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僚人家园 返回首页

陆梁地痞的个人空间 http://bbs.rauz.net.cn/?363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阿拉伯古代科技略史(转载)

已有 548 次阅读2013-8-7 17:44 |个人分类:环球文化| 伊斯兰世界, 穆斯林世界, 四大发明, 基督教, 自然科学

阿拉伯古代科技略史(转载)
楼主:suleman 时间:2006-10-18 01:55:00 点击:935 回复:15
检索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伊斯兰文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许多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无论是欧洲人称之为的“阿拉伯数字”,还是妇孺皆知的《天方夜潭》,乃至穆斯林世界在医学、化学、天文学及农业灌溉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曾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发展的轨迹。人类文明当然是由不同文化和信仰的民族共同造就的。由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促进,人类文明便一直在发展、前进。
   
    “阿拉伯人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的数学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留下。”
    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差不多与伟大的中华文明并驾齐驱而名列世界文明的前茅。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非常发达.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伊斯兰世界处于欧亚非大陆的交接地带,她自然就成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中继站,且本身以其特有的合成文化给世界文明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就是在中世纪通过伊斯兰文明传人欧洲的。
  
    现代历史学家希提指出:“在9至12世纪之间,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著作,包括哲学、医学、历史、宗教、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各种著作,比较其他任何语言写成的还要多些。”伊斯兰世界的数学家花拉子密,医学家格林、伊本·西那(阿维森纳),化学家贾比尔·伊本·哈扬(格贝尔)等人的科学著作在12世纪以后渐次被译成拉丁文或欧洲其他文字。这些书籍大都被采用为大学的专科教材,有的应用时间长达500年之久,甚至到了18世纪,伊本·西那的某些作品仍然是大学生们的应用教材。伊斯兰世界的这些知识成果滋育了后来西欧的几代人。恩格斯对此深刻地评论道:“阿拉伯人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的数学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留下。” 
  
    中国从北宋到明朝的政府在制订历法书时,都不同程度地参照了穆斯林天文学家对天体的研究成果。
  
    伊斯兰科学继承了多民族的科学传统,其中包括古代埃及、希腊、巴比仑、印度、波斯以及中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成果。在自然科学方面。阿拉伯人把印度数码介绍给西方,欧洲人称之为“阿拉伯数字”。此后,这一数码以“阿拉伯”之名传遍世界而开创了现代数学。穆斯林数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基础上,发展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他们还把几何学与代数学相结合,为解析几何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穆斯林学者还创立了平面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花拉子密的《积分与方程的计算》更是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代数学。
  
    在物理学上,科学家拉齐发展了一种独立的关于时空理论的宇宙学。他还提出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原子论。比鲁尼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很多基本假设如形式质料说等提出了批判,主张利用推理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实验来认识自然物理现象。伊斯兰照明学派的创立者苏哈拉瓦迪提出了“光的物理学”理论。此外,穆斯林学者在动力学、重量研究等领域的理论建树,曾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家如伽利略和牛顿的很多科学思想产生过影响。伊本·海赛姆在10世纪被誉为“光学之父”。他的《光学之书》对西方光学、特别是开普勒和牛顿的光学研究产生过影响。
  穆斯林天文学家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创立了历法,编纂了历书和朝向方位指南;发展了计算精度极高的天文学观测实践与理论并制订了天文表;为满足天文观测需要,创造发明了很多仪器装置,诸如星盘、象限仪、平纬仪、方位仪、天体仪、地球仪、观象仪和日晷等;阿巴斯王朝时期曾有3座天文台;天文学家法加尼写了《天文学入门》。穆斯林天文学家对天体的研究是如此发达,以致于中国从北宋到明朝的政府在制订历法书时,都不同程度地参照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早在1千多年以前,伊斯兰世界就建立了不少医院。 
  
    欧洲的化学起源于阿拉伯的炼金术。当然,阿拉伯的炼金术中也吸收了中国道家的炼丹方术等内涵。贾比尔·伊本·哈扬是硫酸和硝酸的发现者,他对化学中的煅烧和还原过程作了科学的解释,改进了金属纯化、融化和晶化的方法;修正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金属构成的学说。他的不少有关炼金术的著述被后来的欧洲化学家们奉为经典。欧洲目前使用的不少化学词汇都来源于阿拉伯语。还有,拉齐对许多化学变化过程如蒸馏、煅烧、过滤等作过详细的描述。他是将酒精分离出来并用于医疗实践的第一人。
  
