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enghnginh·Bek goenz ndaem'in
燕峒乡·强制性的烟田
燕峒乡是德保的三大粮仓之一,也是德保县境内比较典型的“鱼米之乡”,那里出产的稻米、马鸭和河鱼等在德保来说都是比较出名。
燕峒得名于当地壮语Doenghnginh,doengh就是“田峒、坝子”的意思,nginh就是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因为那一带山弄里的石头石质比较软,古代的时候是镇安府土司采石做砚台的地方,因此称为Doenghnginh(即“砚石的田峒”),不过后来翻译为汉语的时候并没有写为“砚峒”,而是草草地写为谐音的“燕峒”,从中也可以窥视出壮族地区用汉字记录壮语地名的随意性。燕峒这块地方是一片圆形的田峒,从燕峒圩(Hangsvnginh)开始往下走,左右两旁的石山连绵呈环抱形,右边是Mbanj Nginhlung(壮语意思为“大砚屯”,汉语名“太平屯”),左边是Mbanj Nginhdoyj(汉语名不详,意思是“下砚屯”),田园开阔,可真是一片美丽而典型的壮乡田峒。
同行的韩国学者宋先生说,他97年来德保旅行的时候,这片田峒已经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一直和我提,德保的某一个地方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当时他和随行的两个韩国学生一起从德保县城租车,让司机自主寻找一个乡村地方,司机就随机地带他到了离德保县城大约有18公里的燕峒乡,当时正是夏天第一次稻谷成熟的收割季节,满田峒金黄的稻谷令他们非常兴奋,似乎回到了韩国的秋收田野,他们三人立即从车上跳下来,奔入田野,参与到了农民们的收割队伍中,与农民们一起收割稻谷,并拍下了许多相片,现在珍藏在韩国的家里。可惜他当时的笔记已经逸失了,所以他一直记不得燕峒这个名字,这次他和我回德保再次考察,本来也想不到我会回带他回到这片他钟情已久的田峒,这回我们驱车离开都安乡到了燕峒乡,他到了燕峒圩之后看了周围的情景,一下子记起来了,兴奋地和我们说这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壮乡田园。
可惜,我们过了燕峒圩,到了燕峒的平峒——他当年参与夏收的地方之后,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昔日飘溢着稻香的田野,而是满田峒的烟草。从宋先生目瞪口呆的神情里可以看出他极度的失望。当然,我们在不知晓烟业会给当地农民带来什么之前,只是可惜宋先生已经无法选择这片土地作为他一年人类学调查的对象,而没有考虑到种植烟草的内幕。
但是,当我们的车子停在收割烟草的车子之后的时候,好多个妇女居然向我们这边跑来,叽叽喳喳地和我们抱怨起来,原来她们看到我们的小车,以及看到衣着光鲜的我们,居然以为我们是从上面下来视察的领导。她们纷纷向我们表示对乡政府强制性让这一带村民种烟的不满之情,说这些烟田本来是非常肥沃的水田,他们祖祖辈辈就靠这些水田过日子,如今政府征用他们的土地来种烟,每亩地只给每年60元人民币的补偿,然后他们只能在这些土地上受乡政府的“雇佣”去种植烟草,卖出去的烟草的利润里只有少部分是他们自己的。而乡政府之所以这么积极地要农民种烟,是因为烟草卖出去后所有税金100%都是返还乡政府的。特别是几个老年的妇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和我们说,种烟十分辛苦,她们不想这么年迈了还要这么辛苦地给别人看护烟田,只想轻松地回到以前种稻米的日子,以前她们每年只要种一季稻米就可以足够她们的口粮,种两季就可以剩余并拿去卖,现在却要买米过日子,为了买米她们还要拖着年迈的身躯去给人家种烟并辛劳地干活,她们还说如果象别人一样还年轻还有力气干活,那么她们还无所谓,但是现在已经上了年纪了,实在是太辛苦了,不想再这样累下去了。
妇女们还指着公路右边烟田里的一片空着的田地说,那片田地之所以什么都不种,那是因为那片田的主人不想种烟,因此违抗乡府的命令,不愿意将自己的田地租给乡府,留着要种田。但是乡府就派人将上面水渠的水给堵塞住了,不让水流到那块田地里去,因此那片地就无法种水稻了,只好闲着。
听到这些民怨,我们无言。特别是在一个韩国朋友面前,我们深深感到汗颜。这个国家和社会,农民的社会保障似乎还是一个遥远的梦。
燕峒乡的烟田
烟田远处的那片空闲的田地,就是被乡府堵塞住水路后没有办法种植水稻而荒芜的田地。
替人打工收割烟草的村妇们
烟田一瞥
关于“鼓励”种烟的田头告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 18:21:2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