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南方汉族的一个民系。一般认为,他们是由中原地区迁移至南方的一群,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并且客家人传统中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说法,长期保持了他们自己的方言,这就使客家人较为容易地被区分出来。这就给人类学的研究(尤其是文化人类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客家人又是一个满是疑团的民系,这就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在有关客家人的研究中,人类学各分支相辅相成,在客家人来源的研究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各方向研究结果
1、分子人类学
复旦大学李辉等人(2003)分析了福建长汀客家人DNA 的Y-SNP单倍型数据,结果如下:
表一:客家人与国内其他人群的Y-SNP频率(%)
客家人父系遗传结构中汉、畲、侗民族的成分分别占约80.2%,13%和6.8%。
又对各族M7个体Y-STR单倍型的网络结构分析,发现客家人中,类苗瑶结构有两个来源,分别来自湖北和广东,而类侗族结构应来自与江西土著赣粤。客家人母系遗传的线粒体RegionV区段bp缺失率为19.7%,与畲族相近而与中原汉族不同。从而认为:客家人中汉族成分占绝大多数,但畲族、侗族成分也不可忽视,并推断客家人是由当地荆蛮族不断吸收外来民族的成分形成的。[①]
赵桐茂等(1991)分析了全国74个地区人口的免疫球蛋白的样本,认为:广东梅县(客家人聚居的一个中心地区)人与广州人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即是说,客家人并未从广州本地人中分化出来太久。[②]
遗传病G6PD缺乏症(蚕豆病)在客家人和广州人中发病率相似且明显高于其他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