常丰 富,有朱红、紫红、金黄、浅黄、浅绿、咖啡、墨绿等,而且图案也多。衣物图案主要通 过刺绣工艺表现出来,这种刺绣图案流畅奔放,给人以强烈的运动美感。楚人喜欢以飞禽 走兽来装饰衣物,尤其喜欢龙凤,所以纺织品上常以龙凤花草纹为主,形态多变,特别是 龙凤起舞的纹饰,栩栩如生。种类有:龙凤相蟠纹、蟠龙飞凤纹、对龙对凤纹、龙凤嘻逐 纹、俯视的龙凤纹、凤鸟花齐纹、龙风虎纹等。例如马山一号墓出土的绣龙凤虎纹罗禅衣, 用浅棕色罗作绣地,用朱红、黑、金黄、淡黄等色绣线,绣出龙、凤、虎,图案的一侧是 头戴花冠,展翅飞舞的凤鸟,下为一条卷曲的小龙。另一侧是一只昂着卷尾的猛虎,张着 大口向前方的龙扑去,整个图案表现龙飞风舞和班斓猛虎穿跃其中的生动景象。

由此可见,楚墓出土的纺织物无一不是合实用与审美为一的高级工艺品,与楚国纺织品相 比,中原诸国纺织品物上的纹样和图案,便显得有些拘谨呆板、黯然失色了,色彩组合也 不如楚国纺织物上那样丰富多变,较多地具有道德伦理与等级尊卑的意味和暗示,而较少 表现出神话的意境,缺乏生机盎 然的浪漫气息。



服装在楚人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护体、御寒、遮羞、标识和美化生活的作 用,所以说服装是楚人生活的橱窗。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服装也是区别民族的一个重要标 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经济、文化、政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综 合表现。正如《墨子·公孟篇》所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 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 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可见当时列 国服饰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冠制来看,楚人所戴之冠较高。《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楚钟仪被囚于晋国时说: “晋候观于军府,见钟仪,问曰:‘南冠而挚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 预注:“南冠,楚冠。”晋侯看到钟仪戴的南冠,就知道他不是晋人,可见楚国在冠制上是 有别于中原谙国的。屈原在《九章·涉江》中说:“带长铗之陆离今,冠切云之崔嵬,被明 月今佩宝璐”。王逸注曰:“切云,冠名。其高切青云也。”这种冠可能即晋侯所指的南冠。 屈原这段话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得到了印证,尽管画面内容带有神话色彩,但人 物服饰的处理,却是从楚人的实际生活出发的。图中男子头戴峨峨高冠,冠带系于领下, 身穿大袖袍服,衣襟盘曲而下,形成曲据,是深衣样式。楚国贵族男子的典型服饰就是头 戴切云冠,身着袍服,佩戴宝玉。

楚国这种高冠还沿袭到东汉,《后汉书舆服志》载:“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 促漆纟丽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楚冠制也。”

《淮南子·主术训》云:“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高诱注:“即獬豸之冠。”獬豸是 古代传说中的神羊,能别曲直,一角,性忠。懈冠的特点是上有一角形木棒,因獬豸是一 角羊。应劭曰:“秦灭楚,以其冠赐近臣,御史服之,即今獬豸兽,触不直者,故执宪以其 角形为冠,令触人也”。汉承秦制,将此冠取名曰法冠,因它为执法者所戴。长沙马王堆一 号汉墓出土木俑,大部分都在冠上直立一角形木棒,可能就是獬豸冠的遗制。

沈从文先生在谈到楚国冠制时曾说:“楚人头上戴的冠子,在古代必有些不同于其它地方的 特征,如制作色泽特别华美,有的还高高上耸,与当时中原人诸习惯不同,也极明显”,这 是对楚国冠制的精练总结。

其次,从服装来看,楚人服用深衣是比较普遍的。深衣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将上衣下裳 连在一起的新式服装,也就是袍式的大袖宽衣。在此之前,楚人的服装是上衣下裳不相连 属。战国末年这种上衣下裳的衣制还存在,如《离骚》中说:“制英荷以为衣今,集英蓉以 为裳。”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过两件单裙,也就是裳,但穿裳的人已不多了。

深衣的形式是右袄、大袖,并有曲裾掩之,袖长过手,衣长及踝,领、袖和衣襟都有很宽 的缘边。对此,沈从文先生说:“曲据衣的应用,春秋战国到汉代虽具普遍性,但在楚墓彩 捅及出土实物中,才明白它的剪裁方法相当经济,处理材料方法极重实用,中南夏季炎热, 衣着主要部分多用极薄的绮、罗、纱、穀,同时用较宽的织锦作边缘,才不致缠裹身体, 妨碍行动”。这种曲据式的长袍后被称之为深衣,在齐、秦、韩、赵、魏、中山等国的出土 实物中也都见到过,因此,深衣不应是楚国原有的服装,而很有可能是从中原传人楚地, 后被楚人采用的。

楚国由于社会风俗和地理环境与中原各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服装方面既有与中原地区一 致的方面,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中原诸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服饰受礼法约束,如《礼 制·王制》中说:“禁异服”,“作淫声、异服、奇枝、奇器以疑众,杀。”所以服饰形制比 较规范。而楚人长期混处于“蛮夷”之中,相互间在文化习俗上的交流渗润是不可避免的, 楚人一方面用夏变夷,另一方面也为夷所变。加之楚人性格活泼,无拘无束,富于创新精 神,敢于别具一格,表现个性,这种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动了楚国服饰不断推陈出新。