    伊斯兰传统医学及其相关学科,如药物学、养生学、外科手术等,从希腊、埃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中吸收了丰富的养分,继而发展成门类齐全、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传统医学体系。早在1千多年以前,伊斯兰世界就建立了不少医院。一些穆斯林医生的医术是如此之高明。使他们的名气蜚声世界。他们在医学实验与临床医学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伊本·西那被誉为一代“医圣”,他的《治疗之书》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而广为传布。穆斯林的医学家还有许多著述,如拉齐的《论天花和麻疹》、《医学大全》和塔巴里的《智慧的天园》等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穆斯林医生还对内科、外科、眼科、儿科、产科、妇科、生殖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他们在肾结石和膀胱结石、摘除白内障的手术等治疗技术方面是有口皆碑的。
  
    长达数公里、数十公里以至上百公里名叫“坎那”的地下供水设施,至今还在波斯、阿富汗、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使用。
  
    伊本·西那的巨著《医典》不仅涉及医学,而且还包括了自然观、地质学、矿物学和植物学的知识。贾希兹的《动物之书》被当时誉为动物学的经典。该书汇集了阿拉伯、波斯和希腊的动物学资料,研究了大约350种动物,并按它们的运动方式将其分为四大类。贾希兹还对动物心理学进行了研究。
  
    马苏迪的《黄金草原》是一部集宇宙学、历史学和地理学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成为以后数百年间的自然史和地理学著作的资料源泉。比鲁尼的《城市方位坐标的确定》可谓是数学定量地理学的杰作。他还是大地测量学的先驱。
  
    在农业和水利建设方面,穆斯林通过嫁接等栽培技术来改良水果品种,并把许多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比如棉花、甘蔗、咖啡和瓜果等品种以及各种农业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播到欧洲甚至美洲。穆斯林科学家还注重水利建设的计算和测量工作,并在西亚和北非等地区筑坝拦河、兴修水渠、掘井、造戽水车和挖运河。穆斯林特别研制了以风力、水力、畜力和人力为动力的戽水车。还有一种叫“坎那”的地下供水系统,用以解决干旱地区的供水问题。它是由成百上千个间隔一定距离的竖井构成,竖并下由地下水渠相连,一般长达数公里或数十公里以至上百公里。这种供水设施至今还在伊朗、阿富汗、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使用,可谓是伊斯兰水利建设的杰作。
  
    许多穆斯林学者根据物理学原理进行过简单机械的应用研究,研制发明了很多机械装置,如风车、水车等,为解决灌溉等很多实用技术做出了贡献。穆斯林的能工巧匠制造的机械装置,大多充分地利用自然力和人力资源,有利于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天方夜谭》和许多优美的诗歌都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骄傲而永世流芳。
  
    伊斯兰世界对人文学科的建树也不亚于她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哲学方面,有3位穆斯林的名字垂青于史,他们是肯迪、法拉比和伊本·西那。其中法拉比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之大成并糅合了伊斯兰哲学的神秘主义要素。他还写了许多有关哲学和心理学的论文,被世人称赞为仅次于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大师”。伊本·鲁世德 (阿维罗伊)的著作在13世纪几乎全部被译成了拉丁文和欧洲其他文字。他的理论“双重真理说”是欧洲启蒙思想之一。
  
    在史学方面,最杰出者首推泰伯里。他的巨著《编年史》被公认为是编史著作的楷模。泰伯里为写此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甚至收集民间的口头传说,并向经事人作书面材料的核对工作。他为搜集资料还走访了各地,为后世的史学家提供了许多精确的材料。另一个伟大的名字是亚库比,他写有《世界史摘要》。此外还有一些传记学家和游记作家,其中著名的有伊本·巴图泰,他几乎可与马可波罗齐名,两人的精彩游记都向世界报道了东方,特别是在印度和中国的奇境异遇。
  
