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44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萨米族历史与挪威民族政策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4-27 12:0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摘自挪威官方网站http://www.norway.org.cn

萨米民族

萨米人的传统居住地分布于四个国家:芬兰、挪威、俄罗斯和瑞典。由于萨米人在国界划定很久之前就居住在这些地区,因此被挪威承认为原住民。 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挪威的萨米人口据估计在6至10万之间。生活在瑞典的萨米人约有1.5至2.5万,芬兰6,000多人、俄罗斯2,000人。萨米人的登记选民约1.1万,构成了18岁以上登记投票并参加萨米议会选举的全体萨米选民名单。 萨米人的驯鹿放牧区包括挪威最北部的五个郡和海德玛克郡的恩格达尔市。 萨米族的传统生活来源包括畜牧、狩猎、捕鱼、农耕和民族手工艺(duodji)。

萨米民族日与民族旗

定于2月6日的萨米民族日从2004年起成为挪威的法定国旗日。庆祝萨米民族日的国家包括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成为超越国家边界的统一萨米民族的象征。萨米民族日是为了纪念1917年2月6日举行的第一届萨米大会。该大会为今天萨米人的全国和跨国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将萨米民族的旗帜包括在内,挪威于2003年4月修改了《城市公共建筑旗帜悬挂法》。现在挪威的各城市和各个郡均可在任何场合悬挂萨米民族旗帜。 萨米民族的旗帜是萨米理事会于1986年确定的。萨米理事会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由芬兰、挪威、俄罗斯和瑞典的萨米组织成员构成。挪威《萨米民族法》第一章第六项授权萨米议会制定在挪威使用萨米民族旗帜的规定。 挪威政府行政大楼在2003年萨米民族日首次悬挂萨米民族旗帜。将来,行政大楼将于每年2月6日悬挂萨米民族旗帜,作为萨米文化地位的象征。议会大厦也将同时悬挂萨米民族旗帜。

萨米历史与民族政策

哈拉尔五世国王陛下在1997年萨米议会(Sámedigg)正式成立开幕式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萨米族和挪威族都是挪威社会的组成部分。他对萨米人曾经遭受的待遇表示歉意:“挪威是建立在两个民族——萨米族和挪威族——领土之上的国家。萨米族的历史和挪威历史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今天,朕代表国家对因严厉的‘挪威化’政策给萨米人民造成的不公表示道歉。” 挪威政府曾于19世纪末对萨米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实施严格的‘挪威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对萨米人较为积极的少数民族政策开始出现。挪威宗教与教育部在1956年任命了一个审查萨米问题的委员会。该委员会1959年完成的报告建议采取彻底摆脱“挪威化”和同化政策的新措施。基于这项建议,宗教与教育部在1962-63年度向议会提交一份报告,就此形成了议会首次全面讨论挪威萨米民族政策的基础。 其后在萨米地区采取的保护和发展定居点与经济活动的措施,包括1974年建立萨米发展基金和1976年达成《驯鹿畜养协定》。 挪威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萨米权利委员会和萨米文化委员会。根据萨米权利委员会的建议,1987年通过了有关萨米议会和其他萨米法律事务的《萨米民族法》。1989年,萨米议会的首次选举与挪威国民议会大选同时举行,同年10月7日,奥拉夫国王正式宣布萨米议会首次会议开幕。

集体与个人赔偿

挪威议会于2000年建立了金额为7,500万克朗的萨米民族基金。基金的收益被用于加强萨米语言和文化等措施,作为因过去“挪威化”政策对萨米民族造成损害和不公的集体性赔偿。基金由萨米议会管理。 挪威政府于2004年6月发表一份白皮书,建议根据挪威议会抚恤金计划向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剥夺就学机会的萨米人和柯文人(生活在挪威北部的芬兰人后裔)做出赔偿。由于失去就学机会和过去的“挪威化”政策,许多萨米人和柯文人当时失去了掌握读、写能力的机会。这项建议将交由议会进一步审议。 政府设立保持并发展萨米民族语言、文化与生活方式这一目标的法律依据是挪威宪法第110条和《萨米民族法》的相关条款。由于挪威已经批准多项国际公约,特别是《联合国民事政治权利公约》第27条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独立国家原住民与部落民第169号公约》,挪威有义务保护萨米民族的权利。作为原住民和四个不同国家的少数民族,萨米族需要并有权在国际和国内法的意义上获得特殊地位。挪威承认其确保萨米语言、文化和社会结构发展的特殊责任。 挪威政府2004年为萨米民族计划特别拨款5.42亿挪威克朗,其中2.27亿克朗将由萨米议会管理。

萨米议会

萨米议会是政府制定萨米民族政策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对话渠道。萨米议会也负责一些领域的行政管理和政策措施的实施。挪威政府的公开目标是在萨米民族特别关心的事务上赋予萨米议会以更大的影响和权力。 目前,萨米议会负责萨米组织及文化、经济和语言计划的款项分配。此外,一些对萨米文化具有特殊重要性的责任已由各个政府部门转交给萨米议会。根据《萨米民族法》的条款,萨米议会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方面享有很大自治权和决定权。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沙发
发表于 2005-11-25 14:40:00 |只看该作者
現在還有沒有黃種人模樣的沙米人,即瑞典稱的拉普人呢?我在電視看到的,都是白種人模樣的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307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5-3
注册时间
2004-9-8
板凳
发表于 2005-11-25 14:46:00 |只看该作者