在《左传》、《战国策》等先秦文献中,楚王、公、封君追求和穿着奇异艳丽服装的例子非 常之多。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冬狩于州来,“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 豹舄。”对此,杨伯峻先生注释说:“复陶乃以禽兽毛绒为之,衣以御寒者。”翠被之“被, 当读为被,《释名·释衣服》云:‘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盖以翠毛为之,所以御 雨雪,若今之斗蓬或清时妇女所著之披风。”楚灵王所着的王冠、夏陶、翠被、豹舄可以说 都属于“奇装异服”的范围。屈原曾诩朔说:“余幼好此奇服今,年既老而不衰”。可见屈 原从小就爱好奇丽的服饰,到晚年这爱好仍然不变。

一般而言,楚服的衣身紧小,这可能与“楚灵王好细腰”有关。楚人以细腰为美,所以服 装的衣身都很紧,沈从文先生说:“楚服特征是男文衣著多趋于瘦长,领缘较宽,绕襟旋转 而下,衣多特别华美,红绿缤纷,衣上有着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纹,边缘多较宽, 作规矩图案,一望而知,衣着材料必出于印、绘、绣等不同加工,边缘则用较厚重织锦。”

楚国妇女的服装除具以上所说的衣身较紧外,袖口也较窄小,这与中原诸国的宽袍大袖区 别明显。信阳楚墓彩绘妇女木俑的袖头作窄式,下裳交叠,相掩在背后,不作曲据绕襟的 裁剪法。这样既满足了服装的求和美化,也可以使行动免受因下裳牵制而舒展不开之弊。 这种交相掩襟而又在裾枉边缘上加以各种锦绣的纹饰,使楚国的这种服装起到了形式美和 实用美二者结合的效果。这种袖口窄小的例子,还见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 帛画中的妇女,该女子身穿紧身长袍,袍长曳地,袖口作窄式,在页、袖等部位,缘有锦 边,锦上有条纹图案,是这时楚服特色。

楚人对外来服式并不是一味地因循沿袭,而是不断地予以改进和创新,例如深衣,楚国的 样式与中原地区就有所区别,《礼记·深衣篇》说:深衣“长毋被土”,即不覆于地面,以 免受到站污。楚墓出土的木俑和实物均为长曳被土,这与深衣定制“长及于踝”, 约去地 四寸有所出入。另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还出土了一批直据衣,深衣应为曲据,这些服装 有锦面袍、绣罗禅衣等。可见,“花样 百出,不拘一格,式样突破礼制”,确为楚 服的特 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楚国人民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物质文明, 它在多项指标和门类上不仅处当时中华大地的先进行列,而且将楚国物质文明置于世界范 围内进行共时性全面比较的话,也是一流的。这些文明成果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诸 方面。据此,我们用这一标尺来衡量楚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就十分清楚了。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熊铁基教授的指导,谨此深致谢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470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7-23
注册时间
2006-1-18
36#
发表于 2006-5-17 16:51:00 |只看该作者

楚人认同华夏就要穿 宽袍大袖的衣服, 当然不否定楚人的衣服有自己特色,南冠 词语并不陌生耶

楚国在吞并大量华夏小国和吴越一带之后,国力极其强大,中原诸侯韩、赵、魏、齐,单个的根本不是其对手,如果不是楚王昏庸,或许统一中国的就是楚国,但后来统治汉朝的也是楚人出身。

汉廷的先世本楚人,或许也是导致楚人与中原最终融合的原意之一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37#
发表于 2006-5-17 17:03:00 |只看该作者

楚服跟中原服當然有互相影響耶,朝鮮半島及高句麗服裝也同樣受影響耶,跟認同華夏沒有關係耶。

楚最強時曾經足以跟中原抗衡耶,可以滅掉北方中原,只是後來衰落,被秦滅掉耶。

劉邦是楚化的邊民,好楚辭,不過對楚的強烈認同肯定不如貴族項羽耶。

漢民族的融合,主要是漢大一統的政治因素,文化等只是次要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470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7-23
注册时间
2006-1-18
38#
发表于 2006-5-17 17:08:00 |只看该作者

没有文化的融合,民族融合无从谈起

朝鲜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民族服饰,只是以中华边缘自居,自称小中华

近代以来逐渐整理出自己民族风格的服装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39#
发表于 2006-5-17 17:15:00 |只看该作者
文化的吸收並不代表民族的融合耶,交趾人受中原文化影響深遠,不過始終都把中原人趕走而自立國家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40#
发表于 2006-5-17 17:16:00 |只看该作者

http://ms1.fhsh.tp.edu.tw/~linghsun/oldbook1/1073.doc

  東漢初年,南越再叛。光武帝遣馬援往討,平定交阯。馬援為東漢名將,有「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的豪氣。他在交阯,把中國建造城邑、穿渠灌溉的技術,介紹給越人,助其漢化;又將當地不合理的法律,奏請朝廷修正,使越人遵守。此後終東漢之世,南越未再發生變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23 02:06 , Processed in 0.15358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