    伊斯兰的文学也曾照耀过西半球。《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和许多优美的诗歌比如鲁米的《玛斯纳维》、加米的《诗歌集》、哈菲兹的诗都是举世之作而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骄傲而永世流芳。另外,波斯的绘画,尤其是细密画让世人赞叹不已。还有,伊斯兰世界的陶器、挂毯和细腻的金属器皿和镶嵌工艺也被外界描绘为“不可比拟的美”。
  
    在建筑艺术上,穆斯林的天才创造性可以从许多宏伟壮丽的清真寺以及有着巨大浑厚的穹顶的陵墓表现出来。前者有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寺以及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埃及的艾孜哈尔清真寺、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清真寺、伊斯法罕清真寺、奥斯曼帝国的索非亚清真寺等,不胜枚举后者要数印度的泰姬陵、马什哈德的伊玛目里达陵墓等。它们都以雄浑的气势、平衡的格局和漂亮的规划而著称于世。
  
    很可惜,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只是到了近代,在欧洲列强的殖民主义扩张侵略政策下开始暗淡失色了。虽然,穆斯林世界对他们今天的境遇感到痛心和惋惜,但他们仍然感到自豪的是,历史上光辉的伊斯兰文明曾推动过世界的前进,她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执拗地努力着,希望伟大的伊斯兰文明重振雄风,再度辉煌。
  
  
suleman的资料更多>>
  • 男,请选择

  • 注册日期:2006-10-18
  • 上次登录:2006-10-18

    作者:龙之代 时间:2006-10-18 03:11:51
      除了华夏以外,我最喜欢阿拉伯人,我感觉中国人与阿拉伯人很聪明,精细,文明,文雅。其次是东瀛人。
      
      而欧洲人呢,虽然现在很发达,但是我读了欧洲的历史,总是感觉欧洲人比较愚蠢,特别是中世纪,简直让人感觉他们脏的要命,恶心。
      真搞不懂法国王室上流社会是怎样的,他们难到不感觉恶心吗。
      拉屎,大便,乱交,国王搞大臣的女儿与妻子,皇后跟仆人通奸,生下皇子。 以及他们穿的衣服,简直是垃圾。
      
    作者:hhl888 时间:2006-10-18 05:06:10
      好好的伊斯兰文明让野蛮的蒙古人糟蹋了
    作者:leedacao 时间:2006-10-18 08:43:56
      “阿拉伯人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的数学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留下。”
      
      
       ******************************************************
      
       楼主完全是在胡扯!!!阿拉伯人除了抄袭剽窃别人的东西之外,什么也没有,可能有骆驼和帐篷。
      
       十进位制—————————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都知道那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只不过是传播了它。
      
       阿拉伯数字————————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都知道那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只不过是传播了它。
      
       代数学的发端————————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人都知道那是古代希腊人创立的,阿拉伯人只不过是传播了它。
      
       现代的数学————————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人都知道那是英国人牛顿和德国人莱布尼茨创立的,跟阿拉伯人 没有一点关系!
      
       炼金术——————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都知道那是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创立的,阿拉伯人只不过是传播了它。
      
       名叫“坎那”的地下供水设施————————就是“坎儿井”,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都知道在西汉时期的中国新疆,就存在这种水利设施了。那个时候,阿拉伯人还在沙漠里放骆驼呢!!!
      
       《天方夜谭》——————————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如果看过《东方文学史》之类的书,就会知道那是古代波斯人用古巴列维文写作的,阿拉伯人完全是抄袭,其中有大量原型印度,希腊,波斯,中国的传说故事。
      
       宏伟壮丽的清真寺以及有着巨大浑厚的穹顶的陵墓表现出来————————————————————————————————————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如果看过《古代建筑史》之类的书,就会知道穹顶和所谓的“葱头式”建筑,最早的建造和最广泛的应用,完全是在拜占庭帝国(东罗马)时期,所以葱头式建筑的学名是“拜占庭式”。
       跟阿拉伯人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如果说有关系的话,那就是——————阿拉伯人大量的仿造,抄袭,剽窃了这种由拜占庭原创的建筑形式!!!!
    作者:leedacao 时间:2006-10-18 08:58:36
       很可惜,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只是到了近代,在欧洲列强的殖民主义扩张侵略政策下开始暗淡失色了。虽然,穆斯林世界对他们今天的境遇感到痛心和惋惜,但他们仍然感到自豪的是,历史上光辉的伊斯兰文明曾推动过世界的前进,她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执拗地努力着,希望伟大的伊斯兰文明重振雄风,再度辉煌。
      
       ***************************************************
      
       把某种文明的衰落完全归罪于所谓的“欧洲殖民主义者”是极端可笑的!!!!
      