记得有一部电影,好像是讲二战时期,一个萨米人妇女,接纳了一个挪威人和一个俄国人伤病的故事,三个人都讲着自己的语言,谁也听不懂,后来还生下两个孩子。该影片好像还获得了什么电影奖了吧。

萨米人周围都是白种人,被混血应该不奇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地板
发表于 2005-11-25 14:54:00 |只看该作者

韃靼人也被混血成白種人耶,好像俄羅斯網球好手沙芬就是韃靼人耶。

不過楚科奇人卻好像沒有發生過混血的情況耶,仍然是典型的黃種人模樣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5#
发表于 2005-11-25 14:56: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5.html

亚洲的北极土著民族

  雅库特人:他们从遥远的南方大草原迁移到北极地区,是较晚来到此处的民族,其生存方式从古老的养马、养牛转为饲养驯鹿。从他们用原木建的房子和使用的铁器可以看出,这个民族一直和南部地区有着来往。但他们和北极地区的其他居民来往很少,形成了近乎封建的统治和私有牧群。雅库特人受定居北方的俄罗斯人的影响很大,其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都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今天,他们中有许多人参加工业生产及其他行业,还有不少人参加集体农场的生产。雅库特族是现在西伯利亚地区人数最多的土著部落。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楚科奇驯鹿人

  楚科奇人:是西伯利亚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生活的陆地被白令海、楚科奇海和东西伯利亚海包围着。他们既驯养驯鹿,也捕猎海洋哺乳动物。楚科奇人一般情况下将头和手暴露在衣服外,是北极居民中适应恶劣气候的典型代表。楚科奇人不断地打败哥萨克的入侵,是西伯利亚土著民族中最晚一个屈服于沙俄统治的民族。

  鄂温克人:鄂温克人是最大的驯鹿民族,他们经常骑在鹿背上,并以此作为交通工具。鄂温克人认为骑鹿的时候,不能骑在鹿背的后方,要骑在前方,因为后方是鹿薄弱的部位。像拉普人一样,鄂温克人喝鹿奶,驯鹿为他们提供主要食物。早在1614年,鄂温克人就开始向沙俄缴纳沉重的皮毛税。鄂温克人的邻居有雅库特人、多尔干人、恩加纳桑人、恩特西人和南特西人。鄂温克人经常和雅库特人发生冲突,同时又从雅库特人那里交换铁制器具。

喀拉海岸的南特西驯鹿人

  南特西人:是真正的欧亚混血人种。他们在乌拉尔山两侧放牧驯鹿,在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岸猎捕海豹和鲸鱼。1870年,沙俄政府迫使南特西人迁往喀拉海和巴伦支海间的诺瓦工赛姆利亚孤岛上,以此作为向挪威索取该岛主权的政治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6#
发表于 2005-11-25 14:56: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6.html

欧洲的北极土著民族

拉普妇女正在喂养驯鹿

  北欧土著居民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地区,他们称自己为萨米人,而外界一直称他们为拉普人。拉普人的总数为50000余人,其中30000人是挪威公民,15500人属于瑞典,4400人属于芬兰,在前苏联只有不到2000人,集中生活在前苏联西北部的科拉半岛上。尽管拉普人集中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但与其他民族相比仍然是少数民族。挪威的拉普人大多数仍生活在北方的乡村,芬马克是拉普人的家乡,可是拉普人只占当地居民的1/4。仅在芬兰最北的犹兹乔克,拉普族人才超过芬兰其他民族的人数。

着民族服装的拉普妇女,最典型的是帽子

  除爱斯基摩人外,拉普人是北极地区土著居民中最为外界熟知的民族。他们以擅长驯养驯鹿而闻名,他们的文化被称为“驯鹿文化”。拉普人的祖先身材矮小,由于与挪威人、芬兰人、瑞典人和俄罗斯人通婚,他们已失去这个特点。今天,如果不穿戴艳丽的传统服装,人们已无法辨认出他们就是拉普人。如今,在芬兰有30%的拉普人靠放牧驯鹿为生,在瑞典只有16%的拉普人从事驯鹿饲养业。大多数拉普人参加农业、林业、渔业的生产。拉普人传统的服饰以他们所戴的漂亮的帽子最具特色,这成为识别他们的特征。传统的拉普人不使用货币,交易方式是以货易货。他们主要是用驯鹿皮换取日常所需用品。一家之主带着成卷的鹿皮长途跋涉,来到附近的乡村市场,换得金属工具、谷物等其他生活必需品。

