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黄连山在2005-5-8 17:14:59的发言:
由于没有德靖僚文方案的详细资料,我也仅是依据几首歌词,点滴学习红棉贝侬的德靖僚文方案而已。发现还是有若干处不太明白,希望整理出全部问题之后可以向红棉贝侬请教。不过从前后期不同的歌词看,拼音方案好像仍在变化中,是吗?
我说越发觉得不会说县城话,是看过德靖僚语歌词后,发现好多自己不认识或读音不一的词,如盼望,我一直以为是读“ngveiz?”,而歌词中却是“ngeyz”。另外我的德保话的确就是i和ii、ei和ey、l和r不分,全部读成前者,这也是之前不明白为何歌词中同时出现i和ii、ei和ey的原因。还有“新派”的新市井哩语对我老说也陌生,个别听说过,但自己没使用过。
Ngveiz 和 ngeyz 这两个拼写发音确实很相似,但是其实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声母ngv加韵母ei,后者是声母ng加韵母ey,如说具体的区别,得好好地当面对口型才行。
所谓的i和ii、ei和ey的区别,其实就是展唇音和圆唇音的区别。在最近修订的方案里,已经将ii修改为io了(在 i 后面加 o 来表示圆唇),即变成了 i 和 io 的区别了,ei 和 ey 则还保持不变。l 和 r 的区别无论对于县城人还是北路的东关、马隘、巴头、敬德的人来说应该都很容易,不知道你为何居然不知道这两者的区别。当然,南路的一些乡镇以及靖西县城话里,r 和 l 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立,r 均并入了 l ,从你的情况来看,看来北路的一些边缘地区如敬德再往西北方向的扶平、朴圩、东凌一带 r 声母普遍并入了 l 声母了。可以推想一下原因,扶平、朴圩、巴头、东凌一带大都属于旱作区,以前丛林莽莽、地广人稀,偶尔有平峒有水田的地方都是北僚人居住的,而山区没有人居住,随着明代以来旱作物的普及,原来在东南部居住的南僚大量往西北蔓延并开垦山区,使得原始森林林区变成岩石裸露山区,形成了北僚人占据水源区和水田区、南僚则占据大部分山区且南僚人口占优势的居住格局。因为南僚是后来迁居者,人口的大量变迁会使得语言也产生变异,通常情况是音系的简化(如失去圆唇韵母、r声母等),也就是说我认为你的母语是属于音系简化后的北路话,她是基于较典型较古老的北路话(如马隘一带)发展而来的,所以与那些典型的北路话很类似。
另外,我发现在入声韵尾上,你还没有掌握 -k 韵尾和 -t 韵尾的拼写规则。如上面你说中兴街是Gai Nilat ,其实应该是 Gai Niolak,而 zanghlyaet 应该是 zanglyak,都存在着 -k 韵尾写成 -t 韵尾的错误。我可以举几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入声韵尾-k和-t、-g和-d的区别,如下:
-k 韵尾 -t韵尾
mak(果) mat(倒霉)
bek(陌生) bet(八)
gok (角) got(搂抱)
-g 韵尾 -d韵尾
mag(饱满) mad(袜子)
ndeg(砸、舂)nded(晴)
nog (外面) nod(挪动)
如果你理解以上这些例子,lat 和 lak 的区别也应该可以迎刃而解了。lak单独发音的时候是“(石头等重物突然从上往下)崩落”。lat单独发音我找不到词汇,而byalat是一种类似于鳗鱼的长条形淡水鱼,背上有锯形的硬鳍。
我在编写德靖土语教学方案,编辑结束之后,可以先通过电子邮件寄给你一份,希望能够对你学习母语文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