       很可惜,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只是到了近代,在欧洲列强的殖民主义扩张侵略政策下开始暗淡失色了。——————————————————如果这样说的话,那被阿拉伯人侵略和同化了的古代埃及,波斯,两河,印度等古代文明的消亡,是不是这笔帐要算在阿拉伯人的头上呢??????
       如果这样的话,阿拉伯人只能算是造了报应,他们侵略和摧毁了别人的文明,欧洲人消灭和摧毁他们的文明的时候,他们应该心平气和,因为这只是报应的到来,历史的轮回!!
      
       另外,如果说在美洲,非洲,东亚,南亚还存在所谓“欧洲殖民主义者”,那么在阿拉伯地区,完全不应该存在“欧洲殖民主义者”这一说。因为早在9世纪,阿拉伯殖民主义者就多次的入侵欧洲,并且侵占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达数百年之久!!多次攻打拜占庭首都。阿拉伯殖民主义者还扩张侵略到埃及,北非,两河流域,小亚细亚,波斯等地,并且将这些地区的殖民成功的永久化了(人种阿拉伯化,语言阿拉伯化,文化阿拉伯化),这是不是比所谓“欧洲殖民主义者”更可怕,更可恶,更可恨,更无耻,更恐怖呢???
      
       再次,“历史上光辉的伊斯兰文明曾推动过世界的前进,她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历史上某教的所谓“文明”根本没有推动过世界的前进,除了抄袭剽窃,它对世界文明没有任何贡献。
       如果说有贡献,那也是客观的,无意的——————阿拉伯人到处扩张侵略,无意中打通了原来相对隔绝的各个文明的通道,使各种文明得到一定程度的交流和融合,有限的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这一点,所谓“野蛮的蒙古人”也作到了!!!
    作者:cash2hawk 时间:2006-10-18 09:20:35
      马克思曾就伊斯兰的教义基础和渊源写道:“《古兰经》和以它为根据的伊斯兰教法律把各个不同民族的地理和人文归结为一个简便的公式,即把他们分为两种国家和民族——正统教徒和异教徒。异教徒就是‘哈尔比’,即敌人。伊斯兰教宣布异教徒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并在穆斯林和异教徒之间造成一种经常互相敌视的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0页。
      
    作者:好水川 时间:2006-10-18 09:23:05
      正如今天的埃及人已经不是4千年前的埃及人一样,现在的阿拉伯人跟早期的阿拉伯人绝对不是一个概念。
    作者:镭射A 时间:2006-10-18 09:37:15
      很可惜,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只是到了近代,在欧洲列强的殖民主义扩张侵略政策下开始暗淡失色了。虽然,穆斯林世界对他们今天的境遇感到痛心和惋惜,但他们仍然感到自豪的是,历史上光辉的伊斯兰文明曾推动过世界的前进,她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执拗地努力着,希望伟大的伊斯兰文明重振雄风,再度辉煌。
      ==============================
      这段话至少有两处错误:
      第一,“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并不是在“欧洲列强的殖民主义扩张侵略政策”下“暗然失色”的。早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它就已经衰落了。而且摧毁它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阿拉伯人。
      第二,今天并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对中世纪的伊斯兰文化“感到自豪”。比如在沙特,你就根本找不到肯迪、伊本·西那、伊本·路西德等在伊斯兰文化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学者的著作,因为他们(当然不光是他们,中世纪所有从事自然科学的穆斯林学者概莫能外)都被判定为“异端”。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他们所代表的道路是“迷误的道路”,“异端”的道路,是一条背离真主教诲的道路。
    作者:monjjyer 时间:2006-10-18 10:42:44
      阿拉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在罗马波斯消失后保存了他们的科学和思想,以及把中国的科技传播到了欧洲。
    作者:假似道 时间:2006-10-18 21:59:29
      支持一下,看看学者是如何评价的。
      