每到秋天,拉普人从森林中将
驯鹿赶回加以分类,老弱病残送
去宰杀,年轻力壮的送会森林

  按照人类学中人种学的划分,拉普人属于欧洲白种人。确切地说,他们是古代欧洲一支民族的后裔,这个民族在欧洲大陆定居时,欧洲大陆上其他人种可能还没有形成。拉普人靠猎捕北极野生驯鹿为生,他们跟随驯鹿群迁移,就像所有的游猎民族一样。后来拉普人渐渐地开始驯养野生驯鹿,但是他们还是跟随驯鹿群:冬季来到南部避寒,夏季向北迁回到放牧场地。拉普人偶尔猎取小型猎物以弥补鹿肉供应不足。传统拉普人的主要食物是驯鹿肉,穿戴原料也主要来自驯鹿,并使用驯鹿拉雪橇代步。早期拉普人身材矮小,从他们发达的肌肉、坚韧的耐力可清楚地看到游牧生活的艰苦性。只要驯鹿迁移,拉普人就跟着移动,并且只能扎营住宿于帐篷内。久而久之,拉普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组织严密、自给自足的单元。这种单元由几个家庭组合在一起,随季节变化沿着传统路线共同游牧。拉普人与鹿群关系十分紧密,如果鹿群跑失,意味着他们要遭受饥荒。若干世纪以来,拉普人与驯鹿群结伴相依,在北极的冰天雪地中来回迁移。每年春季和秋季的两次迁移是最艰苦的,整个家庭成员包括妇女和孩子都要投入。春季开始向北迁移时,森林里的雪已结成厚厚的一层冰,驯鹿很难吃到冰下的地衣,拉普人就得把鹿群赶向山坡或海滨及滨外岛上,这些地方的土壤松软而且冰融化得早,地衣也新鲜。秋季来临,人们又把鹿群赶回内陆的泰加林中。

  秋季是拉普人的丰收时节。在驯鹿交配期到来之前,他们把数以百计的驯鹿赶到一个大畜栏内,进行每年一度的宰杀与选种。人们首先挑选病鹿、伤残鹿以及多余的雄鹿宰杀。最健壮的雄鹿和全部雌鹿留作繁殖用。一个家庭单位每年都要宰杀所牧鹿群的1/5,然后将鹿肉弄干作储备食物。拉普妇女用鹿皮做长统靴、上衣、被子及缰绳等革制品。直到20世纪,由于定点饲养驯鹿成为赚钱的行业,拉普人才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7#
发表于 2005-11-25 14:57: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7.html

北美洲的北极土著民族

着传统服装的芬兰拉普人,图中
的古老摇篮在今天已属罕见之物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的北部地区居住着地域范围分布最广的爱斯基摩人,此外还有阿留申人和北美印第安人。根据1980年的统计,阿拉斯加有34000名爱斯基摩人,8000名阿留申人和9000名阿撒巴斯卡印第安人。加拿大共有土著居民52000人,其中爱斯基摩人有27500人,大约5000名北美印第安人居住在育空地区,此外还有12000名戴尼人和麦第斯人居住在西北地区,900名克瑞人生活在魁北克北部的詹姆斯湾,几千那斯卡比人、蒙塔格纳斯人和印第安人散住在魁北克北部到拉布拉多省地区。1867年,俄国当将其所属的阿拉斯加低价卖给美国时,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今日的阿拉斯加会变成能源基地,从而使这里的土著居民经受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命运。

婚礼上身穿节日盛装的挪威拉普人

  阿留申人生活在普里比洛夫群岛和阿留申群岛,分属前苏联和美国。阿留申人称自己是“海獭的兄弟”,以海上狩猎为生。他们用涂有毒药的鱼叉、矛捕杀鲸、海豹等海中动物,使用皮划艇作为海上交通工具。由于岛上没有树木,阿留申人的住房非常独特,是用草泥搭成的一半在地下的房屋,而且通常几家合住在一间屋子里。在阿留申人的村落里有自己的首领,是近乎封建的等级社会。

  18世纪沙皇统治时期,阿留申人沦为俄国人的奴隶,被迫迁移到普里比洛夫群岛。他们每年向沙皇缴纳大量毛皮,统治者残酷的压榨使阿留申文化几乎遭到毁灭。阿留申人至今仍是人数甚少的民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8#
发表于 2005-11-25 14:58: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8.html

人类的北极迁徒之旅

卡拉克,地球上最北的原始居民小镇

  人类是从亚热带生物开始进化发展起来的,直到现在仍然是一种亚热带生物,人在大约29℃的温度环境下身体感到最舒适,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在赤道以北的中低纬度地区,那里的气候很温暖,随着人类的繁衍,为了寻找食物,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由于地球的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半球,因此人类逐步北移,渐渐到达了今天的北极地区,总的来说,人类每次大规模的迁移活动都与气候的改变密切相关。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亚洲中部和欧洲的穴居古人类渐渐从中纬度地区向北极方向扩展,甚至到达北极圈地区,当时亚洲与北美洲交接地区的白令海还是一片宽阔平坦的苔原,东部亚洲有一支古人类部族迁移到那里定居,这也许是北极地区最早的居民,由于地球的冷暖变化,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连接亚洲和北美洲的陆地变成浅海;气候变冷,海水结冰,海平面下降,浅海又变成陆地桥梁,于是这块暴露在外的陆地又开始有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的出现,这第一批定居在现在的白令海的人很可能是古印第安人。

  大约在25000~30000年前,他们中有一些人就越过陆桥来到了阿拉斯加,海水时升时降,白令陆桥随之时隐时现,陆桥消失时,到达北美洲的古印第安人便失去了退路;

