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广西日报花山副刊(11月28日11版)今日视点
预计2006年下半年,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花山岩画保护工程将启动
“拯救花山”进行时
本报实习生/白莹 本报记者/尹华平
2005年初,中国文物研究所受广西文化厅文物处委托,承担花山岩画保护工程勘测、试验及保护设计任务,任务包括花山崖壁岩体稳定性加固、水害治理和本体开裂、片状剥落加固保护。
2005年11月16日、17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学者,再次深入宁明花山作实地考察,并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花山岩画水害治理工程及危岩体抢险性加固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进行论证。
我国丰富多彩的崖画虽然已有许多单位和学者对其价值、内涵和保存现状进行过长期研究,出了不少成果,但真正实施岩画的环境和本体保护,还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到今天不长的时间。此次花山岩画实施治水与岩体加固工程,可以说是我国岩画进行大规模整治的良好开端。设计单位是在前人多年工作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部门组织专家、学者们的多次咨询、论证,特别是吸纳了今年9月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中心组织专家函审意见后做出的设计,设计理念科学合理,技术路线、工程措施可行。
拯救花山刻不容缓
花山岩画是壮族先祖古骆越人留给我们的一个惊世瑰宝,它融壮族巫文化、铜鼓文化、歌文化、山水文化于一体,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但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岩画裂隙中渗出的灰白色或黑白相间的成团成团的水痕由小到大向下渗透开来,岩画遭受遮盖变得模糊不清,不但将原来紧密相连、寓意深刻的岩画级组图分割开来,更将许多岩画覆盖掉,犹如一大罐被摔在地的油漆瓶,更像花山的一滴滴眼泪-------由于日久,一些山体生出的钟乳石覆盖岩画,另一些地方的岩画有的颜色褪去,有的已经开裂翘起,更多的是附有色彩的石质表层成片剥落------壮族先民的艺术杰作受到了侵蚀。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花山岩画面临湮灭困境呢?
自治区内外地质与文物专家纷至沓来,栉风沐雨,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侵蚀岩画的“罪魁祸首”——由于气候、地质等自然因素影响,花山岩画遭到裂隙、溶蚀、风化三大祸害的侵蚀。据现场勘察,在山顶距画面较近之处,竟发现了大小裂缝及落水洞28处,总面积有1120平方米之多。岩画立壁上的大小渗水点达31处,这些渗水孔不但对立壁产生溶蚀或冲蚀,加速岩画风化,还冲积出大量的钟乳石,覆盖了大量岩画。
有位游客惊叫:“1991年秋我慕名而来时,发现进门后断壁上方有不少非常清晰的大人巫和小人巫画像,现在不要说大人巫,连小人巫也难觅一个了。”管理人员也心痛地说:“你看这些只剩下少许轮廓的人物、动物及器械画像,原来是一个较有研究和欣赏价值的代表之作,比如一个骑在狗背上的出征首领,周围是些腰佩环手刀的武士,现在连旁边的大铜鼓也脱落得难以分辨了。”
一时间,“花山在哭泣,瑰宝渐消失”等字样,频频出现在海内外的媒体上。花山岩画的不幸遭遇和未卜命运,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保护、治理与抢救花山岩画刻不容缓。
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花山岩画保护工程将启动
花山岩画存在的复杂问题对岩画安全的严重威胁,不仅影响到岩画本身的鉴赏、利用,也牵动着整个花山文化的建设,乃至整个文化广西的打造。
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做好花山岩画的保护,广西自治区文物主管部门就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勘测、研究工作,并对花山岩画做了整体测绘,为花山岩画的保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04年5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亲赴宁明县对花山岩画进行了现场考察调研,并对花山岩画保护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与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作了重要指示。同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区文化厅等六部门《关于宁明花山岩画保护区域环境保护的意见》,并结合花山岩画保护的形势的需要,重新核定公布了花山岩画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自治区政府统一部署下,《广西花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保护规划》、《广西宁明花山风景旅游区精品总体规划》和《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规划》也都由自治区文化厅进行了编审并陆续公布实施。
此次方案论证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花山岩画水害治理工程及危岩体抢险性加固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已经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认可。紧接下来半年多的时间将是紧密的工程启动准备工作。预计2006年下半年开始,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花山岩画保护工程将启动,整个保护工程到2009年完工。工程完工以后,将解决岩画保护最紧迫的任务,包括花山崖壁岩体稳定性加固、水害治理和本体开裂、片状剥落加固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为今后的持续保护奠定重要基础。
在这次应邀与会的国内专家当中,有的是第一次来到南宁,有的已经来过多次,可是他们对于花山岩画出现的问题却是一样的痛心疾首,对于岩画保护的热情也是一样的迫切。在专家们质疑、答疑环节里,他们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而不尽,除了对此次设计方案的肯定之外,无论是从设计的总体思想还是材料的选取运用等具体的细节上,专家们都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思想,以及用红外设备观测岩体的设想等,还提出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文物安全系数到底定在多少合适?水害成因上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他们的这些见解将为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提供难得的借鉴材料。
会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品曲永新谈到,方案所反映出的花山岩画保护工作在深度、广度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治理理念清楚,采取的措施基本得当。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柴晓明则表示,专家本着严谨、科学、负责的态度,对方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提得很具体,很实际。他们这种对花山保护的神圣使命感很让人感动。这次会议不是结束,它意味着一个浩大工程的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