      《伊斯兰科学的地位与学者评价》
      
      当欧洲笼罩于基督教的黑暗之时,以伊斯兰为特征的阿拉伯帝国的文明光芒璀璨,成就斐然。对于这种文明的地位,权威的科学史学家的评价是,纵向来看,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希腊、罗马)启后(文艺复兴)的作用;横向来看,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韦尔斯(H.G. Wells,1866~1946年)写到:“由希腊人开创的对资料的系统性的积累,因伞族人(闪米特人,此处特指阿拉伯人――笔者注)令人震惊的复兴而得以继续。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博物馆的种子久已沉睡,失去生机且被遗忘,如今开始开花结果了。”(《世界简史》)
      
      而居斯塔夫·勒朋(Gustav Lebon,1841~1931年)则写道:“阿拉伯人迅速地创立了一种与以往的许多文化有着很大差异的新兴文明。由于他们良好的政策,使许多民族接受了他们的宗教、语言和文化,连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人、印度人也不例外,他们情愿地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传统习惯和建筑艺术……”
      
      了解一些科学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西方学者曾广泛使用阿拉伯文,或受益于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文化,许多科学著作都是用阿拉伯语撰写的,帝国在此期间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因此,前西德历史学家赫伯特·格特沙尔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一书中写到:“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
      
      历史学家希提(Phillip Hitti,1886~1978年)的《阿拉伯通史》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把那些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视为阿拉伯人,而且地域不仅仅局限于阿拉伯半岛,那么在中世纪的第一个篇章里,就人类进步而言,没有任何民族做出的贡献堪与他们相比。除了远东之外,数个世纪以来阿拉伯语在整个文明世界作为学术、文化和知识进步的语言。”
      
      作者罗伯特·伯瑞弗尔特(Robert Briffault,1876~1948年)在《构建人性》中则更加明确地说:“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这是极其可能的;绝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他们,欧洲便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的角色。”“正是在阿拉伯与摩尔人文化的感召下……真正的文艺复兴才得以发生。正是西班牙而非意大利,成为欧洲再生的摇篮……”
      
      居斯塔夫·勒朋还旗帜鲜明地指出:“十字军战争不是导致学术进入欧洲的主要原因,而是通过西班牙、西西里和意大利。”
      
      《西班牙的摩尔人》的作者、英国人斯坦利·莱恩普尔(Stanley Lane-Poole,1854~1931年)说:“西班牙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近八个世纪里,发展成为整个欧洲文明的光辉典范――当欧洲其它地方呈现萧条的时候,这个国度的艺术、文学与科学一片繁荣。来自法国、德国与英国的求学者聚集在这里,汲取这些流淌在摩尔人的城市里的知识的甘泉。”历史上,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塞维利亚与格拉纳达的高等学府里,云集着为数众多的基督徒与犹太学生,他们如饥似渴地向穆*斯*林学者学习科学,然后又把所学到的知识在欧洲播散。
    作者:假似道 时间:2006-10-18 22:00:44
      以下引用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写给西班牙哈里发希沙姆三世(1027~1031年在位)的一封信函,他在信中请求哈里发允许他派遣王族成员前往科尔多瓦大学学习。
      
      “乔治二世――英国、高卢、瑞典及挪威的国王,致西班牙穆*斯*林国王哈里发希沙姆三世陛下:
      
      我们已经获悉,贵国之科学、知识、技术与制造业甚为发达,故,鉴于我们的国家在此类方面之匮乏,及全然处于愚昧无知,我们希望获得良机,以使我们的青年人受益于贵方之成就。
      
      我们期盼这种良机可以让我们跟随你们的脚步前进,并以知识照亮我们的人民。鄙侄女杜邦特公主及一些英国贵族女子,希望受惠于你们的学术机构(科尔多瓦大学――笔者注)。对您特许给予我们机会以实现我们的目标致以敬意。
      
      年轻的公主将为陛下晋献一份礼物。您若能够收下我们将倍感荣幸。
      
      落款:您顺从的仆人――乔治”
      