  18000年前,地球的末次冰期到达顶峰,无情的永久性冰雪向南推进,覆盖了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严寒使得北方古人类大批相继死去,幸存者逐渐向南退却,这次冰期扫荡了高纬度人类的历史遗迹,致使今天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的研究困难重重;

  从距今15000年开始,地球气候渐渐转暖,冰盖向北返去,大批苔原动物北迁,人类追逐猎物也随之北上,经风雪磨蛎、迅速进化的人类,如克罗马农人也跟随动物的迁移来到北极地区,他们使用更为先进的强弓利箭追捕猛犸、长腿熊、长毛犀牛、巨驼、长毛穴狮等大型猎物;

  大约10000年前,亚洲和北美洲间的白令陆桥再次浮出水面,这时从亚洲中部和东部北上的蒙古人,有一部分人留在西伯利亚地区,另一部分人则通过白令陆桥(今天的白令海峡),来到了阿拉斯加,这一蒙古族部落被认为是今天爱斯基摩人的祖先,称为古爱斯基摩人,当时从欧洲北上的一支部族则很可能是现代拉普人的祖先,如同早期的印第安人一样,古爱斯基摩人并不是简单地一下就迁徒到阿拉斯加的,他们在搜寻猎物的过程中,渐渐地穿过了白令陆桥;

  大约在7000年前,地球末次冰期以后,气候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白令陆桥再度消失,于是古爱斯基摩人被水分割,与他们的祖先生活在不同的陆地上,由于北美洲大陆早已被古印第安人占领,所以从亚洲而来的古爱斯基摩人只得沿着北冰洋沿岸印第安人不愿居住的寒冷地区渐渐东移,直到埃尔斯米尔岛、格陵兰岛和拉布拉多半岛一带。根据目前获得的一些考古证据,证明即使在这个温暖期,仍然有一些西伯利亚的古亚洲人乘独木舟、皮划艇或者越冬季浮冰跨越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并与早期古爱斯基摩人汇集,这些古爱斯基摩人在迁移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驾船作长途旅行。

  长期以来,分散的各个部落,为生存而渐渐提高劳动技能,改进劳动工具,5000年前开始统治北美洲高纬度区的北极小图尔传统文化就是从阿拉斯加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则有发达的孔萨文化,那里有相当大的村镇遗址,房屋是用石头、原木和草皮建造的,可容纳两三个家庭,还有存放猎物的贮藏室;

  到了公元前800年,在哈德孙湾一带发育起来的陶赛特文化迅速扩展,北至北冰洋海岸,南到纽芬兰,西至维多利亚岛,到处都留下身高力大的陶赛特人的遗迹,甚至今天在加拿大爱斯基摩人中还传说着他们的祖先陶赛特大力士用双手举起一吨重的海象的故事,而他们自己只能举起一头海豹(200~300公斤),后来陶赛特文化神秘消失,只给后人留下许多非常精美的海象牙、鹿角及兽骨的雕刻品;

  公元500年前后,图勒文化迅速取代陶赛特文化,图勒人成为北美洲北极地区的统治者,称为新爱斯基摩人,以后,他们文化传统在几个世纪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到现代,直到西方白人进入他们的生活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9#
发表于 2005-11-25 14:58: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9.html

北极的征服之路

  对于缺少木头的爱斯基摩人来说,只能用其他材料代替木头制作船体,但这样,船的乘载能力很有限,在运送人和重物时,他们采用将几只船拴在一起的方法解决困难。猎人们如果在海上遇到暴风雨,便将各自的船拴在一起,可免于倾覆,狂风巨浪也不能将船击碎。在追逐驯鹿时,往往是男人撑着船,遇到深水,人们就将船连在一起运人和物。几千年来,爱斯基摩人祖祖辈辈就靠着这些简单的交通工具追捕猎物,艰难地跋涉在冰原之上。他们究竟是如何征服这片土地,求得生存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的爱斯基摩村落的迁移生活了解这些情况。

  阿拉斯加西北部诺塔克河下游的平原地带有一个村落,住着那帕克特缪特人,或称下诺塔克河人,村里大约有250人。这条河流人称楚科奇海。平原的东面是几座高山,西面是几座山丘,紧连着海岸。河岸和山脚下长有云杉,所以他们自称为“云杉之子”。这里大部分地区长有苦原植物,山谷中长着低矮的柳树和棺木。通常12月底,下诺塔克河人在河岸森林附近用原木建造房子,依靠秋天贮存的驯鹿肉和夏季猎获的海洋哺乳动物及鱼肉在这里度过整个冬天,并且经常到河里钓一些鱼,主要是带点娃鱼、茴鱼和长身鳕鱼,或寻找在附近出没的驯鹿,或在灌木丛中下网、下夹子捕获野兔。

  如果猎物丰富,他们便在河岸森林附近生活一个冬天。但是从每年的1月开始,贮存的食物开始变少,周围可猎的动物也越来越少,人们就得去寻找另一个有猎物出没的地区。于是村中每个家庭的领头人开始商量去往何处。每年每个家庭所做的决定不尽相同,如果食物这时已经吃光,一个大家庭成员必须分成更小的部分去寻找食物,养活自己。每个家庭成员组把睡袋、衣服、炊具和食物放在2~3个雪橇上,沿着领头人所指的方向行进。这是让人感到悲哀的时刻,食物的短缺迫使人们流离失所,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历程。

翻越冰山

  一般分开的家庭成员组中总有一位老人,加上他两个成年的儿子和一个女儿及其配偶、子女,大约有12~13人。在行进中,一个男子脚穿雪鞋走最前面,在又深又软的雪地中踏出一条道,3只雪橇并排跟在他后面,每只橇载重大约225公斤,由2~3只狗拉着,妇女和孩子也帮着拉。婴儿被包在母亲或姐姐的风雪大衣里由她们贴身背着,刚学步的孩子被放在雪橇上的衣物上。老人坐在雪橇上或徒步行走,这取决于他(她)的身体状况和旅途条件。另有两个男子和一个妇女或大一点的男孩在后面推雪橇并掌握方向。一家老小行进的速度很慢,在没有路的情况下,1小时才能走1~2公里,中途要停下一两次,吃一些生鱼片、冻鱼和海豹油,以补充能量。每到下午,全家人停下来搭建2~3个圆顶屋,先用其他材料搭成架子,然后铺上驯鹿皮。住处搭好后,男人和大男孩就到附近寻找驯鹿的踪迹,妇女和女孩整理屋子。他们先在炉边铺上一层柳树枝,再铺上驯鹿皮,取出睡袋和其他衣服,点亮油灯。全家人要在这里住一个晚上或更长的时间。

  若在周围发现雷乌或野兔,妇女和孩子就在天黑之前,在柳树丛中拉上网,等待猎物自投罗网。这时狗也从雪橇上解下来,拴在附近的树上,如果需要则把狗拴在屋子四周担当警卫。人们每天喂橇狗们冻鱼、鹿肉、海豹肉、鲸油、和海豹油。如果当天晚上很幸运打到野兔或雷乌,家人能吃到新鲜的肉,这是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主妇在屋中用干柳枝或云杉烧一堆火,放三四块石头在火中,等打猎的男人回来时,石头已经烧得很烫,这时把石头逐个放进装着水和肉的大碗中,把食物煮一煮。用同样的方法往水罐中放入一块石头用来烧水。男人和大男孩在一间屋子吃,妇女和小孩单独吃。

爱斯基摩狗的皮毛足以使他们在
零下二三十度的雪地中安然入睡

  晚饭后,男人们花一个小时制作或修理工具和武器,讨论当天所看到的情况和下一步计划。妇女们在另一间屋子缝衣服、晾衣服或聊天。有时全家人聚在一起唱歌,听老人讲故事或者玩游戏。如果他们打算在某处长住一段时间,爱斯基摩人会专门建一个屋子供全家人娱乐,这间屋子被称为克希姆。为了取暖,主妇往火里面放上石块,石块烧得很热后,将火熄灭,关上天窗,后半夜就靠石头散热取暖。睡觉前,男人还要出去看看天气情况,然后钻入睡袋,全家人进入梦乡。第二天早上6点钟,大人大都早已起床,男人出去察看天气,寻找猎物踪迹,妇女切肉准备早饭。孩子们起来后也帮着准备早饭。早饭后,孩子们去树丛中检查昨天拉的网是否有猎物。最后,全家人打点行李,准备启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307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5-3
注册时间
2004-9-8
10#
发表于 2005-11-25 14:58: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伊麦酒长在2005-11-25 14:46:44的发言:

记得有一部电影,好像是讲二战时期,一个萨米人妇女,接纳了一个挪威人和一个俄国人伤病的故事,三个人都讲着自己的语言,谁也听不懂,后来还生下两个孩子。该影片好像还获得了什么电影奖了吧。

萨米人周围都是白种人,被混血应该不奇怪。

不好意思,记错了,电影名字应该是《战场上的布谷鸟》,两个男人一个是芬兰人,另一个是俄国人,女人是否就是萨米人还不能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1#
发表于 2005-11-25 14:59: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4.html

北极人的殖民历史

  北极地区土著民族是地球上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居民。气候寒冷、物质贫乏、食物短缺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冬季气温最低达到-46℃,夏天最高温度很少超过10℃。恶劣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他们抗寒、耐饥、承受力强的能力。他们又是最乐观、安于天命和善良纯朴的人。进人现代文明社会前,他们穿兽衣,逐猎冰原,过着游猎的生活,家庭是社会赖以生存的主体。他们实行原始公有制与平均分配形式,没有社会等级,社群成员关系平等。他们用实物进行互相交换,没有货币和金钱观念。北极土著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与所有原始人类一样,整天为食物而奔波。西方白人进入他们的领地后,土著民族几乎没有一点反抗能力,遭受屈辱和剥削长达几百年之久。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的社会地位才逐步得到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受到各国政府的承认与重视,被占用的土地也得到赔偿。

  18世纪的沙皇时期,俄国奉行对外扩张政策,大举向北、向东侵略。当地土著居民沦为沙俄的奴隶,向沙皇纳税,或被迫迁往他处。随着沙俄的扩张,一些皮毛商、捕鲸人和基督教传教士进入北极地区,他们携带的疾病传染给了土著居民,使很多人丧生,他们的入侵破坏了土著居民的社会结构。