      西班牙穆*斯*林创建的大学也是后来一些欧洲早期的大学的模范,例如阿方索八世于公元1208年建立的帕伦西亚大学与弗雷德里克二世于公元1224年建立的那不勒斯大学。
      
      尽管基督教世界翻译穆*斯*林的科学著作在诸如巴塞罗纳、里昂或图卢兹等地都有进行,但是占据首要位置的无疑是西班牙的托莱多。这座从公元八世纪至11 世纪下半叶的三、四百年之间由阿拉伯或摩尔穆*斯*林治理的城市,开始成为整个欧洲的文化聚集之地,其声望尤其是在翻译工作大规模开展的12世纪以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托莱多被译成拉丁语的穆*斯*林科学著作,至少应该有几百部以上或者更多。事实上,欧洲也因此而涌现出诸如休·桑塔拉(Hugh of Santalla,1119~1151年)、杰拉德·克雷莫纳(Gerard of Cremona,1114~1187年)、普拉托(Plato,可能来自意大利)、阿德拉尔德(Adelard,1075~1160年)、罗杰·贝肯(Roger Bacon,1214~1292年),以及罗伯特·切斯特(Robert of Chester,成名于公元1145年)和荷尔曼(Herman)等著名的翻译家。这些翻译家来自欧洲各地,他们云集于此,如饥似渴地从事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在那些翻译家来到托莱多之前,那里甚至还出现了后来成为罗马教皇的吉伯特(Gerbertd Aurillac,公元945~1003年)的身影。他于公元999年担任教皇,称为西尔维斯特二世(Sylvester II)。《全球通史》也提到这些翻译家,它写到:“12、13世纪,这里的翻译家有犹太人、西班牙人和欧洲各地的外国学者。”可以这样说,他们来到托莱多的目的只有一个――尽一切可能获取穆*斯*林的科学知识。
      
      事实上,自公元12世纪阿拉伯帝国学者的著作(和希腊、罗马著作的阿拉伯语译本)被大批译成拉丁语及其它欧洲语言以来,欧洲各大学将它们作为教科书长达几个世纪。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所谓的欧洲的“复兴”,又何尝不是穆*斯*林科学的传承。
      
      科学的历史告诉我们,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承前启后,独步中古。如果将《构建人性》加以引申,人们就会明确无误地看到,彼时其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代表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阿拉伯帝国的文明在科学上多有建树,而且正是通过广大科学家与学者的创造性劳动,古代印度、希腊、波斯的科学巨著得以矫正并保存。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从阿拉伯语书写的科学巨著开始,点燃了复兴的火炬。如果没有崇尚科学的穆*斯*林的辛勤劳动,今天就不会有人看到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了;因为中世纪笼罩在欧洲的基督教的黑暗几乎摧毁了一切古代希腊的科学文化典籍,尽管衰败的拜占廷可能剩下典籍中的片言只语。不要轻视阿拉伯帝国科学的作用――当苟延残喘的拜占廷帝国几乎完全隔绝欧洲通向东方的道路之时,中国的“四大发明”是经由当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影响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往整个意大利乃至欧洲的;而奠定今日科学基础的文艺复兴,正是始于欧洲的这些地方。
      
      对此,《伊斯兰的遗产》有所佐证。该书写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讲,伊斯兰(医学与)科学映射着希腊的光芒,当希腊科学的白昼流逝,伊斯兰(医学与)科学的光辉犹如月亮,照耀着中世纪欧洲最黑暗的夜晚……因为伊斯兰(医学与)科学指引或引导了那场伟大的运动(文艺复兴),所以我们有理由宣称这种文明依然与我们同在。”
    作者:假似道 时间:2006-10-18 22:03:09
      流传下来的阿拉伯帝国科学的历史文稿有时是很粗略的,这使得一些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它的科学只不过是对希腊科学在欧洲科学革命之前的一种保存。出现这种错觉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科学著作几乎都是以阿拉伯语书写的,今天的科学编年史学家真正精通这种科学语言的已经不多了,况且既精通语言又接受过科学训练的历史学家则更如凤毛麟角。另外,一些被翻译成拉丁语或其它语言的阿拉伯帝国的科学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所变化和改动,读者已然很难分辨它们的渊源了。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模糊”处理。
      