  1917年俄国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行新的民族政策,使处于奴役之中的土著居民迈向文明,让西伯利亚土著居民既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又吸收了外界文明。政府向他们提供医疗、教育等必要的设施和服务,规定打猎捕鱼和放牧的区域,设立相应的行政机构,尊重并研究各民族的文化,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社会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2#
发表于 2005-11-25 14:59: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3.html

北极土著民族

俄罗斯爱斯基摩小姑娘

  目前北极地区土著居民有20多个民族,人口总数不到200万,各民族人口数差异很大,最多的达30万人,最小的民族,人口总数只有200人。他们是:科米人、雅库特人、可汗人、曼西人、楚科奇人、多尔干人、科亚克人、南特西人、恩加纳桑人、塞尔库比人、青卡格赫人、伊特尔曼尼人、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拉普人、鄂温人、鄂温克人、恩特西人、印第安人等。

  亚洲的北极土著民族包括在这20多个北极土著民族中,其中有18个民族分布在前苏联境内,人口总数达100万左右,占北极土著民族全部人口的1/2以上。前苏联北极地区土著居民中,科米人和雅库特人人口最多,均达到30万,其他16个民族的人口从200人至30000人不等。

加拿大爱斯基摩女孩

  西伯利亚东部主要是科亚克人和楚科奇人,东部沿海则是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西伯利亚中部地区集中了鄂温人、奇卡格赫人,以及更多的雅库特人。西伯利亚西部至芬兰边境居住着鄂温克人、多尔干人、恩加纳桑人、恩特西人、南特西人和科米人、拉普人等。这些最早生活在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的游牧部落,以狩猎、捕鱼为生,后来大部分民族转为放牧驯鹿。而雅库特人等是以后相继迁移到这里的。

脸面上绘有图腾的
俄罗斯爱斯基摩老妈妈

抽烟斗的格陵兰极地
爱斯基摩妇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3#
发表于 2005-11-25 15:00: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2.html

谁是北极真正的主人?

  虽然地理区域分布广阔,但人口稀少的北极土著民族,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首先在人种学上,他们就像美洲的其他土著民族一样,都具有蒙古人种的典型外表特征――矮个子、宽鼻梁、直黑发、黄皮肤;其次,各土著民族间在文化上也是大同小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载体。”

  北极地区的各土著民族,不论他们生活在西伯利亚、欧洲还是北美洲,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例如,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以及西伯利亚的部落民族所穿的雪鞋都很相似;在宗教上,普遍信奉萨满教,这是多见于狩猎采集部落中的宗教信仰。漫长的几千年间,北极土著民族几乎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与外界接触甚少,因而保持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许多特征。

  种种迹象表明,除了拉普人,北极地区的大多数土著居民起源于单一地区,人类学家一般认为这个地区就是中亚。

  今天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总人口已经有900万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移来的南方居民。这些在北极土著民族眼中的“文明外来人”,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后来居上,成了实际统治整个北极地区的力量。但是尽管如此,无论谁都无法否认,真正的北极居民应该是在这里与严寒搏斗了几千年的土著民族。这些民族称自己为因纽特人、因纽皮特人、萨米人(又称拉普人)、戴尼人等等,尽管每个民族的语言不同,或者使用的词汇不同,但这些名称都包含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人”。

  人种学家以语系为依据将北极土著民族划分为:阿撒巴斯卡人,如北美的一些印第安人;阿尔贡琴人,如生活在加拿大渥太华河一带的部落印第安人;通古斯一曼楚人,如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土著民族。如果从文化特点划分,又可将他们叫做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鄂温克人、萨米人、楚科奇人等。不论怎样称呼,他们都是北极地区真正的主人。北极土著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地理分布非常广阔,围绕着北冰洋海岸四周的陆地、岛屿,他们的足迹散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属于7个国家: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格陵兰岛)、瑞典、挪威和芬兰。纬度分布范围大约在北纬60~80°之间,主要集中在北纬60~75°之间的地区。生活在北极地区最南部的是北美印第安人,最北部的是极地爱斯基摩人。

  几千年来,这些部落民族自由驰骋在北极辽阔的冰原上,一直过着无拘无束的游牧、游猎的原始生活,他们本来不属于哪个国家,更不接受任何人的统治。他们只属于自己的群体。所以社会学家和律师把他们描述为“第四世界”的人。只是到了16世纪后,西方白人进入他们的世界,占有了他们的土地和资源,他们渐渐落人殖民者的统治之下,同一个民族被人为地分属为几个国家,如爱斯基摩人分属4个国家――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萨米人分属前苏联、挪威、瑞典、芬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4#
发表于 2005-11-25 15:01: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1.html

谁最先发现了北极土著人?

  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来说,南方炎热,北方寒冷,而且越向北走,天气越冷。按照这个再明显不过的推理,北极地区的气候一定是极其寒冷的,那里肯定终年冰封雪盖,是一片毫无生命气息的白色荒漠。在那种大概连飞鸟也不会停留的地方,怎么可能会有人类生存繁衍呢?