      但是,更有一些史学家力图歪曲史实,公然宣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只不过是希腊、罗马文化的一点余光。”其实,这种蓄意抹杀阿拉伯帝国的科学地位与成就的鼓噪,不是出于无知,就是缘于偏见,并且以后一种可能性最大。而事实是足以胜过诡辩的。
      
      诸如奥托·纽格堡(Otto Neugebauer,1899~1990年,奥地利)与德拉姆伯瑞(Delambre,1749~1822年,法国)之类所谓的学者甚至走的更远。例如在他们的报告里,伊斯兰天文学仿佛根本就不曾存在过,尽管那时的繁星也是像今天一样俯瞰着大地,然而穆*斯*林好像从来不曾凝视过星空。而皮埃尔·杜希姆(Pierre Duhem,1861~1916年,法国)的态度则可谓是滑稽可笑了。按着他的逻辑,中世纪的穆*斯*林在天文学方面同时身兼两重身份――一是疯狂焚烧托勒密(Ptolemy,公元2世纪)书稿的暴徒,二是毫无建树地模仿希腊科学的抄写员。可是,一个抄写员如何能够眷抄一部已经投进烈焰的书稿?这就好比让皮埃尔·杜希姆先生用自己的脚掌抽自己的嘴巴一样困难。前文对穆*斯*林焚毁亚力山大图书馆谎言的戳穿(见《关于焚烧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谎言》),已足以令皮埃尔·杜希姆之类的“伪术士”在天真的读者面前被彻底揭去伪装的面皮。此类荒唐的逻辑也不乏追随者,他们甚至企图使人类的天文学由托勒密直接蛙跳到哥白尼,而这一步蛙跳几乎有1500年的距离。先后担任国英国欧文学院与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教授的托马斯·陶特(Thomas Frederick Tout,1855~1929年)说:“看到还有人相信,一个人能够从伯里克利或奥古斯都时代一步蛙跳到美第奇和路易十四时代,这实在令人痛心……从头开始固然好,但是我们根本不能随意在某个时候停下来,跳跃过数百年,然后重新开始。”
      
      约翰·德雷珀(John William Draper,1811~1882年)在《欧洲知识发展史》一书中仗义执言说到:“欧洲文献故意系统性地抹杀穆*斯*林的科学成就,对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愤。但是我肯定,他们再也不会继续被隐瞒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敌视与民族自负基础上的偏见永远都不会长久。”
      
      贝特朗·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年)也在《西方哲学史》中批驳说:“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只有西欧文明才是文明,这是狭隘的偏见。”
    作者:假似道 时间:2006-10-18 22:04:50
      流传下来的阿拉伯帝国科学的历史文稿有时是很粗略的,这使得一些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它的科学只不过是对希腊科学在欧洲科学革命之前的一种保存。出现这种错觉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科学著作几乎都是以阿拉伯语书写的,今天的科学编年史学家真正精通这种科学语言的已经不多了,况且既精通语言又接受过科学训练的历史学家则更如凤毛麟角。另外,一些被翻译成拉丁语或其它语言的阿拉伯帝国的科学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所变化和改动,读者已然很难分辨它们的渊源了。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模糊”处理。
      
      但是,更有一些史学家力图歪曲史实,公然宣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只不过是希腊、罗马文化的一点余光。”其实,这种蓄意抹杀阿拉伯帝国的科学地位与成就的鼓噪,不是出于无知,就是缘于偏见,并且以后一种可能性最大。而事实是足以胜过诡辩的。
      