  1576年春天,英格兰商人兼航海家马丁·弗罗贝获得伊丽莎白女王恩准,率领两艘船组成的探险队北上寻找通往中国的西北航线。他们驾驶着三桅帆船经过格陵兰岛南端,顶着刺骨的寒风继续向西北方向航行。海面上经常漂浮着碎冰,随着波浪的起伏撞击在木制的船身上,发出令人胆寒的轰隆声。就这样艰苦航行了若干天,探险队的两艘船终于穿过戴维斯海峡,进人一片一望无际的开阔水域。极目远眺,四周冰海一片,水天茫茫,弗罗贝舍本人也不知道究竟到了什么地方。也许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北极海洋?或者已经进入了连接东方的北太平洋?

  其实,当时他们所到达的海域,就是40年后巴芬探险队发现并命名的巴芬湾。此时此刻,意志坚定的弗罗贝会队长并不惊慌,他依靠自己熟练掌握的六分仪,牢牢地控制着航船向西北方向前进,并确信300年前马可·波罗到过的中国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果然有一天,桅杆上的了望水手兴奋地大喊大口叫:“前方发现陆地!”全船的人都激动万分,弗罗贝合更是心潮澎湃,喜不自胜。

  然而,在弗罗贝舍的单筒望远镜视野中展现的“中国海岸线”,竟然也是冰峦雪峰,与马可·波罗的描述大不相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海岸附近的水面上,竟然有许多兽皮制的小船往来穿梭地划动着。划船的是一些身材矮小、相貌奇特的人。这些人皮肤是棕黄色的,长长的黑发直直地垂在肩上,鼻子不高,但比较宽。他们吃惊地望着两艘巨大的探险船,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中国人原来是这个样子。哼,我早就说过,不能轻信马可·波罗的故事……”弗罗贝舍不满地嘟咕着。为了证实自己的成功,弗罗贝舍指挥队员抓住一个“中国人”,并登上陆地采集了一些很像是金矿石的闪闪发亮的黑色石头,便调转船头,凯旋归国。

  后来,欧洲人才慢慢弄清楚,弗罗贝舍抓住的“中国人”其实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土著人,是祖祖辈辈在冰雪世界里生活的爱斯基摩人。这一发现使当时的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自己的同类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也能生存繁衍,而人们对此竟然一无所知。那么,这些奇特的爱斯基摩人是怎样到北极去的呢?他们在那里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的衣、食、住、行又是什么样呢?爱斯基摩人的历史和文化,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忧虑,他们的未来与前途,都成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5#
发表于 2005-11-25 15:02:00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與及俄羅斯的愛斯基摩人都或多或少跟白種人發生混血情況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6#
发表于 2005-11-25 15:07:00 |只看该作者

芬蘭曾經被瑞典及沙俄所統治過,而芬蘭人本身也跟其他白種人混血通婚,現在的芬蘭人基本上也是白種人模樣的耶,北部金髮碧眼的也很普遍(南部沿岸居民多為瑞典裔)耶。

不過芬蘭的拉普人是跟芬蘭人又還是其他的歐洲人混血通婚而形成現在的模樣呢?就不知道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307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5-3
注册时间
2004-9-8
17#
发表于 2005-11-25 15:08:00 |只看该作者
这些居住在寒冷的北极附近的民族应该与阿尔泰语系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吧,不知道他们现在的语言属性,从宗教上来说,好像爱斯基摩人和蒙古人、满族人的祖先一样都是信仰萨满教。不过着种原始宗教分布很广,也可能是各民族祖先都有的一类宗教形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5 15:32:5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8#
发表于 2005-11-25 15:19: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gjh.hlc.edu.tw/~ww0002/mon%20golia/word.htm

蒙古(外蒙) 本資料由 李明珠搜集提供

「蒙古」一詞始見於唐朝(618-907AD)史書,當時蒙古由維吾爾(Uighur)族(突厥一支)所統治。西元840年來自新疆的吉爾吉斯人(Kyrgyz)打敗維吾爾人,控制蒙古地區,吉爾吉斯人所留傳的長篇史詩中,就有提到蒙古的歷史。直到12世紀成吉斯汗出現為止,蒙古各部族之間相互掠奪與爭戰,為典型的草原文化民族。

清朝時以戈壁沙漠為分隔線,大漠以南是內蒙,大漠以北稱外蒙,外蒙即是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內蒙隸屬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另外屬俄羅斯的布里亞特(Buryat)共和國自治區(匈奴舊址),喀爾瑪克共和國,和圖瓦共和國,新疆(衛拉特青海),及青海(青海青海),也是蒙古人的居住區。共同構成「草原文化疆域圖」。

蒙古部族多,外蒙以喀爾喀蒙古人佔多數86%,其他少數為蒙古西部的衛拉特人(Oirat),蒙俄邊界的布里亞特人,東南部的里岡崖人(Darigangga),西北部庫蘇古爾湖附近的達爾哈特人(Darkhat)人數最少,至今仍保留獨特的語言及民族特色。

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此語系包括突厥語和通古斯滿語。現今外蒙使用俄語字母西里爾(Cyrillic),以適合喀爾喀蒙古語。

蒙古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由森林變成草原,南部由草原變成沙漠。北部的河川和森林孕育大部分的人口和牲畜,南部為乾燥的草原和沙漠,唐努烏拉山綿亙於西北蒙俄邊界,肯特拉山聳立於東北,蒙古阿爾泰山和戈壁阿爾泰山由西向東南延伸。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向北流入貝加爾湖,克魯倫河和鄂嫩河注入太平洋,境內尚有許多閉塞無出口的鹽湖。

蒙古人在信奉喇嘛教之前,原本崇拜自然現象,最高神是「騰格里」(Tengri),代表「天」,相信「薩滿」(Shaman,巫師)能和靈界溝通,薩滿是祭司、醫師、也是預言者。15-17世紀時盛行喇嘛教,西藏僧侶將格魯派的黃教擴展到全蒙古。1650年土謝圖汗(Tushetu Khan)之子被任命為第一位轉世活佛,直到1924年第八代(末代)活佛去世時為止,蒙古的喇嘛教領袖擁有財產、勢力、與聲望,具濃厚的神權政治色彩。(藏傳佛教的活佛稱呼,因地區不同而異。前藏的達賴,後藏的班禪,烏蘭巴托的哲卜尊丹巴,多倫的章嘉,拉不楞的嘉木樣等五大活佛外,黃教較大的寺院都有他們自己的活佛,也都是轉世承襲的。)

13-15世紀是蒙古帝國的全盛時期,自帖木兒去世後,蒙古人因內鬨而分裂,17世紀至1911年為中國的一省,1911-1919年成為自治區,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意為紅色英雄)。1945年舉行公民投票,脫離中國獨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9#
发表于 2005-11-25 15:20:00 |只看该作者

我以前在電視看過一個記錄片,是講述西伯利亞的烏達支人的耶,烏達支人的樣貌,服飾,與及生活習慣等,跟蒙古人很相似耶,不過節目旁述卻說,烏達支人來源不詳,而烏達支人本身也對此沒有興趣耶。

烏達支人多跟俄人通婚,在一所小學(俄語授課的)的訪問統計,幾乎絕大部份學生都是混血兒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307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5-3
注册时间
2004-9-8
20#
发表于 2005-11-25 15:20:00 |只看该作者

春天的杜鹃/战场上的布谷鸟/ 女主人公是萨米人没错:

Page: http://mv.cns.vicdir.com/mvdetail-4012-0.htm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尾声之际,两名从战争上幸存的敌国军人却不期而遇的与异国一位名叫布谷鸟的拉普族年轻女人相约在一起.他们在一起由于国藉的差别使得他们在语言的沟通上成了巨大的问题. 平时他们只能有自己的国语讲述各自的思想和心声.彼此之间也只能是似懂非懂的在彼此看来说一些胡话.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一下,矛盾总是不感而发,两名军人到了到了最后不得不向对方举起了手中枪.然而在生命垂危之际.布谷鸟又是怎么让生命气死回天的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片中的拉普族是一个散居在北欧挪威、瑞典及芬兰的民族,在俄国约有1500名拉普族人住在现今的柯尔斯基半岛(Kolsky)上。拉普族在北欧是最古老民族的后裔,至今仍承袭着以往的朴实的生活型态。

  荣获2002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圣乔治-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以及金圣乔治提名。

  这是一部让人深深感动,看完后仍感余味绕梁的电影,比起西欧国家的电影,毫不逊色。难怪俄罗斯片商胆敢在坎城影展市场展上高挂旗帜,上头大书特书「俄罗斯电影时代来临」。

  战场上的布谷鸟

  --于东田

  时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尾声之际;

  地点:西伯利亚的荒原;

  人物:两名从战场上死里逃生的敌国军人——德国兵是从芬兰征雇来的大学生,单纯健康;俄国兵具备怀疑一切的诗人气质,因此犯了思想错误,差点被自己人枪毙;女人,是一个当地寡妇,木屋和驯鹿的拥有者,是巫师的后代;

  情景:三个主人公因为命运的安排相聚在寡妇的木屋里。由于语言不通,为交流造成了许多阻碍。平时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各自的思想和心声,彼此之间似懂非懂惹得误会连连,为他们的同居生活添了笑话无数。唯一不说谎也没有误会的是眼神和身体的交流,寡妇凭借着自然的气质和善良的心征服了两个男人。两个军人的矛盾因为防备、怀疑、误会而逐渐激化:森林里,芬兰大学生拾到了德国投降的传单,兴高采烈,俄国兵以为他要决斗,连忙举枪自卫,芬兰大学生中了致命伤。寡妇凭借巫术和信念让芬兰人起死回天。

  《战场上的布谷鸟》(The Cuckoo,俄国),是一出披着喜剧外衣的“战争安魂曲”。芬兰大学生一开始被绑缚在岩石上等死,宛如受难的普罗米修斯,片子前30分钟着重描绘了大学生挣脱束缚的过程;当大学生中了致命伤,导演又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灵魂踏上死亡之路和被强大的生命力量唤回人间的全部过程——男人们孩子一般把世界折腾地乱七八糟,女人们凭借着天赋的母性力量把世界重新理顺。

  影片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荒原上短暂却绚烂的春天,明亮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妖艳的花朵之间,女人对两个男孩讲述着从前两个好朋友的故事,在女人的叙述中,没有了战争和怀疑,矛盾和仇恨也消解了——“他们相亲相爱,帮助我干活,有一天,他们其中的一个被坏人伤害了,另一个把朋友背回来,我就给他疗伤。有一天,我看出来他们想走了,就给他们做了暖和的衣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23 04:56 , Processed in 0.181480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