      诸如奥托·纽格堡(Otto Neugebauer,1899~1990年,奥地利)与德拉姆伯瑞(Delambre,1749~1822年,法国)之类所谓的学者甚至走的更远。例如在他们的报告里,伊斯兰天文学仿佛根本就不曾存在过,尽管那时的繁星也是像今天一样俯瞰着大地,然而穆*斯*林好像从来不曾凝视过星空。而皮埃尔·杜希姆(Pierre Duhem,1861~1916年,法国)的态度则可谓是滑稽可笑了。按着他的逻辑,中世纪的穆*斯*林在天文学方面同时身兼两重身份――一是疯狂焚烧托勒密(Ptolemy,公元2世纪)书稿的暴徒,二是毫无建树地模仿希腊科学的抄写员。可是,一个抄写员如何能够眷抄一部已经投进烈焰的书稿?这就好比让皮埃尔·杜希姆先生用自己的脚掌抽自己的嘴巴一样困难。前文对穆*斯*林焚毁亚力山大图书馆谎言的戳穿(见《关于焚烧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谎言》),已足以令皮埃尔·杜希姆之类的“伪术士”在天真的读者面前被彻底揭去伪装的面皮。此类荒唐的逻辑也不乏追随者,他们甚至企图使人类的天文学由托勒密直接蛙跳到哥白尼,而这一步蛙跳几乎有1500年的距离。先后担任国英国欧文学院与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教授的托马斯·陶特(Thomas Frederick Tout,1855~1929年)说:“看到还有人相信,一个人能够从伯里克利或奥古斯都时代一步蛙跳到美第奇和路易十四时代,这实在令人痛心……从头开始固然好,但是我们根本不能随意在某个时候停下来,跳跃过数百年,然后重新开始。”
      
      约翰·德雷珀(John William Draper,1811~1882年)在《欧洲知识发展史》一书中仗义执言说到:“欧洲文献故意系统性地抹杀穆*斯*林的科学成就,对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愤。但是我肯定,他们再也不会继续被隐瞒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敌视与民族自负基础上的偏见永远都不会长久。”
      
      贝特朗·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年)也在《西方哲学史》中批驳说:“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只有西欧文明才是文明,这是狭隘的偏见。”
    作者:tntpro 时间:2006-10-18 22:07:28
      呵呵,上天涯来忽悠了。
    作者:假似道 时间:2006-10-18 22:09:13
      在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年)的《科学史导引》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些荣耀的名字足以让人们想起,在西方是没有同时代的人物能够与这些名字相匹敌的……加长由这些名字组成的豪华的名单也并不是困难的。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中世纪的科学没有什么进步,那么就把这些名字读给他听,他们所有人都是在一段不太长的时期内――公元750~110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
      
      让我们回味一下乔治·萨顿的一句话的含义吧――“一个自以为是和虚伪的哲学家不可能理解伊斯兰的智慧,同样也应受到谴责。”
      
      希提写到:“征服了肥沃的新月地区、波斯和埃及的国土后,阿拉伯人不仅占有一些地理上的地区,而且占有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的发祥地。沙漠的居民成为那些古老文化的继承者,渊源于希腊-罗马时代、波斯时代、法老时代和亚述-巴比伦时代的那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也由他们继承下来……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他们所管辖的人民的合作和帮助之下,开始消化、采用和复制这些人民的文化和美学遗产……他们是征服者成为被征服者的俘虏的另一个例证。”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链条的重要一环,可见阿拉伯帝国的文明在包容性与多元性上堪称典范。他进一步写到:“在整个哈里发政府时代,叙利亚人,波斯人、埃及人等,作为新入教的穆*斯*林,或作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他们自始至终举着教学和科研的火炬,走在最前列……从另一种意义来说,这种文化是肥沃的新月地区古代闪族文化逻辑的继续……”
      
      约翰·德雷珀还对伊斯兰科学的宽容加以赞扬,他指出:“在哈里发时期,学识渊博的基督徒与犹太教徒不仅受到应有的尊敬,而且被委以重任,提拔在政府中担任高级职务。”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智慧宫”中的著名翻译家侯奈因·伊本·易司哈格(Hunayn ibn Ishaq,公元809~873年,欧洲人称之为Joannitius,兼医学家与数学家)就是一名基督徒。这种做法与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宗教裁判所疯狂毁灭科学,残酷迫害追求知识的学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前文引用的文献作者皆为研究历史或科学史的著名学者。另外,也有一些“大众化”人物所言亦可稽考。但愿这些政治家或政客不是不学无术、胡说八道。
      
      《自然辩证法》一书指出:“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德几何学和托勒密大阳系;阿拉伯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对科学史的评价。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抓住时机》中说:“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 斯*林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所以能眼光看到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
      
      (摘自:《阿拉伯帝国的礼物》 作者:赵达明)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3-28 19:31 , Processed in 0.10874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